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廖姓圖騰
【釋義】廖姓圖騰上“羽”是鳥類的羽毛,羽之下人字代表兩只翅膀,在人字交叉上端之小圓圈,有如畫鳳點睛。人下三撇是鳳尾,左邊添上龍爪,有“龍鳳呈祥”之意。若將“羽”字挪到人字上面,圖騰就像一只逼真的鳳凰鳥。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傳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爲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于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廖爲氏,稱爲廖姓,廖叔安作爲始封國君,被尊爲廖姓始祖。
得姓始祖廖叔安。
廖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廖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爲66160人。
(注:由于廖姓族人外出生活、工作、定居等原因,其本人戶籍不在玉林,所以玉林市廖氏宗族人口統計數與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數有所不同,但結論沒有矛盾。)
語言習俗
玉林廖氏語言有二:一是客家話,二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宗規家訓
廖氏宗規家訓切于倫常,多從日常入手,樸實無華。要求子孫遵鄉約、懲不孝;正閨門、端豢養;完正供、息爭訟;厚宗族、務積德;勤職業、尚節儉,認爲這是“人生立身、行已、持家、善世之務”,子孫必須恪守。
廖姓淵源
廖氏發源地——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蓼山。
廖姓起源有二。其一,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記載,帝颛顼(黃帝之孫)有個後裔叫叔安,夏王朝時被封在廖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部,湖北省棗陽縣北部,向東包括桐柏、隨州一部分)爲侯,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爲氏,稱廖氏。由于廖叔安爲始封國君,故被尊爲廖氏始祖。春秋時,廖國爲楚國所滅。其二,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國之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南邊的湖陽鎮,春秋初滅于楚國,其後遂以祖字命氏。
廖叔安的後裔,傳至廖蘭芝的第三子廖光景(翰林學士、曾任宜州刺史)時,在唐朝遷移江西並立爲始祖。廖光景生有9個兒子:文廣、文興、文舉、文福、文亮、文祿、文用、文明、文峰。傳至廖文興之子花公時,從江西遷往福建省延平府順昌縣合陽市(今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是福建花公後裔。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遷徙路線
玉林廖氏肇始于元末明初,先由江西甯都、雩都,福建的汀州、上杭、永定,移居廣東的大埔、梅州、惠州、興甯、潮州、永安和廣西的賓陽、武宣、貴港、靈山,再遷來玉林。繁衍至今,多的有35代,少的有12代,總人口約8萬多人。溯其宗源,主要是屬廖光景之後裔。廖光景諱德登,翰林學士,原籍江西甯都,豎有石碑在江西甯都留記。
一、玉州區、福綿區、玉東新區三地廖氏
玉州區、福綿區、玉東新區有廖姓人口3300多人,居住較集中的一是玉州區仁東都監塘、城西蓮塘、南江白頭塘;二是福綿區樟木新發村、中村,新橋運車嶺,福綿馬頭嶺,成均甘沖,沙田砥柱;三是玉東新區名山石棠鳳凰塘,茂林鎮陂石村垌心、金谷社區、鹿峰社區。共12個鄉鎮(街道)。
二、興業縣廖氏
興業縣有廖姓人口4600多人,分布于5個鎮13個村27個屯。居住較集中的是城隍鎮陳塘村,高峰鎮集義村、龍文、羅排、大同、新河、黎江橋,蒲塘鎮洋陂村、三灣村,葵陽鎮新榮村、四新村等。
三、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廖氏主要居住在22個鎮(鄉)125個自然村,大多是明末清初從廣東茂名、高州、化州遷居廣西北流縣卞二裏沖表,也有部分是清末從相鄰的容縣、陸川縣遷入。以廖法海爲始祖的廖族後裔主要居住在六靖、清灣、石窩、六麻等鎮(鄉)。
四、容縣廖氏
