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圖②
圖③
圖④
圖⑤
圖⑥
圖⑦
家國同歡慶,人月兩團圓。金秋時節,各地迎來展覽季,豐富著國慶假期百姓的文化生活。紅色曆史展覽,珍貴文物見證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抗疫主題展覽,再現抗疫鬥爭中最閃亮的精神標識;脫貧攻堅主題展覽,講述廣袤大地上的奮鬥故事;文明交流展覽,“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念在展廳中彙融;曆史文化展覽,傳統文脈在不同時代美的創造中延續……異彩紛呈的展覽串聯起曆史與現實,刻畫出光榮與夢想,凝聚起精神與力量,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今天,本刊特遴選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國慶期間部分重要展覽,與讀者共享文化馨香。
——編 者
增強愛國精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題材以獨特的精神特質,讓展覽更具砥砺人心、催人奮進的力量。
紅色文物,讓曆史更鮮活。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的“不忘初心偉大征程”,97件展品以物爲媒,以史爲據,生動呈現中國共産黨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的光輝曆程。吉林省博物院的“偉大貢獻——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報見圖①)和廣州起義紀念館的“紅色中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9周年展”,借助重要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從革命歲月到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一件件文物,訴說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上的動人故事,诠釋著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美術創作,讓精神更凸顯。廣州美術學院抗戰木刻陳列館的“星火燎原”,以380件抗戰木刻作品、109件抗戰主題文獻以及紀錄片等,重現抗戰時期木刻版畫營造出的精神場。此外,“楚韻湘魂——湖南美術館藏湖南重大曆史題材作品展”、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時代記憶——院藏紅色題材佛山剪紙展”(海報見圖②),分別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視角,大力弘揚紅色傳統。
平凡人物,讓細節更生動。華僑博物院的“烽火仁心”,以230多幅珍貴曆史影像和視頻資料,全面直觀地展示了華僑林可勝及其帶領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抗戰時期展開的大規模戰地救護行動。在個體與國家的連接中,愛國情懷得到生動展現。
涵養家國情懷
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被記錄在美術作品中;一份份情真意切的祝願,被留在海報設計裏;一個個平凡的身影,被镌刻在見證物上……國慶期間,許多博物館推出抗疫主題展覽,見證、記錄、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中國國家博物館“衆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上,近200件(套)抗疫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既有一線美術工作者之筆,亦有業余美術愛好者之作,無不以藝術的語言揮寫拳拳赤子之心。在陝西曆史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中,“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系列海報成爲展廳亮點。400余幅祝福海報,由140余家國內外文博機構在抗疫期間接力推出,以館藏文物爲主要元素,結合現代設計語言,展現中國精神,成爲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藝術載體。
文物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記憶,收集、保存和展示這些見證物,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浙江西湖美術館“‘浙’裏長城——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覽”(海報見圖③)、天津博物館“人民至上——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等展覽上,按滿手印的請戰書、火線入黨申請書、防護服等實物、照片,真實展現了中國人民同舟共濟的抗疫曆程,激發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
“尊重科學”是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內容。上海科技館“命運與共,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展覽,從科普角度出發,通過體感遊戲、模型、標本等,揭示了病毒的奧秘,展示了科技如何助力抗疫。
一個個抗疫主題展覽,從不同角度展現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共享幸福生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奮進路上,凝聚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心血;如椽筆下,繪就泱泱大國的輝煌與夢想。
奮鬥的光芒,在丹青中閃耀。“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上,經典美術作品和脫貧攻堅新作,禮贊平凡百姓,弘揚勞動精神。四川美術館的在線展覽“四川省脫貧攻堅主題美術作品展”上,81件美術作品,展現了各族幹部群衆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廣東美術館“大美‘雙區’——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作品展”(海報見圖④)上,《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等新作,展示出昂揚向上的時代風采。
幸福的喜悅,在華彩中傳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大道景行——江蘇省美術館藏作品中的小康圖景(中國畫、版畫)精品展”(海報見圖⑤)中,伍必端版畫《豐收曲》、楊之光中國畫《延邊長鼓舞》等作品,記錄老鄉的美好生活瞬間,反映祖國偉大建設成就。中華藝術宮“江山如此多嬌館藏陳列展”上,陸俨少中國畫《雁蕩勝景》、朱屺瞻中國畫《江南春色》等作品,詩意再現祖國大好河山,共同組成一幅賞心悅目的綠色生態長卷。
這些美術作品展覽,不僅串聯起新中國美術發展的脈絡與線索,還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
飽覽世界人文
荟萃中外佳作的藝術展,作爲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最能體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念。
瓷,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瓷文化與絲路精神,及其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爲不少瓷器展策展理念的要義。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浮槎萬裏”(海報見圖⑥),遴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相關文物,深刻揭示中國與世界基于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通過“黑石號”這艘9世紀的商船,及168件封存千年之久的沉船出水珍品等,複現唐代海上貿易的盛況。廣東省博物館的“驚豔‘中國風’”,175件館藏17至18世紀外銷瓷精品,囊括中國傳統紋樣和器形,以及來自西方的設計和定制,展現了東西方文明的對話與交融……
版畫,也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異域同繪”,甄選100余件館藏精品,帶領觀衆探究二者同源于明代書籍版畫的曆史淵源和相似的制作工藝,以及二者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裏大放異彩、相映成趣的不同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當代,版畫創作更呈現多元藝術面貌,國際間的交流互動也日益頻繁。天津美術館的“時光的印記”,以81件館藏作品呈現當下東西方版畫嘗試突破傳統瓶頸的創變,讓觀衆一覽各國藝術家不同視角的藝術表達。
美,是世界共通的藝術語言。美的展示,進一步深化世界人文藝術的互通、互融、互鑒。
聆聽遠古回響
中華文脈源遠流長。曆史文化展,以豐富的面貌展現出遠古回響,成爲近期展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主題展,以宏觀視野勾勒曆史格局。故宮博物院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海報見圖⑦),450余件文物與史料照片,以時間爲軸,串起三大主題、18個關鍵曆史節點,600年皇城氣象盡在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則爲觀衆勾勒出一個更久遠的青銅文明。山東博物館的“六合同風——秦文化特別大展”,以秦始皇兵馬俑和140多件(組)精品文物,將大秦氣象生動呈現。
專題展,以微觀視角透視文化精神。作爲故宮博物院的另一個熱展,“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轼主題書畫特展”立體呈現出蘇轼的藝術造詣、人格風範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唐天子的茶——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法門寺出土皇家茶具”,展現中國茶藝之美及其文化內涵;湖北美術館的“物性——中國傳統造物觀與當代造物”等展覽,更深化了觀衆對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的理解。
展現傳統工藝的展覽也格外引人關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民族文化宮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等,使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通過傳統工藝躍然眼前。
展覽交織、文明彙聚,折射出不同曆史時期的審美風尚,更蘊涵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本報記者 徐紅梅 吳豔麗 馬蘇薇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