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兩只白鶴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濕地嬉戲。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一條遷徙線路,將江西與一只鶴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了一起。寒冬擋不住全球98%以上的白鶴跨越萬水千山,飛臨鄱陽湖。據12月份最新統計,鄱陽湖區共監測到越冬白鶴4200余只,爲曆史第二高
從“人鳥爭食”到和諧共處,從捕鳥到護鳥,從“包袱”變財富……江西成就了白鶴家園,白鶴同樣在成就江西
白鶴,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全球種群數量4000余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爲極危物種。
江西,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坐落贛北。
一條遷徙線路,將這個省與一只鶴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了一起。白鶴原有東、中、西三條越冬遷徙路線,如今只剩下飛往鄱陽湖的東方之旅。
“羽毛似雪無瑕點,顧影秋池舞白雲。”寒冬擋不住全球98%以上的白鶴跨越萬水千山,飛臨鄱陽湖。據12月份最新統計,鄱陽湖區共監測到越冬白鶴4200余只,爲曆史第二高。
從“人鳥爭食”到和諧共處,從捕鳥到護鳥,從“包袱”變財富……這是記者在鄱陽湖畔聽到的關于江西與白鶴的故事。
南昌高新區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外國遊客在觀看候鳥(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從“人鳥爭食”到“爲鳥留食”
爲破解湖區“人鳥爭食”矛盾,江西連續8年實施鄱陽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累計投入補償資金1.87億元,將老百姓的損失“補”回來
正值隆冬,鄱陽湖畔的上饒市余幹縣插旗洲傳來消息,一片千畝稻田吸引了數千只白鶴駐足。
爲讓候鳥安心棲息,當地農戶專門預留了1000畝稻田不予收割,作爲鳥群的“口糧”。這個“候鳥食堂”生意火爆,鳥啼聲不絕于耳。湖區群衆甚至刻意將雞鴨圈養,不讓家禽與白鶴爭食。
“爲鳥留食”折射出湖區群衆對候鳥的悉心關愛。就在幾年前,當地人還在爲如何驅趕鳥兒,保護農業收成而煩惱。
“11月候鳥南歸的時節,也恰好是水稻成熟的季節。鳥兒長喙一劃拉,一整株水稻就被吃得幹幹淨淨,就算有吃剩的稻株也被踩壞了。”66歲的插旗洲村民張富根種了幾十年水稻。他說,過去爲了從“鳥口”搶食,周邊一些農戶被迫在水稻只有七八分成熟的時期就收割。爲保住收成,一時間,一場“趕鳥大賽”在村莊拉開帷幕。
放鞭炮、敲鑼、鳴笛、砸鐵門、紮稻草人……每當候鳥靠近,稻田邊就響起各類震耳欲聾的聲音。外人還以爲村莊在慶賀豐收,村裏人卻道自己在“保衛”豐收。候鳥曾是插旗洲最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
妩媚青山,浩淼鄱陽,若要有生態之變,定是源于人的觀念之變。
“爺爺,老師今天教我們,候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愛護鳥類,人人有責。”張富根剛上小學的孫女張語微認真地說,她參加了學校“小手拉大手”活動,和爺爺一起愛護候鳥。
村幹部也積極上門宣傳,勸張富根把稻田不收割留給候鳥,並表示當地政府會按照稻谷市場行情進行相應生態補償。張富根家靠200多畝稻田獲得了20多萬元補貼。此外,他還通過應聘選拔,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爲“面朝藍天觀候鳥”的護鳥員。
“既要算生態賬,也得算經濟賬,老百姓保護生態的同時,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南昌市新建區南矶鄉黨委書記夏祖冠說。鄱陽湖南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推進“點鳥獎湖”,采取“智慧管湖”“以田補湖”等組合保護管理模式,將老百姓的損失“補”回來。
爲了破解湖區“人鳥爭食”矛盾,作爲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一項探索內容,江西連續8年實施鄱陽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累計投入補償資金1.87億元,對因保護濕地和候鳥而遭受農作物損失的群衆進行補償,受益人員達37.06萬人次。
如今不僅是白鶴,越來越多鄱陽湖“老居民”正在回歸:大規模刀魚群、珍稀魚類鳤、絕迹20余年的颌針魚……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魚躍鳥飛、穿梭遊弋的情景得以重現。鄱陽湖,正成爲名副其實的生態“寶地”。
攝影愛好者在南昌高新區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拍攝候鳥(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昔日“包袱”成生態“財富”
“候鳥經濟”不僅催生出諸多新業態,有的傳統營生也在“生態+”的加持下綻放出新活力
“目前找我預約觀鳥的遊客訂單已經排到2023年,還不斷有人線上詢價。”畢業後就在江西工作的導遊安凱祥,近年迎來了一次職業轉型,在國際導遊的名牌上,貼上了職業“鳥導”的標簽。
隨著鄱陽湖在國際上知名度不斷提升,專門慕名前來觀鳥的外國遊客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安凱祥已帶領超過2000位各國鳥類愛好者和科研人員旅遊觀鳥。