容縣現有13支系廖氏繁衍,人口約5000人,分布在縣內的黎村、楊村、楊梅、靈山、六王、松山、縣底、十裏、浪水等鄉鎮。容縣廖氏多爲福建花公後裔,其中,黎村坡頭廖扶音和楊梅河口廖扶義支系約有4000人左右,爲當地的名門望族之一。
五、陸川縣廖氏
陸川縣廖氏在陸川各姓氏人口數中排名第27位,有10000多人,分布在13個鄉鎮29個村。從來祖看,現居陸川的廖氏有5支:一是廖肇緒從福建莆田珠玑巷先遷入廣東化州合江新圩梧村,後再遷入陸川縣南各處,有7800多人。二是烏石鎮石板沖始祖廖守望,從福建遷來,有1900多人。三是沙坡鎮白馬村廖彩鴻,從廣東化州遷來,有300多人。四是沙坡鎮沙坡村廖仁壽,從廣東廉江遷來,有100多人。五是珊羅鎮六燕村馬路圩廖玉定後裔,從玉林石堡桅平嶺遷來馬路圩,有80多人。
陸川廖氏以廖肇緒後裔爲最多。廖肇緒名樓山號晚郎又曰六郎,谥肇緒,乃武威郡廖光景第23世孫。
六、博白縣廖氏
博白縣廖氏主要分布在19個鄉鎮,總人口有53000多人。廖氏入博共有5個宗支:大垌綠羅村廖仁鳳支系,大桐石龍村廖朝江支系,鳳山龐丁村廖宗泰支系,菱角石柳村廖萬一郎支系,甯潭鎮甯潭村廖繼堯、廖繼宗支系。在5個支系中,除菱角石柳村廖萬一郎支系外,其余4支均爲廖玉琛(廖萬二郎)的後裔。福建花公後裔廖玉琛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從福建省上杭縣遷居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後因常受到外賊騷擾,環境惡劣,1371年廖玉琛再遷到廣東省高州府石城縣(今廣東廉江市)石水村(古稱赤水)。目前廖玉琛的後裔分布在廣東廉江,廣西北海、防城港、玉林。博白縣的絕大部分廖氏是廖玉琛的後裔。
家族名人
廖磊
廖磊(1890—1939),陸川縣清湖鎮永平廖右村人,1908年赴桂林入廣西陸軍小學,1911年轉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參加武昌起義。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投湘軍趙恒惕師任連副、連長、營長、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四師少將副師長兼第三團團長,第三十六軍第一師師長,第三十六軍副軍長、軍長。蔣桂戰爭時辭職去香港。1929年後回廣西投新桂系反蔣,任“護黨救國軍”前敵指揮部參謀長,第七軍副軍長兼第二十一師師長、軍長,廣西航空學校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廖磊率第七軍北上抗日,期間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任安徽省主席。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建立大別山抗日遊擊根據地,任鄂豫皖邊區遊擊總司令。1939年10月23日因腦溢血逝世于安徽,追晉二級上將。
廖百芳(1887—1954),容縣楊梅鎮河口村人,廣西第一條鐵路來合鐵路(合山至來賓)建造者,“新桂系”的引路人。年幼家貧,努力讀書,先後考取容縣師範學堂、梧州政法學堂,參加過辛亥革命,1912-1922年先後在容縣明倫女子學校以及平樂縣、陸川縣、梧州市等地任教員。1922年秋,任滇桂聯軍總部秘書長,1923年兼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咨議員,1924年任廣州衛戌總部秘書長兼大本營咨議員,1925年任清遠縣縣長,1926-1929年任李濟深待從秘書(當時李濟深爲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廣東省主席,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州政治分會文書課主任秘書長,1929-1931年流寓香港,組織《香港時報》《香港超然報》,專以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爲事,結果被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國民政府明令通緝。1931年,廖百芳任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旋調審計處協審。1937-1938年任廣東電白縣禁煙委員,廣東被日侵略軍陷落後,回桂任容縣政府秘書,1939-1943年任廣西省政府秘書,1943年調任重慶國史籌備處,采訪兼彙編黨史。1946-1949年被選爲廣西省參議員,1954年在家鄉河口村去世,終年67歲。
