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美國) 啓航
微·風 劉素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中國制造-工業 2.0 魏巨川(新加坡)
曈曈 容藝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參展作品共665件,爲曆屆之最
“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收到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作品數量665件,達到曆屆之最。參展作品類型豐富,有油畫、版畫、國畫、 水彩粉畫、漆畫、雕塑等,表現形式各具特色。廣州市美協主席汪曉曙表示,這一屆“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是曆屆類似的展覽中,參與人數最多,藝術水平最高,藝術風格與形式最豐富的一次。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廣州舉辦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是當仁不讓的
據了解,從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首次設立“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之後,這個展區已經曆經四屆。這一次首設廣州。
汪曉曙表示,廣州來舉辦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是當仁不讓的。廣州曆來是對外交流的窗口,無論是從這裏出去的,還是從國外回來的,都交流密切。無論是早期留學的李鐵夫還是後來的高劍父,都在海外留學回來之後,在廣州這片熱土上發揚光大。
展現了海外華人對祖國的熱愛和深切思念
收藏周刊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的參展作品類型豐富,有油畫、版畫、國畫、水彩粉畫、漆畫、雕塑等,表現形式各具特色。香港美術家們吸收了西方文化影響,創作手法和特色都比較鮮明,有很多作品表現回歸後香港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以及香港民俗、風光,也流露出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他們血脈中的感情;澳門地區湧現出很多中青年美術家,作品既有對澳門市井生活的人文關懷,也有對曆史變遷和生態環境的深入思考;台灣美術家的作品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令人稱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研究、思考和創新都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同時我們也能通過他們的作品領略寶島台灣的美景和風土人情;海外華人的作品題材更爲廣泛,但也非常關注祖國的名山大川,表達了遊子們的思鄉之情和根植于他們靈魂深處的血脈深情,展現了海外華人對祖國的熱愛和深切思念。
汪曉曙認爲,這一屆“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是曆屆類似的展覽中,參與人數最多,藝術水平最高,藝術風格與形式最豐富的一次。
海外的藝術家把具有創造性的
手段、風格、藝術形式傳播進來
廣東省青年美協主席、廣州市美協副主席鍾瑞軍在展覽現場給了記者一組數據,他介紹,本次投稿作品中,總數量共665件,其中香港地區共262件 、澳門地區共89件、台灣地區共125件、其他華人地區共189件。共288件入選,香港76件,澳門52件,台灣77件,海外83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優秀並進京作品共40件,香港9件,澳門4件,台灣5件,海外22件。
據介紹,本次展覽的特色在于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美術家的生活經曆和成長背景與大陸美術家有所不同,都極具當地文化藝術特色,既有創作者自身的強烈藝術特性,同時也兼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飽含著全球華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汪曉曙提到,這一次全國美展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我們很慶幸看到詹忠孝、何岸等先生再有優秀的作品呈現。在這次展覽上,我們驚喜地發現, 海外的藝術家把國外那種具有創造性的手段、風格、藝術形式傳播進來,有一些藝術家早年在國內,後來到國外發展,前後的藝術面貌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一定程度上是我們的楷模,尤其在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相互結合的探索,尤爲讓人矚目。還有一些把科學的元素納入到藝術創作裏,也是不錯的嘗試。
在堅守傳統方面,汪曉曙特別提到,有不少藝術家傳統功底是非常強的,比如何岸先生,他早期傳統功底就非常強,雖然到國外後,接觸了更多的新題材,更豐富的內容,但從繪畫語言、方法來看,他還是在堅守著傳統的基礎。還有詹忠孝先生,他堅守著白描這樣一種表現手法,用白描表現當代的人物,包括當代的人體。汪曉曙認爲,“他們在堅守自己原本的藝術語言進行創作,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有一些水彩方面的畫家,把原本的手法全部擯棄,用了全新的手法在探索,可以看出他們思考的過程非常可貴,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作品品讀
微·風
劉素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微·風》作爲主題性繪畫,描寫的是三位買者使用微信付款的日常生活場景,表現了新時代下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圖用色明快、清新,雖屬于中國畫,但在構圖上卻一改傳統中國畫的章法結構,采用西畫的構圖方式。且在運用傳統中國畫勾、皴等筆墨表現語言的同時融入西畫速寫式的用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這也使得它既具有傳統筆墨精神,又充溢著現代的氣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民衆對中國畫的審美需求,貼近現實生活。
中國制造-工業 2.0
魏巨川(新加坡)
畫家采用一角構圖,將一些舊物堆疊在一起,形成畫面中非常密集的一塊空間。這裏面有破舊的桌子、椅子、線路、車轱辘、車胎、桶等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每一件事物都似乎喪失了使用價值,被別的事物所淘汰。光線從右上角照射進來,讓這些舊物展示出自己的質感與色彩,仿佛訴說著一個曾經的時代,而物象的破舊又顯示出這些物品都將逐漸地被人遺忘。畫家以細膩的筆觸描繪桌上放置的雜物,使得這個時空有著隽永般的詩意。
曈曈
容藝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曈曈”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日初出漸明、明亮閃爍、耀眼之意,如宋代王安石在“曈曈扶桑日,出有萬裏光”中,便將之比喻爲日初出漸明之貌。容藝文的這件花鳥畫亦名爲《曈曈》,暗含了畫家對一切處于初生狀態的美好事物的喜愛與期待。畫中樹木枝葉繁茂,鳥兒三三兩兩地相聚于樹幹上,顧盼之間仿佛在叫嘯對話,一片欣欣向榮的熱鬧景象。此作品的構圖頗有新意,樹幹之間相互纏繞圍成一個圓圈,鳥兒們在這圓圈之上歇息啼叫,分外有趣。中國寫意畫創作中,寫意畫家常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並提出了“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等繪畫理論,容藝文的《曈曈》亦是遵循了書與畫不分家的畫理。其用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篆籀之意充斥畫中,樹木枝幹完全用書法用筆寫之,老幹虬曲,略加淡墨渲染,達到了筆墨兼備的繪畫效果。更值得稱道的是,這件作品在對樹葉的描繪中,完全不同于枝幹細勁露骨的筆法,而是墨色結合,水氣淋漓,隱約間還可見海派大師吳昌碩大寫意花鳥畫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