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 Danielle Keeton-Olsen,原文標題Ride-Hailing Startups Go-Jek & Grab Seek Success In Southeast Asia With Localization。
東南亞最大的兩家網約車公司正在研究該地區各國消費者的喜好,以求進入更多市場。在它們看來,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出行市場脫穎而出,本地化是關鍵。
今年夏天,新加坡的 Grab 和印尼的 Go-Jek 都宣布了擴大服務地區和業務範圍的計劃,並明確表示會充分考慮不同市場的特點。
Grab 正嘗試將業務範圍擴張到網約車以外的領域。公司于七月推出了 GrabPlatform計劃,把技術開放給當地企業,幫助它們優化物流和支付服務。Grab 希望招募類似 HappyFresh 這樣尋求擴展自身服務的當地夥伴,後者是一家電商公司,與 Grab 在訂單配送方面有合作。Grab 的終極目標是打造“生活類超級APP”。
“相比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從頭開發自己的業務,不如與已經擁有豐富經驗和完備基礎設施,並知道如何更好地服務當地消費者的企業開展合作,”Grab 發言人 Melanie Lee 解釋說。
另一方面,Go-Jek 也在幾個印尼以外的東南亞國家推廣自己的網約車服務,並計劃在未來進入其它按需服務領域。公司在六月宣布稱,會在之後幾個月進入新加坡、泰國、越南和菲律賓市場,並于七月開始在越南公測。Go-Jek 于2010年在印尼成立,最初只是一個網約車軟件,如今已成長爲一家按需服務提供商,提供從食物配送到上門按摩等系列服務。17年年底,收購了三家印尼金融科技公司,目前也在推進自己的手機支付業務。
爲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Go-Jek 將泰國和越南的業務分別命名爲 Get 和 GoViet,還在當地組建了專門的團隊。Go-Jek 的創始人兼 CEO Nadiem Marakim 此前曾表示,希望和那些與公司業務契合的當地企業展開合作。
當地法規延緩本地化進程
在推進其本地化策略的過程中,兩家網約車公司都面臨著同時來自司機和監管機構的壓力。過去幾個月裏,從泰國到印尼的數千名司機向兩家公司發出抗議,指責它們用低價擾亂市場、妨礙公平競爭。參與抗議的既有 Go-Jek 和 Grab 自己的員工,也有其它平台的司機。
對 Go-Jek 而言,越南將會是一塊“難啃的骨頭”,Grab 此前在該市場的遭遇爲其提供了參考。今年早些時候,Uber 將其東南亞業務出售給 Grab,此後,越南的稅務部門就一直要求 Grab 替 Uber 補繳總計291萬美元的稅金和逃稅罰款。
六月,Grab 的一名發言人告訴 VnExpress,公司已拒絕繳納Uber 的罰款,但越南律師商業仲裁中心(Lawyers’Commercial Arbitration Center Chairman)的主席 Doan Van Hau 表示,根據越南企業法,Grab作爲 Uber 的收購者,有義務承擔前者的罰款。
在本土市場,Grab 也遭遇了新的監管阻力。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協會(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 of Singapore)正在調查該公司是否通過收購 Uber 形成了壟斷。Grab 方面稱,此次調查是監管機構“雙標”的體現,因爲其它公司也進行過類似的交易,卻並沒有被查。
36氪國際站 KrASIA出品,編輯:科殼可氪。
“出海頻道”已經在36氪app上開出來了!將爲大家集中地提供出海的好內容(今年會特別聚焦東南亞)。來,跟著小動畫,三步置頂出海頻道,一鍵直達關鍵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