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1月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近日,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指出,旅居新加坡的各族群非常重視母語和主要節慶,但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比較弱。
掌握中文、會講漢語、慶祝春節,以及爲孩子取中文名字對新加坡華族群體而言,是族群認同感最重要的體現。不過,本地華人對祖籍觀念和華族傳統文化藝術,如書法與戲曲的重視相對薄弱,只有少于四成的華族受訪者將它們視爲構建華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記。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在今年5月至7月間展開國人族群身份認同感調查,讓來自本地各大族群的2020名成人從30多個身份標記(identity markers)選項中,挑選他們認爲重要的標記。這些選項包括語言、宗教、飲食、藝術、曆史、節日習俗與生活習慣等。
報告顯示,華、巫、印三大族群約九成受訪者都認爲,母語能力與慶祝各自主要傳統節慶——春節、開齋節和屠妖節,是族群認同感最核心的兩大標記。
以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修(Mathew Mathews)爲主的調查團隊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時認爲,實行多年的雙語政策都對三大族群的身份認同産生了深遠影響。他們在報告中指出:“所有就讀主流學校的孩童都必須修讀英文和母語科,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的雙語政策正逐漸使母語能力變成個人族群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三大族群也把能講流利英語視爲族群身份認同的其中一個標記,有78%華族這麽認爲,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士也相當高,分別有79%和84%,這進一步反映了雙語政策的作用。
在約1100名華族受訪者當中,76%重視講方言,認爲祖籍觀念重要的有40%,把懂得欣賞書法與傳統戲曲視爲重要身份標記的則分別只有30%和24%。
在族群自豪感方面,以這選項作爲重要族群身份標記的馬來族與印度族分別有83%和84%。相比之下,70%華族認爲這是重要的族群認同標記。
馬修在調查報告發布會上說,值得新加坡人思考的是:比起年長一輩,年輕國人沒那麽重視傳統藝術與菜肴烹饪的傳承。“若每個人都這樣,組成族群身份認同的核心標記會變得很少,它將失去原有的豐富性。”(林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