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人人喜愛的古典名著,
“齊天大聖”是我們從小仰慕的英雄。
但是,西天取經,
曆史上真實的主角並不是孫悟空,
而是白龍馬背上的——
「唐三藏」。
唐三藏是《西遊記》裏
虔誠善良的師父,
而玄奘法師作爲唐三藏原型,
其真實的“取經之路”又如何呢?
在玄奘傳說中,有介紹其教養經曆的“鳳鳴陳河玄奘降生”“父親教子學《孝經》”,也有介紹其走上皈依之路的13歲立志弘揚佛法“淨土寺出家”;有“乘危遠邁”“犯禁出關”“大漠孤征”“曲女城大會”“恒河遇險”等西行傳奇,也有“矢志東歸”報國、“磨頭槐傳說”歸家等系列故事。
玄奘傳說
展現了玄奘大師
矢志不渝追求真理、
舍身求法的“中國脊梁”形象,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也是絲綢之路沿線文化融合的見證,
更充分展現了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
在融合中進步的
——“唐三藏精神”。
2021年,玄奘傳說被列入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代表性項目名錄。
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2022年活動的主題爲
“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
談完三藏(zàng),
咱們今天談三藏(cáng),
小藝帶你一起走進
“館藏”、“地藏”、”書藏”,
看文化遺産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藏
館藏文物,
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博物館一覽數千年,
于靜默中訴說著滄桑與繁華。
進入新時代,
我國博物館建設不斷革陳出新,
呈現出館藏文物的奇妙之“變”。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爲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近年來,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通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提出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講好館藏文物裏的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作答——
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4年3月27日,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發表演講時,
曾向世界推介這一中華文化珍品。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爲‘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作爲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秦兵馬俑曾出訪五大洲約50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多個城市舉辦過數百場展覽。2016年11月,在秘魯舉辦的“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上,就有四件兵馬俑展品展出。習近平在與時任秘魯總統庫琴斯基共同參觀展覽時,親自對兵馬俑進行了講解。
在陝西寶雞的法門寺博物館內,
珍藏著20件具有異域風情的唐代琉璃器,
其中一件伊斯蘭早期風格的
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通身晶瑩剔透,花紋裝飾繁複,
保存得非常完整,十分罕見。
在一千多年前,
這些琉璃器如何跨越萬裏來到長安,
又見證了怎樣一段文明交融史?
2014年3月27日,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
講述了這些琉璃器背後的故事。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奂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産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法門寺博物館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千百年來,
散落于陸上絲綢之路
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
大量精美文物,
猶如一顆顆珍珠,
串起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記憶。
2017年5月14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
並發表主旨演講,
開篇就提到了兩件曆史物證
——“鎏金銅蠶”和“黑石號”千年沉船。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筚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曆史。”
陝西曆史博物館漢代“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爲西漢文物,1984年在陝西石泉縣池河鎮出土,現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它不僅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實物見證,也體現了絲綢在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展現了中華民族2000多年前開辟古絲綢之路、打開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壯舉。
“黑石號”複原模型
“黑石號”上打撈起的唐代白釉綠彩魚底吸杯
而千年沉船“黑石號”,則講述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與多國交往的曆史。公元9世紀上半葉,從中國駛出的“黑石號”商船在印尼附近海域觸礁沉沒。直至1998年被發現打撈,在海底已沉寂千年之久。船上載有6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90%以上爲陶瓷物品,還有銅鏡、金銀器和銀錠等,堪稱是一次千年前“中國制造”的集中展示。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館長陳威仁表示,正是“黑石號”這樣的珍貴文物,讓人們領略到亞洲文化的彼此交融和互鑒發展,“世界文明、亞洲文明一直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觸動,文明是需要交流才會豐富、才會更堅強。我覺得交流對我們博物館來說,對新加坡來說,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4月,
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
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期間,
