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人口如此密集、大樓如此高聳、生活如此繁忙,隨之而來的是對越來越少可用空間的角逐。但如果觀看一座城市的鳥瞰圖,就能很快發現大量未使用的空間———屋頂。
這些寶貴的空間可以被用作什麽呢?它們可以是空中花園、都市農莊,或是娛樂天地。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屋頂還都處于“閑人免進”的空置狀態。
針對屋頂開發的現狀和面臨的制約,記者試圖從上海部分屋頂的實地探訪中,尋找一些答案。
「大多數屋頂仍是“素面朝天”」
“你們怎麽想到要把這麽大的樹放到屋頂呢?”在一次關于屋頂綠化的全球交流會上,來自新加坡的專家這樣問單耀曉。
這同樣也是白領段茜的疑問:“大樹怎麽能在屋頂長得這麽好?”
他們所說的大樹,生長在金虹橋國際中心的空中花園中。這裏是段茜周末最喜歡的去處,難得一見的空中綠蔭、鵝卵石鋪就的步道、假山駁岸、小橋流水,會讓她一度忘記這是在空中而不是在地面。
金虹橋的屋頂花園
金虹橋的屋頂綠化面積達5500平方米,共種了175株大喬木,190多株大灌木和3000株藤本植物,還特意選用了銀杏、紅楓、金葉複葉槭等變色樹種,爲了營造不同季節不同的綠化景觀。無論漫步還是小坐,無論是平視還是仰視,又或是不經意的一瞥,都可以看到濃濃的綠茵和斑斓的花色。
“最初,我們只是想做一個嘗試,告訴人們在屋頂是可以種大樹的”,負責設計、建造金虹橋立體綠化的上海聚隆園林建設集團董事長單耀曉說,“事實證明,也確實是可行的。”
金虹橋的屋頂花園
在屋頂種大樹,固本、防風是關鍵。單耀曉介紹,金虹橋建築設計原本就包括了屋頂綠化,所以承重防水排水都有一體化的考慮。樓頂做好防水後,就開工了,按照圖紙,種綠化的地方覆蓋土層,鋪砌園中小徑的地方先打梅花樁,填入泥土後再蓋混凝土,這樣整個樓頂的土壤都是貫通的,有利于草木根系伸展開來,將來長得更好。考慮在前的建設方式,也讓立體綠化和建築更加“血脈相連”,擁有同呼吸的命運。
“上海有東方明珠和外灘,也應該有屬于市民的美麗屋頂”,段茜總結自己如此喜歡金虹橋的原因,源于平日裏眼睛太“壓抑”了。
段茜在恒豐路的環智國際大廈上班,工位靠近窗邊,工作間隙從玻璃窗望出去,看到的滿是機器和混凝土的灰色樓頂,“這樣的屋頂讓人感覺是冷冰冰的”。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間不斷向上發展,高架橋和高層建築的不斷增多,讓越來越多的建築屋頂進入人們的日常視域,“第五立面”的環境和品質,逐漸影響著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愉悅和舒適。
然而,根據上海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數據,上海中心城區屋頂面積約爲126平方公裏(12600萬平方米)。2019年上海已建成的屋頂綠化約爲288萬平方米,綠化過的屋頂僅占全部屋頂的不足2.5%。
最讓原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公共綠地處處長李莉遺憾的“平禿”屋頂是位于陸家嘴正大廣場的屋頂,“在陸家嘴區域的大樓林立之中,向下望去,正大廣場是個黃金位置,如果這裏能添加一點綠,整個陸家嘴的形態都不同了”。
《上海市綠化市容“十三五”規劃》顯示,到2020年上海將新增立體綠化網絡空間200萬平方米以上。當城市中心的建設空間愈發捉襟見肘,代表了“城市第五空間”的立體綠化無疑是重要的突破口。
李莉在接受采訪時,指著窗外大片裸露的屋頂感慨,“如果它們都變成綠色,上海會有多美!”
