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名爲“東南亞社會凝聚力雷達”的本地研究,以網絡問卷形式訪問了亞細安十國1000名思想領袖。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認爲,東南亞的社會凝聚力整體水平是強的。亞細安十國中,新加坡(81%)是最具社會凝聚力的國家,其次是泰國(73%)和菲律賓(73%)。
這是一項名爲“東南亞社會凝聚力雷達”(Southeast Asian Social Cohesion Radar)的本地研究得出的結果,星期二(9月6日)在2022年社會和諧國際大會上公布。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的研究員今年2月10日至4月6日,以網絡問卷形式訪問了亞細安十國的1000名思想領袖。這是首個專門研究東南亞社會凝聚力的研究,爲日後的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邁出第一步。
哈莉瑪總統同天爲社會和諧國際大會致開幕辭時說,根據這項研究,人們對彼此的信任與接受度,以及他們長期建立的社會網,是有助加強社會凝聚力的因素。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9%的受訪者認爲,東南亞的社會凝聚力整體水平是強的。13%認爲整體水平是弱的,其余18%則持中立觀點。
此次研究以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Stiftung)的社會凝聚力框架爲基礎。框架確立了有助加強社會凝聚力的三個因素。
研究也發現,幾乎所有受訪新加坡人(98%)都同意,他們不覺得自己與國內不同種族背景的人有隔閡。
98%受訪新加坡人不覺得與異族同胞有隔閡
一是社會關系,即受訪者的社交網、對他人的信任度,以及對多元社會的接受度;二是與社會的聯結,如國家認同;三則是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重視,如團結互助。
根據各國國內受訪者的觀點,亞細安十國中,新加坡(81%)是最具社會凝聚力的國家,其次是泰國(73%)和菲律賓(73%)。文萊(57%)被視爲本區域凝聚力最低的國家。緬甸(62%)則僅居于文萊之上。
她也說:“對我們來說,掌握本區域的這些數據很重要。如今,社會凝聚力是區域和國際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是否表現出凝聚力,也會受其他國家影響。”
東南亞社會凝聚力的整體水平爲69%,其中,新加坡被視爲凝聚力最強的國家,而決定東南亞國家社會凝聚力的最大因素是社會關系。
應邀在會上發言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教授受訪時說,研究指明了哪些是促進社會凝聚力的潛在因素,能引導國家循著這些因素采取行動。
結果顯示,社會關系對東南亞社會凝聚力影響最大。以新加坡爲例,研究人員推測,我國過去40多年、爲培養不同背景的人之間更緊密的關系而制定的國家政策和計劃,如種族融合政策、維持宗教和諧法令等,讓人們對種族宗教多元的接受度高,促進了社會凝聚力。
研究也發現,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重視,對東南亞社會凝聚力的影響最小。研究員在報告中說,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爲何如此。他們也說:“隨著本區域走出冠病危機,政府和宗教領袖可更大力鼓勵社會團結互助,並讓民衆參與激發這類價值觀的活動中。”
她強調,善用這些因素,可爲後續行動提供有用的跳板。在這點上,研究提供了參考信息,有助各方討論如何制定有意義的方法來建設具凝聚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