廖夢麟(1902—1972),陸川縣清湖永平廖右村人,廖磊弟。孫中山領導護法戰爭時,其大哥廖磊率部參加,其遂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南甯分校習武。畢業後,在南甯進入軍隊,初任參謀,繼而營長、團長。1930年,廖磊任第七軍長屯駐柳州時,他轉入第七軍。1938年秋,隨第七軍團北上抗日,曾參加淞滬戰役、台兒莊外圍戰、徐州戰役、武漢外圍戰及大別山抗日遊擊戰等抗日戰役,積功升少將師長。後辭軍職回鄉,1946年,出任陸川縣政府參事。1949年國民黨軍敗退,解放軍臨境,他協助當地爲解放軍籌措給養、物資,並協助動員房主借用清湖街“自興莊”三進鋪十八間房屋儲放軍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譽爲“開明紳士”,被選爲陸川縣清湖區人民代表。
本姓人自評
三國蜀將猛廖化,殺敵一馬總當先;元朝善人廖均用,仗義疏財成美談;廖剛父子祿萬旦,力保兩宋抗金頑;明末四川掃地王,廖惠起義實維艱;嗚呼仲凱遭暗殺,至死不渝爲國家;廖氏英傑代代出,今朝子孫應勤勉……
我廖姓自古以來就是名門著姓,廖氏先人的勇氣與智慧、艱辛與奮爭,締造了廖氏族人的精髓骨血;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與揚棄,使廖氏族群越發雄健偉岸、鐵骨铮铮。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成爲廖氏族群幾千年來奮力拼搏、慨然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廖姓人所到之處,披荊斬棘,葺舊圖新,不論士、農、工、商、軍,都樂于獻身開拓、敢于創新進取,爲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
先人的言行道德、高風亮節,爲我們廖家人樹立了良好的家風家教和精神內核,我們廖氏後人定當努力學習先人們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範,繼續奮力拼搏、慨然前行。(博白廖氏族譜修編顧問 廖海風)
專家點評
前幾年,我和玉林市政協原副主席廖佳章到福建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經福建上杭縣古田村時,參觀了古田會議舊址——廖氏宗祠。該宗祠磚木結構、杉柏參天,當年,毛主席借助這方寶地召開會議,制定八個決議,明確要用無産階級思想建設黨和軍隊。古田會議是黨和軍隊建設的裏程碑,因此也可以說,古田村廖氏宗祠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地。同時,它也是兩廣廖氏族群從上杭、甯化再次南遷的始發地。
玉林6萬多廖氏族群,大多從閩粵遷徙而來。千裏流徙,鍛造了廖氏族群武威望重、崇文尚武的品格。民國初期,容縣籍廖百芳口才超群,文章蓋世,被孫中山任爲大元帥府咨議員。後他曆任縣長、廣西省政府秘書、省參議員,創辦合山煤礦,爲發展廣西作出貢獻。而陸川籍的國民黨陸軍上將廖磊,保定軍校畢業,曆任營、團、師、軍長和集團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他率部馳援淞滬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粉碎日軍南北夾擊。兼任安徽省主席時,重用抗日志士,與新四軍協同抗日,戰功卓著。後因積勞成疾,在前線病逝。共産黨、八路軍周恩來、朱德敬送挽詞:“星損東南長淮柱折,耗傳西北燕趙悲歌”,高度贊揚這位抗日忠勇名將。
廖氏族群不僅武不屈,而且文不驚。武功救國砺雄師,曆代多賢承祖訓,秉承清代廖冀亨《求可堂家訓》遺風。他提出“四戒”“四要”“四慎”,字字珠玑,影響久遠。在改革開放新時代,廖氏後人傳承遺訓,熱心公益慈善。博白商人廖晉澤,捐資助學100多萬元,還免費提供食宿,舉辦國學教育,培訓學員2000多人,一時傳爲佳話。正如廖氏祠聯:“慈孝友恭,一堂吉慶;詩書禮樂,滿室榮華”。(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秘書長 趙彥行)
武威望重 傳世無窮
自黃帝統一華夏族起,由廖叔安世系、伯廖世系和其他因素形成的廖氏世系所組成的廖氏族群,早已成爲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在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社會發展等方面,處處閃爍著光輝。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雲:廖氏之後,將愈繁愈遠,詩書禮樂悠然不替矣!
南宋丞相文天祥曰:自唐至今,蟄蟄浩繁,英髦叠出,宗風遠振,所居各得其所,傳世無窮。且能以詩書爲業,忠厚爲家,自可搏鵬程于萬裏,馳骥足于康莊,非廖氏子孫其誰欤!