一同參觀湖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
在參觀曾侯乙編鍾時,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談到
編鍾蘊含的禮樂文化和禮樂制度,
有教化民衆的作用,
簡明扼要指出了編鍾的深刻內涵。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曾侯乙編鍾
2019年5月,由習近平倡導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同期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上,中國“曾侯乙”銅尊盤、沙特石雕人像、印度豐收陶……來自49個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彙聚一堂。
二藏
地藏遺産,
實現曆史、生態、生活的
有機結合
“地藏”——大遺址
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
一萬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的
核心文物資源。
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
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
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的曆史文化價值,
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
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2021年10月,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向全國考古工作者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他指出,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筚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爲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完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機制,提升運營服務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實施‘一園一策’和評估監測”。同年11月,《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印發,重點部署了“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具體任務。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再次提及“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
2022年4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修訂完成並正式公布實施。《辦法》基本保持了試行文件的框架結構,突出“國家屬性”,強調“規劃引領”,完善“退出機制”,細化“評價依據”,對正文及評定細則、評定分值表進行了部分調整完善。針對公園建設必要性可行性問題,《辦法》完善了立項申請條件和管理要求;針對公園監管問題,《辦法》強化了公園運營監測評估和巡查要求;針對個別立項單位工作遲滯的問題,《辦法》加大了管理力度,明確了撤銷與退出機制;針對保護利用核心問題,《辦法》突出了價值和傳播利用導向,引導創建和運營單位以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吸引各方資源和力量參與,拓展展示服務內容,提升品牌力和影響力。
截至4月,我國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36處遺址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67處遺址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36家挂牌單位規劃總面積52324.72公頃,涵蓋了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漢、魏晉至隋唐、宋元、明清等階段,涉及洞穴遺址、聚落遺址、城市遺址、建築群遺址、園林遺址、工程遺址、手工業遺址、陵墓8大類型。
2021年,
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
爲期一周的
2021“杭州良渚日”
暨良渚文化周活動舉辦。
良渚古城遺址主題雕塑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作爲體驗和感悟“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場所,先後推出“走進五千年”等系列活動,涵蓋研學、閱讀、雲遊、數智等多個方面,包含考古探秘、匠心手作、文創市集、良渚講堂等公衆體驗。
2021年,
廣漢三星堆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
出土大量精美文物,
持續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今年,
祭祀區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
幾百米開外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已破土動工;
一處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一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也正穩步推進建設。
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修複
在改造提升後的青銅館,不少觀衆站在360度環幕空間,沉浸式體驗古蜀時期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態和環境意象。不光文物展覽吸引遊客關注,在開放式的三星堆文物保護與修複館,也有不少遊客隔著玻璃看得津津有味。展廳內,文保人員正在清理出土的烏木;一旁展櫃中,去年新出土的青銅大面具、黃金面具以及“奧特曼”等青銅器也已展出,讓觀衆一睹爲快。
漫步遺址區,可以看到靠近古城牆、祭祀區、宮殿區等文物遺存密集區的居民已經遷走。示範區的建設既要保護遺址,還要活化利用。未來,遺址區將通過土地租賃、流轉及地權入股分紅等方式,增加原住居民土地收益。此外,還將積極推進農旅融合産業發展,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公園、鄉村民宿等農旅融合業態,實現遺産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統籌協調發展。
今年5月,
“2022中國旅遊日”精品項目展播
線上系列活動,
在多個網絡平台同步推出。
其中,
“一劍鍾情 從瓷開始”
龍泉非遺之旅展播
首先在緬甸推出,
之後被65家駐外文化和旅遊機構中的
40余家選用。
龍泉青瓷
