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航空博物館,位于俄亥俄州代頓市的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場回顧二戰曆史的展覽活動。
會場陳設著B-40、B-29等各類二戰常用機型,旁邊配有解說的展板與老舊照片,旨在帶領參觀者回憶起那段殘酷又輝煌的歲月。
參觀者們尚沉浸在複雜的情緒中,這時,一架C-46運輸機旁的巨物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這塊巨物呈圓柱形,石頭材質,造型短粗寬厚。
旁邊的照片和介紹顯示,這是一塊用來壓平糧食的石碾子,來自中國。
據說,光是漂洋過海地將它運走就花了不少功夫。
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爲何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從中國尋來不起眼的石碾子?這個故事,還要從70多年前說起。
被鉗制的“生命線”
1937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政府籌謀快速吞並整個中國,向北對抗蘇聯,向南侵略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將整個亞洲納入囊中,實現所謂“大東亞共榮”。
滬淞、平型關、忻口、太原、徐州、台兒莊,一場場的會戰中,戰士們用鮮血與生命,阻擋了日軍侵略的腳步,祭奠死去的人民和淪陷的河山。
1938年之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三個月快速破滅中國的癡心妄想被粉粹。接下來,日本爲了繼續實現全面侵略中國的野心,對中國與外界聯系的各交通要道進行了堵截,力圖全面切斷中國和外界的聯系。
1937年8月,隨著東北、華北、江南等大片地區的淪陷,日本切斷了中國的海上交通運輸線。
緊接著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曆經四個月浴血抗爭,最終武漢淪陷,京九、京廣等兩條聯系南北的鐵路交通大動脈被日軍掐斷。
之後,中國只能依靠西南省份,通過東南亞的交通要道與外界進行物資交流,隨著1942年緬甸仰光、蠟戍、密支那等重要城市被攻陷,中緬鐵路及空路,被徹底中斷。
古人雲“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戰爭中,物資與交通是軍隊勝利的重要保障,國內抗戰形勢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穿越喜馬拉雅山的“死亡航線”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空襲了位于珍珠港的造船廠,以及駐紮在此的美國海軍。
經此轟炸,太平洋艦隊44艘船艦被擊沉,2403名美國軍民喪生,傷亡慘重。
此事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即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中國戰區自1931年來,牽制了大量日軍,中國戰勢影響了戰略反攻與二戰走勢。
爲了支援中國,援華物資從美國的東海岸出發,跨越12000公裏洶湧的大西洋,到達非洲西海岸。
暫停補給之後,繼續向東飛至印度加爾各答,之後換鐵路向東駛向阿薩姆邦汀江機場等13個機場。
物資到達印度機場後,將向南先飛往緬甸的保山、密支那,之後將橫穿世界屋脊,飛過白雪皚皚的珠穆朗瑪峰,最終到達雲南、四川等省。
冰封千億年的雪山上響起了引擎的轟鳴,飛行員飛越連綿不斷的雪山猶如一個個雪白的駝峰。
因此,這條橫跨半個地球,世界上最昂貴、最危險、最艱難的航線被稱爲“駝峰航線”。
1942年起,源源不斷的武器、汽油、藥品經由這條航線從美國運來,維持了戰區一部分的物資供應。被掐斷幹涸的血脈逐漸複蘇。
駝峰航線之所以難飛,是因爲世界屋脊的低溫、高海拔與大風時刻威脅著飛行員的安全。
從航線開通至結束,曾有600架飛機在此墜毀,1000多名英雄在這裏長眠。
馬特峰計劃
隨著美國的加入,同盟國一轉劣勢,東線的蘇聯紅軍勢如破竹,西線的英美聯軍逐漸收複失地,太平洋的鏖戰也取得節節勝利,中國腹地的革命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爲了配合英美聯軍登錄諾曼底的霸王計劃,中美兩國在中印緬戰區制定了馬特峰計劃。
以印度與成都附近的機場爲基地,用最新型B-29戰機對日本本土、台灣、中國東北日本工業基地進行戰略轟炸,摧毀日軍戰略力量,也爲後續登錄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進行實戰試飛訓練。
隨著馬特峰計劃的實施,成都周邊的新津、邛崃、廣漢和彭山,4個轟炸機機場以及雙流、彭家場、鳳凰山、太平寺、白市驿等5個承擔保衛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機場開始新建、拓建。
此時距離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11年,中國人民忍受著戰爭炮火,生離死別的日子已經過去了11年。
作爲戰時首都所在地的川渝地區,更是遭到日軍大大小小上百次的轟炸。
村民們聽到修建機場,是爲了讓美國人幫助中國去轟炸日本,大家都群情激憤,非常熱心,即使沒有報酬,也自願前來幫忙。
勇敢聰明的中國人
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根本沒有修築機場的現代工具,一步步基本靠人力完成。
修築機場,首先要平整地面,但沒有專業的壓路機器,該怎麽辦呢?
