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題外話:很多有文彩的媒體人喜歡用春秋筆法寫新聞體材的文章。比如2017年最爲著名的《殺死辱母者》,文中多處使用春秋筆法,通過一些篩選過的內容和描述,引導讀者自己得出判斷,樹立了于歡在母親被侮辱後怒而舉刀的邏輯。而多數讀者由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是:于歡屬于正當防衛。
是不是正當防衛?兩周前該案件二審宣判:于歡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而那篇文章中的一些利于于歡的細節,並沒有出現在判決書中(也就是說那是未被法院采納的證據)。相反,判決書中有更多關于其母“因涉非法吸收公衆存款已被羁押,其丈夫逃走”等內容。當看到這份陳述事實的判決書,所有人得出的結論與《殺死辱母者》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迥異。
寫文章是一門藝術,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寫法,讀者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伴隨著小米、拼多多先後IPO,最近一輪比較熱的論調就是“便宜沒好貨”、“低價=低質”,這類觀點的文章非常多。比如有觀點質疑在拼多多上花5000元竟可買到價值5萬元的商品,理所當然覺得這樣的價格買到的一定是假冒僞劣。
自問:誰沒買過便宜的好貨?誰又不想買到便宜的好貨?“便宜沒好貨”只是一種慣性思維,並且是帶著有色眼鏡的慣性思維。
懂懂曾對小米生態鏈做過半年的深入采訪,所以也很理解雷軍“感動人心、價格厚道”這8個字的背後的模式之變。如今IPO前夜的拼多多也遇到小米一樣的困惑,很多人未曾仔細拆解拼多多爲什麽可以獲得海量用戶,爲什麽可以在三年內估值飙升到300億美元,傳統的商業模式到底發生了哪些根本改變?而只是主觀臆斷將“便宜沒好貨”的帽子扣在了拼多多的頭上。
不可否認,拼多多的模式還處于初期,有諸多不完善,平台對商家的管理制度上也有漏洞,但這是一個創新模式需要完善的過程。就像2003年成立的淘寶網,到2010年之後才被更多的用戶接受,平台也才慢慢規範起來。
最近隨著拼多多IPO的進程,懂懂更加深入地研究其模式。如果我們說電商是對傳統商業的顛覆,新零售則正在改變傳統電商的模式。新零售的本質是對人、貨、場的重構,這種重構中正在發生巨大的商業模式變化。
我們所知道的傳統電商在中國也走過了近20年時間,無論是淘寶、京東、天貓,跟最初的電商模式相比變化不大。而拼多多更像是新零售時代的電商模式。今天,懂懂分別從人、貨、場的三個緯度分析一下拼多多給業界帶來的思考。
先從“人”的角度來看:
2016年王興因爲人口紅利消失而提出“互聯網下半場”理論,得到了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認同,但人口紅利真的到頭了嗎?
