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華清 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也是香港知名餐飲企業大家樂集團(0341.HK)進入內地市場30周年。香港與內地同宗同源,香港的發展史、回歸史,一定程度上也可看做是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的交融史、香港企業開拓內地市場的商業史。
大家樂集團僅是不計其數的、進入內地市場的港資企業代表之一。然而,大家樂集團也有其特殊之處,它成立于1968年,恰逢香港經濟起飛,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韓國由于經濟快速發展,榮膺亞洲“四小龍”之稱;它于1986年7月在港股上市,是第一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申請上市的餐飲集團,香港聯合交易所即組建于1986年;它于1992年進入內地市場,1992年的1月到2月,鄧小平視察南方,做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它于2019年7月宣布簽約內地8大巨頭地産商,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而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鮮出爐。可以說,大家樂集團的發展一直與時代脈動同頻。
近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了大家樂集團行政總裁(內地業務)楊斌,向其了解大家樂集團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細節,在采訪中,楊斌用9個字串起大家樂集團的發展史: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
從香港到內地
大家樂集團創立于1968年,香港上世紀60年代的社會環境催生了一大批以大家樂集團爲代表的餐飲企業,香港的翠華茶餐廳則創立于1967年。
回溯曆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香港經濟結構較爲單一,轉口貿易的收益幾乎是香港唯一的財政收入來源,這種經濟結構非常脆弱。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經濟逐漸由轉口貿易轉型爲輕工業,外出打工人員增多,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香港務工人員工作時間變長。
“這極大地改變了港人的生活方式。”楊斌介紹,那時香港市民家庭就餐的機會減少,在外就餐的需求增長,而且爲了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香港市民青睐能便捷滿足三餐需求的餐廳,創造了快餐餐飲生長的土壤。
大家樂集團初創時,創始人羅騰祥從早年留學的經曆中汲取經驗——既然在國外,漢堡、三文治這種制作起來簡單快速的食物能滿足大衆的需求,那麽,大家樂集團也可以提供中西兼備的餐品。
“早期大家樂提供的,不只有正餐,還有三文治、沙律和粉面等餐品,既有炸雞漢堡,又有中式點心小菜,滿足不同時段的就餐需求,後期慢慢變成了大家樂的特色——中西融合,品類豐富寬泛,高性價比。”楊斌介紹稱。
在香港的餐飲史上,像大家樂集團這種供應豐富産品的餐飲店曾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香港的茶餐廳星羅棋布,茶餐廳的模式,就是既供應早中晚三餐,又供應早茶、下午茶,營業時間長、主打性價比。茶餐廳也是內地人對香港的印象之一。2001年上映的港片《九龍冰室》中,男主角的人設就設定爲原本是金牌打手,退隱江湖後當了一名茶餐廳侍應生。
因應社會變遷帶來的新消費需求,大家樂集團在香港逐步壯大,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大家樂集團已經是一家具備規模的企業,此時的它面臨著一個關鍵性選擇——是否上市。
上市能給企業帶來肉眼可見的許多好處,例如,融資之後可以快速擴大發展,占領市場;多了外部監管後,公司治理會變得更加規範化、制度化和透明化;上市公司相對更容易獲取公衆的關注度,有利于品牌傳播。
然而,當時的外部環境,讓大家樂創始人對上市有所顧慮。1986年,香港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和九龍證券交易所合並組建香港聯合交易所,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證券市場還處在探索階段。此外,當時香港興起地産熱,地産類股票才是證券買賣的主流標的,在大家樂集團之前,還沒有餐飲企業申請過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作爲“吃螃蟹者”,大家樂集團要摸著石頭過河。
經過審慎考慮,大家樂集團最終還是邁出了上市的步伐。“大家樂的創始人羅騰祥與羅開睦認爲,公司如果還是沿襲創業早期的模式發展下去,極有可能會成爲傳統的家族企業。從人生經驗以及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兩位創始人認爲大家樂應該上市、廣開門戶,招攬家族之外的人才,將企業發揚光大。”楊斌介紹,大家樂的創始人也認爲上市才是對員工更負責任的做法,企業成長也離不開員工的付出,企業上市後,員工持有股票,可以享受到公司成長帶來的紅利。
上市後的大家樂集團很快迎來另一個關鍵性發展節點——進軍內地。
