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會以爲只有沿海國家才會有海軍吧,然而事實上不少內陸國同樣有海軍。在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中于謙的老丈人就是蒙古國海軍總司令。盡管這僅僅只是一個段子而已,不過現實中的蒙古國確實還真有一支海軍部隊。蒙古軍隊和平時期的結構由三個分支組成:通用力量、邊防力量和內部安全力量。作爲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中、俄之間的蒙古的軍事定位是建立和維持一支小而有效的專業化的軍隊。
蒙古有且只有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國。這意味著蒙古絕不會遭受任何第三國的侵略,因爲在這個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能公然越過中、俄兩國的領土入侵蒙古。如果不從陸上派軍隊攻打蒙古,而是從海上出兵攻打呢?可蒙古壓根就不靠海,所以還是得從中、俄兩國過境才能打到蒙古。如果從空中發射導彈也無法讓自己的導彈在不經過中、俄兩國領土的前提下打到被中、俄領土環繞的蒙古。
在蘇聯時代蒙古的外交立場完全傾向于蘇聯並憑借蘇聯爲其提供防務保護,因此蒙古維持大規模軍隊並不是必要之事。蘇聯解體後蒙古的外交路線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在致力于發展同中、俄兩個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的同時積極尋找第三鄰國並基于這一理念發展同美國、日本、歐盟、印度、韓國、土耳其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系:1987年1月27日蒙古同美國建交。
1990年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爾在訪問蒙古是首次提出”第三鄰國“的觀念並迅速在蒙古獲得廣泛的認可。2001年11月蒙古總理恩赫巴亞爾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兩個月後訪問美國,由此成爲九一一事件後率先訪美的10個外國領導人之一。在這次訪問中蒙古表示將全力支持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反恐行動。蒙古不僅僅只是這一說說而已:在此後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蒙古加入了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
2004年7月蒙古總統巴嘎班迪同美方發表聯合聲明宣稱:將兩國關系正式確認爲”全面夥伴關系“。1994年美國將蒙古納入太平洋總部“聯盟戰略體系”。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簽署第95-38號命令將蒙古列爲美國軍事援助國家。1996年蒙古和美國先後簽署了《蒙美軍事領域交流與互訪協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協定》。2001年後蒙古開始以觀察員國身份參加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規模聯合軍演“金色眼鏡蛇”行動。
從2003年開始美國和蒙古開始每年舉行“可汗探索”聯合軍演。盡管”第三鄰國“理念是美國人的發明,但蒙古所要尋找的第三鄰國顯然並非美國一家:早在蘇聯解體之際蒙古就和印度建立了軍事合作關系:雙方簽署了關于開展國防領域合作的協議,建立了定期就地區安全問題交換意見的機制,印度甚至在蒙古境內建有軍事設施。近年來蒙古積極參加各種國際維和行動。
除了在阿富汗、伊拉克派駐了維和分隊之外蒙古還向西撒哈拉、剛果、海地派出了維和人員和軍事觀察員。自2000年以來蒙軍開始派分隊參加“中亞維和營”演習。由蒙古和美國主導的“可汗探索”雙邊軍演自2006年起轉變爲多邊軍演:迄今爲止共有印度、泰國、斐濟、湯加、孟加拉國、文萊、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韓國、斯裏蘭卡、尼泊爾、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新西蘭、中國等二十多國受邀參加。