淘寶和京東從2016年前後開始大力拓展農村市場,以及中老年人市場。在PC互聯網時代,這些人上網條件是受限的,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就是人口紅利,就是長尾。所以,近三年我們看到了快手、趣頭條、拼多多等新興平台的快速崛起。
看一組數據:手淘的日活是1.9億,微信的日活是8億。從這一點來看,電商有機會服務于8億用戶,而不僅僅是“五環內”的1.9億。理論上說,背靠微信的拼多多有機會在微信8億日活用戶中找到更大的增量市場。
手淘用戶是從淘寶網轉化來的,而拼多多的用戶則更多來自微信。也就是說,拼多多的用戶是移動互聯網相對于PC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所以嚴謹地講,2016年王興說的人口紅利並沒有真的消失,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在PC時代不是網民的用戶成爲今天新的人口紅利了。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看,拼多多與淘寶、京東是有著很大的差異化。
當然,這些互聯網“新駐民”對互聯網消費還相對謹慎,客單價也比較低,而這也恰是拼多多的優勢所在。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低客單價商品並不一定就是質量有問題,也不一定是假冒;而高客單價商品的質量就一定沒有問題。商品是不是假冒,需要品牌方和有關政府部門最終認定,而媒體不能“因爲你便宜”或者“你的商標很像誰”來認定你一定有問題,這是一種“街頭討論式認定”。
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那篇文章,不能因爲證據不清的辱母,就推斷于歡是正當防衛。媒體沒有審判(幹擾審判)的權力。
接下來再從“貨”的角度來看一下:
我們注意到拼多多上的商品並不是以種類多取勝,而是爆品取勝。用少量SKU把銷量做起來,這樣可以反向改造供應鏈,比如更低的價格,更短的流轉環節,或者産品定制。
例如拼多多上影響力很大的“拼工廠”和“拼農貨”,就是通過對上遊供應鏈的改造,使得産品可以最低價格、最短鏈條到達用戶手中。其實,這本質上是商業鏈條的再造,這種再造是通過效率的提升,去實現更低的價格。這與小米的模式有些類似。在采訪小米生態鏈的多家企業中,懂懂發現他們是從産品設計、生産制造、流通、營銷等各個環節來提升效率的,最終在保證産品品質的基礎上得以將價格大幅拉低。
前面我們分析過,拼多多是面向8億用戶群體,人的本性就是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即使是今天大家都在說消費升級,絕大多數人還是願意“物美價廉”,所以前一段時間業內也出現了“消費升級是個僞命題”的說法。
拼多多主打“低價+精選”的産品挑選原則,以“拼團”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擴散,爲的是滿足更大範圍用戶的基本需求。大量、真實的用戶需求被迅速激發出來,也給了商家更多機會。以前只有大品牌能被消費者看到,而在拼多多上則是用戶選擇的“爆品”被更多的消費者看到。
這也是拼多多模式與阿裏、京東不同之處,他們並不一定選擇大牌(名牌),而是選擇高頻剛需、有質量保障的低價産品來引爆,這種選貨的標准幫助用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多數人都選擇的商品一定有其價值所在,你只需要判斷這個價值你是否有需求即可。
所以,我們看到拼多多上賣的好的爆款,與京東、淘寶上有很大不同。
從“場”的角度來看:
阿裏的淘寶、天貓,以及京東的“自營”和“聯營”,其實都是傳統電商模式的範疇,他們當下最大的瓶頸是流量來源被壓至“五環內”,獲取流量的成本過高。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電商相比線下店的確價格低,但是今天再看傳統電商與線下店面相比,價格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淘寶這類傳統電商是“搜索”的邏輯,這個邏輯是建立在PC上的。用戶在PC上購物可以慢慢挑、慢慢選。但是在手機上,用戶的使用習慣完全不同,用戶需要更簡單的操作。按照“搜索”邏輯,大量商品和商家如果不被事先知曉或者不做廣告就容易被深埋。拼多多是“生”于手機的社交電商,用的是“信息流”邏輯展示商品,容易形成“新爆款露出”鏈路,一些動則七八十萬件商品的銷量展示,自然會讓“五環內”的人群和媒體産生“友邦驚詫”感。
拼多多創始人黃峥對此也分析過,搜索邏輯的淘寶系、亞馬遜、京東們是傳統電商,建立在海量的SKU基礎上,變現更多的是效果廣告。而拼多多變現更像Facebook,側重信息流廣告。
其實我們知道,拼多多的很多商家和貨品與淘寶是重合的,但是因爲機制不同,有些商品在淘寶上賣得好,而有些則是在拼多多上反超。對于國內無數的中小商家來說,在傳統電商平台相對成熟、穩定之後,能有拼多多這樣的新興平台起來,自然是多了一種機會。
