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剛進門,就聽見裏面的人長籲短歎:“哎,你說我怎麽那麽命苦哪!我們家一輩子不偷不搶,勤勤懇懇的,怎麽就是攢不了錢呢?!“我一聽就知道,一定是隔壁王阿姨又來找媽媽借錢了。
走進客廳,果然看見王阿姨正拉著媽媽的手說心裏話呢…
我喊了一聲:”王阿姨,您也在啊。“
王阿姨看見我,親熱地招呼了一下,又轉頭對媽媽說:”啊呀,你看聊著聊著時間就過去了,我也該回家做晚飯了。“說著起身,又和媽媽說了幾句,就走了。
等門關上,我問媽媽:”王阿姨是不是來借錢啊?“
媽媽說:“對啊,她也忒不容易。”
我點點頭,的確挺不容易的。
2
王阿姨是我讀高中時搬過來的老街坊了,經常來找我媽唠嗑,當然也經常來借錢。由于又是老街坊,又是老媽閨蜜的關系,我對他們家的情況也有一定了解。
王阿姨夫妻倆和我父母年齡相近,都是50年代人。兩人結婚後勤勤懇懇地工作,把唯一的兒子小王拉扯大,一家子身體也健康,沒啥大病大災。說起來,這是十分普通的一個家庭。
不過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家庭,卻一直徘徊在貧窮的邊緣。她家的錢總是來來往往,到年底常常就沒剩下多少,過年都是緊巴巴的。到了小王上大學的年紀,家裏還需要依靠向親戚鄰居借錢,才交得起上學的學費。
本來呢,雖然家裏沒什麽積蓄,但好在兒子也大了,之前的債務也還得差不多,夫妻兩人老了還能拿點退休工資,生活也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一個家庭的延續,永遠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王阿姨的兒子小王是個爭氣的孩子,高考順利考進二線城市的重點大學,畢業後順利在當地找到了工作,還交了一個有著相似背景的女朋友。談了幾年戀愛,雙方也漸漸考慮結婚的事情,卻發現,買房成了他們人生遇到的第一道難關。
依靠父母,小王的父母根本沒有什麽積蓄,女方的家庭條件也一般,實在幫不了什麽忙;依靠自己,兩人畢業才三年,都是月光族,那點廉薄的工資,實在付不起首付。
無奈之下,小王還得和父母商議,看哪裏能借錢湊齊首付款。
小王的父親是個泥瓦匠,平時話不多,卻很要面子,聽說以前有朋友問他借錢,他居然東拼西湊也要借給別人。所以,家裏需要借錢的事他是從不肯出馬的,最終還得落到王阿姨頭上。
說起來,這麽多年,王阿姨家的錢都是各顧各的,王叔叔沒向王阿姨上交過幾個子兒,抽煙喝酒打麻將卻是樣樣沒落下,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的逍遙日子,倒是每次遇到難事,都需要王阿姨賣人情去借錢。
挂不得連我老媽都要感歎一聲,王阿姨忒不容易啊!
3
王阿姨這個人,爲人和善,待人實誠,也不愛聊別人的八卦,所以人緣挺不錯。不過,她很喜歡說自己命不好,常常感歎自己一輩子忙來忙去,攢不下幾個錢。
每次聽到她的這個論調,我總忍不住在心裏嘀咕:這宿命論都說了十幾年了,明明是家裏的理財方式有問題,怎麽能推給命不好呢。
那麽,王阿姨家的理財方式到底錯在哪裏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沒有在銀行存定期的習慣
王阿姨夫妻兩人對銀行不太熟悉,也從來沒有在銀行存錢的習慣。
她自己有一次開往笑地說,她和王叔叔的錢總是各自放在家裏的某個秘密角落,需要時就拿。她家的錢永遠都是活的,隨用隨取。
聽她這麽一講,我就知道她家可能沒什麽積蓄,隨用隨取的錢就像沙子裝在篩子裏一樣,還不得漏光了。
►沒有記賬習慣
雖然王阿姨和王叔叔都在小學上過幾年學,識得一些字,不過他們從沒有記賬的習慣,我是指那種經年累月的記賬。
前文提到她家花費模式是各顧各的,王叔叔自己賺自己花,衣服鞋子等自給自足,當然也幫忙買家裏的生活用品,王阿姨每天負責買菜,不過也就知道大概花了多少錢,時間一長早就忘記了。
所以,最終他們都不清楚整個家庭的錢都花去了哪裏。
►小錢都漏走,沒有長期規劃
當然如果有心核算一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錢花在了廉價的食品和衣服上。比如王阿姨自己喜歡買便宜的衣服,而王叔叔則貪吃煙酒零食等,還隔三差五地出去打麻將。
