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芸在國際組和中國組實習的三個月,碰上不少國際大事;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那天,她正好在公司值班。“我從來沒有感受過辦公室的氛圍如此緊張,那也是我初次親身體驗到新聞業對時效性和准確性的嚴格要求。”
在新報業媒體旗下的媒體學院和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機構今年3月達成的協議下,《聯合早報》數碼內容副主任黃順傑和《海峽時報》資深高級政治記者譚元曦今年將遠赴英國,參與三個月的海外研究計劃和課程。
黃俊恒的父親每天都會閱讀華文報,同一份報紙可反複閱讀兩三次,在耳濡目染之下,黃俊恒了解到文字的魅力,以及新聞工作者對于讀者的責任。
同樣19歲的柯悅畢業自德明政府中學。平日也追劇和追星的她今年在娛樂組實習,對于娛樂新聞的處理與考量有了基本了解,也覺得非常有趣。
初嘗世間百態體會實戰氛圍 三實習女生堅定投入新聞業
新報業媒體主席許文遠在星期四(8月25日)頒發獎學金的儀式上致辭時說,獎學金項目以更大的預算重啓,爲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我們希望向同事和受衆傳達強烈的信號,表明我們會認真達成使命。”
馬菁憶述,中學二年級那年偶然參與了《聯合晚報》舉辦的《大特寫》新書推介會,讓她第一次意識到記者必須對世間百態有感有知,通過無從取代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去發掘新聞。
約10年前正式加入《聯合早報》的黃順傑(34歲)曾擔任本地新聞記者和台北特派員,並于去年調入數碼組,負責管理視頻內容和多媒體報道等。
許文遠致辭時重申培養人才極其重要,呼應他今年1月在新報業媒體說明會上的發言。他當時說,新聞媒體屬于知識産業,只有通過培訓和吸引人才方能取得成功,沒有捷徑可言。這包括積極招聘編采、銷售和科技人員等多元人才,並提供更多獎學金吸引年輕一代從業,以及設立媒體學院加強培訓。
今年2月啓動的媒體學院已與一些國際知名傳媒學府與機構合作,例如牛津大學的路透新聞學機構(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爲記者提供多元的培訓。
她感受到了同事們對工作的嚴謹態度,希望自己也能提高專業知識,也能像前輩那樣從多角度解讀新聞。
柯悅在高中時因課業需求,才定期閱讀新聞,漸漸對新聞有了關注。“從中,我發現新聞是我們與外界一個很重要的連結,能讓我們深入了解政治或外交事件,以及它們對新加坡的影響,所以我開始對新聞業産生興趣。”
這三名女生今年都奔赴海外求學,柯悅和馬菁將到倫敦大學學院修讀國際社會與政治學,吳佳芸已經到北京大學修讀國際關系。
作爲新報業媒體首批參與者,他們將有機會發展領導才能和人際網絡,並通過研討會和閱讀小組等形式,加深對媒體業的理解。一同參與課程的還有世界各國的記者、編輯和廣播電視從業員。
新報業媒體信托新聞從業獎學金今年有126人申請,是去年44人的近三倍,最終脫穎而出的12人中有七名來自華文媒體集團。
他透露,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在面試後發現幾名優秀的人選,他們多數土生土長,在新聞室實習時的表現也受到上司肯定。“慧玲擔心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預算來吸收這些學生,我告訴她,只要學生的素質夠高,我會爲她找這筆錢。”
“他們都精通雙語,英語同華語一樣流利。他們聰穎且靈活,在適當的時機,他們可能會輪換到其他新聞室,或承擔其他職務。新報業媒體足以容納所有人才。”
“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筆,將鮮爲人知而值得讓大家知道的故事報道出來。”
從小有看報紙習慣的吳佳芸則早早就有了當記者的念頭。她對國際關系和新聞行業都很感興趣,對特派員的工作也充滿好奇。
這正是華文媒體集團今年的獎學金得主比其他新聞室多的原因。
黃順傑也提到,能到牛津大學向一流師資和業界領袖學習,並與各地同行交換心得,機會非常難得。
畢業于華僑中學(高中部)的黃俊恒(19歲)是新聞從業獎學金得主之一,他自小與新聞業頗有淵源。
許文遠說,申請者的華文程度向來備受關注,不容錯過任何一名有潛能的人才。
“我看到新聞室的記者雖忙碌,但臉上卻洋溢著對新聞媒體業的熱愛,當時便向往這樣的工作環境。”
19歲的馬菁和吳佳芸從華僑中學(高中部)畢業後,今年分別到《聯合早報》的本地新聞組、國際組和中國組實習。
正是那一次與新聞業的特別接觸,讓她對新聞媒體萌生了興趣。在本地新聞組實習時,有機會與不同背景的民衆接觸,如采訪定期捐血者,讓她要成爲記者的志向更堅定了。
“這次的海外研究計劃將給我機會,與其他同樣面對這些改變的記者見面,學習如何調整做法,更好地滿足受衆的需求。”
媒體學院與國際知名傳媒學府機構合作
他說,入行以來由于長時間無法從日常的新聞工作中抽離,因此缺少放慢步伐、給自己多點時間思考的機會。“新加坡媒體産業,尤其華文媒體正處在關鍵的轉型和發展階段,我現在的工作範疇又正好是面向未來的數碼內容,所以剛好可以利用這次進修整理思緒,思考下一步。”
其他五名新報業媒體新聞從業獎學金得主來自英文、馬來文與淡米爾文媒體集團。其中,馬來報紙《每日新聞》是自2006年以來,再度出現獎學金得主。
他曾在2019年到學生報實習約兩個月,兩年後成爲《新明日報》的實習生,報道多則社會新聞,包括采訪一名浪子回頭的前囚犯。
擔任記者約20年的譚元曦(45歲)則說,她剛加入新聞室時,網絡新聞還處于起步階段,而如今步入數碼經濟,意味著更多新聞將通過即時和互動的形式産生。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大多像是沒有完結篇的故事,就像新聞一樣,隨時會有新的發展,而且每個變動都有可能激起千層浪。這可以促使我不斷學習,自我提升。”
三名曾在《聯合早報》實習的女生獲頒新報業媒體新聞從業獎學金,期待日後能寫出更有深度的報道。
黃俊恒兩年後將負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未來期盼通過文字讓更多人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9歲那年,黃俊恒向小學生報刊《大拇指》投出一篇文藝稿件,之後更參與《大拇指》舉辦的小記者營,首次參觀報館。
兩新聞從業員將赴路透新聞學機構培訓
今年10月,就有兩名資深的新聞從業員有機會到路透新聞學機構,參與三個月的研究計劃和課程。他們是《聯合早報》數碼內容副主任黃順傑(34歲)和《海峽時報》資深高級政治記者譚元曦(45歲)。
頒獎儀式上也有12人獲頒新報業媒體基金林金山紀念獎學金,另有14名新報業媒體職員子女獲得獎學金。
“我覺得這是讓我發掘自己潛能的平台,也是個具有社會意義的職業。”
新報業媒體主席許文遠說,申請者的華文程度向來備受關注,不容錯過任何一名有潛能的人才。他們都精通雙語,英語同華語一樣流利,在適當的時機,他們可能會輪換到其他新聞室,或承擔其他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