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地鐵站名叫Chinatown,直譯就是中國城。牛車水區域並不大,北起新加坡河,南到克塔艾爾路,西至新橋路,東止塞西爾街。短短的街,窄窄的巷,矮矮的屋,鱗次栉比,縱橫交錯,洋溢著南洋的風情,中華的風貌。
牛車水的曆史卻很長,長到可以回溯到兩百多年前。當時,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從海外大量招募契約勞工,對新加坡進行開發。許多來自中國南方沿海各省的農民被誘騙離鄉背井,塞進海船的艙底,像運豬一樣被劫掠到這裏。這就是曆史上被稱爲“豬仔”的契約華工。清代旅行家李鍾珏在其著作《新加坡風土記》中揭露道:“二十年來,西人開墾招工,雇值頓貴,于是販賣人口出洋者名曰‘賣豬仔’,設館于澳門,公然買賣沿海人民。”“沿海人民或被騙,或被劫,一入番舶,如載豬豕。西人以賣者賤視之,即亦虐役之。其慘有不可言者。”清代留學生容闳更在著作《西學東漸記》描繪道:“當一八八五年,余初次歸國時,甫抵澳門,第一遇見之事,即爲無數華工以辮發相連,結成一串,牽往囚室。其一種奴隸牛馬之慘狀,及今思之,猶爲酸鼻!”學者夏思痛在其著作《新加坡豬仔館記》中寫道,被拐騙的華工一到埠,即被關進當地豬仔館中“以圓木柱排立而成”的柵欄內,如同關豬。流落荒島的華工們被迫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居住環境及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甚至連生活用水都不得不依賴牛車從遠處運載。每天,忙碌運水的牛車成爲華工聚居區域最常見最普遍也最獨特的景象,人們遂將這片區域稱爲牛車水。
當年,牛車水的契約華工遠離祖國家園和親人,人身毫無保障,勞動極其辛苦,死亡率很高,大都陷溺于如奴隸般的苦海而不能自拔,精神非常苦悶。不少人沉迷于賭博、酗酒、嫖妓、吸毒,以暫時麻痹、纾解自己思念故土親人的痛楚。李鍾钰在《新加坡風土記》中述道:“牛車水者在大坡中,酒樓、戲園、妓寮畢集,人最稠密,藏垢納汙,莫此爲甚。”而賭、毒、嫖、飲等惡習一旦沾染成瘾,就會像無底洞一樣吸幹華工的血汗,使無數茹苦含辛忍辱負重期待償還債務恢複自由榮歸故裏的契約華工的幻想化爲泡影。當時曾代理新加坡總領事的孫士鼎在其述職報告中披露道:“故年終所獲不敷債欠,即次年複不得去,迫而無計,有服毒死者,有懸梁者,有投水者,有刎頸者,所以華工一到文島各港,雖生猶死,歸者絕稀,其不死而久淹者,或七八年、十年、二十年,問其故,則無盤費回華也。”
牛車水是新加坡華人聚集區,是契約華工離開國門後的第一站,是新加坡華人遷徙海外曆史的見證者。盡管曾經曆盡滄桑,牛車水許多建築依然保持著曆史風貌和歲月痕迹,古色古香,凝聚著新加坡華人華僑的無限辛酸、血淚、傳說和記憶。牛車水有條寶塔街,該街48號有幢三層樓建築,名爲牛車水原貌館,通過資料、圖片以及實物的展示,專門介紹牛車水的文化淵源和發展曆程,講述新加坡早期中國移民的生活。這條街也被稱爲廣合源街,因爲街上曾遍布聲名狼藉的豬仔館,一度多達12間,其中最大的豬仔館位于該街37號,叫廣合源號,如今依然默默矗立,無聲地向遊人訴說當年契約華工被販賣到南洋的悲慘命運。不少上了年紀的新加坡華人都知道牛車水一些街道所對應的俗稱,如史密斯街俗稱戲院街,因爲這街上曾有一座著名的戲院——梨春園,曾是南洋電影戲曲的文化娛樂中心,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等都曾登台演出,一度因宣傳辛亥革命而蜚聲海外。史密斯街也曾經妓院林立,是牛車水有名的紅燈區。牛車水還有一條小巷叫碩莪巷,俗稱死人街。牛車水的棺材鋪、殡儀館曾經聚集在這裏。不但死人要送來這裏安排後事,有些無依無靠、病入膏肓的窮人往往也被送來該巷“待終”,擠進俗稱“大難館”的臨時居所等候死亡。可以說,牛車水街道的每一個俗稱都蘊藏著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辛酸曆史,都滴淌著新加坡早年華人華僑斑斑的血淚。
