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衆多古老文明。它們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爲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彙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47個國家、451件文物,僅這兩個數字就彰顯了這是一次空前的展覽。
包括中國在內的全部45個亞洲國家,以及希臘、埃及2個文明古國夥伴,都拿出了本國的精品文物。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致程度均史無前例。“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用其前所未有的氣魄震撼著所有人的心。豪華到令人咂舌的“全明星”陣容,奠定了它作爲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文化活動重頭戲的地位。
重量級老戲骨領銜主演
這場重頭戲的領銜主演共7件,友情客串2件。
領銜主演的中國文物有3件。它們的“老戲骨”地位在文物界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觀衆也是耳熟能詳了。
姓名:鎏金長信宮燈【圖①】
年代: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漢)
籍貫: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墓
戶籍:河北博物院
這盞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位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其設計巧妙,做工精致,是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後組裝而成的。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燈點燃後,宮女手袖可作爲排煙管道,吸收油煙,防止空氣汙染。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燈體上有9處銘文,共計65字。其中的“長信”字樣,爲窦太後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
姓名:青花四愛圖梅瓶【圖⑥】
年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
籍貫: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鍾祥市郢靖王墓
戶籍:湖北省博物館藏
物以稀爲貴,而元青花存世量極少,所以其珍貴程度世人皆知。這只元代梅瓶,通體繪青花紋飾,分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體紋爲四個菱形開光,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一圈仰覆蓮紋和忍冬紋。通體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內無釉,器體較厚重,具有元青花的典型特征。
姓名: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圖②】
年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
籍貫:1971年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戶籍:陝西曆史博物館
它的造型綜合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镫的形狀。這種式樣的壺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在遼金時代的墓葬中時有發現,但在唐代金銀器中還是首次見到。契丹民族在唐代是東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與唐王朝關系密切。這件銀壺正是漢族與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而它最出名、最重要的價值當然是壺身兩側的舞馬銜杯的圖案。舞馬是唐玄宗時宮廷中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據載,當時宮中特殊訓練了一批駿馬,能隨音樂起舞。每逢玄宗生日,舞馬便在興慶宮勤政務本樓前舞蹈。它們隨著《傾杯樂》的音樂節拍踩踏進退、騰躍旋轉,曲終時還會銜杯跪伏表示“祝壽”。這件銀壺的出土,證實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因而更加彌足珍貴。
中國還派出了一件“帝後級”的文物友情客串,雖然它只出場一天,但它的分量之重使得記者忍不住還是要說上幾句。
姓名:銅何尊
年代:約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西周)
籍貫:1963年出土于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賈村
戶籍: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這只青銅尊是祭祀禮器。它的紋飾精美並非最重要的,其最具價值、最彰顯其重要性的是:在銅尊內底部發現了一篇122字的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爲:我要在國家的中心管理天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亞洲文明展的大戲,當然少不了亞洲其他國家的傾情參與。外方的領銜主演有4件。
姓名:陶鳥形來通【圖⑦】
年代:公元前8-前7世紀
國籍:亞美尼亞
戶籍:亞美尼亞曆史博物館
這只來通巧妙地設計成小鳥的樣子,是典型的烏拉爾圖時期陶器。上半部紅白黑三色相交的方格紋不僅是裝飾了瓶身,還巧妙的勾勒出鳥之羽翼。水是從中空的“鳥腿”部注入,從鳥喙倒出。
姓名:石雕伐樓拿神像【圖③】
年代:公元10世紀(吳哥時期)
國籍:柬埔寨
戶籍:柬埔寨國家博物館
伐樓拿是印度教重要的神祇之一。這尊雕像的尺寸和精美程度都十分罕見。石雕經過精心打磨,呈現一種銅器的光澤。伐樓拿的軀幹、面朝四方的神鵝坐騎及雕塑底座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雕刻家還用極其精細的手法雕刻出了伐樓拿頭上綴滿寶石的冠冕和衣著,以及神鵝身上的羽毛和頸套,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姓名: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複制品)
年代:公元1409年(明代)
國籍:斯裏蘭卡
戶籍:斯裏蘭卡科倫坡國家博物館
這通石碑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隨船隊抵達錫蘭國(今斯裏蘭卡)後,在寺院布施時所豎立。該碑以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镌刻,亦稱“三語碑”。中文內容主要是明朝皇帝對佛祖釋迦牟尼的頌揚和敬獻禮單,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主要是對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和伊斯蘭教真主安拉的頌揚。“三語碑”見證了兩國延續千年的友誼。
