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是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致使無數的百姓陷入戰爭和痛苦的深淵之中,兵鋒到處,生靈塗炭。日本政府在這一時期幾乎成爲了軍部的附庸和傀儡,任由其逐漸地走向瘋狂。1941年9月,天皇在禦前會議中決定和英美等國通過戰爭方式一決雌雄。戰爭實際上從這一刻就已經拉開了序幕,時任首相的近衛文麿公爵由于無法良好地執行戰備任務,黯然下台。以東條英機爲首相的政府最終將日本帶上了太平洋戰爭這條不歸路上。但隨著英美重整旗鼓,東條內閣即使集中了日本的全部力量也難以招架,在一片炮火聲中轟然倒塌。之後的小矶國昭內閣、鈴木貫太郎內閣也無法扭轉戰敗的命運。1945年8月17日,即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兩天後,東久迩宮稔彥親王出任戰時的最後一任首相,負責投降後的一切事宜。自此,長達四年的日本太平洋戰爭戰時內閣徹底終結,共經曆五屆政府。其盛衰興亡耐人尋味,具體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慘烈的太平洋戰爭
近衛政府的倒台和東條英機的膨脹
現代社會中的內閣制是文官政治長期發展的産物,無論是老牌的西方霸主英國還是新興的歐洲強者德國都以內閣來處理國家內部事務。希特勒正式登上德國政壇的第一個職務就是擔任興登堡總統的總理,于1933年正式被授權組閣。在正常時期,政府內閣成員基本上都是以文官爲主,除了涉及國防的相關部長之外,幾乎很難看到軍人的身影。可是在法西斯政府中,軍人色彩均非常濃厚。特別是日本在軍部逐漸掌握大權之後,政府也不能幸免地被軍方所滲透。日本軍人由于其長期奉行的武士道精神,一直就是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倒幕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事件中都有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在其中推波助瀾。當這股亂流進入到日本政府內部核心時,必然會影響整個國家的走向。從廣田弘毅內閣開始,日本軍國主義者就開始逐漸掌握話語權,通過“二·二六兵變”等一系列猖獗的行爲向社會傳播法西斯主義。自1936年廣田弘毅上台組閣開始算起,截止到1945年的東久迩宮稔彥親王政府,9年中一共有七位首相是軍人出身,累計執政超過五年。這意味著本來應該是負責民政的文官系統也成爲了戰爭機器上的核心部件,爲太平洋戰爭的進行提供動力。
日本陸軍之父——山縣有朋
從政府傳統來看,日本的確有軍人執政的先例存在。日本早期的幾位首相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都有過參與倒幕運動的軍事背景。第一位純軍人出身的首相應該就是有著“日本陸軍之父”稱號的山縣有朋,在他執政期間,日本陸軍的發展速度空前,很多日本軍隊的傳統都是在他的手上正式確立起來的。也正是由于這種傳統,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武人專政的可能性。比如在日本的內閣中,通常都會有陸軍大臣、海軍大臣代表軍方出面,在政府會議上有很大的發言權。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位居政府首腦的人是公爵近衛文麿。他是一位傳統的日本貴族,出身于名門望族——五攝家之一的近衛家。他也是1945年之前,日本的最後一位文人首相。在1941年,這已經是近衛文麿第三次組閣,自他第一次上台組閣開始,他就開始致力于革新政治體制來對抗軍部。據《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
“近衛公提倡新政治體制的真實意圖是,要由自己來創建新的國民組織,以國民輿論爲後盾壓制軍部。近衛公認爲,自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以來,原有政黨已日趨衰落,只有建立一個紮根于全體國民之中、不同于原有政黨的組織,並以這個組織所擁有的政治力量爲背景組織政府,才能壓制軍部的專橫。”
這種思想一直貫穿于近衛文麿的三屆政府之中。但是由于國際上的關系日益複雜,加上天皇堅持開戰的決心,近衛文麿最終下台。
近衛文麿照片
