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加坡廣播電視台的他,參與了直播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的工作,這之中有怎樣的經曆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黃士瑆 Ng Say Hin
我于1975年加入新加坡廣播電視台,當時正處于從黑白轉向彩色電視的過程中。轉換成彩色是分階段進行的,以免對電視制作的運營造成任何幹擾,我很幸運能加入第三攝影棚,成爲最早參與彩色電視廣播的員工之一。隨後,第三攝影棚負起了每天以四種主要語言進行的彩色新聞播出。
1983年,由于制作需求增加,戶外廣播部門添加了兩部集裝箱式的大型廣播車。我被調到戶外廣播部門,參與時事、運動、國慶遊行、國慶群衆大會和綜藝節目等的現場直播。
1986年,新廣購買了三台新的索尼戶外廣播車,我在索尼日本工廠受訓三周, 接受了關于新廣播車操作的培訓。
1990年3月,接到通知負責策劃和協調新廣直播北京“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事宜,並需要在4月前往北京參加由“亞太廣播聯盟”(ABU)的第六屆運動組工作委員會會議,這將是我第一次踏上神州這片土地,一直期待著有機會拜訪這個美麗的國家,心裏非常激動與興奮。
作者(左)和監制吳漢帝在廈門轉機去北京出席“亞太廣播聯盟”的亞運會籌備會議。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前期工作
在前往亞太廣播聯盟會議之前,體育和文化節目總監符和琳先生向我和監制吳漢帝(Jeffrey Goh)簡要介紹了亞太廣播聯盟的角色,亞洲運動會節目組織委員會提供的制作規模,以及由“香港無線電視”協助廣播的角色,並著重強調新廣想要達到的廣播期望,讓我和監制都對會議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備。
這次會議由亞太廣播聯盟主持,亞運廣播電視委員會也參與和分享所制定的一個全面廣播與電視覆蓋計劃,涉及所有體育場的“直播”與錄制。
會議期間,組委會簡要介紹以下內容:
1、第十一屆亞運會概況:組委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及比賽時間表和主要新聞中心。
2、主要廣播公司:“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北京亞運會廣播電視委員會(BAGRTC)的介紹,節目制作的覆蓋計劃和指導方針。
3、國際廣播中心(IBC)簡介:基本設施,單邊設施,廣播中心布局,廣播中心內的信號系統,場地到廣播中心的信號系統,廣播系統,預訂指南, 程序和價目表。
4、托管服務:信息中心,認證,住宿,運輸和其他服務。
5、電路操作:操作和衛星傳輸信道。
6、場地和設施:場地位置,比賽場地,音頻和視頻注入點和場地圖。
7、電腦系統:國際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比賽場地電腦設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如此規模的大型運動會直播。對于即將到來的活動,主辦方特地建造了一個設備齊全位于北四環外的亞運村;國際新聞廣播中心;一個新的電視發射塔;國際廣播中心,並采購了大量的廣播設備,中國中央電視台也向其他國內的電視台借用廣播車。
會議中,亞太廣播聯盟分享制作規模以及廣播計劃,並制定關于多邊和單邊覆蓋的衛星上行計劃。單邊上行是向獨家電視台的傳播,多變上行是向許多電視台的傳播,共同分擔衛星上行費用。亞太廣播聯盟作爲所有成員的代表,已預訂了兩個衛星上行鏈路,成員將根據每次使用付費。亞太廣播聯盟與香港無線電視預訂了其中一個衛星上行鏈路作爲提供給予成員多邊衛星傳播配套。配套包括開幕典禮、閉幕典禮、所有主要球賽的半決賽和決賽。配套也包括每日一小時精彩片段。多邊上行傳播配套附英語評述,各電視台將通過“兩路四線電路”混合所需語言,衛星上行費用共同分擔,剩下的時段供給成員提前預訂,作爲該台獨家賽事報導。
亞太廣播聯盟也與組委會緊密商討,由每個電視台務必支付的電視版權費。我們也與中國中央電視台工程部舉行會議,以了解他們將提供的技術設施和支援。我們也對技術指標和設施達成共識。
規劃
國際廣播中心(IBC)位于梅地亞中心,也毗鄰中國中央電視台。爲了省下往返酒店的車程,新廣整個團隊將入住在梅地亞中心的“梅地亞酒店”。我們計劃在國際廣播中心租用空間,並空運器材到北京設置直播設施,使其成爲我們的制作廣播室,並從北京現場直播完整的節目。
