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佳節,成長于廣州騎樓的美食博主勞毅波關于中秋節的美好記憶,是小時候鄰裏圍坐天台,一起分享自家最好吃的月餅;中山的簡師傅赴美當中餐館廚師30多年,每到中秋節都要自制月餅贈送給夥計們;身處異國的留學生,提前網購了最愛的蓮蓉蛋黃口味月餅,留到中秋節當天再吃。
中秋節前夕,南都、N視頻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廣式月餅近幾十年來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華僑聚居地,承載著中秋節的儀式感,亦寄托著中華兒女的鄉愁,見證著傳統中秋文化的種子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
落地海外
簡師傅老家在廣東中山,20世紀90年代,他就前往美國夏威夷,在當地中餐館做廚師,一做就是30多年。“剛來的時候,月餅要30美元一盒那麽貴了,所以我就想著自己做。”簡師傅告訴南都記者,他每年都會做大約80個月餅,送給廚房的夥計們。
“現在冰皮月餅很流行,但我還是喜歡傳統廣式月餅。”簡師傅說,做月餅的木制模具都是他從中國帶去美國的,他喜歡做五仁、蓮蓉和豆沙口味的月餅。據他觀察,夏威夷的華人大多是廣東移民,更喜歡五仁口味,而當地人更喜歡蓮蓉月餅。
每年中秋節前的一個月,簡師傅就會和夥計們開始做月餅。他注意到,夏威夷當地人買月餅時,還會順便學習幾句粵語,“比起說月餅‘真好食’,他們更喜歡詢問月餅背後的故事,了解中秋節的文化習俗”。
入鄉隨俗,簡師傅做月餅時會迎合當地居民的口味偏好,推出“月餅+茶”、“月餅+威士忌酒”等禮盒套餐。“無論是中國人、美國人,或是其他國家的人,大家都喜歡月餅背後‘團圓’的寓意,這就是文化共通。”
在新加坡,中秋節對于華人社群而言亦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新加坡留學的小項告訴南都記者:“我剛買了很多珍味牌月餅,有些留著自己吃,有些要送人。”南都記者注意到,該品牌是一個有逾30年曆史的新加坡手工糕點品牌。在某購物平台上,烘皮白蓮蓉月餅是該店銷量最高的月餅之一,其在廣式月餅基礎上進行了融合創新。
小項說,有的外國朋友是素食主義者,不適合送肉餡月餅,以素餡爲主的廣式月餅成了中秋送禮很好的選擇。
發展曆程
在微博擁有52萬粉絲的知名美食博主勞毅波,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廣州,見證了廣式月餅的輝煌。
“我們小時候曾經曆過憑月餅票買月餅,每個8分錢到1毛多不等。”勞毅波告訴南都記者,當年盒裝月餅很少見,幾乎都是散裝的,月餅統一放在煙酒糖專賣店的木架上供人挑選。
“一般是在中秋節前三個星期開始售賣,挑好的月餅用淺黃色的油紙包裹著,再包上一張紅紙,用麻繩捆好。”勞毅波說,廣式月餅外形喜慶,以圓形爲主,餅皮呈紅色,如同八月十五升起的中秋月亮。當時的廣式月餅口味以豆沙、豆蓉、五仁爲主。每年家裏提前買好的月餅,都會用鐵盒密封起來,“爲了防止我們小孩偷吃,父母還會把月餅藏起來”。
臨近中秋節,騎樓一層的煙酒糖專賣店排隊買月餅的人更多了。因爲家裏沒有冰箱,散裝月餅也沒有防腐劑,南方天氣濕熱,買早了容易發黴。“遇到發黴的月餅也舍不得扔,把餅皮削掉後,把餡料吃了。”勞毅波笑著回憶道。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沒有空調,街坊們就相約聚在騎樓前的空地,或者把桌子搬到天台上賞月,在生活並不富裕的年代,大家都拿出了自家最好的月餅來分享。”勞毅波說,中秋節寄托著“團圓”,也承載著和睦的鄰裏情。
早年,他的父輩從泰國返回故鄉,對于海外的中秋節,勞毅波也有所耳聞,“上世紀70年代,中秋節海外很流行月餅會”。
他告訴南都記者,對于海外華人而言,月餅占了社交支出的較大部分,爲了減輕負擔,他們會每月上交一些錢款給中間人,也就是餅頭,親朋好友登記在冊後,集中購買月餅。“類似現在的衆籌,當時他們買的月餅就是以廣式月餅爲主,那時空運、冷鏈運輸不發達,海外華人會選擇自己生産月餅。”
勞毅波回憶,海外華人多是找當地餅家集中購買月餅,但當地餅家的工藝也是來自廣式月餅的制作手法,“很多餅家師傅是從廣州、香港過去的”。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保鮮技術等突飛猛進,從中國運往海外的廣式月餅越來越多。“供應上來後,價格比當地餅家售價便宜,廣式月餅受到了熱捧。更重要的是,這是來自故鄉的月餅,是海外華人留住鄉愁的一個載體。”勞毅波說道。
凝聚鄉愁
“講到廣式月餅走向海外,我的第一反應是‘文化尋根’。”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告訴南都記者,蓮香樓的蓮蓉月餅應該是最早的廣式月餅典範,隨後的陶陶居月餅又風靡一時。除了蓮蓉、五仁這兩大流派,民國時期廣式月餅的品種有100多種,燒雞、叉燒等口味層出不窮。
“我們的願景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廣州酒家月餅。”廣州酒家月餅品牌經理陳斯敏介紹,廣州酒家對外出口月餅已經有20多年的曆史,剛開始以傳統口味的蓮蓉、豆沙餡料爲主。近年來,爲了開拓海外的客源,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廣州酒家又增加了芝士奶黃流心月餅、冰皮月餅等新品種。
饒原生則提到了另一種現象:“月餅界也掀起了一股懷舊風。”例如,廣州博物館與中國大酒店合作推出“消失的月餅”,還原了燒雞、臘腸、豆蓉等口味的月餅。“小時候我們吃的月餅料足厚實,我相信無論月餅怎麽變化,它在海外仍有受衆。”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韋娟明 見習記者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