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填寫交接報告 省時省精力
陳光傑解釋,原本只有醫生、護士或物理治療師等醫療人員才能進行這些程序,但通過工作再設計,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也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將提升護理人員的技能,爲他們的工作增值,以及長期的事業發展鋪路。同時這也有助緩解人力吃緊的問題。”
考慮到業內的多元性,護聯中心在試點計劃中與不同社區護理模式的四個業者合作,以確保策略是實用的。這四家業者分別是仁慈醫院、聖路加樂齡關懷(St Luke’s Eldercare)、聖安德烈社區醫院和職總保健合作社(NTUC Health)。
盡管困難重重,但疫情恰恰凸顯了社區護理當時的幾個重大短板,推進行業轉型刻不容緩。護聯中心因此在疫情期間展開工作再設計(job redesign)的試點計劃。
有別于先前的“病患”稱呼,社區護理業者如今親切地把居住在設施單位裏的年長者稱爲“院友”,反映了行業以人爲本的精神。
陳光傑說,隨著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們對護理的需求和要求越來越高。肆虐兩年多的疫情,更是加劇了社區護理長期以來所面對的人手挑戰。“如何保護年長人士不感染冠病,同時照應家屬在外的顧慮,讓我們的社區護理人員面對了很大的壓力。”
郭美麗認爲,她身爲社區護理人員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能夠照料年長者的身心需求,並與他們建立感情。“10年前我受父親的護理人員啓發,決定加入這個富有意義的行業。如今我希望可以鼓勵更多人加入,一同爲年長者提供更好的照顧。”
400余名護理人員將獲益
陳光傑帶領團隊和合作機構,首先檢討了社區護理人員現有的工作範圍和流程,並鎖定幾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善。
如何吸引本地人加入行業,一直是社區護理的一大難題。對護聯中心總裁陳光傑來說,增加薪金必不可少,但通過工作再設計和數碼化科技來提升業內工作價值,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策。
對于陳光傑,種種推進轉型的努力,都是爲了讓年長者享有更好的護理經驗。
衛生部在疫情期間,投入了4500萬元增加社區護理人員的薪金。陳光傑認爲,提高薪金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確保護理人員的工作價值有所增長,才是可持續的運作模式。
衛生部在接下來兩年,將投入1800萬元推動社區護理的數碼科技運用。陳光傑透露,護聯中心正在與業內外機構合作,推出更多包括實體設施以及數碼軟件方面的資源。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郭美麗覺得現在能更好更及時地進行基本醫療護理,不需要花時間等護士或醫生前來,自己只能在一旁觀察。
通過培訓,郭美麗也學習了運用數碼和科技,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其中讓她最滿意的就是使用線上表格填寫每個輪班之間的交接報告。
人口老齡化使得社區護理服務的需求增加,加劇了人手短缺的問題。統籌社區護理服務的護聯中心因此展開試點培訓計劃,讓一般的護理人員接手注射胰島素和處理傷口的工作,並以數碼科技提升工作效率。
她坦言,團隊剛開始不太習慣用電腦,經常偷偷把舊的交接報告打印出來寫。但經過兩個月,所有人都體會到了線上表格的便利,並完全適應。
我國社區護理業十分多元化,從療養院、日間活動中心到居家護理,與護聯中心合作的業者超過150個。盡管社區護理人員從2010年的約3200人顯著增加到目前的約1萬6550人,但整個行業長期以來面對的挑戰,不外乎就是“缺人”。
經過培訓後,郭美麗和其他護理人員的反饋給了陳光傑很大的鼓舞。除此以外,護聯中心也與業者一起評估工作效率和護理水平等指標,爲下一階段的試行期准備。另有八家機構將參與計劃,預計有超過400名護理人員能從中獲益。
人口老齡化大幅增加需求,社區護理卻長期人手短缺。統籌社區護理服務的護聯中心展開試點計劃,讓一般的護理人員接手注射胰島素和處理傷口的工作,不必等醫生和護士出馬。
“以前我們要打印報告,把個別年長者的健康狀況一一手寫出來再交給接班同事。有時我們的字迹不清晰,讀起來就更辛苦。有了新的線上表格,我們只要用電腦就能輕松更新不同指標和注意事項,省下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團隊也學習使用科技來幫助他們進行日常工作,比如可一人操作的小型升降器材,能更省力且安全地轉移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有些老人家體型較大,每天移動他們對我的背部影響很大,我甚至考慮申請轉到其他崗位。有了這個機器,我就完全不需要用力,可以在這裏繼續做下去!”
仁慈宏茂橋療養院的高級社區護理人員郭美麗(58歲)是去年首批參加工作再設計培訓的其中一員。通過五個星期的培訓,她不僅鞏固了基本護理要素,更是掌握了胰島素注射、第二階段傷口護理和基本體能複健三方面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