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創的大規模消費節慶活動“五五購物節”已步入第三個年頭,今年亮相的12項標杆性活動中,不少特色活動均是首次舉辦,上海鄰裏生活節、上海綠色消費季……它們聚焦鄰裏生活、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消費新熱點、新賽道,進一步引領和創造消費新需求,也爲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出了可探索的路徑。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對標國際頂尖,打通內外循環,著力打造近悅遠來的全球消費目的地;提升供給品質,打響優勢品牌,著力打造全球消費精品首發新高地;完善商圈布局,優化消費環境,著力打造享譽全球的“上海購物”新體驗;擴大規模流量,強化消費拉動,著力打造産業聯動升級的發展新動能……日前市政協十三屆三十七次常委會議圍繞“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議題開展協商議政。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委員們提出更多有見地、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爲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更宏闊的視角,帶來更精准的建言
圍繞“國際消費中心”這個概念,曆屆市政協,與促進消費、提升內需有關的調研和履職活動幾乎從未間斷。
2021年,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獲批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這有助于加快消費提質升級,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也有助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亮點頻現。消費作爲引領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2021年,上海消費品進口總額占全國1/3,商品銷售總額首次突破16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以上。
然而,上海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仍面臨挑戰。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主任嚴旭指出,上海商圈軟硬環境建設有待統籌推進,智慧化、便利化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在上海購買國際品牌的時效性和價格優勢不明顯,消費便利化的制度供給有待全面完善。他也進一步建議,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建設的制度創新能力、協同管理能力、資源集聚能力、産業聯動能力、趨勢引領能力。
更宏闊的視角帶來更精准的建言。蔣穎、汪勝洋等委員關注消費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動作用,民建市委等關注消費對城市功能的重塑,翁華建、陳志奇等委員關注國內外消費一體化和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黃春華等委員關注以消費促進一體化市場建設和區域發展等。
政協議政,講究“冷思考,熱建言”。上海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既是中央賦予上海新的功能定位,也是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機遇。除了前瞻性思考,對照“新一輪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和《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委員們也紛紛聚焦提升消費經濟活力、以數字化思維釋放消費潛能、積極推進老年消費市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擴大文旅休閑消費、促進體育消費提質擴容、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等積極建言獻策,提出更多具有高度、操作性強的建議。
爲“上海購物”,注入數字化力量
上海長期以來是我國最重要商業中心城市,數字時代更成爲新商業的試驗田、競技場。2021年電商交易額占全國近1/10,網絡零售額占社零總額比重達17.8%;“五五購物節”等消費節慶活動加速線上線下聯動;互聯網推動老字號“逆生長”重現生機活力;小程序、微視頻、直播等數字化銷售平台用戶數量全國第一。國際消費資源在上海不斷集聚,世界高端品牌集聚度超過90%,全球首店旗艦店增量和總量均爲全國第一,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
伴隨著越來越多資源彙聚,如何將“上海購物”打出含金量?基于此,委員們的相關調研和建言更注重“高質量”。
今年初,市政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牽頭的“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常委會籌備工作早早啓動,通過組織常委和委員實地調研、調研座談、專家座談、互聯網企業線上座談、政府部門書面函調等多種形式,借助“政協直通車”網絡平台和“政協通”手機軟件等渠道征集常委、委員建言意向。6月中旬起,聯合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合作開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對策研究”重點課題調研,並邀請部分常委、委員參加課題調研。
市政協常委、經濟和金融委員會副主任馬益民對進博會上這一場景印象深刻:參會的某種烤牛肉,它基于中國區塊鏈企業、法國食品出口商、挪威認證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完成了在法國飼養、屠宰,並經過物流、海關,再到餐桌整個過程的確權。通過數字化標簽,一件商品完成了它的“國際旅行”。
上海“十四五”重點産業首次把“時尚消費産業”納入其中。這一領域的主力消費群體是年輕人,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非常擅長也更習慣在網絡上展現自我。在馬益民眼中,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需要用數字原生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平行世界”之間消費主體、消費主張、消費模式甚至社會關系正發生的變化,充分利用上海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已形成的優勢,以“平視”且擁抱數字化的新思維、新路徑去探索。
他建議,強化數字空間“原生治理”,聚焦XR、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藝術等領域,充分用好浦東立法權,在關鍵數字法律問題上率先提出“上海方案”。結合全球新品首發地優勢,鼓勵“國潮”和“老字號”首發新品以“數字藏品”形式出海,率先在全球知名虛擬空間裏形成“上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以此反哺上海實體商業經濟。
市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瞿秋平同樣關注上海本土品牌走向國際。回顧過去,鳳凰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這“老三樣”曾風靡全國。瞿秋平建議,要建立健全消費品牌保護制度,遴選具有引領示範效應的上海新品牌和“老字號”進行重點培育,探索“上海品牌”認證機制,爲本土消費品牌的設計策劃、營銷推廣、信息管理以及質押登記和交易轉讓提供全方位服務。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于雪梅建議充分運用積極的財稅政策,實施優質消費品牌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政策,激勵自主品牌研發制造“賣全球”。
從空間載體破局,從産業鏈挖潛
去年8月,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總體方案》,明確“用5-10年時間,培育建設若幹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而上海提出的目標是,力爭在“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並提出重點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集聚全球消費資源、提質擴容服務消費、引領全球消費潮流、建設全球影響力商圈、營造優質消費環境、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加強區域協同産業聯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有專題研究,指出:與世界知名消費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尚存在商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物流、旅遊、文化娛樂、教育醫療等集聚和實現消費的設施和配套支撐相對薄弱,擴大消費在制度環境和政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突破創新。
目前,上海人均零售面積爲1.06平方米,仍略低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1.1平方米的水平。而另一方面,部分商場出現招商同質化問題。
爲此,上海首先在空間載體上破局。
去年發布的《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中提出: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首先是提升世界級商圈業態和功能,著力把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小陸家嘴等商圈打造成爲特色鮮明的世界級地標性商圈。其次是培育特色商業街區,形成一批國潮品牌特色街、國別商品特色街區、分時步行街區和海派特色商業街區。推動“五個新城”建設,將同時打造“五個新城”商業地標,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新城商業體系,打造特色消費功能區。
同時,委員們也關注起了文商旅聯動所帶來的消費契機。
徐彙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黃沖認爲,在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上海要進一步加強曆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和開發,延續思南公館、安福路等風貌區“金名片”好做法,深挖風貌區前世今生,持續豐富曆史建築的打開方式,增強風貌區文化吸引力,重點支持文創類、體驗創新類業態發展,引入文化藝術新業態,打造名人故居+文化場館群落,推進文創相關産業集群發展。
“因地制宜地采用震撼唯美的景觀化塑造、博物陳列的館藏式展示、精彩生動的表演式展現、情景互動的活動式體驗,推動微旅遊、線上演播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提升文旅行業數字化水平。”市政協常委、市總商會副會長趙麗佳認爲:要圍繞主題性、獨特性、引爆性、互動性、延展性、符號性、創新性,提煉上海各類文旅的品牌內涵,形成有影響力的文旅IP,結合各類場景,創造出差異化、可體驗的旅遊産業,從而帶動消費,也讓上海的各類文化進行品牌再提升。
作者:祝越
攝影:袁婧 張伊辰 邢千裏
編輯:陸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