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最古老的中餐館“聘珍樓”橫濱總店正式閉店,在大家的惋惜中,暫時結束了其長達138年的傳奇。
據悉,此次“聘珍樓”關門歇業源于之前就制定下來的搬遷計劃,但由于疫情原因而提前進行閉店,目前新店地址和開店時間還未確定。
“聘珍樓”官網截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外中餐館,尤其是老字號中餐館關門閉店的不在少數。
2022年初,美國舊金山華埠最後一家大型中餐館“康年海鮮酒家”宣布結業,位于爾灣的港式燒臘店“三和海鮮燒臘”也于今年5月初關門;2021年10月,經營了20年的新加坡牛車水美食街永久關閉;2020年9月,紐約經營了65年的中餐館“新蓮香飯店”關門……
資料圖:圖爲美國舊金山唐人街“康年海鮮酒家”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廚師和食材的短缺再加上房租和成本高昂,在如此環境下,中餐館的經營之路十分艱辛。
美國中餐協會副會長王鐵牛表示,2019年,全美中餐館約有5.4萬家,兩年疫情之後,還剩不到4萬家。“目前,市面上的中餐館基本在虧損與不虧損的邊緣苦苦掙紮,不知道哪一天就會關門。”
選擇求變還是維持現狀?不少中餐業者作出了他們的回答。
資料圖:美國舊金山唐人街一家中餐廳門口。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芝加哥中式快餐“老四川”爲減輕員工的工作負荷,吸引回頭客,將引進機器人服務。其創辦人胡曉軍介紹說,在堅持營業、穩定人氣的同時,商家應摸索出更適合後疫情時代顧客需求的發展之道,把危機變爲機遇。
除此之外,不少海外中餐館還積極嘗試分餐制、打包外賣、私人訂制等經營方式,都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資料圖: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館廚師正在切燒味。 余瑞冬 攝
在巴西聖保羅經營淮揚菜餐廳的陸躍軍,疫情期間就帶領廚師們制作冷凍包子,並借助微信等手機應用程序推廣。這個創新很快獲得成功,餐廳不斷收到來自在巴中企的“大單”。
意大利“中華樓”中餐廳也在制作方法上做了改良,比如,把湯餃改爲煎餃,水煮魚改爲煎魚,把整條魚改爲去刺的切片魚等。爲了保證外賣菜品的口感和溫度,他們還用專門的保暖燈爲菜品保溫。
資料圖:圖爲一位送餐員爲中餐館送外賣。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英國“米齊臨”中餐館則在倫敦一個工業區租了個“廚房”用來專門做外賣。據其創始人方剛介紹,和他在一棟樓的還有20余家“廚房”。他們共享冷庫、幹貨區和冷餐區。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對店面、員工的依賴,也降低了經營成本。
……
在海外中餐從業者積極求變的同時,旅遊業的逐步複蘇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美國紐約華埠近日就逐漸拉開了後疫情時代商業回流的序幕,街上的“喜運來”酒家表示,已經提前一周開始加大了出餐供應,飲茶的人數從早不斷,除了遊客外,也帶動了本地居民外出就餐的興致,總體來說,食客人數明顯增加。
資料圖:紐約曼哈頓中國城宰也街的彩繪路面吸引衆多遊客駐足。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美麗華叉燒包”、“華埠雪糕行”等知名商家,也排起了長隊,許多人慕名而來。
除此之外,爲了迎接端午節,一些商家也提前將做好的粽子拿出店外售賣,引得外族裔遊客嘗鮮。“上海老正興”店家表示,甜口的豆沙粽最受青睐,提早賣光,遊客人潮使生意略有回溫。
法國“巴黎國際大酒店”下半年的訂單已經恢複到疫情前的80%;英國中餐館“米齊臨”目前的客源恢複到疫情前的70%左右;意大利“中華樓”營業額目前也恢複到疫情前的60%左右……
資料圖:法國巴黎一家中餐廳。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此外,利用社交平台積極宣傳中餐背後的中國文化,也成了未來中餐館吸引顧客的方法。
胡曉軍說:“中華飲食文化有幾千年的曆史。味道是中餐的根,文化是中餐的魂。如果我們把這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一定能俘獲更多人的胃,溫暖更多人的心。”
法國“巴黎國際大酒店”董事總經理陳建斌也表示,未來,海外中餐從業者應讓中餐文化在世界綻放光彩。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會了解中餐、愛上中餐,進而愛上中華文化。
我們相信,
海外中餐業一定會好起來的!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中文導報》、美國《僑報》、美國《世界日報》、《歐洲時報》等
編輯:曾小威
6月1日起,入境這國無需出示“綠色通行證”
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6月新規來了!影響僑胞們的生活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