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大學學的是機器人專業,但他認爲自己如果沒有創業,更可能成爲藝術家,因爲他對確定的事物缺乏興趣。這位被稱作“創業教父”的江蘇人,連續創辦了三家上司企業:攜程、如家、華住,改變了中國酒店行業的格局。
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華住世界大會上,季琦說:十幾年前進入酒店行業時,覺得遍地是黃金,今天依然有同樣的感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對酒店行業來說也一樣。在這一點上,季琦和他的創業老夥伴、人口學家梁建章一樣,清楚中國人口基數帶來的市場特征:美國的酒店連鎖化率是中國的三倍,而中國的整體客房數是美國的三倍多,中國酒店集團的發展潛力相比美國還有10倍的空間。這是一個大開闊地,需要“飽和攻擊”、“大兵團作戰”。
不過,在季琦創業之初,酒店行業剛剛進入面向大衆消費的轉型,國資逐步開放,民營資本加入,競爭者寥寥;而現在的酒店業,用他的話說“翻過山丘,人聲鼎沸”,不僅資本衆多,玩家也不乏巨頭,除了傳統的酒店集團,互聯網大佬、OTA大佬都開始涉足酒店行業,還有民宿等業態的興起。
季琦認爲,中國酒店業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招待所形式的政府事業單位;第二個階段,國內酒店開始與外資合作,學習外國酒店經營管理,培養了大量的本土人才;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季琦剛加入酒店業的時期,行業開始用國際化的視野和互聯網的思維,對酒店業重整。時至今日,中國酒店業仍處于第三個階段的延續。
季琦是用互聯網思維改變酒店行業的典型人物。上世紀末,他憑借知識擺脫農村困苦生活,進入長江計算機集團工作,但他並不安于國企的工作。與此同時國內的互聯網浪潮興起,季琦認識了歸國尋找創業機會的梁建章,二人與沈南鵬、範敏共同創辦了攜程旅行網,成爲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的領跑者。
在做旅遊網站過程中,季琦發現中國市場上經濟型酒店的空白,再次創業,與首旅合作,創辦了中國首個赴美上市的經濟型連鎖品牌——如家,將互聯網行業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帶到酒店業。
2004年底,由于管理層分歧,如家交給了職業經理人孫堅。季琦出走兩年,在2007年再次帶著自己的思路創辦漢庭,後發展成華住酒店集團。2003年、2006年、2010年,攜程、如家、漢庭分別在納斯達克上市。季琦也成爲中國改革開放後,旅遊以及酒店行業市場化、互聯網化進程的見證者。
在2005年至2010年間,中國的經濟型酒店數量成倍增長,如家、漢庭、7天、格林豪泰、宜必思等諸多品牌激烈競爭、跑馬圈地。在經濟型酒店迅速發展的趨勢下,中國的平價酒店供應極速增加,旅遊出行住宿需求得以滿足,同時民營資本廣泛參與酒店行業,中國酒店業從2000年前後分散、緩慢的發展方式,開始出現連鎖化、集團化的發展,並産生越來越多市場導向的酒店産品。
在新一代酒店興起同時,人們入住酒店不再需要到店預訂、四處尋找空房間,而是在手機上預訂甚至選房,比較價格和房間類型。酒店經營者也開始有了電子化的預訂、結算、管理、定價系統。而季琦認爲,酒店業是個值得“重做一遍”的行業,IT業的技術和思路,將可以用于改變酒店業的效率。
比如,他在華住的經營中,大幅降低人房比,通過技術優勢,讓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工作,並使員工拿到更高的薪酬。
