自從5月1日日本新任天皇德仁正式即位以來,全日本都在忙活著新天皇的登基慶祝活動。作爲一個老牌海上力量強國,海上自衛隊的觀艦式自然是其中的重頭戲。今年日本海上自衛隊不僅派出了規模龐大的受閱艦船隊伍,還邀請了美國、中國、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海軍參加活動,可以說是聲勢相當浩大了。然而,再理想的計劃也架不住老天爺不賞臉。就在10月12日,超級台風“海貝思”登陸日本伊豆半島,在登陸前最大風力已經達到17級。顯而易見,面對如此強烈的台風以及台風引起的劇烈海況,別說日本海自那幾艘驅逐艦,就算是美國海軍的超級航母都招架不住。在准備參閱的艦船東一個西一個四散避風之後,萬衆矚目之下,10月13日上午日本防衛省終于發布通知,原定于10月14日的觀艦式活動將被——推遲了。
□等了好幾天,到底還是“鴿了”
應該說,這個結果很符合大衆的意料,也不會有人因日本防衛省和海上自衛隊事到臨頭才決定“鴿了”有所不滿,因爲台風這東西對天氣的影響實在是太沒准了。事實上,從目前的氣象條件來看,原定進行觀艦式活動的相模灣海域天氣狀況和海況條件尚佳,若艦船都能按時到位組織起觀艦式活動不成問題。
□此次台風影響不小,日本自衛隊多地動用力量抗險救災
奈何此前爲了避風,原定參閱的艦船跑得過于分散,現在臨時決定向相模灣調動根本來不及,所以也就只能暫時作罷了。這種情況聽起來可能令人感覺哭笑不得,但很能說明惡劣氣象對于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果說平時惡劣氣象頂多給慶祝活動添點堵,戰時惡劣氣象造成的麻煩可就沒這麽簡單了。一次惡劣氣象條件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一次關鍵性軍事行動的全面失敗。
說起惡劣氣象條件對于軍事行動的影響,這個問題古已有之。對于國人來說,一個不很典型但十分著名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借東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通過觀測氣象預測了風向、並以此促使周瑜制定了使用縱火戰術破壞曹魏戰船的計劃,從而讓曹魏軍損失慘重。這一案例雖然有杜撰的成分,但很能說明惡劣氣象對于軍事行動的影響:對于曹魏軍來說,來自東南方向的這一股“妖風”雖然強度不大,但由于有利于孫吳軍軍事行動的展開,因此屬于不折不扣的不利氣象條件。曹丞相縱兵千裏,卻在一股東南風面前折戟沉沙,教訓可以說是相當慘痛了。
□火燒赤壁的成功縱然建立在諸葛亮和周瑜在軍事決策正確性的基礎上,但天氣所發揮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視,甚至可以認爲是決定性的
除了曹操,拿破侖·波拿巴也是因不利氣象條件而“吃癟”的典型。提到拿破侖,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1812年兵敗莫斯科和1815年滑鐵盧戰役這兩次改變了拿破侖命運的戰役,而這兩次戰役中法軍的失利,都與惡劣天氣有著密切關系。在進攻莫斯科時,由于季節正值夏季、傾盆暴雨令東歐的土地泥濘不堪、更破壞了俄國境內本來就質量很差的交通系統,結果致使法軍不得不抛棄大量火炮、彈藥和軍馬,還造成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非戰鬥性減員,致使法軍在戰役後期嚴重缺乏可用物資。雪上加霜的是,俄軍在從莫斯科撤離時幾乎將全城完全燒毀、法軍在攻入城內後沒有獲得多少補給物資,因此到1812年10月19日拿破侖不得不命令法軍從莫斯科撤退。然而,11月6日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又阻斷了法軍的撤離進程,缺乏禦寒裝備的法軍戰鬥力大幅下降,幾乎在俄軍面前徹底淪爲“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命運。
凡事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1815年滑鐵盧戰役期間,天氣條件再次站到了反拿破侖陣營一邊。6月17日夜,就在戰役即將開始之前,滑鐵盧地區突然降下傾盆暴雨,這場持續了超過8個小時的暴雨讓滑鐵盧變成了一片澤國,土地已經完全不適合行軍,因雨水沖刷導致的溝壑更讓法軍所倚仗的炮兵寸步難行,部隊完全無法按照預定計劃展開。更要命的是,由于地形遭到破壞,多達12萬之衆的法軍陷入各自爲戰、缺乏聯絡的局面,這讓交戰期間的法軍相當被動。被雨水破壞的地形也成爲了法軍炮兵的噩夢,原本威力強大的火炮由于炮彈落地後即砸進爛泥裏根本沒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法軍騎兵也因爲戰馬難以在泥濘的土地上快速機動而失去了作用,沖擊反法聯軍的計劃就此完全流産。可以說,在滑鐵盧,法軍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奠定了敗局。
