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官網,最醒目的位置是這樣一行字“Ad-free. Influencefree. Powered by consumers.”(無廣告,無幹預,消費者驅動)。這家被認爲是最能實現消費者購物指導要求的雜志,在幾十年裏,作出上千種産品的測試,成爲記錄美國消費品安全和質量進步的一份“活報告”。在截至2021年3月的財務報告中,《消費者報告》收入2.6億美元,其中2.2億來自訂閱和數據銷售,0.3億來自社會捐贈。而其花費方面,超過兩億用于消費測評、雜志出版和消費者教育。
從源頭看,誕生于1927 年的《Your Moneys Worth》一書,可被認爲是美國也是全世界爲消費者提供有效消費品測評信息實踐的源頭。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食品、醫藥、汽車、家電等領域的不實宣傳和過度廣告現象。在此基礎上,美國消費者俱樂部(Consumer Club)和消費者研究所(Consumers Research)先後順勢而生,並在1936年成立消費者聯盟(Consumer Union)。若幹年後,當時作爲商品測評內容傳播載體的《消費者聯盟報告》(Consumer Union Report)已經演變成在全球擁有很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消費者報告》,年發行量(紙媒+電子)超過700萬冊。至今這機構依然遵循由美國消費者聯盟在1930年代確立的兩個原則:一是獨立于企業,不接受企業送測和資助;二是無商業廣告,資金主要來自消費者訂閱和捐贈。隨著消費者運動的全球化,這一原則影響了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第三方測評機構。
1964年,德國商品測試基金會(Stiftung Warentest)成立,以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分析上市銷售的産品,並帶動德國不同領域細分市場的測評。比如,專門定位于消費者健康的《生態測試》OKO-TEST,專門做藥品、化妝品領域的Derma test,專門爲汽車保險公司提供整車測試數據的ADAC等。
細分化和專業化的測評結果發布,使得消費品測評類型的刊物更加權威,深得消費者青睐,快速提升發行量,這一時期美國《消費者報告》已經達到8.5萬份訂閱量。1960年,國際消費組織間的合作以及國際聯盟成立,加上發達消費市場不斷豐富的産品類型(主要是70年代和80年代),更是加快了消費品測評機構和刊物的發展。測評的産品種類、影響力、雜志發行量,都出現成倍增長。
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nsumers Unions,簡稱Consumers International)就是在此時期出現的一個獨立的、非盈利的、非政治性的組織。1960年,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和荷蘭5個國家的消費者組織發起成立,在荷蘭登記,總部設在荷蘭海牙,亞太地區分部設在馬來西亞的槟榔嶼。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在120個國家/地區擁有240多個成員組織。
不過,對消費品測評影響最大、也是目前公認測評方面最專業的國際聯盟,是國際消費者研究及測試機構(International Consumer Research and Testing,以下簡稱ICRT)。ICRT源于歐洲,最初叫做歐洲測試組織,是1968年荷蘭和比利時之間合作的聯合測試,1990年改稱ICRT。到2020年,ICRT已經在全球有超過35個成員組織,其成員必須以消費者權益爲唯一目標,不得接受廣告,也不得參與商業、實業以及政黨。作爲全球最大也是唯一一個以消費品測評爲訴求的比較試驗聯盟,ICRT成員規模跨度很大,可以是只有1萬名會員的機構,也可以是達到20萬甚至700萬名會員的大型機構。
目前,ICRT成員有美國《消費者報告》、英國《Which?》、德國商品測試基金會、法國《精挑細選》(UFC -Que Choisir)、澳大利亞Choice、新西蘭消費者協會(Consumer NZ)、新加坡消費者聯合會(The Consumers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韓國消費者組織(Korea Consumer Agency)、日本國家消費者事務中心(National Consumer Affairs Center of Japan)等,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深圳消委會也加入其中。ICRT設有董事會,成員除了創始的比利時、荷蘭,還有美國、德國、法國及英國4家機構。
成員組織在對比實驗中的檢測標准大多遵循國際消費者聯盟制定的《比較試驗工作指南》和國際消費組織通行的評測准則,這些准則規定了評測抽樣、特性選擇、試驗程序、試驗方法、結果評定和結果表述種種方面。