廖氏能得到歐陽修和文天祥如此高的評價,可見廖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著姓。漢代著名教育家廖扶,三國車騎將軍廖化,南北朝名士廖沖,五代天策府十八學士廖匡圖、決勝指揮使廖匡齊,南唐監察禦史廖凝、大理評事廖澄,宋代工部尚書廖剛,明代開國大將軍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學家廖燕、戶部侍郎廖騰煃、工部尚書廖鴻荃、禮部尚書及軍機大臣廖壽恒、學者廖元度、工商巨子廖樹衡,民國時期革命家廖仲恺、抗日名將廖磊,當代的廖承志、廖漢生、廖錫龍等,都是廖氏族人中的傑出代表,是廖姓氏族的榮耀與驕傲。
曆代多賢承祖訓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爲君子規模”,這是廖氏宗祠“武威堂”的堂聯。
廖崇德是廖叔安第七十九世孫,唐貞觀十四年(640)明經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甯都)縣令,後擢升爲宣州刺史,在任期間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在中華廖氏發展史中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其後裔在當今世界廖氏總人數中占50%以上,約有三四百萬人。廖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爲堂號,武威堂也成爲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省區乃至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也屬武威堂後裔。
據記載,從隋王朝(581-618)至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近200年間,武威堂廖氏都有族人官居要職,家族顯赫。隨後的一千多年曆史中,一代代優秀廖氏族人的言行道德、高風亮節,也爲廖氏家族樹立了良好的家風。
廖氏家訓以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訓》最爲著名。廖冀亨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舉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授江蘇吳縣知縣,以爲官清廉著名。“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廖冀亨在任三年,不貪私利,整頓史治,不懼權貴,執法公正,親民愛民,踏踏實實地爲百姓謀利益,深得民衆擁護和愛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廖冀亨被罷官抄家時,官府僅搜得19枚青錢,因此,人們稱他爲“十九青錢大清官”。廖冀亨過世後,爲感其恩德,吳縣百姓建造百花書院祭祀他。廖冀亨教育子孫也有章法,有《求可堂家訓》及詩文傳世,他要求子孫以讀書和立品爲先,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賭博、戒貪酒、戒遊手。提出四要:要勤儉、要謙虛、要慎言、要和氣。提出四慎:慎交遊、慎起居、慎閨門、慎祭祀,要求子孫必須恪守。
武功救國砺雄師
三國廖化以果敢剛直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西晉廖子璋武功鎮國,當代廖仲恺一家三代四人爲國爲民留美譽,抗日名將廖磊是廖姓氏族的榮耀與驕傲。直至當代,由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特別推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帥名錄”收錄的爲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重大貢獻,在1955~1965年間被授予或晉升軍銜的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中,就有14位廖姓將軍……
從古至今,廖姓族人以武救國之人燦若星辰,文武英賢人才輩出,成爲了廖氏族人的一大特色。他們爲國家繁榮昌盛,爲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僅是廖氏家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華夏子孫後代學習的楷模。
玉州區廖氏先祖廖監元在北宋年間,職掌千戶,是一個武官。宋仁宗皇祐年間,廣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南下賓州(今賓陽)出征。廖監元是南下的將領之一。在宋軍夜襲昆侖關和歸仁輔兩軍決戰的戰役中立下大功。宋軍鎮壓侬智高之後,廖監元又率領一支人馬征剿燦景岩一帶的侬智高殘部。叛亂平息後,廖監元作了寨官,並在賓陽定居下來,繁衍子孫後代。後人因廖監元平息燦景岩造反軍有功,便將“燦景岩”易名爲“廖平岩”。廖監元從山東青州移居廣西賓陽,至今已經900多年,廖監元的後裔,是廣西廖氏人中曆史最悠久的一支,除賓陽外,還廣泛地分布于廣西許多縣、市,遷到省外和海外的也不少。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都監塘村、城西街道蓮塘村等廖氏支系都是廖監元後裔。