□即便法軍官兵作戰再如何英勇,諸多不利條件共同決定了法軍在滑鐵盧的戰敗是無法扭轉的。其中,惡劣氣象條件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而惡劣氣象條件本身直接導致軍事行動失敗的例子,曆史上也層出不窮。在這個問題上,素有“蠻牛”之稱的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絕對有資格現身說法,因爲這位改變了太平洋戰場局勢的猛將曾經兩次栽在了台風上。1944年10月,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航行至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海域,爲與日軍艦隊在萊特灣的交戰做好准備。衆所周知,10月份正是西太平洋台風頻發的時期,而當時代號“眼鏡蛇”的台風也在威脅這第38特遣艦隊的安全。然而,不知是不是“蠻牛”的蠻勁作祟,哈爾西在聽取了氣象預報分析後竟然認爲台風對于第38特遣艦隊不會産生嚴重影響、並指揮艦隊迎著台風航行,結果導致艦隊中10艘航母全部受損、3艘驅逐艦因受損嚴重沉沒、多達146架艦載機遭到損傷,險些導致萊特灣海戰中美軍作戰失利。
然而,哈爾西卻沒有因此接受教訓。1945年6月,哈爾西指揮艦隊從琉球群島出發、准備執行代號“冰山行動”的對九州地區日軍機場的攻擊行動,結果又一次與超強台風正面遭遇。不信邪的哈爾西再次指揮艦隊沖進了台風之中,結果這次的損失比萊特灣海戰之前第38特遣艦隊的損失還大:總計有32艘包括航母在內的各型戰艦受損,142架艦載機在台風中損毀,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沒有人員在風災中陣亡。由于此次行動中行事魯莽造成的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哈爾西被送上了軍事法庭,並被指控違背指揮官在惡劣天氣狀況下的應對策略、對遭受的損失負有全部責任,應處以撤職或退役處罰。如果不是時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尼米茲力保哈爾西,或許哈爾西根本等不到自己的上將肩章再多上一顆星就從美國海軍中卷鋪蓋走人了。
□在台風“科尼”中慘遭“剃頭”的“匹茲堡”號巡洋艦。哈爾西的蠻勇作風固然引導了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但當這股蠻勁用到跟台風較量時,被惡劣氣象條件“教做人”也是在所難免
由此可見,無論古今中外,惡劣氣象條件對于軍事行動的負面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當然,如果能夠對氣象條件進行有效預測、並在軍事行動組織籌劃從時間或地域上避開惡劣氣象條件的影響,將會産生積極的後果。這一方面的典型就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當時英吉利海峽風大浪高、非常不適合登陸船團和支援艦隊執行任務,因此原定6月5日的登陸行動被推遲至氣象條件好轉的6月6日,這一決策被其後的情況證明是極其正確的——就在登陸行動次日,諾曼底的氣象條件再次惡化、爲登陸船團臨時搭建的人工碼頭都在風浪中被毀。若不是前一日盟軍登陸船團竭盡全力利用短暫的有利氣象條件將部隊成建制投送上岸,或許二戰的曆史將會被改寫。
□1944年6月6日美國第1步兵師第16步兵團諾曼底登陸
時至今日,由于高技術作戰裝備的發展與應用,作戰時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作戰行動仍然要盡可能規避暴雨、冰雹、降雪、嚴寒、高溫等惡劣氣象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濕度、溫度、沙塵等條件對于高性能武器裝備作戰效果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象條件對于交戰中的雙方其實非常“公平”,只不過在現實中往往出現一方規避了惡劣氣象條件或利用了有利氣象條件、另一方則沒能正確把握氣象條件而蒙受損失的局面。這也揭示了一個相當古老的道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忽視“天時”造成的影響,最終只能落得個敗走麥城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