華住成立13年中,在IT上的投入大約12個億。已經推廣到1500家酒店的自助入住系統“華掌櫃”,一台可以抵0.54個人工。發票管理工具“易發票”今年爲酒店節省了85萬個小時。管理工具“華通”則可以實現扁平化的溝通,及時掌握酒店經營狀態,移動審批辦公。華住的收益管理系統自動調價比率達到58%,而不是依靠店長的個人判斷來做定價決策,不過季琦希望這個比例未來達到100%。他希望整個華住體系“全部AI化”,解放人力去做更個性化的服務。
在酒店業中,華住的突出特點是人房比低,GOP(營業毛利)高,出租率高,自主預訂渠道占比高。相比其他酒店依賴于OTA的酒店分銷,今年三季度華住的直銷渠道訂單量占比86%,會員貢獻占比76%,季琦說,自己從做酒店開始就了解OTA,清楚如何平衡與OTA的關系。
近兩三年,華住通過強化旗下中端品牌全季、與法國雅高酒店集團互持股份、進行品牌收購,增加了酒店中高端品類的布局。通過與雅高合作,華住獲得了雅高在中國地區美居、宜必思和宜必思尚品的特許經營權,美爵酒店和諾富特酒店的共同開發權,以及泛中國地區雅高Luxury和高端酒店28%的股權。
2017年,華住以36.5億元全資收購精品酒店桔子水晶,2018年又以4.6億元收購精品度假酒店花間堂。按照季琦的思路,華住將從經濟型酒店起步,擴展到全品類酒店集團,再通過並購投資,走向國際化。他在自己的新書《創始人手記》中寫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把華住做成全球最大最好的酒店集團。
目前,華住以90多億美元市值位居全球酒店集團第五,全球房間數量位居世界第九位,擁有會員1.2億人。盡管錦江和首旅全球房間數高于華住,但兩者均爲國資背景,隨著錦江並購鉑濤酒店(原7天酒店),首旅並購如家,華住已成爲前幾大國內酒店集團中唯一在美國納斯達克的企業,並且以民資的方式進軍全球酒店集團前十。
借由季琦的新書發布,界面新聞在華住上海總部采訪了季琦。他談到對過去18年中國酒店行業的觀察、自己經營酒店的想法,以及對酒店事業的熱衷。在公司日常管理之余,季琦去現場看過華住幾乎所有直營店,甚至參與空間的設計。近些年越來越喜愛藝術的季琦,也會把自己的藝術收藏設置到酒店,邀請喜歡的設計師參與酒店空間設計。
在華住世界大會上,季琦設想,未來的酒店集團會是新物種的結合,“比如華住收購攜程,或者亞馬遜入股萬豪。巨頭的聯合有可能成爲未來酒店集團的霸主。”
對話季琦
界面新聞:您爲什麽會選擇在酒店這個行業連續創業?
季琦:我從IT行業轉互聯網,在機緣巧合之下選擇旅遊行業。期間我和梁建章兩個人開車在各地旅遊,體驗農家樂和江南小鎮。旅遊行業最容易突破的就是酒店的預定,我們在供應端看到一些稀缺産品,後來再從酒店的預定做到酒店的建設。
一開始是當做一個創業的機會,我是那種做一行愛一行的,做了就喜歡,越做越喜歡。
界面新聞:是什麽讓您對酒店行業産生熱愛,覺得有意義?
季琦:對于人來說,最安全最隱私最親密的時光,在住宿空間裏發生。我希望我做的東西能滲透到最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去。這是最有意思的事。而且可以把我的美學觀點、生活體驗,一點點在酒店裏體現出來,我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我數學特別好,也擅長幾何,喜歡畫空間、畫尺寸,去計算一段距離應該是0.5還是0.2米,哪個高度更合適。數字和生活結合起來很奇妙。而且你自己會感覺到,你在改變他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
界面新聞:從您一開始涉足酒店行業,進行創業到現在,也有18年,感受到的行業變化是什麽?
季琦:當時做酒店,其實純粹是看到一個市場機會、創業機會,那時候還沒有現代服務業這樣的時髦概念,是很傳統的酒店業。酒店業的思維方式,相對原始,但也值得尊敬。
我從IT行業的思路來做,用現在的話說是“降維打擊”。當時我覺得如魚得水、遊刃有余。就像拿著機關槍去和拿著長矛的非洲人打仗一樣。
而現在的酒店行業,互聯網思維已經滲透到所有創業者的骨子裏了。就像剛創業的民宿、主題酒店。
界面新聞:10多年前您把IT行業的思路代到酒店業,會産生一些沖突嗎?有沒有被傳統酒店業者質疑?
