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0年前發表的“上海公報”,不僅結束了中美兩國長期隔絕的狀態,開啓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也意味著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大國願意和平共處,標志著國際關系迎來格局性變化。當前,中美關系正面臨新的曆史性抉擇,兩國應汲取曆史經驗,加強溝通和合作,在時代潮流中把握雙邊關系航向,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發揮應有作用。
50年來,在“上海公報”精神指引下,中美關系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利益。曾經可以忽略不計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到7500億美元雙邊貿易和2400億美元雙向投資的規模,爲兩國經濟也爲世界經濟提供了持續的增長動力。從打擊恐怖主義、應對金融危機、阻擊埃博拉病毒,到推動簽署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引領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美合作辦成了一件又一件有利于世界的大事。
今天,中美分別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關系的全球影響進一步上升,雙方合作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福祉。然而,美國出于錯誤的對華認知,將中國作爲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導致中美關系面臨建交以來少有的嚴峻挑戰。這不僅嚴重限制了中美引領國際合作的能力,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世界重陷分裂的嚴重擔憂。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中美堅持大國責任,爲合作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大國責任,才能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回望50年前那“改變世界的一周”,一條重要啓示就是必須在曆史大勢中把握中美關系。當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尼克松總統時暢談國際關系,探討“哲學問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回憶指出,尼克松同中國領導人的對話主要聚焦宏觀世界秩序,而非具體問題,從而避免了讓眼前的分歧阻礙兩國關系總體改善。中美雙方要找到新時期兩國正確相處之道,也必須展現大格局、大胸懷,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美國一些政客應認識到,鼓吹所謂對華強硬、打壓中國的“政治正確”,實際上是缺乏戰略眼光和擔當精神的體現,是對大國責任的徹底背棄。從長遠看,這種做法勢必給世界增添巨大風險,恰恰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確。
堅持大國責任,才能爲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産品。在這個各國利益交融、命運與共的時代,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于分歧。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合作,中美都應拿出大國擔當,發揮大國作用。中美協調合作可以爲戰勝全球疫情、促進經濟複蘇、應對氣候變化等發揮重要作用。中方對美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持開放態度,也願考慮同美方“重建更好世界”倡議進行協調,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優質公共産品。亞太是中美利益交融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兩國互動最頻密的地區,理應成爲雙方構建互信合作的示範田,而非一方謀求勢力範圍的後花園,更不是兩國對立沖突的角鬥場。正如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所指出的,中美雙方應避免因爲分歧而發生沖突,進行良性競爭,並且最大限度地加強合作。美方應傾聽地區國家的呼聲,停止在地區搞陣營對立、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摒棄基于集團對抗的冷戰思維,同中方及地區國家一道,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大家庭。
中美關系的大門既然打開了,就不應再關上。世界既然走出了冷戰,就不應再降下鐵幕。面向未來,美方應該重溫昔日破冰初心,繼承弘揚曆史經驗,順應國際社會期待,回歸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動中美關系早日重回正軌,努力造福兩國,惠及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0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