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04.14
亞洲藝術家領銜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
東南亞藝術家、策展人、雙年展
伊朗和巴基斯坦藝術家亮相香港巴塞爾
韓國和日本女性藝術家備受關注
日本建築師、攝影師分獲獎項殊榮
01
亞洲藝術家領銜紐約Performa 19
楊家輝 實驗性音樂劇模擬圖 Performa19
近日,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Performa 19公布了第一批六位參展藝術家,其中包含三位亞洲藝術家,寇拉克裏?阿讓諾度才(Korakrit Arunanondchai)、奈麗?巴格拉米恩(Nairy Baghramian)和楊家輝(Samson Young)。
寇拉克裏·阿讓諾度才,1986年生于泰國,現生活和工作于紐約和曼谷,2009年畢業于羅德島設計學院,201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學位。阿讓諾度才的作品包括影像、裝置、繪畫,並將他的表達延伸至現場表演之中。受到泰裔阿根廷藝術家裏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等的啓發,他的作品致力于探索泰國的藝術與曆史,年輕人的嘻哈文化與自我表達,以及文化移植等話題。他持續在進行的影像裝置三部曲(Trilogy of Video-Installation)系列“集聚在滿是擁有滑稽名字的人的房間裏”(Painting with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men with funny names),將虛構的敘事和藝術家的現實經驗(包括家庭生活、職業經曆等)拼貼重組,形成三個環環相扣的主題,即死亡、煉獄和重生,展開對記憶、死亡、生存及身份問題的探討。如今,阿讓諾度才與前輩阿皮南?珀西亞那達(Apinan Poshyananda)並列爲泰國最受矚目的藝術家。爲此次Performa 19,阿讓諾度才將創作一部關于“電影院與幽靈”的音樂劇,基于越南戰爭後再泰國形成一個傳統,當時戶外的屏幕都被當成是觀衆與靈魂交流的工具。
寇拉克裏·阿讓諾度才 2012-2555 2012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展覽現場
寇拉克裏·阿讓諾度才 洛杉矶Mistake Room展覽
寇拉克裏·阿讓諾度才 2558 UCCA 2015
奈麗·巴格勒米安,1971年出生于伊朗,生活和工作于柏林,她的作品涵蓋雕塑、建築、攝影、裝置,致力于探索形狀的功能性、裝飾性、抽象性和女性主義,重現極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爲此次Performa 19,巴格勒米安將把她對建築、雕塑、女性、日常用品的興趣與舞蹈肢體語言融合起來,進行創作。
奈麗·巴格勒米安雕塑作品
奈麗·巴格勒米安 聰明的水 致敬邁克爾·阿舍1991年《無題》作品 2017
楊家輝,1979年出生于香港,作曲家,聲音藝術家,新媒體藝術家,先後畢業于悉尼大學、香港大學,並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計算機音樂作曲博士學位,師承于計算機音樂先鋒保羅·斯基(Paul Lansky),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專攻聲波藝術與物理計算,同時擔任“無處不在音樂表現實驗室”的研究員,“當代音樂實驗聲音倡導組織”的藝術總監。楊家輝的藝術實踐涵蓋作曲、音樂繪畫、裝置、表演等,展現其對身份、移民、沖突等議題的反思。自2007年,因其視聽項目“最幸福的一小時”(The Happiest Hour),他成爲首個來自香港獲得彭博新興藝術家獎(Bloomberg Emerging Artist Award)的藝術家而受到關注。2019年3月,楊家輝入圍首屆希克獎(Sigg Prize)。2017年,他參加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爲此次Performa 19,楊家輝將以16世紀中國民間傳說爲題材,創作致敬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Stravinsky)、俄裔舞蹈家巴蘭欽(Balanchine),以及包含衆多漫畫人物的實驗性音樂劇。
楊嘉輝 可能的音樂#1 多媒體裝置 尺寸可變 2018
楊家輝 一個暗黑的主題讓我來到這裏,我來創作一曲破碎的音樂 2016-2017
楊家輝 致法農 拼貼 29cm x 43cm 2016
楊家輝
02
東南亞藝術家、策展人、雙年展
裏克力?提拉瓦尼 無題(泰國) 2011
東南亞地區的當代藝術,作爲最前沿卻鮮爲人知的分支之一,其豐富的多樣性和跨地域性,一直挑戰著藝評人和研究者對其定義、分析和評估。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東南亞代表藝術家。
赫利?多諾(Heri Dono),1960年生于雅加達,作爲印度尼西亞第一位進入全球觀衆視野的藝術家,他的多媒體裝置和繪畫作品呈現了印度尼西亞當代藝術的魅力以及獨特的島嶼文化。他關注的主題幾乎涵蓋了全球所有重要的課題,包括自由與壓迫、人與自然、性與道德、戰爭與和平、保護與破壞等,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的交融。
赫利?多諾 野馬(左,2002) 天使(右,1996)
李文(Lee Wen),1957年出生于新加坡,行爲表演藝術家,2019年3月去世,享年61歲。1992年,李文開始了他的“黃人”系列,用亮黃色的油漆刷蓋在自己身上,並在英國、印度、日本、中國、泰國、墨西哥、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城市景觀中漫步。該項目直面了對亞洲種族文化和曆史,並成爲了藝術家跨時最長、最知名的表演。在此基礎上,他在“黃人的旅程”系列中,又融合了裝置、繪畫、多媒體等藝術形式。他認爲, “藝術圍繞的是遊牧的旅程和無盡的戰鬥,一種創造性的生活方式,藝術家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不是藝術家在改變世界,而是世界可能在以我們並不願意接受的方式改變我們。”