“一劍鍾情 從瓷開始”龍泉非遺之旅線上展覽,帶領當地民衆走進劍瓷龍泉,感受龍泉文化底蘊,共同領略中國非遺之旅的文化魅力。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在線上播放的展播片以探索龍泉市寶溪鄉爲始點,通過拍攝龍泉青瓷博物館、大窯龍泉窯遺址公園、沈廣隆劍鋪,以及窯工淘洗與練泥、“不滅窯火”傳統龍窯燒制技藝等活動,讓觀衆領略到近現代龍泉青瓷與寶劍的發展及其特點,旨在利用龍窯和龍泉寶劍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挖掘和弘揚傳統龍窯燒制技藝、青瓷文化及鑄劍工藝,爲傳統古老的青瓷和鑄劍産業注入新的文化靈魂。
1961年,
周口店遺址
被國務院定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如今這裏已建成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公園
並向公衆開放。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公園
爲了保持曆史的完整性,公園最大程度保持和還原了挖掘遺址的真實模樣。一進園,觀衆就會看到巨大的保護棚,由825個“鱗片”組成,面積達3700余平方米。棚內重點保護的是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即舉世矚目的“猿人洞”。作爲周口店遺址的核心區域,這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裏曾發現了代表約40個“北京人”個體的近200件人類化石、十萬余件石器、數層灰燼和百余種脊椎動物化石。
爲了讓遊客感受數十年前考古工作者的真實工作情景,遺址公園專門設置了“打格分方”模擬考古挖掘區,並事先埋好數量不等、分布不均的史前動物骨骼化石模型供遊客“發現”。
三藏
書藏古籍,
讓書寫在古籍裏的
文字“活”起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
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
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
中華民族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
“書藏”是中華民族曆史記憶、
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載體,
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複和活用,
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與傳承。
2022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古籍保護”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強調“推進古籍數字化。建立健全國家古籍數字化工作指導協調機制,統籌實施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積極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加強古籍數據流通和協同管理,實現古籍數字化資源彙聚共享。支持古籍數字化重點單位做強做優,加強古籍數字化資源管理和開放共享。統籌古籍數字化版本資源建設與服務,推進古籍專業數據庫開發與利用。積極開展古籍文本結構化、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實踐,加速推動古籍整理利用轉型升級。”這是從國家層面規劃了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保護的目標,同時也爲古籍數字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幅橫向流動的
《千裏江山圖》上,
標注了“涑水”“濂溪”“玉山”
等若幹個古地名。
數百個衣袂飄飄的儒生,
正在圖上緩緩挪動,
像是在“趕路”。
他們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程,
代表著他們的求學曆程和所屬學派。
這是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王軍帶領數字圖書館實驗室的同學們,耗時一年完成的“《宋元學案》知識圖譜可視化系統”的其中一部分。《宋元學案》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共240萬字巨著,記錄了宋代理學兩千多學人近100個學術流派的傳承和流衍情況。
由《宋元學案》生成的宋元時代學術思想史可視化圖表
該項目利用中華書局提供的數字化文本,將學案中的人物、時間、地點、著作及其之間的複雜語義關系提取出來構造成知識圖譜,提供可視化展現、交互式浏覽、語義化查詢等功能。起伏的波浪生動地呈現了曆史事件對理學發展的影響,宋元兩朝400年間的學術傳承一目了然。讀者可以選取一個學派進行細致地觀察和分析,可以觀察到理學思想巨擘朱熹對宋代學術繁榮所做的貢獻。
此外,系統還提供了概覽和精讀兩大類功能。讀者可以縱觀整個學術史衍化脈絡和完整的師承關系網絡;然後選擇感興趣人物、地點、事件或者學說來彙聚相關的資料,觀察學者的遊曆行迹,閱讀他的學說精華片段,考察他的學術關系網絡。系統還爲讀者提供了年號對照、宋代地圖和職官圖的知識輔助。該系統一方面爲學者提供了知識化、語義化的分析和研究工具,便利學術研究的展開;另一方面,打造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爲互聯網一代接觸、了解、學習宋代學術思想提供了路徑。
浩瀚曆史中的典籍,凝聚著先賢的心血和智慧,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明。除了科技賦能讓古籍保護工作更好展開外,《典籍裏的中國》通過演繹典籍,傳播典籍,在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爲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提供了有益借鑒。
大型原創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以深入淺出的風格,沉浸式的舞台體驗,古今對話的呈現方式,把典籍變成觀衆可感知、可共情的影視化作品,帶領觀衆品味典籍,閱讀曆史裏的文化中國,打開智慧和思想之門。
《典籍裏的中國》由田沁鑫擔任戲劇總導演,以“沉浸式戲劇”的空間對話形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帶領觀衆走進典籍的前世今生。節目中巧妙應用“環幕”、AR、實時跟蹤等科技手段,創新設計出多個“曆史空間”與“現實空間”,並以古代護書人與當代讀書人“跨越時空”對話的方式,生動地演繹出中華典籍故事。當主持人撒貝甯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古人暢聊上古典籍,觀衆們仿佛置身于一場魔幻式的藝術閱讀分享現場。
從“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
寫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
黨和國家對古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
從科技賦能古籍保護,
再到深受觀衆喜愛的各類文化節目,
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
正從泛黃的紙頁裏走出來、活起來!
藝藏
文藏之水“活”起來!
文創之力“火”起來!
