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航拍圖。 受訪者供圖 |
在開發建設10周年之際,中新廣州知識城迎來政策大禮包。10月底印發的《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提出,知識城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中新廣州知識城黨工委副書記冼銀崧介紹:“這裏已引進百濟神州、粵芯芯片等165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近1700億元,預計達産後産值將超3800億元。”
11日上午,商務部舉行中新廣州知識城專題新聞發布會進行詳細解讀。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月至9月,廣東在新加坡實際投資額同比增長280.28%;同期,新加坡在粵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5家,實際投資金額62.4億元人民幣。中新廣州知識城、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淡馬錫等新加坡企業在粵業務穩步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南亞的合作潛力很大,而新加坡在東盟占據重要位置。”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認爲,大灣區和新加坡在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産業等方面加強合作,對于外向型經濟發展以及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粵新進出口總額占中新雙邊貿易總額21%
在陽江海陵灣,新加坡金鷹集團太平洋油氣陽江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項目預計2023年底投入商業運營,一期建成後每年可爲廣東增加4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
在江門的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新加坡金鷹集團旗下的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將新增投資200億元,建設90萬噸文化紙等項目。
作爲全球領先的資源開發企業,新加坡金鷹集團在中國的投資始于上世紀90年代,見證著中新建交以來的發展曆程。
“經過多年耕耘,我們已在華興建、投資數十家企業,投資總額近600億元人民幣。”新加坡金鷹集團旗下亞太森博公司總經理洪慶隆說。目前,新加坡金鷹集團在廣東設立多個子公司,涉及文化紙、生活用紙、無紡布、清潔能源等領域。
回望中新建交30年,一批批新加坡企業家來到廣東投資興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有一批批企業從大灣區“走出去”,以新加坡爲重要原點,深耕東南亞市場。
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與新加坡進出口總額約占中新雙邊貿易總額的21%,往返兩地的旅客超過90萬人次。
“天然橡膠産業高度全球化,全球90%以上的天然橡膠産于東盟,全球大部分天然橡膠貿易通過新加坡完成,而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市場拓展部經理杜亞說,集團在新加坡設立了綜合性的商業貿易公司,“主要從事天然橡膠産品海外市場的拓展和國際橡膠原料的采購業務。”
以東盟爲重要據點,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已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全産業鏈聯動發展的局面。“我們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建立了天然橡膠、木薯酒精等47個海外熱作生産經營項目,資産總額達100多億元。”杜亞說。
廣東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廣東累計經備案在新加坡設立境外企業(機構)184家,主要涉及批發零售業、水上運輸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
半導體生物醫藥産業生根發芽
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內,成排的機器發出節奏密集的“咔咔”聲。
“目前粵芯一期正處于量産爬坡階段,預計16000片的月産能有望在年底實現滿産。此外,預計二期將在2021年開始投産,在該年底之後實現另外19000片的月産能。”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說。
粵芯半導體的成立和量産,不僅填補了廣東芯片制造的空白,帶來了唯一實現量産的12英寸晶圓産線,也快速帶動了半導體産業鏈元素的聚集。
中新合作平台的産業發展,不僅爲粵港澳大灣區強“芯”補鏈,還帶來了全球領先的抗癌藥。3年前,百濟神州成爲首家落戶知識城的企業,全球領先的抗癌新藥PD-1將實現“廣東智造”。
“今年以來生産基地有了實質性進展。我們拿到了藥品生産許可證,設備、人員等都已到位,質量系統已建立,已經完成相關的工藝驗證,開始臨床批用藥的生産。”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劉建說,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企業可迅速實現産業化,完成研、産、銷價值鏈整體化。
以中新合作平台爲橋梁,更多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技術和産品在此生根發芽。新加坡百吉生物集團董事兼總裁陳秩靜說,新加坡百吉廣州研發中心的EB病毒相關疾病的創新免疫療法,正在與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醫院和PI進行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
“我們將抓好以GE-龍沙、百濟神州爲龍頭的世界級生物醫藥園和以中國納米谷爲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産業基地,加快建設以寶能汽車、小鵬汽車、百度阿波羅智能網聯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以粵芯芯片爲龍頭的集成電路産業園。發揮中新合作優勢,爭取更多突破、引進更多項目。”冼銀崧說。
更多的合作空間正在開啓。6月,深圳和新加坡簽署了8份合作諒解備忘錄,涉及電子貿易、數字身份互認、科技人才交流培養、創新創業、跨境仲裁等領域。其中,將新建亞洲中小企業中心,支持中小企業構建一個由買家、賣家、物流服務提供商、融資和數字解決方案提供商組成的生態系統,該系統預計于2020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霍建國認爲,在廣東和新加坡的經貿合作交流中,下一階段更要下大力氣發展知識經濟,將商業資本引向這塊投資,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和高科技投資的比例。
雙循環下搶抓大灣區機遇
在新加坡凱德集團旗下的廣州騰飛園,一期産業園已開發落成約25萬平方米,進駐企業100多家,其中約1/4爲新加坡企業。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優質企業進駐紮根,爲騰飛園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提供持久動能,助力知識城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示範區。”凱德集團(中國)地産與城鎮開發首席執行官、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說。
在中國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雙循環”正成爲企業家們關注的重點。
“中新知識城建城的10年,正是蔡司在華投資發展最快的10年。”蔡司光學中國區董事長、總裁彭偉說,集團將著重結合中國市場需求,繼續深耕廣拓,投入更多資源與努力,以回饋中國用戶的殷切期望。
在陳秩靜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促進內循環與外循環的最佳對接區。“大灣區龐大的人口基數、廣闊的內需潛力、完整的産業鏈條、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充足的政策空間,使我們有更好的項目孵化平台並獲取有效的臨床數據,造福患者。”
最近開始布局中新廣州知識城的仙途智能科技廣州公司,樹立了三年內在大灣區布局2000輛自動駕駛清掃車的目標。該公司總經理李靖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條件和獨特優勢。
一方面,依托國際大循環,大灣區不斷拓展融入國際産業鏈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依托國內大循環,粵港澳大灣區發揮支撐産業要素流動的重要節點樞紐作用,深度嵌入國內産業鏈環節。
“大灣區是我們産品的主要市場,灣區經濟融合發展,爲企業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洪慶隆說,雙循環格局爲企業提供了強大的需求支持,讓企業落子廣東投資更加有信心。
■聚焦
“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將上線
新政策·新機遇“一網打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各項便利措施政策不斷出台。新加坡企業、青年將迎來哪些機遇?如何參與其中?中新建交30周年之際,“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將于11月下旬在聯合早報網上線,帶來最新政策、最優項目、人氣美食等全方位一手資訊。
該網絡專題由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打造,設置大灣區項目簡介、政策解讀、合作動態、文化生活、旅遊美食等板塊,利用雙方資源優勢,挖掘兩地合作項目一手資訊,發布與東南亞讀者相關的會議、活動信息。
網絡專題還將設置讀者互動功能,聆聽讀者反饋,不斷優化內容。
後疫情時代,各國經濟複蘇面臨諸多挑戰。作爲中國推動全面開放、保持長期發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在新中兩國關系中越來越重要,新加坡與大灣區之間的信息傳播需求亦隨之增長。
上述兩家媒體集團在2019年新粵合作理事會上簽署合作意向書,將通過旗下聯合早報網和南方英文網牽頭,幫助讀者了解兩地社會民情的最新動態。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執行:吳哲 尹珏文 策劃統籌:鄭佳欣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