李文 “黃人”系列 2012
裏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泰裔阿根廷藝術家,1961年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自幼跟隨家人遊走世界:泰國、埃塞俄比亞、加拿大、美國,是一位帶有“全球性”的遊牧藝術家。他最著名的藝術項目:于1992年在紐約303畫廊的一場名爲“免費”(Free)的展覽,提拉瓦尼將整間畫廊打造成了一間免費供應泰國咖喱飯的廚房,他在畫廊中煮食泰式咖哩,讓前來觀展的觀衆一起分享,與參觀者同桌飲食談天說地。2011年,提拉瓦尼的廚房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廳裏重現,畫廊准備的咖喱飯從每天中午到下午三點向觀衆提供。在這件看似概念簡單的作品中,藝術家邀請觀衆以一種更社交化的方式與當代藝術産生了相互作用,模糊了藝術家與觀衆之間的距離感。觀衆不再只是觀看藝術品,而是成爲其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的飲食中完成藝術創作。
裏克力?提拉瓦尼 “免費”現場 2011
下一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將首次由東南亞藝術團體——印度尼西亞藝術小組ruangrupa擔任藝術總監。藝術小組ruangrupa的名字意思爲“藝術的一種空間”,由一群藝術家于2000年在雅加達成立。當時ruangrupa的成立可以被看作是後蘇哈托時代的一場青年運動,由視覺藝術家、視頻制作人、電影制作人、表演藝術家、平面設計師、攝影師、作家、研究人員、音樂活動家和建築師組成一個自治的藝術家團體,在雅加達南部運營著獨立的藝術空間。
藝術小組ruangrupa
2019年2月,第一屆泰國雙年展“仙境的邊緣”(Beyond Bliss)在甲米島落下帷幕,第六屆新加坡雙年展公布了展覽主題“向著正確的方向邁出每一步”(Every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將探索身而爲人常見的狀態,並探討“希望”扮演促生社會革新的催化角色。新加坡雙年展致力于以東南亞爲樞紐,延伸至世界各地,將于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3月22日舉行,呈獻最新的在地創作和委任作品。
2019新加坡雙年展策展團隊
03
伊朗和巴基斯坦藝術家亮相香港巴塞爾
西亞?阿瑪甲尼 樹上的橋 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下展出 2019
在剛過去的香港巴塞爾期間,Rossi & Rossi畫廊帶來了一組以“亞洲文本”爲主題的藝術家作品展。藝術家分別來自伊朗、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中國香港,共同組成了一系列關于亞洲的文本切片。
其中,正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回顧展“跟隨這條主線”(Follow This Line)的伊朗裔藝術家西亞?阿瑪甲尼(Siah Armajani),1939年出生于德黑蘭,他一直以來都關注哲學、詩歌和建築,于1960年前往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創作涵蓋繪畫、建築模型、雕塑、公共藝術等,嘗試從藝術家的視角窺探流亡問題,追問公共藝術對當代城市的作用。
西亞?阿瑪甲尼 建築字典:公園大門 1982-1983
西亞?阿瑪甲尼 費盧傑的工作模型 2004
西亞?阿瑪甲尼 無政府者的眺望台 1992
1968年出生于巴基斯坦的藝術家奈薩?坎(Naiza Khan),將攜她的“默諾拉島文本”(Manora Field Notes)代表巴基斯坦國家館亮相2019威尼斯雙年展。對于默諾拉島的研究文本裏涉及了多種形式——檔案資料、曆史典故、與當代人的交談、當地廢棄建築研究等,並轉化爲繪畫、攝影、雕塑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默諾拉島(Manora)是一座非常安靜的島嶼,雖然鄰近喧鬧的大都市卡拉奇(Karachi)。默諾拉島作爲這一地區變革的隱喻,全球化在這裏才剛剛開始,科技進步和對新事物的承諾已經威脅到現有社會的生存,島民面臨著流離失所。
奈薩?坎
奈薩?坎 默諾拉島文本
04
韓國和日本女性藝術家備受關注
左起:李昢、草間彌生、梁慧圭
近日,韓國藝術家李昢(Lee Bul)獲得2019年“湖岩藝術獎”(Ho-Am Prize)及26.33萬美元獎金,創立于1990年的“湖岩”獎由三星董事長李秉喆(號“湖岩”),用以表彰在藝術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韓國人。李昢,1964年出生于甯越,曾在首爾弘益大學學習雕塑,並于20世紀90年代末憑借“賽博格”(Cyborg)雕塑系列登上國際舞台。她的雕塑和裝置作品通過揭示滲透于文化和政治意識形態之中的性別差異來質疑男性中心主義制度和女性邊緣化問題。她將參加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
李昢 柏林藝術周展覽現場 2018
李昢 天與地 裝置 2007
同時,在2019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59年作品《無盡的網#4》(Infinity Nets Series)也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以4000萬港元起拍,5300萬港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6243.3萬港元成交。“無盡的網”系列保持著草間彌生一貫的精密細致風格,運用遍布畫面的筆觸與內在控制力沖擊著抽象表現主義。在同場拍賣會上,2018年獲得德國“沃夫岡罕獎” (Wolfgang Hahn Prize)的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作品也受到藏家追逐。梁慧圭,1971年出生于首爾,目前工作並生活于首爾和柏林。近兩年,梁慧圭擬人化、編織類的裝置作品備受矚目,作品《頭向下的長頸女士》(Long Neck Woman Upside Down,2016)參與了第十屆利物浦雙年展。
