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記者丁宜
金犬報福,大地回春。在狗年春節的“中國時間”,全球迎來歡樂祥和的“世界時刻”。春節,這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古老節日,在世界範圍內丈量出更大的“朋友圈”,積攢出更高的“人氣”。
全球視野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春節嘉年華”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形式越來越新穎,交流內容越來越深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展開,春節文化漸漸沁入當地民心。
中國佳節:曆久彌新 趨向本土
春節文化的海外傳播初具曆史。在新加坡,迎接農曆新年的“春到河畔”慶祝活動今年邁入第32個年頭;在英國首都倫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春節慶典連續舉辦16年;在美國洛杉矶,亨廷頓圖書館從2005年開始舉辦中國春節慶祝活動;聯合國連續9年發行中國賀年生肖郵票……
不僅如此,“老”節日逐漸顯現“新”特點。春節慶祝活動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藝演出、展覽、巡遊、放焰火、發行生肖郵票等,而是花樣翻新。春節期間,多個波蘭家庭通過與中國家庭視頻連線體驗中國春節習俗。除夕夜,澳大利亞女孩萊昂登頂悉尼海港大橋,用中文深情演唱歌曲《小幸運》,與她的中國粉絲在線過年。“中國新年學生日”、“非遺展示”、“行走的年夜飯”、爵士音樂會等嶄新的新春慶祝活動“吸粉”無數。
此外,展現場所多種多樣。除了紐約帝國大廈依慣例點亮“中國紅”,法國小鎮塞納的千年古堡、埃及首都開羅的地標性建築開羅塔、俄羅斯聖彼得堡著名景點宮廷橋、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圖書館前的大片噴泉、地中海島國馬耳他首都瓦萊塔的春節廟會現場也都披上“中國紅”。
在一些國家,春節還呈現“本土化”趨勢。在芬蘭,12年來當地的春節慶祝活動每年都能吸引三五萬觀衆,成爲地地道道的本土節日;在美國,紐約和舊金山規定公立學校春節放假,春節不再只是華人的節日,更是生活在這兩座美國大城市居民的共同節日。
中國美德:感染世界 傳揚天下
從非洲到歐洲,包括“祝壽”和“敬老”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正感染著當地民衆,在異域傳播著華夏傳統美德。
非洲東部島國毛裏求斯,“老北京的壽禮——大型實景體驗展”在首都路易港舉行。年畫《蟠桃盛會》、剪紙《八仙過海》、實木雕版《福祿壽三星年畫》等來自中國首都博物館的展品與觀衆見面。現場參演嘉賓示範了敬壽香、行壽禮、致壽詞、送壽桃等中國傳統祝壽習俗。
在具有尊老愛幼民族傳統的毛裏求斯,中國的“祝壽”文化在當地産生了強烈共鳴。活動中扮演壽星、年近七旬的埃迪對記者說,這次演示很好地體現出中國人對于老人生日的重視以及對長輩的尊重,他已經愛上這種“老北京”式的生日祝壽。“在敬老愛老的文化上,中國與毛裏求斯是一樣的。”
在歐洲大陸,烏克蘭首都基輔的敬老院裏,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的30多名中國師生按照中國習俗給150多名老人拜年,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敬老美德的溫暖。很多老人平生第一次聽中國歌、看中國舞。
法國尼斯歐洲研究所學者左戈普魯斯認爲,中國人重視家庭理念,不僅對于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對世界各國和睦相處也有啓示意義。
中國精神:借助“絲路” 不斷延續
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大批中國建設者奔赴海外參與施工建設,同時也將春節文化帶向所到之處。在一些國家,春節文化潤物無聲,中國“春意”浸潤民心。
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國家馬其頓的崇山峻嶺中,在當地承建高速公路項目的中方人員在位于偏遠鄉村的營地裏,給好奇的當地雇員講解中國十二生肖文化以及送祝福習俗。當地雇員洋味十足的拜年語“春節快樂”令人忍俊不禁。在這不經意的說笑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傳承。
“中國工人到我們山坳裏過春節,我們也過上了中國年。”春節前,中老鐵路項目的老撾保潔員戴女士,指著項目部送給自己的餅幹、罐頭等中國食品高興地對記者說。她的家鄉在老撾北部深山中,被河道包圍,以往只有小木舟往來兩岸。
溫暖是相互的。在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工程工地,負責采購的巴西員工費奧拉萬特·德坎波斯說,他與中國同事一起工作兩年了,今年是第一次與他們一起過年、一起包餃子。“他們離家萬裏,幫助我們建設國家,希望我們也能帶給他們更多家的感覺。”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奮鬥者的新時代,伴隨“一帶一路”建設者的腳步,中國的奮鬥精神借助春節在海外傳播,並且成就了不少跨國姻緣。春節前夕,泰國“工業唐人街”——羅勇工業園迎來大喜事,12對中泰員工首次在此舉行跨國集體婚禮,開了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新年團拜會。
陽和啓蜇,品物皆春。春節,承載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感需求,在喜慶的氛圍中呼應著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遞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參與記者文浩、陳俊鋒、鍾忠、劉力航、章建華、趙焱、陳威華、汪瑾、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