「屋頂做了綠化,也容易被“棄養”」
登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屋頂,“蕭瑟”兩個字便可形容記者的全部感受。
枯葉掉了一地,雜草叢生,植物全部野蠻生長,也沒有任何噴灌設施。
“而幾年前,這裏還是郁郁蔥蔥的景象。齊齊整整的綠植覆蓋地面,像是鋪上了一層厚厚的草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董楠楠向記者這樣描述。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屋頂
記者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隨機問了5位學生,沒有一位知道這棟樓的屋頂是有綠化的,顯然,這裏已經成了“孤島”,無人問津。
董楠楠解釋:“屋頂綠化是持續性的,養護不能斷,斷了前面就白幹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博物館,在上海的衆多屋頂花園中,上海博物館的屋頂是董楠楠最喜歡的一個。在這裏,你可以360度全景俯瞰人民廣場最繁華區域,視野極其開闊。然而,震撼的景色之下,屋頂的草坪卻由于疏于養護,泛黃並雜亂,嚴重影響了視覺體驗。
三年多前,位于闵行的七寶萬科廣場剛開業時,商場屋頂的“花園市集”一時間成爲行業熱議話題。那時,花鳥蟲魚等小租戶都開設在屋頂,很多人專門跑到七寶萬科,就爲了看看那裏的屋頂。
可如今,想走近這個花園市集可並不容易,商場的直梯並不通往屋頂,而通向屋頂的扶梯已經停運,只有找到標有安全出口的樓梯,爬樓上去,才能到達。
然而,映入眼簾的景象卻讓人有些失望,市集主打的一排花店早已悉數關門,從門外望去,店內的設施顯得非常老舊。進入小花園中,觀賞座椅上全是落葉,椅面已經脫落,連指路牌、路燈都已破損。
七寶萬科屋頂的座椅
屋頂的花草還在盛開,但集市的形態全部消失了。很多人覺得非常可惜,甚至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喊話七寶萬科,“希望能夠把屋頂好好經營,不要浪費了這麽好的資源”。
經常帶孩子到樓下早教機構上課的陳毅青告訴記者:“這幾年,我是看著這個屋頂從熱鬧到走向衰敗的。孩子們很喜歡屋頂,如果這些店鋪能找准定位,還是可以有利潤的。”
「垃圾站、體育館、商場……屋頂也是風景」
可別小瞧了屋頂的一簇綠,如果養護得當,景象則大爲不同。
在昌化路500號,一棟高出地面十多米的花園式建築非常醒目。順著台階走上屋頂,滿是綠色的小花園映入眼簾。樹木相互依偎,營造曲徑通幽之感,休憩廊架等豐富的設施,更增添了屋頂空間的藝術性和互動性。正值天氣晴朗,附近居民三三兩兩來到這裏享受冬日陽光,好不惬意。
幾乎想象不到,這裏的“內芯”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活垃圾中轉站。住在附近的李雲秋很有感慨:“沒有人會特別願意住在垃圾站附近,但這裏滿眼是綠,還幾乎沒什麽味道。”
垃圾中轉站的立體綠化
這個垃圾中轉站建于2004年,十多年來,一直有專人負責植物的養護。李雲秋經常看到,有綠化工作人員爲種在屋頂的喬木澆水,給垂在牆邊的黃馨除去多余的枝葉,爲草坪修剪出固定的造型。
通過利用屋頂的空間,垃圾站也能成爲休閑、觀光的景觀綠地。整個垃圾站的處理過程均在封閉的地下空間進行,對外影響很小。操作場內的垃圾臭氣和車輛尾氣都經收集處理後排放,即使略有外泄,也會被花草樹木吸除。
人們對屋頂的探索從未停止。
9層屋頂上架起了一個50多米高的摩天輪,塗鴉以及設計獨特的休息椅、燈柱等,來烘托氛圍,靜安大悅城的屋頂引來衆多年輕消費者打卡。
靜安大悅城的屋頂
靜安體育中心13米標高的屋頂上,有上海首個屋頂標准足球場,場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設跑道6根及1個標准足球場,仿佛一座“天空之城”。
靜安體育中心的屋頂
有機農場和馬術俱樂部也開設在了屋頂,在愛琴海購物公園,有數塊分割好的田地,有專門的農民負責耕種、打理蔬菜;還有練習騎術的馬場和能夠餵馬、與馬合影的馬文化區。
作爲建築的“第五立面”,屋頂的面積幾乎與整個項目的占地面積相當,如果閑置便是收益上的損失。一個能夠吸引客流的屋頂空間可以爲整個項目增加人氣,形成客流的“瀑布效應”,提升高層店鋪收益,並帶來消費體驗多元性與豐富度的提升。
在屋頂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屋頂空間未來的樣子沒有定論也沒有邊界。當屋頂餐廳、屋頂樂園逐漸成爲新晉的“網紅打卡點”,屋頂經濟的發展離我們也將並不遙遠。
「屋頂的存量,是巨大的資源」
問:對一個城市來說,屋頂的開發利用意味著什麽?