國際聯盟的出現對消費品測評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一是加大了各國消費品測評的交流,二是擴大了測評産品的種類,減輕了各國組織資金壓力。他們可以刊登聯盟內其他組織做的測試結果,也可以參與國際組織每年啓動的聯合測試項目,花小部分錢,獲得更爲詳實的測評成果。
消費品測評結果通過刊物發布,積極改善了消費者的決策流程和效率,同時推動制造商改進産品質量。美國《消費者報告》在2010年對蘋果公司的iPhone4手機天線信號缺陷作出的測評,最終推動蘋果公司在下一代産品上做了改進。它還通過嚴格汽車測試,導致日本鈴木的一款汽車因無人購買而退出美國市場;在德國,第三方測評結果(如《生態測試》)直接打印到超市商品標簽之中,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任何虛假、誇大宣傳,或者在標准認證方面偷工減料,或者産品設計有缺陷的,在嚴格的消費品對比測評面前,都會露出馬腳,從而不得不退出市場。通過每年幾十元的訂閱,發達市場的消費者獲得了足夠安全可靠的消費信息來支撐購買決策,再也不會面對琳琅滿目的貨架發愁,也不必擔憂維權困難。
2004年1月,《消費指南》(China Consumer Reports)正式創刊,其宗旨便是成爲中國消費品測試評價的權威刊物。當時,雜志以産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通報和美國《消費者報告》測試結果報道編譯爲主,並結合市場熱點,對手機等産品開展市場調研采訪,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經過十幾年發展,《消費指南》雜志也伴隨中國消費市場壯大而逐漸成長,至今已出版257期。2021年底,《消費指南》正式劃轉至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雜志重新定位,努力整合檢驗檢測、領軍企業等資源,圍繞消費品第三方測試評價領域,砥砺奮進,開拓新局。今後,雜志將通過科學、客觀的測評數據,堅持從消費端觀察市場,爲消費者提供有效信息,致力于成爲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有一定影響力的權威期刊,以品質消費引領美好生活。
美國《消費者報告》:
可持續發展的消費品測評標杆
■發展至今已經超過80年的《消費者報告》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消費品測評機構在不同發展階段該如何順勢而爲開展測評,以及只有堅持原則、守住公益底線,並積極將消費品測評信息傳遞給市場,才能産生良性循環。
■ 1936年5月,《消費者報告》第一期出版,當時名稱是《消費者聯盟報告》(Consumers Union Reports),評測了肥皂、絲襪、牛奶、收音機等産品。之所以選擇這些,主要還是財力所限,這也是當時現狀,初創缺資金,缺影響力,也缺乏社會認同。
■ 真正推動《消費者報告》加速發展的是美國在二戰之後快速興起的消費文化,它幾乎參與了每一個重要産品的測評,比如汽車、香煙、兒童用品、包括電腦在內的不同時代的電子産品,並由此拓展自身業務和發行量。現在,它已經成爲全球影響範圍最廣的消費品測評專業雜志之一。
■ 《消費者報告》設有 50 個實驗室,150 多個測試專家,在全美有超過60個匿名采購網點,每年評測數千種産品,涉及的商品領域廣泛,包括洗碗機、冰箱、吸塵器、洗衣機等家電,以及數碼相機、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産品。
■ 《消費者報告》大多數測試都在自己的實驗室完成,只有約10%是利用外部實驗室。它依據實驗測評結果出具報告。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專業的測評人員,爲報告的權威性作出了保證。爲了保證測評樣本的客觀可靠性,雜志拒絕接受企業送來測評産品,更不接受設備捐贈。
■ 《消費者報告》從一開始就強調消除營銷因素的影響,也就是幫助消費者剔除廣告中的虛假誇大或者不容易識別的部分,將簡單真實的信息傳遞出去,改善消費決策過程,因此在所有測試中,它都是從産品出發,先對産品進行研究,提供基于産品本身、有確鑿證據的産品測試和質量評級。
德國模式:
專業化、細分化、標簽化
■ 德國市場上測試機構和消費信息供應商很多,其中成立比較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消費者協會之一是德國商品測評基金會(Stiftung Warentest)。
■1952年,德國成立了消費者協會總會,提供消費信息與消費咨詢,處理消費者投訴等。1964年,由德國聯邦議院出面,德國進一步設立了商品檢測基金會,創辦《測試報告》(TEST),對各類消費産品進行檢測,並向社會公衆發布檢測內容與結果。它的定位是獨立法定基金會、非營利組織,大部分經費來自雜志銷售、網絡會員和政府補助,德國政府補助其每年預算的10 %。