我與主管技術的楊銳濤(Yeo Juay ftiew)和主管維修的陳聯康(Chan Lian Kan)列出了傳播室的空間要求,包括隔音室、音頻、視頻、電源、通訊和制作設備。並確認了傳播室所需的 VANDA(視頻和音頻)線。把設備要求清單傳真至北京亞運會設備預訂處進行跟進。
監制吳漢帝也列出多邊和單邊覆蓋的制作計劃與衛星傳輸的時間表,把要求清單傳真至亞洲運動廣播電視委員會,以及香港無線電視進行跟進。
現場報道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
楊先生和陳先生及其團隊大約在三周前到達北京,負責接收從新加坡空運的設施,並設置傳播室設施。對系統進行測試,並確定了通往衛星傳送的傳輸路徑。
我們會將源自于各場地中的所有視頻和音頻都輸送到我們的傳播室,並且通過具有選擇某項賽事功能的設施來進行“現場”傳送,對有時間上沖突的賽事,我們可以在傳播室中錄制帶有評論的體育比賽,以供稍後播出。我們也訂閱由香港無線電視協助亞太廣播聯盟以多邊方式傳播的配套。
由監制、導播、評論、助導、攝像和成音人員組成的團隊大約在一周前到達。在北京兩隊新聞采集組(ENG)工作人員負責錄制短片,並采訪新加坡運動員,以作爲《新加坡的故事》進行插播。它們也負責錄制一些電視委員會未涵蓋的運動與預賽。
評論員與助導也對電腦系統進行測試及其涵蓋的信息。電腦系統提供比賽時間表、運動員簡介、亞運會、奧運會和世界紀錄信息。觸手可及的信訊對制作組有很大幫助。
在對所有系統進行了測試之後,我們已經准備好從“北京工人體育場”爲開幕式進行首次轉播。
開幕典禮的前幾天,我們受組委會邀請參加總彩排。制片人/評論員鄭樹新(Tay Soo Sin)和我在體育館裏進行了從北京工人體育館到新廣國際廣播中心傳播室的系統測試。我們在那兒檢測視頻、音頻和通信線路。評論員鄭先生還進行了演練,並在現場進行了評論,以進行全面檢測,就好像這是實際的現場直播一樣。成功的全面檢測,讓整個制作組人員對隨後的轉播更有信心。
舉世注目的第十一屆亞運開幕典禮于1990年9月22日下午4點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盛大開幕之前,實況轉播跳傘、軍樂和太極拳表演。隨後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旗幟升起,奧運火炬的點燃,運動員和大型舞蹈與團體演出。開幕禮圓滿結束,觀衆們度過愉快美好的時光。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的座右銘是“團結、友誼和進步”。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4,65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27個運動中有308個比賽項目,其中壘球、藤球、武術、卡巴迪(Kabaddi)和賽艇是新增項目,棒球和軟網球是示範項目。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制作團隊攝于北京體育場外。右三是綜藝處處長龍美蓮女士到北京給團隊打氣。
1990年廣播局亞運制作團隊在位于梅地亞中心的制作廣播室留影,後排左二是作者。
隨即,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緊湊,監制爲接下來的直播和延遲傳播節目制定了計劃。導播也制定新聞采集組(ENG)的拍攝計劃,在控制室,由導播、助導、評論員和制作人員組成的小團隊,爲傳輸提供連續性順序。每天近12小時的實時轉播與一小時精彩片段作爲當天總結。
通過16天的“現場”轉播,我們捕捉到我國參與的大部分運動和運動員的畫面。新加坡總共獲得一枚銀牌和四枚銅牌,我國遊泳名將洪秉祥(Ang Peng Siong)在50米自由泳得到銀牌;射擊、藤球團隊和4×100米自由泳隊得到銅牌。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閉幕典禮通過現場轉播,我們也完成了新廣在海外的首次大規模現場直播。所有制作組人員經過十多天長時間的運作已精疲力盡,但內心深感高興,因爲我們能夠帶給新加坡觀衆亞洲運動會最美好的時光。節目圓滿結束,奠下往後大型運動會直播的基石。
黃士瑆
作者簡介:
黃士瑆1975年加入新加坡廣播電視台,參與攝影棚與戶外廣播的制作。1993年調升至戲劇處,負責攝影棚、外景錄制、剪輯和資料收集部的運作。千禧年後部門重組,調任到制作資源部直到退休。接著以兼職形式協助新傳媒將制作資源轉移到緯壹新址。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爲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爲觀衆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