近衛文麿之後,日本裕仁天皇下旨令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上台組閣,這也超出了當時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這位戰爭狂人很好地秉持了天皇的開戰決定,偷襲珍珠港、泗水海戰擊敗英美荷澳四國海軍、攻占東南亞都是他的戰爭“傑作”。在他的內閣中,大量的文官職務被他這位陸軍大將兼任。最高峰時期他以首相的身份兼任外相、陸相、內相、文相、軍需相、商工相、參謀總長等職務,整個內閣的職務幾乎都被他囊括。因此,他也成爲了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權力最大的臣子,有“幕府將軍東條”的稱謂。在此期間,政府與軍方大本營深度合作,組成了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據史料記載:
“昭和12年(1937年)11月,隨著大本營的設置,建立了大本營和政府的聯席會議。關于國務與統帥,即政略與戰略的統一調節,換言之,就是所謂的戰爭領導要由這個會議做出決定。…..政府根據決定事項的內容,將需要經過內閣會議決定的事項重新提交內閣會議討論,經過所謂內閣會議議決這個手續後再付諸實施。在提交內閣會議審議時,根據需要從決定事項中略去統帥事項不加審議,以遵守國務與統帥的並立原則。”
此時的日本內閣實際上已經和大本營融爲了一體,東條憑借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實現了軍政大權的融合。但是,他的瘋狂夢想隨著英美組織的多場反擊而逐漸破滅。1944年6月,馬裏亞納群島戰役中,小澤治三郎率領的日本艦隊慘敗,司令官南雲忠一自殺。東條之前鼓吹的“絕對國防圈”出現缺口。1944年7月,美軍占領了軍事重地塞班島並且派遣B-29轟炸機群重創日本本土。因此,東條英機受到了國內政治勢力的群起圍攻,被迫下台。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後東條時代與日本的戰敗
東條英機之後上台組閣的是小矶國昭內閣和鈴木貫太郎內閣。但內閣的存在時間都不長,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收拾戰爭的殘局,尋求未來之路。小矶國昭雖然也有陸軍大將的軍銜,但早已經轉入了預備役。他更像是看守內閣的首相,只是空有首相之名,大本營的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等人根本就沒有給他留下充足的施政空間。他上台後提出的三條建議全部被軍方駁回。以至于日本史家都在史書中直言:
“小矶首相在國家命運攸關的重大時刻受命組閣,這是他完全沒有料到的,因而對戰爭的前途胸中並無成熟的打算。….他除了提出讓米內大將入閣一事以外,並沒有做出任何收拾戰局的表示。小矶首相的立場就好象站在主考面前的一個考生。”
不得不說,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陷入了病急亂投醫的境地。在小矶國昭內閣執政9個月後,菲律賓之戰中日本海軍遭到了毀滅式打擊。蘇聯方面也萌生了參戰的意願,廢除了日蘇中立條約,小矶國昭內閣黯然落幕。此時的日本已經沒有人適合出任首相,無奈之下,只得讓年逾七旬的鈴木貫太郎上台組閣以尋求最後可能的和平。可喜的是,鈴木內閣中的成員已經逐漸找回了文官身份,相較于東條內閣清一色的軍人部長,鈴木內閣成員如下圖所示,很多人都是沒有軍事背景的專業人士,這就爲日本找回理智提供了前提。
終戰首相——鈴木貫太郎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東條英機依舊以陸軍大將的身份活躍于政壇,堅持頑抗到底的氣氛仍籠罩在日本軍界和社會之上。這就致使鈴木貫太郎雖然德高望重,也很難停下日本這輛已經傷痕累累的戰車。最終,盟軍使用原子彈戰略打擊日本本土,長崎廣島化爲灰燼。爲此,日本天皇下達了終戰诏書,兩日後鈴木內閣辭職。正如同他的辭職報告中所言:
“痛感處理這次停戰責任之重大,聲明如今正當帝國新建之秋,有待于少壯有爲之士者極多。臣已老邁,不堪其任。”
因此,以東久迩宮稔彥親王爲首相的皇族內閣出現,這也是日本自明治以後第一次出現皇族執政、親王組閣的情況。皇族內閣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確保各駐外軍隊“承诏必謹”,忠實地執行天皇的終戰命令。據史料記載:
“派出親王殿下作爲天皇的代表,以期充分貫徹聖旨。即派陸軍少將閑院宮春仁親王到南方(西貢和新加坡);派陸軍大將朝香宮鸠彥親王到中國南部,派陸軍中佐竹田宮恒德親王到中國東北。”
皇族內閣執政僅僅兩個月,但卻成功解除了日本七百萬軍人的武裝。之後,由于和盟軍的政策無法達成一致,皇族內閣垮台,由更熟悉英美的幣原喜重郎組閣,揭開了日本曆史的新篇章。
皇族內閣首腦——東久迩宮稔彥親王
日本戰時內閣的發展爲何會如此一波三折?