同爲廖姓後人,出生于陸川縣清湖鎮的桂軍抗日名將廖磊也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廖磊及所屬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是桂系的擎天柱,可在面臨著國難之時,正如廖磊他在病中清醒時的遺言:吾乃軍人,治軍久矣。抗戰以來,一心殺敵報國,別無他念。在駐防柳州期間,廖磊多次要求,所有單位“立即行動起來,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抗日宣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時刻聽從國家召喚,奔赴疆場殺敵!”。他還親自給柳州各單位職員及駐軍軍官作題爲“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報告,號召“不忍坐視亡國,不甘淪爲亡國奴”的國人,“誓同心一致,與日寇血戰到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廖磊任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率第七、四十八兩軍北上抗日。1938年,廖磊再率部北上,據淮爲守,駐節合肥,多次率部向皖東出擊,不斷殲擊日寇,使皖中、皖西的局勢得到穩定。在武漢保衛戰中,廖磊以大別山爲依托,在黃梅、廣濟地區構築工事,頑強抗敵,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使其不能越過一步。在此期間,廖磊仍不忘動員廣大民衆投入抗日戰爭。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發腦溢血病逝。當時抗戰正酣,廖磊至死都在惦記著抗戰:“我不行了,希望你們努力抗戰,莫讓日寇竄進大別山。”這樣的一句臨終遺言,充分展示了他摒棄民族內部矛盾、希望祖國齊心抵禦外侵的軍人氣節。
在玉林的廖氏族人中,還有一位新桂系的引路人——廖百芳。他是容縣楊梅鎮河口村人,以文章蓋世、口才超群著稱,曾先後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咨議員,廖仲恺、李濟深侍從秘書等職,常在報刊著文抨擊軍閥亂政、佞臣當道等時政流弊,被當時人稱爲“沙膽廖”,廖仲恺稱贊他“賽過十萬甲兵”。1932年10月,他以衆籌的方式修建了廣西第一條鐵路,在廣西鐵路發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傳家有道起人文
百年燕翼惟修德,鵬程萬裏在讀書。廖氏作爲中國一大姓氏,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曆代人才輩出,不勝枚舉,且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這與廖氏族人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
自古以來,大凡廖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廖氏的宗族教育機構,許多族人較多的地方都建有書院,如江西定南的蓮塘書院、廣西賓陽的豐山書院等。據廖氏族人介紹,在過去,即使是只有一二十戶廖氏人聚居的小村子,一般也辦有私塾。廖氏人聚居村莊的私塾多數是宗族興辦的。如容縣“坡頭廖”于清嘉道年間,就在村中水井麓建立了第一間大館書房,容縣才子王維新(清末著名文學家)曾到此作巡回式講學數天,學風充沛,當地廖方張、廖啓麟兩人因之成名。後來,“坡頭廖”又在大園背建第二間大館書房。及至廖平可祠建成後,廖方張借祠屋爲第三間大館書房,並親執教鞭。廖方張過世後,族人廖光樞、廖華柱相繼執教,或聘教師講學。民國時期,族人廖華清仍就祠辦小學多年。到地方建設時,借祠爲大同鄉中心校,開高小兩班,後來當地廖氏族人爲方便,都向珊萃學校求學了。
進入20世紀50年代,學校都改由政府官辦,廖氏之宗族教育也完成了曆史使命。如今,廖氏族人已經清楚地看到:要想進一步發展,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族人的文化素質,于是對族人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扶持就更高了,很多地方實行多種渠道辦學,廖氏家族也成立了獎學基金會,如早在1996年4月23日,廣西北流市廖氏獎學基金會就已經成立了。基金會對勤奮學習、成績優良、能考上公辦且國家承認學曆的中專以上學校深造的有志青年給予獎勵和資助,解決了很多廖姓族人的實際困難問題,這對國家建設、社會發展都是有益的美舉。
在宗族人文教育的影響下,廖氏後人熱心公益事業、扶持教育事業及資助貧困族人的事例層出不窮。如博白縣沙陂鎮廖晉澤資助貧困學生34萬元,支持浪平村委會建設10萬元,投資100多萬元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舉辦國學教育培訓學員2000多人。博白縣菱角鎮石柳村廖華在事業有成之後,熱心慈善事業,不忘回報社會、回報家鄉,于2013年5月成立了廣西三桦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博白縣三桦石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地處他的家鄉石柳村,以“生態經營,園林種植,扶貧開發,講究效益,共同致富”爲宗旨,奉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方針,積極構建“黨建+扶貧”的發展模式。博白縣菱角鎮5個貧困村和三桦公司開展注資合作,在三桦沃柑産業的帶動下脫貧致富,走出了菱角鎮獨有的特色沃柑産業脫貧致富之路。
(玉林日報記者:陸小青)
責編:晏海珊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搜出的鈔票占據半個房間!玉林市首例“保護傘”案件一審宣判!更多細節……★牛!北流一條魚做成全産業鏈,沒想到還是一個低調的全國“隱形冠軍”
★驚豔全城!五彩田園120畝花海燦爛登場!免費門票……
★興業群衆合力救人事迹上央視了,還被評爲見義勇爲先進分子……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