“民以食爲天”,飲食文化向來是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于內地人來說,香港的影視劇曾是了解香港的窗口之一、也是香港印象之一,而香港的影視劇中不乏取材自餐飲業的經典作品,例如1996年上映的、周星馳自導自演的電影《食神》,在該片中,周星馳飾演的男主角憑借一碗“黯然銷魂飯”重回廚神巅峰,而“黯然銷魂飯”是香港和廣東餐廳中均非常常見的叉燒荷包蛋飯。
在楊斌看來,香港、澳門和廣東三地的飲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即使是在香港回歸祖國前,香港的餐飲業也具備進軍內地的基礎。
而餐飲業是自帶人間煙火氣的行業,人氣越旺,生意越紅火,隨著香港餐飲市場的逐漸飽和,開拓內地市場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餐飲巨頭們的下一步藍圖。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堅定了大家樂集團進入內地的信心。“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進入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高潮,進一步向外商開放投資領域,從制造業到服務業都掀起了外商投資熱潮。當時大家樂已經上市,擁有豐富的經營經驗,也建立了成熟的快餐經營模式,集團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經過對內地市場營商環境、經營合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後,對內地市場充滿信心,在內地的首店就選擇開在有‘改革開放窗口’之譽的深圳。”楊斌說。
大家樂集團的內地首店試水相當成功,開業後食客排長龍,生意相當火爆。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
楊斌將大家樂集團自1992年進入內地以來的30年內地發展史劃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處于探索期。
“進入內地市場初期,爲了打造原汁原味的‘大家樂’形象,我們派遣了大量香港骨幹前往內地,沿用香港的食材爲內地消費者提供高品質服務與餐品,與此同時,我們懷著謙卑之心了解內地消費者的需求,從開拓市場到發展供應鏈,一步步摸索,投石問路,循序漸進。”
楊斌介紹,上世紀90年代剛進入內地市場時,內地消費者或多或少對大家樂的印象是“新鮮”、“時尚”,提供西式餐品,還是自助式就餐,與當時的內地餐館形成鮮明對比。
進入內地後第二個十年,楊斌認爲是大家樂集團在內地的快速發展期。
“在第二個十年裏,我們啓用本地化運營,還在一二線城市重要商圈開店。”楊斌介紹,本地化運營涉及日常經營的方方面面,例如口味微創新,更契合當地消費者;大廚本地化;形象設計本地化,內地的大家樂門店更突出休閑風;服務流程本地化。
進入內地後的第三個十年,大家樂集團開始攜手合作夥伴探索更多可能性。“進入第三個十年,大家樂的品牌口碑及市場信譽得到廣泛認可,在顧客、市場、物業以及供應鏈物流都有了積澱,我們深化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商圈、社區、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加快開店速度,提高品牌在大灣區的市場滲透率,逐漸強化自己品牌生態,利用科技賦能進行數字化運營、本地化營銷。”楊斌說。
2019年2月,粵港澳三地期盼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這意味著未來三地在經濟、交通、文化、科技等領域交流更爲密切。在楊斌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大大增強了大家樂集團對內地市場的信心,大家樂集團開啓加大投資內地的序幕。
2019年7月,大家樂集團宣布與印力商業、中山大信新都彙、廣州越秀、深圳益田、廣東天河城、保利商業、廣百股份、佳兆業等內地8大地産巨頭達成戰略合作。當時,大家樂集團曾宣布,未來三年內在內地的門店要達到280-300家。
2020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盡管疫情對餐飲業造成了較大的打擊,但大家樂集團在內地的門店數量依然在增長,從2019年的120余店增加到目前的139家,大家樂集團依然看好內地市場的前景。
“我們也許會受疫情影響導致部分門店暫時性關閉或者營業時間和堂食受限,但整個市場基本盤是不會改變的。”楊斌說。他同時認爲,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背景下,還會催生新的樓宇、CBD,餐飲業還大有可爲。
灣區融合、香港融入內地,不僅體現在企業經營層面上,也體現在人員流動層面。楊斌本人的經曆就是香港與內地人員流動的生動例子,他就職過多家跨國企業,習慣往返粵港兩地,2016年2月接管大家樂內地業務後,更頻繁往返兩地。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1997年,訪港的內地旅客僅236萬人次,2019年(疫情前)訪港內地旅客人次爲4377萬人次,增長了17倍。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踏入由治及興的新發展局面,也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推進時期,內地經濟發展充滿活力,還有國家‘雙循環’的政策加持。大家樂將不單作爲一個港資企業,更是作爲一個中國品牌,積極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國家戰略。”楊斌說。
(本文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