對他們來說,這都是小錢,便宜衣服壞了再買也不心疼,吃的東西也不貴,想吃就買,打麻將總是有輸有贏…
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就是這些零零碎碎的小錢,花去了每個月的積蓄。
►遇事總借錢
王阿姨家沒有積蓄,遇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就只能問別人借錢。
實際上每個家庭都會經曆如買房、教育、養老等要緊事,必須提前准備好保障資金,而不是要事臨頭才急著去籌劃。像王阿姨家這樣沒有規劃,導致了整個家庭暴露在財務風險之中。
要知道,向別人借錢總是需要付利息的,這裏借一點,那裏借一點,以爲還清了,有借有還就是了。殊不知,別人正在拿錢賺錢,而她家卻永遠在虧錢。
4
在中國,像王阿姨這樣的家庭並不是少數。
5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成長于一個資源匮乏的年代,如何打理家庭財務完全憑借本能,對下一代的家庭教育中也缺乏財商教育。當然,有些精明的家庭可能自己摸索出了理財之道,但更多的貧窮家庭卻代代相傳著一些錯誤的理財觀,比如:
►錯誤觀點一:沒錢理什麽財?
最典型的錯誤理財觀就是:沒錢談什麽理財?
這一點,正是理財路上的最大阻礙。那些覺得沒錢沒法理財的人,永遠都不會開始理財,結果就是永遠都沒錢!
而事實是,越窮越要理財。正因爲窮人的每一分錢都很珍貴,才必須對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最起碼做到心中有數,花錢有度。
最簡單的理財方式如:
- 每天記賬,了解自己的錢都花在哪裏,哪些是不必要的開支。
- 堅持50%原則,日常花費(包括衣食住行等)僅占收入的50%,無論多艱難,都應該努力從牙縫裏擠出可以積累的錢財。
像王阿姨家,夫妻兩人加起來月薪也超過了七八千,如果十年前她家開始理財,每月花銷控制在50%,然後向銀行每月存2000元,五年定期,十年後不算利息也有20多萬了。
積少成多的道理,用在理財上最合適。正因爲貧窮,窮人才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自律,控制“占便宜”的心態,不要看見便宜貨就買,總以爲自己占了便宜,實際上所有不必要的消費(無論昂貴與便宜),都是對金錢的消耗。
►錯誤觀點二:有錢再開始理財
窮人總是想,我有錢了就會開始理財,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實際上,只有你開始理財,錢才可能慢慢積累變多。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說,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就是複利。錢是可以生錢的,所以,越早理財越有利。
對窮人來說,早期的理財通道比較少,但至少可以做到每月存一筆不動款(建議占收入三分之一左右),無論什麽原因都不要輕易動它。
有很多老人可能像王阿姨一樣,因爲對銀行的流程不太熟悉,或貪圖省力方便,喜歡把錢放在家裏。他們可能覺得銀行的利息太低,存那麽點錢,拿不了多少利息,卻因此失去讓錢生錢的機會。
要知道,雖然銀行的利息也不高,但至少有兩點優勢:
- 第一、拿的時候不方便,幫助抵禦沖動性消費;
- 第二、利息雖少,但時間越長越有利;而放在家裏的錢根本無法抵禦通貨膨脹,隨著通貨膨脹,只會變得越來越少。
打個比方,假如王阿姨手上有10000元,如果她把它存入銀行定期存款,五年定存的年利率爲2.75%,那麽10年後她就有了13116,但如果她把這筆錢偷偷放在家裏某個角落,隨用隨取的話,結果只會剩下0。
►錯誤觀點三:買便宜貨就是省錢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越沒錢的人越喜歡買零嘴吃,或經常買便宜的衣服,買起來一點也不手軟,好像買得越多越省錢一樣。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便宜貨占據了他們的肚子,堆滿了他們的屋子,最終花掉了他們大部分的錢。
在《窮爸爸和富爸爸》一書裏,作者就曾鮮明地指出:窮人和富人花錢的最大區別,在于窮人總是不停購買負債,而富人卻購買資産。
那什麽叫負債,什麽叫資産呢?