除了搜索與信息流的不同,拼多多最大的標簽是“社交”。懂懂以爲社交不是電商的特性,而是其營銷的方式。所以,在打通微信社交平台鏈路之後,拼多多的營銷效率反而更高。我們常看到的“一分錢抽奔馳”、“一分錢抽手機”這種基于社交的營銷,如果用戶沒有抽到奔馳或是手機,錢會原路退回。但要注意,“一分錢”收獲的注意力經濟價值其實遠遠大于一分錢本身。再比如砍價模式,也非常依賴社交屬性,這也是拼多多以前常用的方式之一。
這裏面也需要特別說明一點:一分錢抽奔馳不存在欺詐,只是抽到的人是極少極少數,但他們是真實地抽到了。砍價也是一樣,很多人通過砍價最終獲得了實惠,但也有人最終拼團不成功。“抽”和”砍價“,都是拼多多的營銷策略的一部分,爲此拼多多每個月送出了2億左右的福利商品。
當然,拼多多這種營銷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比如砍價對于熟人社交領域會讓部分消費者産生情緒反彈,所以我們看到拼多多正處于一個完善、升級的過程。
例如多多果園借鑒了以往開心農場和偷菜的“心智”,更能被廣大受衆接受,通過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玩法——遊戲中果樹結果,拼多多的商家就會給用戶免費送上一盒“種出的水果”,這體現了拼多多提出的“多實惠多樂趣”。這種營銷的創新,拉新、拉活成本,依然遠遠低于傳統電商平台。因此多多果園正式上線不到半個月,用戶量就接近4000萬,每天有超過2億人次使用。累計有200萬用戶收到了水果,而此舉也幫助農民售出了價值3000萬元的各類水果。
說了這麽多,現在來說結論:
懂懂以爲,二十年前電商興起的時候,打破了傳統線下零售模式的舒適區,通過人貨場的重構,慢慢形成了今天電商的模式。而傳統電商隨著模式相對成熟,是不是也進入了自己的舒適區呢?傳統電商不需要被改變嗎?
近年,網易嚴選和小米有品的模式也是對傳統電商的改變與挑戰,而拼多多帶來的改變更大、更徹底。就像當年很多人不看好不理解淘寶的創新模式一樣,今天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拼多多的模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不理解的部分原因是拼多多目前階段的不完善所致。但是懂懂相信,傳統電商的舒適區需要被打破,無論是對于商家、廠商還是消費者而言,如果只有兩大平台可以選擇,就等于沒有選擇、沒有競爭。嚴選、有品、拼多多這些新興平台,或多或少打破了這種平台的壟斷,模式創新將會推動傳統電商向前走出舒適區。
今天,拼多多更新了其招股說明書,又釋放出幾個最新的消息:
第一:騰訊和紅杉擬各增持2.5億美金。可見騰訊和紅杉對于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前景以及IPO的表現是樂觀的,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增持。
第二:拼多多迎來一支由知名商業領袖和頂級學者組成的“豪華”顧問委員會,其成員包括高盛前總裁約翰.桑頓(JohnL.Thornton),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以及人工智能專家、前百度總裁陸奇等。約翰·桑頓認爲,只有那些“長期價值追求者”(long-term greedy),才真正懂得創造價值的內涵並具備領袖潛質。關注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也是拼多多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峥堅持的創業態度。在早先的致股東信中,黃峥強調:“我們的團隊若在不安中醒來,永遠不會是因爲股價的波動,而只會是因爲對消費者變化的不了解,以及消費者對我們的不滿意乃至抛棄。”這也得見,拼多多的模式得到這些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管理人士的認可,認爲這是一家具有長期價值的公司。
第三: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間,拼多多GMV達2621億元,活躍買家數達3.44億,活躍買家平均消費額從674元增至763元。當季,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戶達1.95億,較Q1季度增長17%。數據顯示,拼多多依然處于高速增長通道,高速增長中的企業IPO更容易獲得資本的認可。
最後,懂懂想說:投資人、消費者都是在用“真金白銀”投票。如果便宜沒好貨,如此衆多的消費者會買帳嗎?拼多多的高速增長又來自于哪裏?如果模式真的有硬傷、不可持續,投資人會不斷追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