除了《典籍裏的中國》外,
近年來,
不少文藝作品聚焦文化遺産,
借由藝術手法讓大衆了解文化遺産,
並迅速“破圈”、持續傳播,
成爲“國潮熱”的生動注腳。
如果說“三藏”讓文物漸漸複蘇,
那麽“藝藏”作爲
文物保護的第四種形式,
則是讓“複蘇”後的文物,
更加“適應”現代生活。
如何運用文藝
更好地助力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
文化IP是關鍵。
2021年歲末,愛奇藝自制劇《風起洛陽》風靡網絡。制作團隊用1.5萬組道具、100多處複原場景、5000多套精美服裝,使洛陽美學“破圈”突圍。劇中人物所食用的饆饠、胡辣湯、馎饦、水席、酥酪等地域美食令人垂涎;伊水河畔盧舍那佛的雍容微笑、嬌嫩華貴的洛陽牡丹、神都109坊、南市等高度還原的建築與美學風格,使古都的市井煙火躍然屏上……一夜之間,人人都神往洛陽。
劇集收官以後,借著影視熱度,洛邑古城“風起洛陽”影視IP綜合項目應運而生:愛奇藝通過故事類IP打通了劇集、綜藝、動畫片、紀錄片、電影等12種産品形態,結合當下最受歡迎的文創産品如玩具、服飾、家居、飲料等,打造IP宇宙,全面展示洛陽文化;而洛陽文保集團作爲國有平台,深度融入愛奇藝“一魚十二吃”商業模式,聯合出品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洛陽》、紀錄片《神都洛陽》,並與洛陽市文旅局聯合,布局主題酒店、大型沉浸式劇本殺、VR全感電影……助推“影視IP”與文化旅遊發展的雙向賦能。
《唐宮夜宴》劇照
從《唐宮夜宴》到《帝後禮佛圖》,從《洛神水賦》再到《龍門金剛》……洛陽符號開始頻頻占據人們的視野。同時,華服走秀、詩詞鑒賞、國樂表演、美食品嘗、國風鑒寶等各類文創産品、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人們和傳統文化的距離一點點被拉近。
2021年,講述傳世名畫《千裏江山圖》創作曆程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飽含哲思的中國傳統美學意蘊征服了觀衆的心,成爲“一票難求”的年度爆款。今年除夕夜,《只此青綠》登上春晚舞台,用舞蹈之美引領觀衆步入充滿現代意蘊的中華美學殿堂。
《千裏江山圖》局部 北宋 王希孟
舞劇《只此青綠》表演采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展卷人潛心鑽研《千裏江山圖》,跨越時空走入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內心,看到了王希孟爲了繪制《千裏江山圖》傾注自己畢生熱情的曲折曆程。《千裏江山圖》的成型邏輯從織絹、磨石、制筆到制墨,從清淡直到濃重,最後形成了青綠的色彩。
說到《千裏江山圖》,故宮對“千裏江山”系列文創産品的叠代創新已有5年,目前推出茶具套組、桌墊、文房用品、首飾系列等。並通過社會合作,不斷拓展“千裏江山”文化IP,開展了一系列數字化應用項目的合作,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數碼藝術展“千裏江山圖3.0”,落地重慶的“畫遊千裏江山——故宮沉浸藝術展”等。
同樣跨界“出圈”的還有四川廣漢三星堆。這些沉睡數千年、異形驚天下的各類器物,因有的像奧特曼原型,有的和諸葛亮的發型撞臉而廣受網友追捧。三星堆考古盲盒因體驗參與感強,熱銷各大平台。近年來,通過與品牌聯名,推出視頻、遊戲、彩妝等多路産品,鼓勵以三星堆爲主題的各類文學影視作品創作,三星堆頻上網絡熱搜,呈現迅猛發展勢頭。
除了各地針對不同文物特色所衍生開發的文化ip外,非遺購物節作爲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特色活動,近年來也充分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的雙向奔赴”。
作爲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重要活動,此次“非遺購物節”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爲主題。文化和旅遊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支持阿裏巴巴、京東、抖音電商、唯品會、騰訊、萬達、快手、中國手藝網等參與單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爲目標,以非遺工坊、老字號爲重點,讓人民群衆在購買、使用非遺産品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非遺購物節”自2020年舉辦以來,得到了各電商平台及各地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已成爲廣大人民群衆喜愛的文化消費品牌活動,助力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爲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唐”·三·藏 見證了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
在融合中進步,
讓我們共同期待,
中華優秀文化遺産的未來
更加精彩!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內容來源 | 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故宮博物院官網、文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