董楠楠: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是看不到屋頂的,因爲人們的生活軌迹不在屋頂上,所以屋頂似乎不太被重視。
但上海又是個垂直的城市,你到比較高層的寫字樓上面,從玻璃窗看下來,便滿眼都是屋頂了。如果屋頂都是綠化,那麽整個城市的感受度會更美好。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很多城市的地面綠化並不多,因爲空間局促,但是你對他們綠化的感受並不差,原因就在屋頂綠化上。
如今在上海,有非常多的閑置屋面沒有開發出來,你隨便找一棟高層建築看下去,屋頂都是空的。不管是生態綠化還是休閑功能,我們有這麽多城市中待開發和精細化利用的存量,這是巨大的資源。
問:上海屋頂綠化的腳步其實邁出得很早。
董楠楠:是的。其實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上海市園林管理局就開始著力進行攀爬式立體綠化的推廣了。那時,市內一些五星級酒店和高端公衆建築,如華亭賓館、建國賓館、海怡大廈等都開始建屋頂花園。接著,21世紀之初,靜安區開始試點屋頂綠化工作,在一些老房子屋頂上種植輕型佛甲草,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老房結構和承重對屋頂綠化的限制,開創了輕型屋頂綠化的時代。再過幾年,世博會促使上海立體綠化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明確提出150萬平方米立體綠化的建設目標,這個任務最終被超額完成,上海的立體綠化也因此被推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如今,到2040年的目標是,上海將形成點線相連、環洲相映、塊面同輝的綠色網絡結構,中心城區將綠屋星布、綠牆濃翠、綠柱林立、綠鏈多彩。
問:屋頂的一簇綠,星星點點加起來,會給城市帶來什麽?
董楠楠:綠色生態屋頂,像一個“遮陽帽”,夏季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冬季能減少建築熱量散失,還能拉近人和屋頂的距離。以靜安區爲例,通過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屋頂綠化能使整個城區夏季降溫0.6℃。
它還是一台超級“空氣淨化器”。1公頃立體綠化每年可去除大氣汙染物0.85噸,有綠化的空間要比沒有綠化的空間消除35%左右的大氣汙染。處于高空的屋頂綠化和其他立體綠化對PM2.5的作用尤其效果大。如果城市屋頂綠化達到一定規模,城市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硫化物將大爲減少。
此外,還有能源的節約、噪音光輻的降低、雨洪危害的緩解等,是能切實改變人們生活的。
問:屋頂綠化好處多,但實際推行範圍卻不大,采訪中發現很多人都表示“只聽說過,沒見過”。這是什麽原因?應該如何解決?