左:草間彌生在紐約工作室 1958-1959 右:草間彌生無盡的網#4 油畫畫布143.5cm ×108.6cm 1959
梁慧圭 頭向下的長頸女士 2018利物浦雙年展泰特美術館展覽現場
05
日本建築師、攝影師分獲2019年獎項殊榮
建築師矶崎新(左) 攝影師森山大道(右)
上月,日本建築師矶崎新(Arata Isozaki)獲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他成爲了日本曆史上第八位獲此殊榮的建築師。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島大分市(ōita,Kyushu),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他14歲時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記憶,對他後來的建築理念不無影響,他認爲建築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應讓當前的使用者感到愉悅,無論是偶然經過的行人或是周圍生活的居民。
1954年,矶崎新畢業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系,在198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丹下健三(Kenzo Tange)的帶領下,開始步入他建築職業生涯的學徒期。1963年,他創立了矶崎新設計室(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他職業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包括大分縣立圖書館(ōita Prefectural Library,1962-1966,日本大分),1970年世博會節日廣場(Expo 1970 Festival Plaza,1966-1970,日本大阪),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Gunma,1971-1974,日本群馬)以及北九州市立美術館(Kitakyushu Municipal Museum of Art Fukuoka,1972-1974,日本福岡)。
早在1960年,矶崎新就提出了“空中城市”(City in the Air)構想(1962,日本東京),針對新宿地區的未來主義規劃,由淩空懸跨于老舊城市上方的建築、住宅和交通系統構成,以期應對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變化。五十余載的建築生涯,他創造了充滿其標志性和獨特性的建築,還涵蓋了哲學、視覺藝術、設計、音樂、電影和戲劇等領域。
普利茲克評委會認爲“矶崎新博學多才、影響力深遠,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建築師。1963年,矶崎新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成爲首位在東西方之間建立深厚而持久關系的日本建築師。他對建築曆史與理論的學識淵博、見解深刻,他擁抱前衛,從不安于重複現狀,而是勇于挑戰。他對意義非凡的建築孜孜以求,創造出卓爾不群的優質建築精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風格派別所限,反映其持續不斷的演化,始終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別出新意。”
水戶藝術館 1990 日本茨城縣 (左) 多穆斯博物館 1995 西班牙拉科魯尼亞 (右)
美濃陶瓷公園 2003 日本岐阜縣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2014 中國上海
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被授予2019年哈蘇基金會(Hasselblad)國際攝影獎,獎金約爲11萬美元。森山大道將于10月13日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頒獎儀式上獲得榮譽。藝術家的個展將于次日在哈蘇中心開幕。
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從擔任攝影家岩宮武二、細江英公的助手起步,開始攝影生涯。1961年加入日本先鋒攝影團體ViVO,1964 年在《每日攝影》雜志上發表以橫須賀基地爲主題的系列照片,嶄露頭角,1968年出版第一部個人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A Photo Theater),他在日本街頭用鏡頭把整個社會狀態連接在一起,並將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融入作品中,由此開創了街頭攝影的新類型,成爲日本戰後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大師之一。
森山大道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于,他選擇黑白影像,高反差、粗粒子、模糊黑,漏光、毛邊、劃痕、斑點、晃動、傾斜、失焦,刻畫了脫落的現實片斷,也融入了其對于日本社會的理解與闡釋。他是一位街頭攝影師,街頭巷尾成爲了他的靈感發源地,拍攝下人、物、事、景,他以野狗自喻。
森山大道 日本劇場寫真帖 1968
森山大道攝影作品
森山大道 野狗 “獵人” 1972
(文章來源于藝術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