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小小的島國,雖然經濟發達,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但是自然資源匮乏,特別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更是嚴重缺乏。
那麽新加坡是如何解決目前580多萬人的日常飲用水和企業對于大量淡水需求的呢?
看看新加坡采用的四大方法:
1、從馬來西亞進口水 – 滿足新加坡33%使用量
由于本身的水源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必須從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引進水源,就好像中國的廣東提供水源給香港。
分別在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了兩份新馬供水協議。
1961年條約在2011年就到期了,但1962年條約有效期99年,直到2061年才到期。
兩份條約的基本內容是新加坡可以從馬來西亞的柔佛河抽取一定數量的生水,價格十分便宜,4美分/噸,和白送沒什麽區別,不過作爲回報,新加坡也要提供一定數量經過處理的淨水給馬來西亞。
但是這份合約中的供水價格在現在看來,低的離譜,馬來西亞也多次要求漲價未果。
河取柔佛河水向新加坡運輸淡水的三根大型管道
2、修建蓄水池,儲存雨水
新加坡平均年降雨量2500mm左右,這大部分的降水,基本上會被新加坡在全島範圍內建立的各種蓄水池收集起來,目前新加坡三分之二的陸地面積都被用作集水區。
在2000年前,新加坡的日常用水主要依靠馬來西亞的外來供水和國內集水區的平時收集的雨水。
小小的新加坡,建有17個蓄水池,而每一個蓄水池各有不同用途,比如劃船、釣魚等。
3、新生水項目(NEWater) – 現在可以滿足新加坡日常30%用水量
新加坡政府提出的理念是:每一滴用後水都是新的水資源。
新加坡科學家利用反滲透膜技術,成功地將日常使用後的汙水轉變成爲幹淨的、安全可靠的、達到歐美飲用水標准的放心水。
新加坡的每個角落包括居民房屋和工廠工業用房,全部接入同一個汙水處理系統,所以無論居民沖廁所或洗碗、洗菜、洗澡等,只要使用了水,那麽所有的用後水會被全部一滴不剩地收集起來,並且在汙水處理系統進行集中處理,然後被再一次利用。
在新加坡,這種循環再生水被稱爲”新生水”,新生水已經成爲新加坡的四大水源之一。
“新水”項目使新加坡一躍成爲國際水務樞紐中心,並且因此在2007獲得年度斯德哥爾摩水獎。
目前來說,新生水主要通過特殊管網直接輸送給企業作爲非飲用水,一部分注入蓄水池,作爲飲用水的其中一個非直接來源。
4、淡化海水 – 目前能夠滿足日常25%的用水量,目標是2030年達到30%用水量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致力于海水淡化技術研究,畢竟地球上海洋的覆蓋率大約是70.8%,如果能夠解決海水淡化技術並且控制成本,對于面臨越來越缺乏的淡水資源的人類來說,將是最大的福音。
目前新加坡有五座海水淡化廠,其中在濱海堤壩創造性的建成了可同時處理海水和淡水的雙模式海水淡化廠。在雨量多的時候,這座海水淡化廠處理來自蓄水池的淡水,而旱季少雨季節,可以用來淡化海水,兩不耽誤,體現了新加坡在設計理念上的先進性和創造性。
濱海堤壩的海水淡化廠
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曾說:“在與馬來西亞分家的那一天,我們就知道有朝一日他們必定會對我們施加壓力。所以,我們系統化地利用從天上掉下的每一滴雨水。”
而現在的新加坡,確實沒有食言,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