首先,日本的國內局勢較爲複雜,派系鬥爭激烈。東條英機秉持著天皇的谕旨,口銜天憲得天獨厚,但是下台後的近衛文麿也沒有淡出政壇,而是結合了其他的傳統政治勢力一直在與東條爲敵。“反戰求和,厭惡陸軍獨大”成爲了反東條英機陣營的共識。當中的主要成員有若槻禮次郎、岡田啓介、近衛文麿、平沼骐一郎等人,除此之外的海軍大將米內光政也和他們的觀點一致。這樣錯綜複雜的關系和陣營最終促成了倒閣的實現。可是日本國內的傳統政治勢力將東條英機趕下了首相的位置後,卻無力填補真空,緩解危局。只能是以小矶國昭和鈴木貫太郎出面擔任“空頭首相”或者“過渡首相”,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制住軍方內部狂熱的好戰分子,所以兩任內閣都只能草草收場。
其次,日本是一個傳統的等級社會。太平洋戰爭以公爵首相政府爲起始,以皇族親王內閣爲終結。其中深刻昭示了日本貴族社會的屬性和對于身份地位的崇拜。近衛文麿出身的家族是日本等級最高的家格,在幕府時期就長期擔任關白(相當于丞相)的職務。這樣的身份在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中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地位。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放開了對于底層人士的上升通道,普通平民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力爭上遊獲得財富和權力。但是日本同時還保留了等級社會的基本架構,無論官位多高、學識多廣,財力多雄厚,平民終究還是必須在大貴族面前低上一等。日本最後以皇族親王組閣,其根本目的就是爲了要以皇家威勢命令在外的駐軍盡快解除武裝,以防止盟軍對于日本再度進行核打擊。而這樣的政府也能夠有效地號召群衆,通過皇族的身份影響可以讓盟軍很順暢地進入日本實行管制,避免之間再度發生沖突。
日本是等級森嚴的貴族社會
第三,日本尚武之風是政壇動蕩的核心因素。內閣政府本來應該是文臣的天下,可是由于日本獨特的尚武之風,使得軍人在社會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勝利,也讓日本民衆對于日本軍人充滿了信任。在這期間,日本陸海軍隊的擴張是顯而易見的。當民粹之風在世界範圍內刮起,日本軍人就開始煽動群衆攻擊文官政府,借此以獲得權力。第三屆近衛政府末期,身爲閣員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竟然公然建議首相辭職。據《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
“東條陸相向近衛首相建議內閣總辭職。其理由是,如果不能按9月6日禦前會議通過的決定執行國策,那麽參與這項決定的政府就應該引咎辭職,另由新的政府來負責重新制定國策。于是,10月16日第三屆近衛內閣決定總辭職。”
這樣蠻橫行徑的背後,就是整個社會民衆的協助與支撐,所以日本軍國主義才有發展的土壤,並最終將日本帶入了深淵。
戰爭是殘酷的
綜上所述,日本由于特殊的等級社會背景與國內複雜的政治形勢造成了日本文官政府和軍人政府之間的明爭暗鬥。日本是一個尚武的社會,日本軍人在長期的戰爭中贏得了民衆的支持,法西斯主義興起之後,這些軍人開始將觸手伸向了文官體制的核心——內閣之中。陸軍大將東條英機上台組閣後,太平洋戰爭徹底爆發。東條的權力也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可是隨著戰事的失利,近衛文麿等傳統勢力倒閣成功,但是卻面臨了無人能夠填補東條留下的權力真空的窘境,最終無力阻止日本戰敗。皇族內閣出現後,利用自己的身份優勢實現了戰事的最終平息,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最終畫上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