季琦:那時候肯定是受到質疑的,覺得我是外行人,不了解酒店領域。
當時(和首旅合作)我去做建國客棧的整合,我提出要做到入住率百分之百,每天都滿房。那時入住率是60%。建國客棧的人說,季總,怎麽可能呢,你不做我們這個行業你不太懂,在我們這個行業75%是非常非常好的,做到85%就是好得不得了。至少要留15%的房間機動。萬一有房間需要維修呢,萬一領導要來呢。
我說,第一我們的房間賣200元,定位就是給老百姓住的,哪有領導來住。第二酒店維修是有計劃的,不能壞了再修,即使壞了就是換個燈就五分鍾的事,憑什麽這一天就不賣了呢。最後我說的這些他們都實現了。
他們有認爲入住率75%,已經很好了。我沒有這個框,不會把自己限制在75%的框架裏。
還有人房比(一家酒店人工和客房的比例)也是。一般酒店人房比大概1比1,或者1比0.75,後來我們做到0.23,0.25,傳統酒店業者覺得不可思議。我和他們一個崗位一個崗位的分析,其實是可行的呀。
界面新聞:華住的這一套新管理方法,別的酒店集團就不能複制嗎?
季琦:傳統行業的問題就在這裏,魅力也在這裏。它不是子彈飛,是比較緩慢的向前運動的過程。可能互聯網行業像火箭,一下到了外太空,而傳統酒店業轉換很慢。
進展地慢,也好。這個事我就可以做十年二十年。酒店所有的管理、考核機制,業主的思想,都可以更新。傳統的酒店業者們也沒有動力來了解我們的想法,所以很難改變。
所以我常說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系,如果主體的理解沒到這一步,就很難實際去做這樣的事情。
界面新聞:您覺得您在酒店行業打破了哪些常規?
季琦:首先是思維方式。原來酒店業的思維方式是傳統的、傳承的,在做著謹小慎微的改善。我們則在做十倍速的增長。
人才也是一個方面。其實說酒店業缺少人才我不認同,我身邊的酒店業得力幹將很多是在傳統酒店行業的,有的在國資企業,有的在外資企業。當他們想改變的時候,其實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生産力。並不是說,過去的人不行。完全不是這樣。
界面新聞:酒店管理者的傳統思維,會影響到企業的哪些方面?
季琦:非常厲害的影響。舉個例子,我強調公平、平等,酒店經理可以教訓但不能辱罵人。在還沒出現招工難的時候,我就倡導人與人的平等是重要的企業價值觀。這些阿姨們、農村來的小夥子們,對尊重的稀缺,遠遠超過對金錢的稀缺度。
在員工餐、員工的後場、員工的食堂上,我們做了很多改善,很多傳統企業不太會這麽想。員工得到尊重之後,力量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今天更加需要了,90後不願意幹這些活了,不鳥你了。
界面新聞:您認爲酒店行業的市場環境,在改革開放後經曆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季琦:在我看來,中國的酒店業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招待爲目的,也就是迎賓館,實際上不是商業機構,而是政府的事業單位。第二個階段,中國酒店和外資合作,培養大量的本土人才,對中國酒店業影響很大。各地都有標杆,比如南京的金陵酒店,北京的建國飯店,上海的錦江。第三個階段,我加入酒店業的時候,行業開始用國際化的視野和互聯網的思維,對酒店業重整。今天還是這個階段的延續。
第三個階段是從經濟連鎖酒店開始,開啓了整個中國酒店業連鎖化、商業化的先河。過去都是外資唱主角,民營企業和國資都是配角。兩個最大的酒店集團錦江和首旅,當時它們大部分的店都是歸外資管的。
當然在酒店行業,民營和國資沒有那麽你死我活,比如我起家就是和首旅合作,錦江又把鄭南雁(鉑濤酒店)收了。
界面新聞:您在書中提到,人工智能應用可以精簡、扁平化公司的架構,這也是IT行業帶來的思路吧。
季琦:我是學機器人的,接觸AI也比較早。我覺得酒店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技術來解決問題的,比如我們有自助CHECK IN,這樣客人在去酒店路上就可以把房間選好、掃描完身份證了,到了酒店做個人臉識別就可以,這個流程不再需要人工來操作。還有網上支付,掃個碼就行了,以前線下支付員工還要計算今天應收多少錢,交多少錢上去,擔心收錯。這些都可以省掉。
反過來員工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給客人泡個茶,下小雨了打個傘、叫個車,可以做些柔性、有不確定性、個性化的事情,沒法通過機器人來做的。
比如你很晚來到酒店,酒店餐廳關門了,酒店服務員告訴你,旁邊有個王大媽家的面挺好吃。酒店員工具備不一樣的技能和知識。他們可以陪你去。你會覺得很舒服。
