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薪14萬
歡迎來新加坡“落地生根”
3萬新加坡元,相當于14.8萬元人民幣。不管在哪個國家,一個人如果每個月的工資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那絕對是打工人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就是這樣的“打工龍鳳”,那麽現在你有一個選擇,就是去新加坡“落地生根”。
2022年8月29日,新加坡宣布要推出一個新的工作簽證,叫做“頂級專才准證”。如果你在過去一年的月薪超過3萬新加坡元(14.8萬元人民幣),就可以不用先找到雇主直接申請工作簽證登陸新加坡。在新加坡工作兩年後,還可以申請永久綠卡。
月薪14萬,那年薪至少超過150萬,這樣的高級打工人,中國有多少呢?
我們可以先看看真實的工資數據。
不要說14萬,能夠月薪過萬都已經超越了中國九成的打工人。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爲97379元,私營單位爲57727元,按1萬月薪算,一年工資要12萬,所以月入1萬以上的都不多。高工資都在北上廣深這幾個大城市,而且這些城市裏月薪過萬的人也不超過30%。
前段時間有個中金公司的交易員被家屬曝出月薪8萬,還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可想而知月薪能達到14萬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根據網上流傳的各個大廠的薪資標准,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已經是“大神”級別了。
下面我們以技術研發崗位爲例,來看看各個大廠的“程序員”們要到什麽級別才能年薪過150萬。
比如阿裏巴巴,員工需要達到P8等級,年薪的中位數爲191萬。
比如華爲,員工要在19級以上,年薪的中位數爲186萬。
比如字節跳動,員工需要達到3-1級別,能拿到年薪的中位數爲171萬。
比如騰訊,員工需要達到11(3-3)級別,年薪的中位數爲165萬。
比如百度,員工需要達到T8級別,年薪中位數爲233萬。
光看上面這些薪資,大家肯定很羨慕,但是要想在大廠裏爬到這個級別,要付出的不僅僅是努力。以阿裏巴巴爲例,達到P7已經是絕大多數程序員的天花板了。
這些“大神”級別的人,不僅很多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們也是許多國家爭搶的人才。
尤其是像新加坡這樣“求賢若渴”的國家。
2、
新加坡爲什麽要“搶人”?
8月29日,在發布這個“頂級專才准證”之時,新加坡人力資源部長陳詩龍說:“新加坡必須維持開放性,不能給投資人有懷疑或提出質疑的空間。新加坡的資源稀少,人力是唯一的資源,人才引進是新加坡重要的前進策略。”
越是缺什麽就越要強調什麽,說出這番話,那肯定是新加坡的“開放性”在前段時間受到了質疑。
2021年9月8日,新加坡總理公署國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了《2021年人口簡報》:受疫情影響,新加坡現有總人口數已經連續兩年減少,截至今年6月約有545萬人,較2020年同期減少4.1%。
要知道,新加坡20年來幾乎都沒有出現過人口減少的現象。這種20年來未有之變局,很大程度是因爲新加坡早期嚴格的防疫措施導致。
由于早期實施封鎖邊境的管制措施,更多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至少12個月持續居住在國外,沒有計算入本地居民人口當中,2020年取得公民和永久居民權的人數也比較少。
另外,一些新加坡人因爲疫情推遲了結婚和育兒計劃。2020年公民結婚人數較2019年下降12.3%。育兒方面,2020年公民新生兒出生少,和2019年相比減少3.1%。
不過新加坡還是非常務實的國家,相比起疫情,他們更怕窮。于是在後期逐漸放寬了防疫措施。從8月30日開始,新加坡已經不要求強制戴口罩了,並且對于入境人員也不再需要有疫苗記錄,居家隔離7天的措施也解除了。
這麽做就爲了一點——搶人,搶優秀的專業的人才。
可能有人會覺得,那些年薪150萬的人,在哪裏都能活得很滋潤,憑什麽要去新加坡呢?