董楠楠:很多高樓沒有被利用,確實有著現實的原因。屋頂綠化收益低、回報周期長,養護費用比建設費用還高,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去碰這一塊。企業認爲自身經營尚且不易,不願意把錢扔在“看不見”的地方;房地産開發商則只管拿地,不顧社會回饋,能不做就不做;對于居民樓來說,住頂層的居民認爲樓頂是公共空間,不該由自己一家出錢,住下層的居民又認爲自己沒有收益,平攤不公平,建設資金籌集困難。此外,不少業主、物業管理者或開發商擔心房屋滲水、産生蟲害及老房屋承重不夠等,這些老觀念也是一大“攔路虎”。
屋頂綠化的推廣離不開配套政策的推動,可將屋頂綠化作爲城市的基礎設施看待,如出台優惠政策,將新建公建項目屋頂的綠化面積折算成綠地率指標的折算比例提高;對既有屋頂綠化建設、養護給予更多的財政補貼等,以促進屋頂綠化的普及。
此外,我覺得如果有專門針對屋頂規劃、建設、養護爲一體的托管公司就好了。維護一個屋頂費用比較高,托管上千個,綜合成本就低了。
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屋頂,您心中的屋頂是什麽樣的?
董楠楠:我心中的屋頂是這個城市的千千萬萬個屋頂。我們理解的立體城市就是高樓林立,但真的垂直城市不僅僅是高度的發展,而且是在橫向有各種高度的聯系的。高樓不是像一根根竹筍,而是在不同層面有網絡的。
人們也不只是在地面流動,而可以從這裏的2樓到對面的5樓,再到旁邊的3樓。比如說你可能從一棟樓出去就是其他建築的屋頂了,你穿過去,又進到另一個商場的室內。這種垂直的聯系度就非常豐富,這樣的話,這些屋頂就成爲城市的第二個公共面了。
「國際對標」
商業區與自然無縫對接
位于日本大阪的難波公園彰顯了一種自然生態的生活方式,空中花園、屋頂綠樹,公園直接跟大街相連,爲鋼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裏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人們可以欣賞成群的大樹、岩石、懸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徜徉在空中花園中盡享體驗式購物的樂趣。遠看該建築是一個斜坡公園,從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層樓的高度,層層推進、綠樹茵茵,仿佛是遊離于城市之上的自然綠洲,與周圍線形建築的冷酷風格形成強烈對比,成爲嘈雜背景下的一處生動、溫馨的街景。
它不像傳統購物中心那樣,將顧客引入封閉式的購物區,而是將商業區、餐飲區與自然和開放空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人能夠享受在公園中漫步、參觀、購物、娛樂的多重樂趣,讓購物成爲一種“經曆”。
車站屋頂的風景線
英國倫敦橫木車站頂層有個非凡的世界———屋頂花園極具異國情調,連接了兩個高架區域,形成了共享的園景花園。當你從遠處眺望時會看到這一道出乎意料的風景線。華燈初上,它就成了這片商業區高層建築上的一個燈塔。
屋頂300米長,像是一層圍繞著橫木車站的保護殼。特殊結構可在花園中心打開,不但能夠讓自然光充分透進來,而且可以利用雨水進行自然灌溉,還提供了波普拉區向北部延伸的視線。保溫隔熱材料一方面爲人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享受花園的四季變換。另一方面形成有利的小氣候,爲花園內特殊的植物花卉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屋頂花園還建造了一條景觀人行道和多條分支小道,爲遊客創造偶遇的機會,産生出更加真實的逃離城市環境的感覺。花園中的圓形劇場還提供了各種靈活的演出空間和當地學校室外教學的場所。
高空的最美拍照地
去過洛杉矶最高的開放式屋頂平台OUE Skyspace的人們基本都會拍攝兩張照片,一張是背靠洛杉矶全景,站在由柯萊特·米勒創作的天使翅膀前擺出各種造型;另一張是坐在70層高空的玻璃滑梯入口。
天使翅膀意在提醒人們“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天使”。玻璃滑梯由堅固的材質打造,滑下去的過程讓人感覺是懸挂在大廈之外,非常刺激。兩個裝置的成本不高,占用的資源也有限,卻已經被評價爲“洛杉矶最美拍照地”,爲運營商帶來了一筆豐厚的門票收入。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