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的齊魯大地
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岱青海藍間沉澱著文化
一陶一瓦裏都藏著故事
“山東手造”從悠悠歲月中走來
將齊魯大地的“本土審美”悄然喚醒
每一件手造好物
都離不開匠心傳承和一代代人的努力
因手藝而經典,因守藝而傳承
老手藝
它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文明記憶
也是一座城市的情感記憶
今天,讓我們一起
走進山東,走近山東手造
看齊魯匠人手下的“驚世之作”!
濟南·濟南皮影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皮影戲作爲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一塊白布、一個棚子、一盞泛黃的油燈
在古韻燈影裏
靈動俏皮的身影
訴說動人的故事、演繹世間百態
組圖來源: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
濟南皮影戲表演聲情並茂
由一人負責操作和說唱
一人負責伴奏
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勸善念經的唱腔
後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五音戲、西河大鼓、山東琴書等戲曲音樂
形成了清新流暢的曲調
青島·即墨花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技藝
源于魯繡
又融彙了歐洲織繡技法和圖案風格
是一種在青島市即墨區
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特色手工技藝
即墨花邊的發展曆史
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
乾隆年間即墨西北地區一帶
已經廣泛流傳著“小扣鎖”(捏繡)
和“繡花”兩種民間手繡技藝
組圖來源:即墨文旅
即墨花邊集鎖、編、織、纏、拉、镂、鑲等20多種工藝和80多種針法于一體
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兩種傳統手工藝的完美結合
是極富地方美術特色的手工藝品類
被譽爲全國抽紗商品中
最有名望的産品之一
在國際上素有“抽紗瑰珍”之稱
淄博·博山琉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世界琉璃在中國,中國琉璃在博山”
美麗的琉璃
或純淨若水或絢麗如虹
可以像凝固的曆史,靜雅安詳
亦可以有氣泡自然地流淌其中
仿如她的呼吸,栩栩如生……
傳承千年的博山琉璃
采取傳統制作技藝
工匠將琉璃原料
在千余度高溫中熔融後
通過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
對其熱塑加工
制成各種工藝品
呈現出琉光璃彩的美
堪稱火中取“麗”
組圖來源:博山發布
匠人們伴著高溫的炙烤,汗水的灌澆
完成一件件別致精美的琉璃藝術品
賦予每一件琉璃生命與靈魂
棗莊·伏裏土陶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伏裏土陶是棗莊市山亭區特産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産品
是棗莊市山亭區伏裏村所特有
據考證
伏裏土陶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曆史
可追溯到大汶口中晚期
至龍山文化時期
伏裏土陶
分爲祭祀、賞玩、生活用品
三大類上百個品種
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被譽爲“魯南民間藝術一絕”
泥土和水相互融合
在伏裏村制陶者的巧手下
演化成爲靈動的掌上魔法
一條條拼接,一點點雕琢
經過晾曬,熬過炙烤
土陶最終得以成型
組圖來源:大衆網·海報新聞
對伏裏村的人來說
土陶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寫照
是他們生命裏一直延續的血脈
在這裏,每一雙手
都見證著泥與火的傳奇
東營·廣饒齊筆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齊筆傳統制作工藝發源于廣饒縣南部
因該地區屬齊國樂安
故所産毛筆稱曰“齊筆”
齊筆生産曆史悠久
有自己獨特的制作工藝
從選料到成品
經過浸,拔,梳,並,連,
剔,修,刻字等百余道工序
經過齊筆藝人的精心制作
使齊筆豐盈尖銳,豐碩圓滿
修削整齊,軟硬適度
健勁有力,美觀耐用,剛柔相濟
具有尖,齊,圓,健之四得
做到使用得心應手
組圖來源:東營市文化館
齊筆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有著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
齊筆的發展也是我國書畫發展的縮影
齊筆以其獨有的使用性和藝術性
成爲人們珍貴收藏之寶
煙台·掖縣滑石雕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掖縣滑石雕刻
是原産于萊州
以當地特産“萊州玉”爲原料
進行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種
它在中國滑石雕刻工藝品中
占居重要地位