蒙古現役陸軍6900人、現役空軍1600人,另有儲備兵力137000人。蒙古的地面部隊擁有650多輛戰車、約100輛自行火炮、800多輛步兵戰車和裝甲運兵車、450門可移動式防空武器、1000門以上的大炮和迫擊炮及其他軍事裝備。空中部隊有米格-21戰機、Mi-24武裝直升機等。蒙古的海軍比起陸軍和空軍更多時候是被人當成一個梗,因爲蒙古幾乎就沒什麽可能參與航海戰爭。
156.65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面積使蒙古成爲了僅次于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但蒙古還是建立了海陸空三維一體的攻防體系:2001年一艘名爲蘇赫巴托爾號的老式俄羅斯拖船被啓用作爲蒙古海軍的主力艦。蒙古國西北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地區有一個庫蘇古爾湖。蘇赫巴托爾號平時就是在這個內陸湖區執行任務,而其他國家的軍艦幾乎沒什麽機會開到這兒來和蒙古海軍進行戰爭。
曆史上蒙古帝國曾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13世紀蒙古帝國的海軍擁有14000名海軍士兵和4500艘船。然而這支看似強大的艦隊也有著致命的缺陷:成長在草原上的蒙古人擅長弓馬騎射的功夫,然而在海上搏擊風浪並非他們所擅長的。在兩次東征日本的軍事行動失利之後曆史上就再也沒見到過蒙古海軍的記載。現代蒙古國的海軍成軍于上世紀30年代,然而自成軍之日起就從未參與過任何軍事行動。
蒙古海軍不要說參加實戰了,即使是對外參加軍演這樣的活動都沒參與過。近年來蒙古陸軍開始參加各種國際維和行動以及聯合軍演,然而在這些活動中從來也沒見到過蒙古海軍的身影。蒙古海軍的全部家當只有3條船、2門炮、1台發動機和7名船員。由于7名船員從未見過海,所以被網友戲稱爲”龍下七武海“。就是這樣一支小得不能再小的隊伍卻從裝備到軍銜都很完備。
蒙古海軍盡管規模相當有限,卻應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句老話:小小的蒙古海軍也有3種不同類型的軍艦,然而實際上這其中只有蘇赫巴托爾號拖船是可以下水作業的。7名蒙古海軍官兵中人人都是有軍銜的軍官:1名上將、1名上尉、1名指揮官、1名中尉指揮官、1名中尉、2名少尉(這其中只有1個人會遊泳)。最底層的2名少尉盡管名爲軍官,可實際上手下並沒任何人可以指揮。
上世紀30年代蒙古國成立海軍的初衷是爲了保衛庫蘇古爾湖地區石油運輸線的安全。如今並不參與軍事行動的蒙古海軍主要任務仍是在庫蘇古爾湖執行航運業務:蒙古國海軍的輪船可以沿色楞格河航行到貝加爾湖,然後再經由貝加爾湖通往北冰洋。蒙古出産的木材、畜産品、毛皮、煤、礦物等物資可以經這條航線運往俄羅斯,再從俄羅斯境內運回工業品和消費品。
從1997年起蒙古海軍開始實行私有化管理:7名海軍官兵把海軍承包後通過各種兼職自籌軍費。蒙古海軍因此成爲了世界上唯一盈利性的海軍:7名海軍官兵每天早上8點上班。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蒙古出産的羊毛、皮革等物資運送到對岸的俄羅斯去交易。在此過程中他們也會允許遊客參觀和乘坐軍艦,同時他們會向遊客講解蒙古海軍的曆史傳承。每名遊客需要爲這樣一趟旅程支付12美元。
除了運送貨物之外每天陪遊客們跳舞、蹦迪、烤烤也是他們的工作任務。到了冬天湖被凍住的時候就沒法通航了,這時他們會靠捕魚等方式籌措軍費。根據海事法和國際公約:商船可以選擇內陸國家作爲自己的船籍注冊地並懸挂其國旗、船旗。自從蒙古海軍實行商業化運作後蒙古旗就成爲了航運界的“方便旗”之一:蒙古每年從商船注冊方面獲得的收入在20萬美元左右。
蒙古人盡管是生長于內陸草原的馬背民族,然而長期以來卻有著一顆向往海洋的心。“成吉思汗”的意思就是像海洋一樣廣博偉大的可汗。盡管今天的蒙古國早已成爲一個內陸國,然而13世紀蒙古帝國傲視全球的海軍仍被如今的蒙古海軍官兵視爲一種精神圖騰。2001年升任蒙古國海軍上將的巴特巴彥被視爲是蒙古國最專業的航海家和海洋學者,然而這位海洋學專家最大的理想居然是有朝一日見到真正的大海。
巴特巴彥曾說過:“所有人都只關心這個內陸國家的輝煌過去,但我們正在努力維系著現在軍艦的沉浮。我的6名部下都是充滿熱情的英雄,我們都懷有驕傲的傳統”。蒙古國海軍制作的紀錄片《蒙古海軍:盡在海上》向人們展示了這個馬背國家的海軍不穩定的現在和雄心勃勃的未來。這種海洋情結也許正是蒙古這樣一個內陸國家之所以保留這樣一支小規模海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