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生贏家的故事。
他少年出彩、青年順遂、中年登頂,是學而優則商、商而優又教又學的典範。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這位不太愛講話、不太愛出風頭的男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尤其擅長觀察和思考。
他就是妥妥的高知創業成功人士——梁建章。
成長如天助
這位射手座的男人有著AB血型,天生具備將帥之才的基因。
他的成長曆程幾乎是一帆風順。
1969年,他出生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在那度過了籠罩天才光環的童年。
10歲左右,他就在計算機方面表現出了一些罕見的天賦,成爲國內最早玩電腦的小學生之一。
13歲時,他就會用電腦寫出好詩來,以“電腦小詩人”聞名于當地。
之後,他參加青少年程序競賽,獲獎如同探囊取物,這使他與電腦結下不解之緣。
15歲時,他完成初中學業後,考進了複旦第一屆少年班。
半年後,他就讀于複旦大學計算機系的本科專業。
在複旦還沒畢業時,他就考入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赴美留學讀完了學士、碩士。
拿到電腦系碩士學位的時候,他才20歲,未滿21歲。
說到在國外的求學過程,他用“在美國的學習,對我幫助很大。”來表述。
由于經濟壓力,他必須盡快完成學業。
身處陌生的環境,語言、生活又都不太習慣,他當時面對的挑戰可想而知。
幸好,他年紀不大,最後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兩年的學業。
在完成碩士學位後,他還曾念了段博士,但隨後他發覺學業對他再沒挑戰,“最先進的東西不是學校而是企業”。
于是,梁建章進入甲骨文研發部工作,在那積累了3年研發經驗。
後來,他回國內探親時,感受到“在中國,機會比美國多得多,尤其是創業。”
經過他的判斷,從長遠來看,自身發展機會還會是在國內。爲此,他開始爲創業做准備,意識到自己要在研發優勢之外,補強管理這塊的短板。于是,他很快就決定從技術轉型到管理,並將規劃變爲可執行的現實。
回到美國公司後,他就申請轉換部門到客戶服務部(ERP實施)工作,盡管很少人會從待遇、收入、地位更高的研發部門轉到待遇一般的客服部門,他還是一心而爲。
在客服部曆練後,他明白了IT與管理的關系,更幸運的是,1997年他通過甲骨文的內部招聘,回國擔任中國區咨詢總監的職務。若是他仍在研發部門,就沒有調回國內的機會。
他就這樣實現了從技術到管理的轉型,爲自主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擔任咨詢總監工作期間,梁建章多次爲國內多家企業擔任管理、軟件和電子商務方面的顧問,參與策劃了民航和中國電信等國有大型企業管理系統的建設。
同時,他也在小心翼翼地尋找機會,希望在國內開一間屬于自己的公司,一圓創業的夢想。
機會是給有准備的人的。
經過他在創業前的積累、觀察與思考,並在學業、經曆、工作技能上做好了充分准備,他認爲創業的時機成熟了。
畢竟,如果沒有周密的籌劃和充分准備而且缺乏對國內市場的了解的話,直接回來創業就容易犯錯誤。
創業一路順
回國前,在美國硅谷從事技術工作多年的他已經是美國甲骨文公司中國咨詢總監,是信息技術行業緊俏的高級管理人才。
29歲那年,互聯網在中國悄然興起,市場風頭正熱,風險資金很充裕,這時他認爲創業的機會成熟了。
于是,30歲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大膽之舉,從甲骨文離職,回國自立門戶,與幾個合夥人創立攜程旅行網。
之所以紮進旅遊類網站行業,主要是因爲他看到了市場前景好的預期以及一種直覺,尤其是他當時感受到一個市場痛點:當時旅行社市場難以滿足有要求、有消費能力的客戶,加上服務不到位,而國內居民的市場需求十分誘人,發展空間異常巨大。
找到創業切入點後,組建團隊成爲關鍵。
一開始,他邀了幾個相熟的朋友,包括沈南鵬、季琦等,都成爲了攜/程/CTRIP旅行網最初的創始人。
3人很快決定,從原來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全力以赴把網站做好。
在分工上,優勢互補是他們的長處。
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國咨詢總監,技術背景深厚;沈南鵬是耶魯MBA,是個具有多年投資經驗的銀行家,具備相當的融資能力和宏觀決策能力;而季琦則有著豐富的創業經驗,擅長管理、銷售。
後來,爲增進對旅遊行業的管控力,他又找到了旅遊市場運營與業務經驗豐富的上海旅行社總經理範敏加盟,從此公司管理團隊構建成功,正式起航。
公司成立時,正逢互聯網高潮,不費多大力氣,他們就迅速從幾家知名風投機構中融到了500多萬美元的資金。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CTRIP迅速成長並實現了旅行産品的網上一站式服務,業務範圍涵蓋酒店、機票、旅行線路的預訂及商旅實用信息的查詢檢索。
自此後,CTRIP一路坦途,幾乎可以說是順風順水。
商海行學道
30歲那年,他一邊創業,一邊將管理心得感悟集結成冊,出版了暢銷書《網絡社會的崛起》,對網絡營銷的理解以及網絡發展的大環境的分析有獨到見解。
31歲開始,他出任公司的CEO。
期間,35歲那年,他就開始思考人生的下一個目標。
創業、賺錢的人生階段性目標已經實現。于是,喜歡研究問題企業領袖的他辭去了CEO職位,開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數學領域的基礎促使他把目光投向經濟學,而自己互聯網的創業經曆又讓他尤其關注創新。
38歲時,他再度赴美,在斯坦福大學讀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包括人口和創業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當年他沒花多少氣力就撿起了數學,選修了超過別人三分之一的課程量。
在那裏,他每天4點鍾放學回家,然後給在上小學的兒子輔導功課,閑暇讀書,過著一段安靜無人打擾的神仙日子。
他師從美國人力資源經濟學權威Edward Lazear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 Becker,研究人力資源、教育和經濟,重點是創新和創業及中國勞動力市場。
42歲那年,他在斯坦福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前一年的10月,他回歸公司,出任獨立董事兼審計委員會成員。
從美國研學歸來後,42歲的他來到北京大學,擔任該校的國家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43歲那年,他有兩個成爲學者的驕傲業績:一個是當年四月,他與北大李建新教授合著的新書《中國人太多了嗎?》出版,書中分析了人口結構改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另一個是當年八月,他擔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
44歲那年2月,他被任命爲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CEO),重返這個自己親手蓋起的“巨廈”。
47年那年11月,他將精力聚焦,辭去CEO,擔任執行董事會主席,專注于公司的創新、國際化、技術、投資和戰略聯盟。
而後,這個馳騁商海、縱橫學界的成功人士相繼收獲了3個閃亮的榮譽:
入選“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入選2019福布斯年度商業人物之跨國經營商業領袖名單;
入選“海歸70年70人”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