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櫃中擺放著幾十塊精美的壽山印石,牆壁挂滿了不同書體的書法作品……7月30日,記者走進書法家篆刻家張軍工作室,頓時融入一種古意盎然的藝術氛圍。
遼沈這塊熱土,孕育了許多知名藝術家,1969年7月生于沈陽的張軍便是其中一位。張軍現爲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甯省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作品在全國五十余次展賽中獲獎,2011年被沈陽市委宣傳部評爲“四個一批”優秀人才。
癡迷+悟性 19歲成中國書協會員
篆刻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它集書法和镌刻爲一體,雄勁中不失精妙,古樸裏透著新雅,使人從方寸天地裏得到完美的藝術享受。
說起自己對篆刻的喜愛,張軍眼中充滿了激情。“小時候,受父親、叔叔的影響,迷上了書法、繪畫,13歲鍾情于金石治印。先是刻橡皮,後又刻石頭。一塊石頭刻了磨,磨平了再刻,一直將石頭磨到不能再刻爲止。”
想當篆刻家,要先學好書法。于是,張軍深入研習書法,從石鼓文入手,進而上涉金文,甲骨,最多是臨習漢隸。他對漢碑尤爲鍾情,臨《張遷碑》能遺貌取神,寫《張黑女墓志》從中移古韻,在漢代的樸拙、魏晉的剛勁中覓到自己的章法。鍾王楷書,右軍行草書,索靖、皇象的章草都成爲他取法的源泉。繼而,臨摹明清的衆位書家,尤其是張瑞圖、王铎對其影響最深。
有人說,張軍是一位藝術怪才。他學習篆刻無師自通,上高中時購買了《說文解字》《漢印文字徴》《金石大字典》和《秦漢印譜》,並將這些盡力背記。先後臨刻秦印、漢印3000多方。
江山一色三千裏(篆刻)
張軍學習篆刻,不僅是臨習模仿,而是以高起點的眼光進行錘煉,在傳承中創新古法,由此形成了一種卓然自立的獨特美學。
當年在沈陽市美術第一職高還沒畢業的張軍,17歲便成爲遼甯省書協會員,19歲時在1988年全國“屈原杯”海內外書法大賽中,其篆刻作品獲得唯一金獎,立刻受到廣泛的關注。張軍以其作品優秀而充滿靈性,成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2012年至2017年,張軍成爲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爲大學生講授篆刻、書法藝術課和自己的創作心得。
爲人豪放灑脫的張軍,多次在慈善義賣和扶助特殊群體中奉獻愛心,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災區捐助義賣活動中,他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給災區。
刀法+章法 方寸天地成大道
記者細觀張軍治印,只見他聚精會神,展紙濡墨,印稿揮筆即成,書諸石上,刀石偕舞,一氣呵成。正是長期的臨碑摹帖,練就了他非凡的腕指之力。張軍治印,看似信手拈來,隨意爲之,但氣度雍容,妙品奪目。
清風徐來(篆刻)
張軍對篆刻之法,有著獨到的理解和建樹。他清醒地知道,“篆刻藝術的‘刀法、篆法、章法’,只有完美統一,才堪稱獨樹”。因此,他所治之印,凸顯了“金石氣”,這讓他的印作更加氣勢盈滿,頗受專業書畫家的贊賞。聶成文、董文先生在本人書法作品集封面上,都精心選用了張軍的治印。聶成文贊歎說:“張軍聰明機敏,乃刻印快手。爲我治印數十,多數皆是當面刻成。徒見彼稍加思忖,手起刀落,即刻刻就,古樸大氣,靈性十足,極令人喜愛,遼甯書界好之者衆也!”著名鋼琴家郎朗、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等對張軍治印也給予高度好評。
張軍以勤奮執著,凸顯名家氣韻。其作品先後參加全國第四屆、第五屆書法篆刻展,第六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屆全國篆刻展,當代全國青年篆刻家邀請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等。作品多次赴日本、韓國、加拿大、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地展出並被收藏。作品還被遼甯省博物館、魯迅美術學院、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等珍藏。其事迹被收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當代書畫家》《中國國際書畫家年鑒》《中國印學年鑒》等辭書。出版《張軍書法篆刻集》《張軍篆刻集》等專著。
張軍先後在沈陽舉辦《大道至簡——張軍陶瓷書法展》《瓷墨英華——張軍陶瓷書法藝術展》。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陳鳳軍
編輯:王沛霆
責任編輯:張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