星移鬥轉,時過景非。二戰後,新加坡獲得獨立,經濟迅猛發展,高樓林立,大廈比肩,一躍成爲蜚聲世界的花園式城市國家。牛車水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舊貌換了新顔。一些舊的店鋪如棺材鋪、殡儀館、大難館、妓院等被政府取締、禁止和拆除;曾經興盛百年的街邊小販統統遷進了商廈或排擋分行分業集中經營;有些曆來享譽華埠引領風騷的著名建築如天福宮、準提宮、馬裏安曼興都廟、詹美回教堂、岡州會館、大華酒店、華安藥行、東興餅家等則經粉刷修繕翻新,保留了曆史風貌;更多的揉和了歐式現代建築元素和中式傳統建築元素的南洋風格樓房拔地挺立,如雨後春筍般密密麻麻地分列每條街道,既流露著新奇的異域風光,也洋溢著濃醇的中華風情
來到新加坡觀光的遊客,往往都不會注意一些貌似普通的建築,視若無睹,即遍布海島全境隨處可見的居民公共住房樓——組屋。所謂組屋,是新加坡政府爲解決人民居住困難而興建的公共住宅,類似國內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在牛車水的萬拿街、沙莪巷、水車街和恭錫街等街巷,就聳立著一排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落成的組屋。如今,新加坡85%的居民都居住在政府出資興建的組屋裏,其中95%的住戶擁有自有産權。唐朝詩人杜甫嘗詩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孫中山先生也曾呼籲,讓“居者有其屋”。中國聖賢所憧憬的夢想,今天在新加坡成爲了現實。這不能不令以華族爲主的新加坡人引以爲傲,這的確無愧于新加坡國家建設的一大成就,的確是新加坡城市風景的一大靓點,也是牛車水不容忽略的景觀。
牛車水唐人街在新加坡阡陌交錯,逶迤蜿蜒,延伸著中華文明,延伸著中華文化,延伸著中華風骨。新加坡是個多元主義民族國家,雖然華族占總人口的75%,但只有英語是能被各族群接受的通用語言。說英語交流,寫英文溝通,是島國人民消除隔閡、保持和諧、避免分裂的社會基石。然而在牛車水穿街走巷,觸目可及的是琳琅的中文標識,萦繞于耳的是熟悉的華夏鄉音,比肩接踵的是親切的炎黃笑容。任何一個來到牛車水的中華兒女,無論是遊客還是移民,幾乎都感受不到異國他邦的陌生,都感受不到異域他鄉的差距。店鋪、住宅、廟宇、商品、飲食、乃至人們的言談、文字、舉止、風俗都是中國式的,到處都洋溢著鮮明的華人文化氛圍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恍然未出國門,恍然身處故裏,恍然人在夢中。
現今的牛車水很熱鬧,白日裏熙熙攘攘,人來車往,晚間則燈火輝煌,坐客滿堂,一派繁華景象。街上擁擠的遊人不僅有黃膚黑眼的東亞人,也有隆鼻凹眼的南亞人,黑膚黑發的非洲人,以及金發碧眼的歐美人。白天的遊客基本上以購物爲主,帶上幾盒魚尾獅巧克力,還帶幾包美珍香、林志源美肉幹和南洋白咖啡,再買上一些千裏追風油、虎牌萬金油、雙蝦標青草風濕油回家,傳統的包裝、獨特的美味和神奇的療效絕對是饋贈親朋的佳品。晚上的遊客則多數是前來大快朵頤,滿街飄香的肉骨茶、細嫩鮮美的海南雞飯、如絲般柔滑的老伴豆花、香辣可口的咖喱蟹、馥郁芳香的貓山王榴蓮,還有大名鼎鼎的東北餃子、重慶火鍋、四川魚莊、炭燒牛蛙、滿族全羊、京城烤鴨、廣東粵菜等都能使世界各地的食客們嘗之不厭,贊不絕口,流連忘返。當然,中餐到了國外,大都沾上異域的風味。菜肴還是一樣的名稱,味道就大大不同了。牛車水也不能例外,所有餐飲一律具備南洋特色。只是老外不谙其中奧妙,照樣吃得喜氣洋洋,個個豎起大拇指誇贊:OK!Chinese food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