“不少外國遊客表示很羨慕,鄱陽湖連白鶴這類珍稀候鳥都有這麽多!他們回去後撰寫的觀鳥報告又成爲免費的‘生態廣告’。”安凱祥語氣中洋溢著自豪,他說,背鳥類專有名詞、了解候鳥習性已成爲當地導遊圈拓展業務的新風尚,職業“鳥導”市場方興未艾,甚至有的老鄉都能說幾個帶著鄉音的外語詞彙。
“候鳥經濟”不僅催生出諸多新業態,有的傳統營生也在“生態+”的加持下綻放出新活力。
位于鄱陽湖核心區的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90後”姑娘範萍萍2016年在鎮上開了間農家樂。她說,起初生意並不算好,隨著吳城鎮作爲“中國候鳥小鎮”逐漸被人們熟知,當地依托鄱陽湖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打造品牌。
尋著候鳥足迹聚集而來的“候鳥型”遊客多了起來,範萍萍也乘上了觀鳥旅遊産業的春風。“如今我家小店一年利潤能達到15萬元左右,生意愈發紅火。”她眯縫著眼笑道。
據統計,2021年前11個月,吳城鎮遊客數量累計達83萬人次,是2016年全年的4倍有余。好生態催發強大“消費引力”,觀鳥者爲盡可能貼近候鳥,吃農家飯、睡農家鋪,也會找熟悉鳥情的老鄉帶路尋鳥……懂鳥護鳥成爲湖區群衆敲開“致富門”的一把鑰匙。
“如今做護鳥員的工作要比以前辛苦些,湖邊村莊都能靠‘顔值’吃飯,遊客絡繹不絕,我常常周末還要加班。”鄱陽湖南部、余幹縣插旗洲57歲的護鳥員盧定球帶笑“吐槽”。這個崗位每個月能爲老盧帶來3500多元的穩定收入,讓他告別了種田捕魚“看天吃飯”的日子。
令人意外的是,“護鳥人”老盧曾經也是“趕鳥人”。彼時,候鳥對湖區幹部和群衆而言宛如一個沉重的“包袱”。老盧解釋說,對曾經的湖區村民而言,候鳥放著不管會破壞莊稼農田,抓捕獵殺會觸犯相關法規條例,讓他們十分爲難。
這個“包袱”也壓在了當地幹部肩上。
“那時湖區的老表打鳥並不算什麽新鮮事。”時任九江市永修縣塗家埠貯木場場長的王業生,是籌建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的“元老”之一,他回憶說,趁著夜色,偷摸著出來打鳥的人將鳥铳排成一排,用燃香擰成“火把”來回晃動,一旁棲息的候鳥受到驚嚇便聚在一起,鳥铳“嘭”的一聲,鳥兒就遭殃了。
王業生和同事每天要在夜間巡邏,隨時可能面對手持獵鳥武器的老鄉。家人們擔心他的安危,常勸他“意思一下就行,莫要多管”,何必要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時間做出了解答。1983年,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正式成立,1988年晉升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更名爲“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變現”,白鶴“銜”來生態流量,讓護鳥“包袱”變成生態財富。堅守綠色發展共識的湖區百姓終于迎來“綠”與“利”的雙贏。
從民間“自覺”到制度“自律”
2019年,白鶴從570多種鳥類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爲江西“省鳥”。2021年11月,江西通過《江西省候鳥保護條例》,設置白鶴保護專章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鄱陽湖滋養的江西,一直求索人與鳥的“相處之道”。
“我們這裏,都不會去打擾白鶴。”近百歲高齡的愛鳥模範何緒廣回憶起多年前與白鶴的點滴,依然難掩激動。
他出生在鄱陽湖畔一個漁民家,聽著各種鳥鳴長大,有科考隊來考察白鶴,總找老何當向導。“科考隊跟我說,它們是國家的寶貝,不打擾還不夠,要主動保護。”1982年一退休,他就自發到鄱陽湖畔巡護白鶴。
那年冬天,發生了盜獵100多只候鳥的大案子,老何知道後,心裏刀絞似的,一宿合不上眼。第二天天一亮,就匆忙趕去林業局“報案”。“一定要嚴懲!”何老突然提高了聲量。
何緒廣舉報的事在湖區出了名。有人勸他享享清福,別操這份閑心。老伴也氣得要把家門反鎖,轉念又奈何不了他那股執拗勁,松下口來。
何老坦然一笑說:“保護候鳥是爲子孫積福的事,能在有生之年做些事情,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願。”年複一年,何緒廣風雨無阻巡視在湖區,灘塗沼澤路難走,摔跤是常事,趕上候鳥越冬期,更是一兩個月不著家。他還動員兒子加入巡護隊,挨門挨戶、挨船挨艇去宣傳愛鳥護鳥的作用和意義。
如今,保護區內再也聽不見昔日的槍聲,何緒廣這才卸下擔子來。再走進何老家時,他們早已搬離了寒風凜凜的湖邊。但屋內潔白的牆磚上裝點著的,依然是鶴的圖樣。
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大兒子、二女兒和長孫也先後追隨著他的腳步成了保護區的基層巡護員,一家三代四人“接力”成爲“生態衛士”的故事,感召著越來越多人主動加入護鳥隊伍。
九江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說,僅在都昌縣就有五個護鳥組織,成員達上百人。
正因一代代贛鄱兒女锲而不舍的努力,白鶴打破“戒心”,徐徐向人類靠近。
鄱陽湖畔,鯉魚洲頭,一片藕田被白鶴“看上了”。成百上千只白鶴啄食蓮藕,讓農民犯了難。2017年,愛鳥人士周海燕發起“留住白鶴”倡議,衆籌爲白鶴“租下”這498畝藕田,建立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作爲白鶴的“專有食堂”。
留下白鶴的“胃”,就可留下它們的“心”。在這裏,白鶴的婀娜姿態肉眼清晰可見。“最近不到20米,這裏或許是人類離白鶴最近的地方。”周海燕說,白鶴與人距離的縮短,是人與候鳥信任關系的拉近。
五星白鶴小區坐落于南昌高新區,在這個本該“産業先行”的特殊區域,經濟開發爲生態保護讓了路。爲擴展白鶴“舒適圈”,2020年,當地啓動候鳥棲息地生態環境修複,將原有藕田擴大到約1050畝。
實踐證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不光靠民間自覺,制度更是持續增進生態福祉的保障。