新加坡對于高收入人士的吸引力,有很多方面可以說。
比如這裏是亞洲金融中心,許多跨國公司在這裏開設分公司,享受當地的優惠稅收政策和外彙的自由流動。正因爲有這些公司的存在,創造出了許多跨國崗位,吸引了那些年入百萬的高級打工人。
中國的很多大廠,其實都在新加坡有分部,或者是收購了當地的企業,再把自己的人派過去。
最著名的就是阿裏巴巴收購了東南亞的一家電商平台,直接派了一個管理團隊空降過去。另外包括字節跳動、騰訊、阿裏、華爲在內的大廠,都于2020年紮堆在新加坡設立更多分公司並于當地廣招人才。
作爲亞太地區的金融之都,已經有超過3500家跨國企業在新加坡建立了區域總部,全球頂尖100家科技公司有80家落戶新加坡。
這麽多高新技術企業,自然就要招募更多高級打工人,新加坡本土才多少人?哪裏能滿足這個人才需求呢?所以新加坡才要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簽證制度,方便更多國際人才來新加坡“落戶”。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更是一個華人創建的國家,對于中國移民來說,新加坡比起歐美發達國家更容易融入,這也是越來越多中國移民來到新加坡的原因。
在過去,華人的傳統是“落葉歸根”,他們很難融入當地社會,總是想著要回到故土。而新加坡卻做到了讓華人“落地生根”。
3、
讓華人“落地生根”
在今年的國慶群衆大會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發表了演說,在談到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時,他談到新加坡獨有的華人文化:
“近年來,許多人士和團體對本地華族語言、藝術和宗鄉組織進行研究,反映我們對文化成果的自豪。一個例子是,推廣華語理事會推出的新加坡華語資料庫,收錄了本土特色的詞彙。這些詞彙跟其他華人社會的用法,是不大一樣的。
例如,年輕人談戀愛,我們這裏會說“拍拖”。我們去旅行,是說去“吃風”。當我們覺得幸好沒事,會說“好彩”。另一個,我們的老板,叫“頭家”。如果你聽到朋友這麽說,我要跟女朋友去拍拖,出國吃風,好彩頭家點頭,你馬上知道他是自己人。
新加坡的華族不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我們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說,而且一定要把它說得精彩。”
李顯龍在這裏提到的“本地華族語言”,也就是新加坡人在漫長的移民曆史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加坡華語”。
這個“新加坡華語”的誕生,也很好說明了新加坡人“落地生根”的曲折過程。
新加坡剛建國的時候,在語言改革上有兩件大事。
一件是將英語定爲官方語言,一件是消滅華語方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自己是華人,大部分居民也都是華人,卻把英語當成了官方語言,學校也要用英語教學。這麽做就是爲了“全盤西化”,快速融入西方的經濟體系當中,讓新加坡能夠迅速發展起來。
而消滅方言,則是爲了讓新加坡人放棄“鄉黨”觀念,增強新加坡國民這個“想象共同體”的意識。
新加坡的華人中,他們的先祖絕大部分來自兩個省份:廣東、福建。所以,粵語和閩南語在最早的新加坡是普遍的語言。因爲說各自的方言,所以早期的新加坡,廣東人和福建人都各自爲陣,在自己的鄉黨社群裏工作生活。
李光耀認爲方言會造成華人之間的隔閡和地方內鬥,于是在強制手段下,原本豐富多彩的方言節目從電視台逐漸消失。
對此,李光耀說:“我以身作則,放棄20年來說的一口流利的福建話,這對于一個深明方言是贏得選票武器的我來說,是一項痛苦的抉擇,但有什麽辦法呢?因爲我看清了方言只是地方性的語言,它有很大的局限。在我們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裏,如果還迷戀方言的‘親切感’,那是很不明智的。假設我繼續以福建話保住我的政治資本,讓新加坡人到今天還說方言,新加坡今天將是一個怎樣的局面?我不敢想象”。
經過幾代人的時間,新加坡人不僅英語流利,而且都不再依賴方言交流。
“新加坡華語”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混雜了馬來語、方言和英語的,也只有新加坡人才能完全聽懂的華語。
這就像是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氣質,在雜糅了多種文化之後,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文化。在這裏生活的人也不再以華人自居,而是以新加坡國民的身份爲榮。
這就是李顯龍口中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