這樣就可以把員工從前台繁重、單調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界面新聞:您還提到,通過技術,去掉管理的中間層,直接由總部管理所有的門店,挺大膽的想法。
季琦:是的,過去沒有互聯網這樣的手段,通過郵件、電話會議的方式,一層一層傳達。但是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在會議系統上。互聯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隨時、每個人很容易溝通。中間層的大部分作用是傳達、監督,現在沒有這個必要了。傳感器放在門店,很多數據直接傳過來了,不需要中間層監督。比如哪個門店的人用多了,總部馬上知道。
中間層的作用會變成傳幫帶,變成師傅、教練,變成培訓者而不是監督者和傳達者。這就消解了中間層的權利。一個企業的KPI確定之後,總部都有數據可查,門店經營好不好,不需要中間層來說。任命、調整、擴大,都通過數據結果來進行自然的安排。
傳幫帶的導向和一個中間層領導的導向完全不一樣了。傳幫帶的角色,也可以定指標,比如你帶的人,提高了多少,那這個時候就不是罵人、不是權利,不是傳達總部意見的角色,而是把價值觀、文化傳達下去。
傳幫帶的作用和華住學院的培訓還不一樣,培訓只能一個月或者一周,傳幫帶是延續的過程。這些人可以通過傳幫帶給企業帶來增益。就像農村裏的分田到戶,農村幹部做些修道路、辦學校、搞醫療的工作。以後的職能轉變就是,由中層幹部做一些基礎的架構。
界面新聞: 以我的理解,現在華住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是在系統上建構模型來進行考核、保證效率,一方面是給員工一個上升的空間,保證對人員激勵來帶動企業發展。
季琦:對,就是在每個地方都設置傳感器。
比如我知道酒店每次打掃需要消耗的成本、房間應該達到的清潔度,哪個房間是哪個阿姨打掃的,你用的消耗品是多少。如果某個阿姨用的消耗品特別多,那可能是這個阿姨自己拿了。包括這些細節在內,我們所有的環節都有傳感器。通過門店收到的用戶評價,我們能知道門店的狀況。
界面新聞:所以這就是華住平衡公司規模與效率這對矛盾的方式?
季琦:對。但僅僅這麽做太死板了。也還需要公司理念、文化的建設,例如尊重、關愛、平等、成長和增長。這些東西還需要在整個體系裏面加以建立。整個中間層包括我在內,就應該做這個事。
很多人說是企業文化,我把它稱作企業的理念或者哲學。要讓每一位員工感受到。在華住做過的人,終身帶有華住的烙印。
界面新聞:一個長久的公司發展過程中也難免有失衡的時候,然後去矯正、平衡一些發展中的矛盾,像華住在經濟型酒店激烈競爭時,有一陣是按照120%的速度,80%的質量去發展的,您是什麽時候意識到需要調整這個發展方式了?
季琦:實際上每一企業在不同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節奏,這個節奏主要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然後企業去調節自己的步伐,去適應當時的環境。
就像把經濟環境比作高速跑的火車,你需要趕火車,趕不上,就會落下。你趕不上那一輛可能就只能趕下一輛。上車之後火車有自己的節奏,你得調整自己的節奏來跟上。
在圈地的年代,我不後悔當時的決策,要是做慢了就會落後,比如以前的宜必思、錦江之星,做得有些太保守了。
今天也是一樣的。今天的市場環境是消費分級,注重品質保障,健康、衛生的要求都開始提高的時候,我們必須調整好。
界面新聞:調整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比如遇到過去的慣性,難以推行。
季琦:沒有什麽大的困難。我們公司的大戰略都是由少數人確定的,決定了就去做,執行力很強。一旦確定了方向,就會開始行動。
界面新聞:現在中國市場很多行業都有這樣的特點:出現風口,各家企業、資本湧入,競爭,市場擴大,再是行業洗牌,這樣的規律有什麽深層次的原因嗎?
季琦:對,這是中國市場的特點,因爲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歐洲不會這樣。
因爲中國過去的基礎服務差,就像酒店業,(20年前)美國酒店業那時候已經全球化了,我們的酒店産業化基本上是0。那時候要把一個産業做起來,美國可能可以一年做一百家酒店,我們需要一年做一千家,才能讓一個産業被市場接受。
這也使得有些企業變得有點飄、不切實際了,所謂的“風口”這個概念,也是中國的特色。
共享單車、網約車都是這樣,我覺得沒什麽對和錯,這是經濟規律。
界面新聞:一個酒店業普遍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與OTA的關系。華住的自有渠道占比很高。您是什麽時候意識到,要保持酒店一定的獨立性?