- 很簡單,資産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裏的東西,它可以保存價值,甚至增值;
- 而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裏取走的東西,是一堆只會貶值的東西。像上面提到的廉價食品、衣服、生活品等,買回來的時候就已經貶值,除了必須的生活用度,多買的都是負債。
窮人往往把90%的錢都花在負債上,還以爲自己占了便宜,而對于學習、培訓、社交等能幫助自己增值的資産投入微乎極微,更不用說各類投資和理財産品了。
如果無法突破這樣的消費模式,窮人則永遠無法走出貧窮的陷阱。
可惜王阿姨無法意識到這些,這麽多年來,她始終把“家裏攢不了錢”歸咎爲“命不好”,在內心用宿命論爲自己築起一道大壩。她還經常感慨,自己現在年紀也大了,反正有錢也是這麽過一輩子,沒錢也是這麽過了一輩子。
我想,這是一個人步入老年之後對自己的一生最無奈的解嘲吧。
5
可是,人生就像是一場接力賽,這一代人的終點,往往意味著下一代人的起點。
王阿姨接受了宿命論,那小王呢?還有那些對生活滿懷期待的年輕人呢?他們的生活剛剛開始,誰能甘心于一輩子做一個窮人呢?
記得有一次出門,我看見小王在空地上默默抽煙,對著天空發呆,我想他一定不甘于所謂的命運吧。小王在學校成績都是拔尖的,聽說還經常組織社團活動,顯然是個有能力的年輕人。如果他父母能稍微有點積蓄,他的人生起步階段也就不用那麽辛苦。
即使父母爲他們留下的資源如此貧乏,但他們又怎麽甘願讓自己的後代依舊輸在起跑線上呢?
對于20幾歲的年輕人而言,沒錢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如果年輕人能夠往前看十年甚至二十年,就會發現自己之所以窮,僅僅是因爲還年輕而已。然而,他們也擁有巨大的優勢,就是年輕,擁有時間,處于輕裝上陣的最好時期。
一個年輕人在今後的歲月裏大概會經曆這些生命周期:
- 成家立業期(25-34歲):交友婚育階段,小家庭剛成立,小孩處于幼兒或小學階段,以事業發展爲重心,最大的需求就是婚嫁買房。
- 家庭成長期(35-44歲):步入中年,事業進入穩定期,孩子處于中小學階段,教育是家庭最大目標,同時承擔房車等貸款壓力。
- 家庭成熟期(45-54歲):事業進入維持期,孩子進入大學深造,此時開始考慮退休保障問題。
- 空巢老年期(55-64歲):孩子獨立和就業或婚育,家庭人口減少,人生壓力減少,此時考慮退休醫療保障以及安排各類旅行。
- 健康衰退期(65-74歲):健康衰退,子女成家,以維護健康爲主,過安穩晚年。
小王今年才28歲,正處于成家立業期。他的事業剛剛開始,身體健康,年齡又具有競爭性,應該充分利用家庭和事業發展的黃金期,積累財富,奠定財務基礎。
而再過十年,小王就會進入家庭成長期,屆時孩子的教育會成爲家庭主要目標,還會承擔各類貸款壓力,太太也因爲生育等問題,容易遇上女性發展瓶頸。這個小家庭將會經受各類考驗,無論從心理和財務上,小王都需做好充分的應對准備。
一個家族的成長,就像長跑接力賽一樣,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富人如果過度揮霍,就會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結局,而窮人如果持續努力,雖然很難一代人就迎頭趕上,但至少可以實現”窮不過三代“,讓子孫後代有機會站到更領先的起跑線上。
當然,對于王阿姨家來說,當務之急是爲小王籌集買新房的首付款。也不知他家打算買幾平米的房子,預算是是多少,小王有多少公積金,首付款需要准備多少,又要借多少,余款打算花多少年付清,占工資收入的多少… …
這也是這個家庭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又一道理財難題,真希望王阿姨家能從困境中找到問題的關鍵,並以此爲契機,在2019年做一份全新的家庭理財規劃,去迎接一個雖有負擔、卻能從容而行的嶄新生活。
安吉拉iYC原創作品
☽
-作者簡介-
安吉拉,曾從事4A廣告和金融行業多年,現居新加坡,修行親子教育功課。
所有文章在個人微信公號“iYC親子功課”(iyc_001)首發。在這裏,我堅持原創,記錄海漂人生,思考教育,關注個人成長,並不定期分享優質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