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行走在江漢平原的漢川市,在漢江以南的馬口鎮,這裏的陶器可以說聞名湖北(尤其是湖北周邊的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重慶等地,那時運輸基本依靠水運,所以水運能到達的地方就有馬口窯出品的陶器)乃至全國,現在如果有幸去這些省份的農村看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這麽1件或者更多的壇壇罐罐。那就是出自馬口窯的陶器。
湖北是中國近現代陶藝的發源地之一,以漢川馬口窯(馬口鎮)、麻城蔡家山窯(歧亭鎮)、蕲春岚頭矶窯(管窯鎮)三大民窯燒制的陶器最爲著名。其中以馬口窯居“民窯之首”。
馬口窯位于漢川馬口鎮。馬口鎮據明嘉靖《漢陽府志》記載,東漢建安三年(198年)九月,蜀先主敗于長坡,斜趨漢津,與關羽船會,得濟沔于夏口,關羽路經此地系馬休憩,故名系馬口,簡稱馬口。馬口北依漢水,南臨白石湖,曾是一個繁華的水鄉古鎮,清代邑人曾用“渺渺群山一水過,孤舟盡目泛清輝”來贊美它,當時古鎮商業興旺,有鋪局200多家,抗戰爆發後,武漢淪陷,馬口一度成爲抗敵後方,商業更是興盛,向有“小漢口”之稱。尤其是從這裏生産的馬口陶器,聲名遠播國內外。今馬口鎮周邊許多自然村如窯新、八屋窯、九屋窯、小屋窯、王家窯、喻家窯等都是以窯得名。
據說馬口窯是全國民窯中延續時間最長的窯口,以生産各類壇子著稱,故稱“壇子窯”。以至于漢川有俗語雲:馬口的院牆—爛壇(談),換言之馬口民居的院牆是用廢棄的壇壇罐罐砌起來的。據《漢川縣志》記載,馬口的陶瓷業始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3年),鼎盛時期有36座生産陶器的龍窯。據《漢川圖記證實》記載:“其器較他處爲堅。其法得自前明隆慶年間有應山縣老人來鎮授之……曆經五百余年,工日益精”。馬口窯爲低溫陶,産出的陶壇、甕、罐、缸、盆、壺、缽等生活器具,造型樸拙,古色古香而遠近聞名,是四川榨菜壇的專供地。其敲擊有聲,耐腐蝕,防滲漏,腌制瓜菜不腐爛不變味。值得一提的是,湖北舊俗稱“女兒”爲 “壇子”,女兒出嫁前男家要送一壇酒、女方陪嫁的食品也往往以各類壇子裝盛,“馬口壇” 因此成爲當地婚禮的必備物。
馬口陶器采用當地富含鉀、鈉、鈣及鋁硅酸鹽的陶土(紅黏土)生産,造型樸實大方,肩部線條轉折明確,體形挺拔簡潔,堅實耐用。代表作有《八仙壇》、《十八學士壇》、《空雕雙層龍壇》等。其中“八仙壇”,其刻花和劃花技術,屬湖北民間陶藝獨創,國內外絕無僅有。此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還陳設著十多件這類壇罐。馬口陶器以品種多樣、做工精細、價廉物美而遠近聞名,馬口窯址窯址一般長得有40余米,短的有30余米,均寬約2米。馬口窯1956年更名爲漢川馬口陶瓷廠,開設生産工藝陶瓷,主要品種有八仙壇、龍缸、空雕龍壇等,産品一度行銷日本和新加坡。遺憾的是,後來因塑料用品的興起而逐漸衰落。目前主要爲一些酒廠生産陶酒瓶及特色陶罐(雞湯罐)等産品。2008年馬口窯古窯址被列入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馬口陶器燒陶技藝成爲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孝感市博物館設有“馬口窯”展廳。
我記得家裏有一只祖傳的馬口窯陶器,是奶奶陪嫁過來的,母親一直在腌菜,惜在給我拿來時被損壞,母親用水泥補過,不過無傷大雅。現在市場上仿冒馬口窯陶器越來越多,但舊貨與新品是很容易區分的:一是生産工藝不同。老貨采用拉坯成型,上有旋轉的轉線,新品采用注漿法生産,沒有旋痕;二是釉色不同。老貨大都施黃釉,表色呈黃色,新品釉色呈醬黑色;三是光澤不同。老貨的光澤自然柔和,新品則火氣重,表面泛強光。
要了解馬口窯的曆史,首先應該了解湖北漢川系馬口古鎮的曆史。在很久很久以前,馬口既不是集,也不是鎮,只有幾家人住在這個像弓箭背的嶺子上。這幾家人不同姓,是先後逃荒到這裏的。在這孤山野嶺上,他們砍蘆割草,編織蘆葦做棚子安身,這幾家人靠打魚、挖藕、種糧來維持生計。居住在這裏的人對其所住的地方叫不出名,只因爲這弓背嶺子像一匹臥馬,一直伸到水邊,而這匹臥馬又張著大口,嶺上有一清泉長年不息從口中流出,好似流水專爲馬在洗口,故當地人稱此地爲”“洗馬口。”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九月,蜀先主劉備敗于長坂坡,斜趨漢津與關羽船會,得濟沔于夏口,關羽路經此地系馬休息,因此稱此地爲系馬口。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尚存有關羽系馬的系馬石、餵馬的馬槽、馬廄等舊址,(現在馬口老字號潘同春的旁邊)。馬口人爲緬懷古人,于1989年修建了關羽身跨良骥寶馬,手提青龍偃月刀的巨大雕像,屹立在馬口鎮的十字街頭,以此紀念。
古鎮馬口屬漢川襄南重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漢江平原主要的物資集散地,也是襄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素有“金馬”和“小漢口”的美譽。解放前馬口窯業興旺,有龍窯36條,制陶作坊108家。街道上有各種店鋪200多家,其分布在上河沿、下河沿、正街、背街、橫街、新街、上街、下街等。街長約2,5千米,街上麻石嵌道,商鋪雲集,車水馬龍,街上工商業興旺發達,各行各業,各盡所能,應有盡有,市場繁榮。許多外地商人蜂擁而至,加上馬口有傳承幾百年的“窯貨”,從馬口運出去的陶器銷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及江浙等地,還遠銷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由于馬口的窯貨生意興隆,以致古往今來,“知馬口者多,知漢川者少”。
據馬口幾位制陶老藝人和店鋪老掌櫃介紹,早在清朝末年,馬口陶器商人王明遠在馬口挂出“王泰記”的陶器店鋪招牌,開始從事陶器生産和經營,從制陶、燒制陶器到商鋪銷售,好似如今的一條龍服務,他們兄弟三人修造了一條5門的中型龍窯,一次可燒一千多件大小不同的陶器,我在漢川馬口陶器博物館見到收藏“王泰記”盛酒用過的提梁壺,一個寫著“王泰記、大房、戊寅年”,另一個寫著“王泰記、二房、己醜年”。根據六十花甲一輪回,清晚期戊寅年應是1878年,至2020年142年,清晚期己醜年應是1889年,至2020年131年。
清代系馬口有兩個碼頭,一個是上碼頭,一個是下碼頭,進出的貨物裏三層外三層堆積在碼頭上簡直像山一樣。往者歲貨遠方,歸金數萬計,運往全國各地的窯貨船只,回來時在把全國各地的特産及其它貨物帶回系馬口。
漢江裏的船只密密麻麻,桅杆林立,帆影無邊,不計其數,非常壯觀,碼頭上搬運工人的號子和船工號子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由于有了系馬口窯業的主導發展,系馬口古鎮才會有工貿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