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藝的發祥地
也是萊州漢族民間美術工藝中的
一顆璀璨明珠
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厚重的藝術沉澱
對于一個傳統的萊州玉匠來說
制作一件精美的作品
需要經過選料、設計、
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驟
雕刻過程中
工藝師根據石料的特性
逐步形成了其造型圓渾、
敦厚、生動、概括
刀法簡練、流暢而張揚的藝術風格
有“絕凡塵、琢一品”之說
足見當時民間藝人們
對藝術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
組圖來源:煙台文旅
又因石料千差萬別
所以民間藝人們
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藝
同類不同態、同品不同型
同型不同神
作品極少雷同,妙不可言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楊家埠木版年畫
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
並稱中國民間三大木版年畫
始于明代,興于清朝
重喜慶、濃彩、實用
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
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
線條簡練流暢
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
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制作
要經過“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多道工序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
年畫藝人在不斷滿足人們
審美需求的同時
積累了許多美的法則
而民間信仰對于傳統年畫
至關重要
年畫上的圖案是民間信仰和價值觀的
視覺化呈現
組圖來源:半島都市報城陽新聞、大衆網濰坊
人們相信
印在紙上的吉祥圖案會帶來好運
在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
古今是相通的
一塊木板,一把刻刀
手藝人雕刻了歲月
亦雕琢了他們的人生
濟甯·曲阜楷木雕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曲阜楷木雕刻
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曆史
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獨有的
珍稀植物楷樹
創始人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
楷雕內涵豐富、制作精良
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羅漢、孔子、織女、鍾馗……
它們或端莊靜坐,或憨態可掬
栩栩如生
組圖來源:海岱文化、北京非遺中心
身不離案,刀不離手
這是雕刻匠人的工作場景
更是融入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光陰荏苒
非遺傳承人們
始終守護著這門古老的技藝
泰安·泰山皮影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有一種藝術,它是完整的戲劇
比莎士比亞戲劇早1800年
有一種藝術,它使用的影像
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2100年
這種藝術就是中國特有的皮影戲
被譽爲“中國影子”
《石敢當大戰惡狼精》
來源:中國日報
泰山皮影曆史悠久
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
它以其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
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
委婉優美的音樂唱腔
在衆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獨秀
享有“中華絕技”的美譽
在國內外頗負盛名
威海·威海錫鑲技藝
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威海錫鑲技藝是威海獨有的
也是我國唯一的錫鑲技藝
它創始于清末
錫鑲工藝是用純錫制作成各種圖案
鑲在宜興紫砂陶器上
其成品高雅古樸、精妙絕倫
令人歎爲觀止
錫鑲的制作工藝十分複雜繁瑣
看似簡單的敲打圖案
也需上千萬次的磨練和操作
一件錫鑲工藝品的完成十分不易
組圖來源:文旅環翠
錫鑲茶壺是集藝術欣賞
和日常生活使用爲一體的工藝品
純手工制作
圖案雕镂清晰、生動形象、傳神逼真
涉及自然、人文
及威海地方風土人情
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記載了不同曆史時期文化氛圍
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日照·莒縣過門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莒縣地區于明代起
就已開始流行過年在門楣上貼過門箋