姓名:粉彩蓋盅【圖④】
年代:清光緒年間
國籍:新加坡
戶籍: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這類帶蓋容器尺寸多樣,用于盛裝米飯、湯和其他食物,較小的用來裝化妝品。但這只蓋盅尺寸之大實屬罕見,只有非常富裕的家庭才會使用。人們喜歡在婚禮上擺出、使用顔色鮮豔的帶蓋容器,不富裕的家庭每逢這種場合只得向他人借用瓷器。借用者歸還時需在裏面裝滿食物。
還有一件重量級的文物,不僅全程參與,而且戲份很重,但因爲它來自歐洲的文明古國希臘,所以在亞洲文明的大戲中只能算作友情出演了。
姓名:石雕亞曆山大大帝頭像【圖⑤】
年代:(公元前356年—前323年)
國籍:希臘
戶籍: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
亞曆山大大帝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在擴張亞曆山大帝國疆域的同時,他也將包括雕塑在內的希臘藝術傳播到西亞、南亞和北非,同時也讓藝術家爲自己制作了大量雕塑或繪畫肖像。這件雕塑不僅表現了亞曆山大英俊潇灑的外形,更刻畫了其剛毅睿智的精神。
《大美亞細亞》的全明星出演絕非虛言!你看,汝窯天青釉圓洗、哥窯青釉雙螭耳爐、越窯鳳頭小執壺,連這樣的瓷中極品都只是配角,擺成一排貼牆放著。還有,人面魚紋彩陶盆、“四十三年逨”銅鼎、錯金銀龍紋銅方案、龍形玉佩、鎏金銀壺……這些中國文物的名號是不是也很眼熟?其實,這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戲,無論中外,幾乎所有角色都具有鎮館之寶的分量。
451件的超豪華陣容,實在無法逐一介紹,記者只能選擇其中幾件了。
連東西的來通
來通,顧名思義,就是一頭注水一頭出水的容器。來通杯通常呈人形或動物形,但其原型應該是動物的角。
大約在相當于我國西周時期,古代伊朗及其他地區已經開始制造陶瓷來通杯。“大美亞細亞”中的這只伊朗陶質來通,制作于公元前247年—224年(波斯時期),是伊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來通杯形似喇叭狀,杯身主體繪有紅褐色幾何圖案,杯子末端是一只羊頭,其中一只角已經缺失。羊的雙目雕刻得十分清晰,下方還刻有胡須。在羊的胸部可見一個乳頭狀的灌注孔。
如果說來通的基本造型都與動物有關,那麽亞美尼亞曆史博物館收藏的靴形高腳陶杯,其模樣就格外別致了。這只公元前8—前7世紀的陶杯,以靴筒爲杯身,鞋身爲杯底,尖鞋頭微微翹起,以白色和黑色線條勾勒出系帶長靴的結構,杯體前側和口沿處有棋盤紋裝飾,是同一時期的精品。
打開腦洞,聯想一下阿富汗的公元1世紀的玻璃來通杯,還有中國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獸首瑪瑙杯”,我們似乎看到了來通在西亞形成、發展,並向其他地區傳播的路徑。
高顔值的戲精
“大美亞細亞”中真的有不少顔值相當高的角色,無愧“大美”二字。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銅尊盤【圖⑧】絕對是顔值擔當。這只戰國時期的尊盤,由上尊下盤兩件器物組成。
尊敞口,呈喇叭狀,上面裝飾著蟠虺镂空花紋。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四只圓雕的豹子攀附其上,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還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了四條虬龍。雖然層次極爲豐富,卻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下面是四只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也都裝飾蟠虺紋,與尊口的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镂空的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的蟠龍。蟠龍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
尊盤鑄造工藝極其複雜,采用了陶範法、失蠟法、釺焊、鉚接等多種工藝精心制作而成。因其制作工藝實在太複雜,以至迄今無法複制,古人的智慧實在歎爲觀止。尊和盤上均有銘文,顯示其爲曾侯乙生前用器,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
高顔值也可以有故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流水紋銅铎,就是這樣一件有故事的文物。
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而這件流水紋銅铎卻是純正的日本文物,無言地講述著文化傳播交流的曆程。
隨著中國的水稻栽種技術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群島,日本逐漸進入農耕社會,同時也開啓了金屬世紀。金屬器皿也是由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金屬不僅因其銳利強韌的特性而被用于制造生産器具或武器,還因其光澤和聲音特性而充當彰顯身份的物品和祭器。
銅铎就是這樣的物品,雖然源頭可以追溯至中國的銅鈴和朝鮮半島的小銅铎,但日本的銅铎尺寸更大,表面飾有花紋,具有鮮明的日本群島特征。其中有一種繪畫銅铎,描繪了用杵搗舂的人物和儲存谷物的倉庫,可見它是與農耕儀式密切相關的祭器。這只制造于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1世紀的銅铎也是雙面均繪有圖畫。用于懸挂的挂紐上繪有青蛙,下緣繪有排成一列列的魚兒,而另一側下緣繪的則是排成一列列的小鹿。爲什麽要繪制了這些圖案?是由于青蛙和魚與水稻栽種有關,小鹿與種植中的撒種和插秧有關嗎?
實力派的分量
“大美亞細亞”中還有一批文物,貌不驚人卻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銅诏鐵權是典型代表。
乍一看,這不就是個秤砣嘛。沒錯,權爲衡(天平)上使用的砝碼,就是秤砣。但這只制作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的秤砣非比尋常。它一側鑲嵌一塊青銅诏版,上陰刻篆書6行40字:“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也就是說,它是秦代統一度量衡法令得以實施的直接證物。怎麽樣,顔值不高、底氣十足吧!
印度新德裏國家博物館的石雕象頭神伽納什坐像【圖⑨】,應該是某座建築上的裝飾,制作于公元10世紀左右。象頭神迦納什是印度教重要的神祇。他坐在低矮的台座上,長著大象的腦袋和人身,擁有一條粗長的象鼻並留有一根象牙;他的腹部圓鼓突出,雙腿粗壯有力,並擁有四條手臂,手中分別持有裝有蜜糖的罐子、另一顆象牙以及一只小碗,據說他的斷牙是因爲他在記錄廣博仙人口述《摩诃婆羅多》時折斷神筆,故而拔下一顆牙齒繼續書寫而導致的。同時他正在用象鼻享受罐中的蜜糖,這也是早期象頭神造像的一個重要特征。盡管這尊神像並非獨立的石雕作品,卻絲毫不影響它藝術精品的地位。
亞細亞,太陽升起的地方,這裏的文化姹紫嫣紅、地緣相近、和而不同;亞細亞,文明誕生的源泉,這裏的文化曆史悠久、多元共生、古今相通。走進國家博物館北2北3展廳,一直到8月11日,都能聽到文物對你說:大美亞細亞!
(本報記者 李韻)(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