■ 《測試報告》是德國影響最大的消費類雜志之一。它每年測試超過2.5萬種産品,主要是日用消費品。所檢測樣品均匿名地在商店進行購買。評價標准主要依據産品的質量、環保性能、産品使用性能、服務等方面。它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和國際同行一樣的,客觀獨立的態度,從第三方角度,依照使用者的思維,對産品實用性、功能性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目的是讓消費者更快捷、直接地了解産品。二是環保理念,它有意地引導消費者選擇環境友好型的産品,通過影響銷售結果來倒逼制造商重視環保。和《測試報告》知名度相近的,是德國對比測試雜志《生態測試》(ÖKO TEST)。它在1985年創刊,是在德國政府要求下成立的一個權威消費指導組織,旨在爲消費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各類産品評測,其評測結果以月刊的形式出售,評測範圍涵蓋食品、化妝品、母嬰用品、洗滌用品,家居日用品等和與民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生態測試》的著眼點是“消費者健康”,測試商品涵蓋食品、護膚品、保健品、嬰兒用品、家具等,累計測試超過10萬種商品。
■ 在德國的大小超市中,隨處可見在售商品上印有《生態測試》標簽,這個10多年前誕生的産品等級標簽,現在很受消費者歡迎,也受評分較高産品的制造商的歡迎。很多廠商都希望在檢測得A+/A的産品包裝上貼有《生態測試》標簽。
■ 《生態測試》運營有兩個特點,一是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它在每個産品領域都選擇了對應的外部實驗室合作,根據需求送檢。比如科隆附近的一個實驗室已經和它合作20多年,專營檢測重金屬和鹵代有機化合物等。《生態測試》認爲,只要自己能夠保持獨立測試的原則,使用專業實驗室,就沒必要非得自建實驗室。而且,與其合作的都是有多年經驗、資質齊全、專業性很強的實驗室。額外的好處是,這些專業實驗室很多也是行業專家,這大大降低了《生態測試》解決法律糾紛的機會。
■ 二是廣告方面。《生態測試》會接受一些大型機構的廣告。它的觀點是,從法律角度,測試類雜志的廣告並不影響其測試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而且,通過廣告募集資金的額度要大得多,而且《生態測試》會提前通知制造商實驗結果,以便改進商品獲得更好評價後再上市。
■ 專注某一領域的細分測評也是德國消費品測評的特色之一,比如Derma Test是德國非常具有公信力的質量監督檢測機構。Derma Test公司成立于1978年,最初由皮膚科醫生和過敏博士維爾納·沃斯創立,該機構融合堅強的醫療檢測團隊、皮膚科醫師以及最先進的設備技術,是德國大型化妝品公司一定會送檢的化妝品檢測機構。Derma test認證也就意味著産品安全可靠,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雖然是商業機構,但其盈利主要靠出版書籍和雜志,跟護膚品銷售無關。
■ 在德國,還有專門作價格比較的“産品價格搜索比較網”(preisroboter.de),以及“德國質量安全歐洲測試協會”(COTEST)等。
法國:
公立的《6000萬消費者》與民間的《精挑細選》
■ 法國全國消費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Consommation,以下簡稱INC)及其出版的《6000萬消費者》雜志,是法國較爲出名的消費品測評雜志之一。它是一個國家公共工業和商業機構,成立于1968年,由經濟和財政部部長監督,負責消費維權。在政府的框架中,INC的作用是消費資源和維權專業知識的中心,代表並服務于消費者。法國《消費者法》直接寫明了這家機構的存在意義:“全國消費研究所的目的是:爲消費者協會提供技術支持;收集、産生、分析和傳播信息,研究、調查和測試産品;針對公衆以及有關協會,開展有關消費者問題的溝通、預防、培訓和教育活動;向與之相關的委員會提供技術支持,並合作處理其意見和建議。”
■ INC在1970年12月編輯出版了第一本雜志,當時叫《5000萬消費者》。1995年變成《6000萬消費者》,並啓動消費者信息電視節目“ Conso Mag”。1998年至2001年,分別啓動conso.net和60millions-mag.com網站。
■ 由于有政府色彩,INC的價值觀和基本原則是公正、專業和創新能力。《6000萬消費者》測評包含家用電器、食品、高科技設備和化妝品等,每月會有數十種産品測評結果發布。
■ 擁有172個地方協會、14萬名會員的法國消費 者聯 合會(U FC – Q ue Choisir)成立于1951年,是西歐最早的消費者組織,1961年開始出版雜志《精挑細選》(Que Choisir)。法國消費者聯合會是一個非營利性協會,主要通過調查、測試、法律鬥爭、遊說活動來達到消費維權的目的,它遍布全國的網絡可爲消費者提供信息、消費建議和法律辯護。
■ 《精挑細選》雜志進行消費品測評的原則是,在不受到廣告或商業幹擾的情況下,指導消費者的日常選擇。它還在近期修改了對産品評級的分類,取消了“最佳選擇”“良好選擇”和“最佳性價比”等,指導消費者根據評分結果自行判斷,而 不是簡單提供唯一選擇。不過,它依然保留“請勿購買”評級,目的是提醒消費者不要誤入産品“陷阱”。
■ 《精挑細選》的測評也是通過市場匿名購買,送至歐洲不同實驗室測試,它是ICRT聯盟成員,該聯盟在歐洲有20個成員,有廣泛的合作基礎,它通過對測試進行仔細分析而獲得的結果在發布之前會通知制造商,必要時可以進行反測試。
來源:消費指南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