有的村民靈機一動,碾壓路面不就和在家碾糧食一個原理嗎?咱們就用石碾子來碾地面。
這個想法一出,頓時受到不少人的贊同,大家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
特制的石碾子和普通家用石碾子,在體型和重量上有不小的差別。
村民們首先從山上采石,石頭一定要巨大,之後再用鑿子將巨石一點一點鑿成需要的樣子。
最終,一個個長1.8到2米左右,重達4、5噸的石碾子就在一雙雙布滿老繭、血泡的雙手中完成了。
村民再將一條條細繩栓在石碾子上,像江邊的祖輩拉纖一樣,費力地將這些石碾子拉到機場修築工地。
平整夯實土地之後,便要敷設三層鵝卵石,最底層用大石打基底,中層和高層稍小。
當時有記者拍下了這些農民從岷江搬運鵝卵石到修築機場跑道的畫面。影片裏,村民們穿著褴褛的破棉襖,踩著草鞋,有些人甚至沒有鞋子,只能光著腳。
雖然物質貧乏,但大家還算精神。村民們艱難地把河灘上的鵝卵石運到修築機場的地方,女人用小一點的竹箕、竹簍搬,男人則用獨輪車,或者兩三人一起,用板車運送。
浩浩湯湯的搬石大隊來往不息,機場初見雛形。
川人未曾負國
據說修築機場時,時任美國第14航空隊司令的陳納德曾來視察最大一個機場——新津機場的修建進度。
在視察時,他發現工地旁的一顆大樹下放著一排籮筐,數了數共有十幾個,都由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在照料。
這畫面與繁忙的工地格格不入,他覺得好奇,他便上前詢問“這些都是您的孫子孫女嗎?”
老奶奶搖搖頭,告訴他“這些孩子中只有三個是我的孫輩,剩余孩子都是村裏其他人的,他們的父母都來修建機場了,我的年齡最大,孩子便由我照顧。”
在當時,除了青壯年男性,還有很多婦女和兒童,前來幫助修建機場,誰要是躲在家裏不出來,是要被村裏人瞧不起的。
在川西29縣52萬愛國群衆的不懈努力下,僅用5個月,一個個機場就竣工了。
美國超級堡壘轟炸隊的某位飛行員曾這樣描述他第一次駕駛飛機降落的感覺:“無數阡陌縱橫的稻田出現在了我們眼前,我第一次感覺到置身另一個世界……,廣漢機場自空中俯瞰簡直棒極了,我們B-29飛機降落也很漂亮,成千上萬勞工擠在機場跑到兩旁觀看我們的來臨。”
機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1944年6月15日,美國第20轟炸總隊,駕駛著B-29轟炸機從四川的各個機場起飛,從滿目瘡痍的中國飛過,穿越波濤洶湧的黃海,駛向日本本土。
不幸的是,機群還未到達日本本土,便被駐守在濟州島的日本海軍的雷達偵測到。
黑夜被探照燈撕裂,第一架日本戰機起飛,緊接著是第二駕、第三駕,猶如蝗蟲過境。
美國轟炸隊的總指揮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他當即決定,只要看見日本戰機,就主動出擊,雙方在黃海展開激戰…
濟州島守軍樫出勇後來這樣回憶起這場戰鬥:“地面的探照燈一起照亮了天空,終于,我看到了一架四引擎的轟炸機,我害怕極了。B-29在探照燈照射下所顯示的輪廓,使我想到了海上的巨鯨,僅僅是它的體積就讓我大吃一驚。”
得益于更先進的武器,以及更出色的戰鬥技術和配合,美軍先贏一棋。
次日中午,轟炸隊成功飛至日本九州,對地面的造船廠、鋼鐵場等目標展開攻擊。
勝利的消息不久就傳到了四川,機場的工作人員一時之間忍不住熱淚盈眶,奔走相告,這真是一次來之不易的勝利。
1944年6月16日,中央記者采訪了第20轟炸隊的總司令沃爾夫准將,沃爾夫在采訪中說,中國人民修築的機場,是這次轟炸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個石碾子的飄洋過海
2003年,爲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美國空軍博物館聯合舉辦名爲“曆史的記憶”展覽。
展覽分爲“飛虎隊”、“營救杜利特爾”、“飛越駝峰”三個部分。
展廳中重現了中美聯合抗戰的點點滴滴,其中有兩幅照片特別引人注目:一張是似老牛般佝偻著脊背的四川民工正在拉一塊巨大的石頭;一張是一架B-29飛機從天空掠過,地上的民工們興高采烈地揮舞著鋤頭。
這些展覽的舊物,勾起了二戰老兵的回憶,他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滿激情的歲月。
但有一些參觀者,沒有親身經曆,看見圖片上的石碾子,不知道這是做什麽用的。
很多老兵聯名要求館方,來華尋找一個真正的石碾子,來紀念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博物館隨後在四川和雲南等省展開尋找。
石碾子不是什麽稀罕物,又體型巨大不好移動,況且距離抗戰已經結束60余年,能不能找到真不好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之後,在我國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美方終于找到了這樣一個3.7噸的石碾子。
石碾子看起來已經很陳舊並且磨損嚴重,但正是這樣一個個的石碾子,壓出了飛機能夠起飛的康莊大道。
2004年,這個重達3.7噸的石碾子,通過公路、海運,輾轉2萬余裏運到美國,最終成爲博物館的永久藏品。
隨著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曆史的記憶”這一紀念二戰勝利的大型展覽落下帷幕,這些“功臣們”也退居幕後了。
但在二戰中,爲保衛國家人民,追求和平做出過貢獻的英雄們,他們的意志就像這堅固的石碾子一樣,不可磨滅,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