季琦:因爲我是OTA起家嘛,我對OTA太了解了。我一開始就覺得一個酒店集團,肯定是以自己的主流渠道爲主,OTA爲輔。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兒不需要討論。
界面新聞:以後酒店和OTA的關系會有變化嘛?
季琦:不會。單體酒店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對我們來說不會,永遠是我們自有渠道爲主體。
對行業來說,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帶來一些改變。技術往往能改變很多東西,就像我剛才說的,技術改變管理架構、人員服務模式等。區塊鏈的發展可能會減弱OTA的影響。現在OTA的影響太大了。
我們剛剛收購了花間堂,它們OTA的訂單占比達到百分之七八十,開國際玩笑嘛,這肯定不行,需要調整好。
界面新聞:其實酒店業是一個您哲學、美學觀念的承載形體,酒店的管理模式可以通過技術系統、職業經曆人去傳承,但您的價值觀和審美,會期待它們傳承下去嗎?
季琦:價值觀、審美,我覺得主要是通過酒店産品的設計,主要是硬件。我不大考慮百年以後的事。一般企業做規劃都是三年、五年。我考慮這些酒店在我有生之年,盡我所能設計好。等我死了管它呢。
今天我們看希爾頓、麗思卡爾頓,包括一些歐洲的單體酒店,差不多也上百年曆史了。審美理念能否保持,我覺得很難做到,但創始人的價值觀還是留下來了。比如麗思卡爾頓最有名的座右銘,“我們以紳士淑女的態度爲紳士淑女們忠誠服務”,保留到現在。
人性相對是穩定的,人類的行爲方式是穩定的,應該在滿足人性基本需求的時候,再創新。太多的創新反而擾亂了最根本的主題。
睡這個事也是一樣的。除非未來從人性根本層面上發生改變,比如發明了某種藥不需要睡覺了,那我的酒店形式要發生根本上的改變了。在這些出現之前,還是住宿的需求爲根本,安全、舒適。
藝術是配角,藝術和設計都要躲在我住宿的主題後面。
界面新聞:您在書中談到華住酒店集團國際化的發展路徑,是從新加坡建立總部,到進軍亞洲其他市場,再到歐洲再是美國,這樣的路徑是怎麽考慮的?
季琦:這個不一定,路徑是可變的。我覺得大趨勢是這樣就可以,就像打仗,臨陣可以變,但不可死守。
國際化我們肯定是要做的。國際化肯定需要並購,並購沒法計劃,要看機會。
按照書上的理想順序來說,美國是最難搞的市場,我的競爭對手武裝到牙齒,而歐洲的酒店效率、觀念還比較傳統,酒店集團也比較分散,歐洲的語言、文化也分散。中國企業國際化到新加坡去,是最自然的一步,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在東南亞有很大影響力。
界面新聞:您認爲中國酒店業什麽時候可以向外國輸出管理?
季琦:華住是可以輸出的,我很有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國際化了。
另外我覺得管理這個詞並不合適,而是說中國酒店業有機會向世界輸出我們的理解或觀念。
整個現代酒店業是西方建立起來,從歐洲開始的,在美國發揚光大並走向國際化,再進入中國。
比如我們的會員體系,直銷比例85%,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覺得不相信。我們的會員卡賣錢,並且自己研發會員體系,別人不相信。我認爲我們的很多觀念是可以和歐美的酒店集團相媲美,甚至有超越的。
因爲中國市場的廣大,競爭的激烈程度,使得中國企業經曆大風大浪,像吳曉波說的詞“水大魚大”,使得中國企業的凶猛、先進、強壯,超過歐美企業。
界面新聞:面對當前這個多變的時代,您有什麽哲學思想可以爲大家提供借鑒嘛?
季琦:以不變應萬變吧。你不能以萬變應萬變,因爲人無法預測未來。
一個單元的資源是有限的,用萬變去應萬變,自己就耗光了,在下一個變化到來之前你可能就死了。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覺得老莊的思想是比較好使的,應該以靜制動,休養生息。不折騰、不妄議。
(實習生黃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