人們按過門箋的尺寸設計出圖案、
刻模版、做蠟盤
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紙上面
再放在蠟盤上
用刀具刻制或是用木槌敲擊刀具
砸刻制成
其顔色多爲紫、紅、黃、
綠、粉、藍六種
其內容多是寓意美好的
文字、花紋和圖案
形式多樣,題材廣泛
構圖美觀,色彩鮮明
透出濃厚的鄉土氣息
組圖來源:文旅莒縣
彩紙輕薄
承載著的卻是濃厚的文化意蘊
帶著對生活的期盼,對美好的向往
藝術家詩意裁剪,隨性自然
剪出的是孕育于胸中的一絲暖意
一絲關懷自然、關照人生的柔情
臨沂·臨沭柳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臨沭的柳編技藝自古遠近聞名
史書記載,清朝時期
臨沭就已經有數量頗爲可觀的柳編制品銷往全國各地
“一把錐子一把剪,馬紮一坐搞柳編”
在曆史的長河中
當地群衆發揮聰明才智
用柳條編織各類日常生活用具
如筐簍、簸箕、箢子等
柳編技藝逐漸爐火純青
臨沭柳編與衆不同之處在于柳條大多選用當地栽培曆史悠久的杞柳
其枝條柔韌性強
再配以平編、豎編、立花編、拉花編等手法編制
更容易制作出形狀各異的工藝品
組圖來源:學習強農 鄉村季風
十指上下翻飛、一根根柳條相互交織
如今,臨沭生産的柳編工藝品
已不再局限于過去的農用家什
拓展出柳編寵物筐、裝飾畫、
家居用品、擺件等新品種
形態精美、款式多樣
先後銷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德州·德州黑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黑陶
被譽爲“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德州黑陶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
龍山文化
其藝術價值源于自身獨特的工藝特點
它型美、色美、雕美、紋飾圖案美
擁有著黑、光、輕、薄的藝術特征
和高雅華貴、簡樸流暢的遠古風味
德州黑陶無論在原料的選擇上
器物的成型、燒制上
還是在其表面裝飾上都獨具特色
現在依然保持著純手工制作
以京杭大運河紅膠泥爲原料
手工成型,手工雕刻,手工壓光
古老的滲碳還原燒制法
保持了德州黑陶最古樸典雅的
風韻氣質
組圖來源:大衆網濟南
德州黑陶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
在陶瓷藝術中如黑珍珠一般
散發著獨特魅力
聊城·東昌葫蘆雕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東昌葫蘆雕刻
于方寸之間雕梁畫棟,著盡人世百態
于文化積澱中,盡顯個性風采
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與演變
依然保持著
獨特的地區特色與藝術風格
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處在于
借鑒雕刻工藝的镂雕技法
將構圖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
透刻上折線紋、如意、
古錢紋式等花紋
不僅改善了葫蘆的透氣傳聲性能
也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
組圖來源:天下葫蘆
其題材內容非常豐富
以寫實性的花鳥、魚蟲、走獸、人物、山水居多
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豐富
不同的雕刻葫蘆
藝術情趣上各有千秋
地方特色濃郁,深受人們歡迎
也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青睐
其中一些産品已經遠銷新加坡、
韓國、越南、英國等國家
成爲傳播民間傳統文化的載體
濱州·惠民泥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惠民泥塑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
品種繁多,造型古樸
造型誇張,色彩豔麗
內容喜慶吉利,陳設室內頓生光輝
惠民縣皂戶李鄉河南張一帶
自古家家戶戶加工泥塑
曾經盛行一時
泥塑作品從剛開始時的人、佛、獸等
發展到後來的無所不及
其文化味也愈來愈濃,藝術價值極高
組圖來源:淄博高新區濱州商會
惠民泥塑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曆程
已成爲研究地方民俗的主要物證之一
一代代藝人
根據勞動人民的喜好與情感
艱難探索,推陳出新
始終反映著時代的變革
與人民生活的變化
更使得惠民泥塑
具有了社會發展活化石的價值
菏澤·曹州面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面人,也稱“面塑”“江米人”
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爲主要原料的
一種傳統造型藝術
曹州面人曆史悠久
相傳源流可溯及堯舜時代
據考證
近代“曹州面人”形成于清鹹豐年間
把米塑與“花供”結合起來
摻入各種顔料
捏出的面人好看、挺實
在色彩和造型上趨于細膩
形成了今天的“面人”
組圖來源:世界文化遺産網訂閱號
曹州面人來源于生活
鄉土氣息濃郁,造型豐富,簡練生動
形象逼真傳神,比例和諧,工寫結合
帶著童趣又典雅
將傳說揉進現實
聽它訴說堯舜的故事
用色彩調劑生活
給灰色的世界塗上顔色
將麥香留在記憶裏
來源:文旅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