江西在踐行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的過程中久久爲功。20世紀80年代,600多名專家對鄱陽湖流域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提出把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覆蓋全省轄區面積97%的鄱陽湖流域視爲整體,以“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爲治理理念推進“山江湖工程”,打造出一個“綠色生態江西”的雛形。
2016年,江西被納入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著先行先試,開創可複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重要使命。
白鶴選擇了江西,江西亦選擇用制度保護白鶴。2019年,白鶴從570多種鳥類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爲江西“省鳥”。2021年11月,江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江西省候鳥保護條例》,設置白鶴保護專章,首次在省級立法中專門規定對這一旗艦物種的特別保護措施。
江西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說:“白鶴是一種候鳥,江西敢于把它定爲省鳥,不僅是江西老表對本地生態環境基礎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對保護白鶴的棲息環境有決心,對讓白鶴在鄱陽湖長久生存,保證生物多樣性不斷延續有底氣。”
近年來,江西統籌推進“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完成造林362.8萬畝,修複濕地7.5萬畝,生態優勢不斷鞏固,白鶴棲息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江西省生態學會秘書長戴年華說,鳥類是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截至12月8日,鄱陽湖區共監測到越冬候鳥70.8萬余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新高。
以鳥爲媒,聯通世界
白鶴一度在全球範圍內瀕臨滅絕。全球98%白鶴出現在江西鄱陽湖,成爲一個生態奇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江西成就了白鶴家園,白鶴同樣在成就江西。白鶴一度在全球範圍內瀕臨滅絕。全球98%白鶴出現在江西鄱陽湖,成爲一個生態奇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1985年,時任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基波考察鄱陽湖,考察團同中國鶴類工作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數出白鶴1350只。他們認定這裏是當時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野生白鶴群。阿基波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迹!”
因白鶴,江西不斷聯通世界。近年來,江西加快與海外的合作步伐,探尋建立白鶴全方位保護的長期合作機制。
2021年12月8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白鶴保護國際合作。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是白鶴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與鄱陽湖兩地作爲白鶴遷徙線路上的兩個端點,其生態節律、食物組成以及保護措施等,都是白鶴及其他濕地水鳥順利生存、繁衍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薩哈(雅庫特)共和國駐華代表安德烈耶夫說:“我認爲兩地就生態環保和白鶴保護領域已經開始了實質性的合作。未來我們將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以及鳥類保護、生態狀況研究等領域的合作上繼續發力。”
如今,以鳥爲媒,以湖爲景,白鶴IP帶著江西“飛”向世界。2021年12月12日第二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活動開幕,數十名外國使節來到鄱陽湖畔與白鶴“親密接觸”。
“有幸在鄱陽湖親眼看見了越冬的白鶴,十分震撼。”新西蘭駐華大使傅恩萊說,“聽說江西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指標是鄱陽湖候鳥數量的持續增加,這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准。”
“鄱陽湖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機制”“‘多元合一’生態管護員制度”“贛湘兩省‘千年鳥道’護鳥聯盟”……江西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35項改革經驗,诠釋了江西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內涵。
新加坡駐廈門總領事吳俊明說,系統治理的鄱陽湖流域生態,爲促進國際生態環境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生態文明建設還在持續探索,生態保護理念正深入人心。
一個省與一只鶴的故事,未完待續……(記者陳毓珊、熊家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