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華商韬略原創
| 首發于微信公衆號:華商韬略
| 作者:熊劍輝
在探索建築工業化的道路上,季兆桐投身其中已有半個世紀。在美國、新加坡、印尼和中國台灣,他一手打造的預制裝配式樓宇、廠房和商場等,至今都堪稱建築工業化領域的經典;他以全預鑄工法在美國興建的停車場,時至今日仍是美國建築業界的標准“活教材”。
“采用預應力鋼絞線可省60%的鋼材,用中空預應樓板可節省50%的混凝土材料,采用全預鑄工法可節省100%的木材,采用機械力省工省時,並可大大的提高工程品質。”
這是季兆桐研究了一輩子的全預鑄工法,也是他踐行一生的節能環保、高品質建築之道。
【1】負笈美國,成就當代工程精英
1939年,在全民族全面抗戰的危亡時代,季兆桐在貴州桐梓這個崇山峻嶺護佑下的縣城中降生。生逢亂世,他的人生不得不在顛沛輾轉中度過,幼年時期隨家不斷轉居重慶、上海、香港,直到1951年才在台灣基本安定下來,就讀于北師附小5年級實驗班。
即便是動蕩流離的戰爭時代,季兆桐都不曾絲毫放松學業。大學期間,他便對建築設計充滿熱愛,1962年以土木工程系第一名的卓越成績,從中原理工學院(今台灣中原大學)畢業,由此奠定他成爲一代預鑄工法建築大師的堅實基礎。
大學畢業後,季兆桐服兵役、與吳聞雁女士訂婚。1963年,他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碩士。兩年後,他如願拿下碩士學位、結婚成家,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家著名的建築工程事務所(Bllente & Clause Engineering Architects公司)擔當結構設計工程師,人生就此步入新階段。
Bllente公司相當專業,承攬的都是體育館、公路隧道、橋梁等大型工程項目,令季兆桐的建築工程知識得以在實踐中磨砺,真正領會到“結構設計的內涵和精髓”,受益良多。但他很快就不滿足于工作所學,幹脆放棄優厚工作待遇,于1967年前往賓州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將“預鑄工法”確立爲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的建築業需求風起,預鑄工法以其造價低廉、品質優異、施工快速而備受青睐。但當年的混凝土預鑄主要采用蒸汽養護技術,劣勢非常明顯:高溫低、傳導差(只能傳導30%的熱量),加上蒸汽對施工環境和機械設備都存在不利影響,人們對此都無可奈何。
季兆桐則抓住技術痛點,開創性提出了電阻絲養護法。他在賓州一家大型水泥預鑄廠反複試驗,結果發現,電阻絲養護法可使混凝土預鑄件強度、構件與鋼筋間的握附力都大幅提高,預鑄件車間也不再水汽蒸騰,全行業都被這一創新技術所折服。1970年,季兆桐的畢業論文“預鑄混凝土”大獲成功,他也由此取得博士學位。
作爲在專業領域做出開創性貢獻的青年才俊,季兆桐很快收到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市中西預鑄工程公司(Midwest Precast Company)的工作邀約,擔當總工程師。
此時,美國聯邦住房協會(Federal Housing Association)正在全國大力推廣水泥預鑄工法,公司又在肯特市承攬到大量公寓樓項目,給了季兆桐大展宏圖的良機。他親自主持項目設計、生産吊裝,直到交屋完工爲止。公司對他卓越的組織、設計、施工能力刮目相看,季兆桐也在工程實踐中完美驗證了平生所學。
工作之余,季兆桐還在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建築系擔當講師,主講結構設計。這一時期,台灣大批赴美留學的建築英才慕名而來,紛紛投奔季兆桐門下,成爲他的學生、助手。這些晚輩後來都卓有成就,其中就包括蔡正義、蔔建平等活躍在台灣業界的知名建築師。
1972年,季兆桐轉而供職于CMC公司(Concrete Masonry Company),參與市場推廣和工程規劃工作。很快,他迎來了事業上的新機遇。
70年代的美國已成爲不折不扣的“汽車國度”,人們開車進城上班、娛樂、購物,卻散居在偏遠郊區,使得城中大型停車場極度稀缺,特別是大型醫院、商圈、辦公寫字樓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問題更加突出。一時間,全美掀起了大快趕上修停車場的熱潮。一座五六層樓的超級停車場,一口氣能提供500-1000個停車位。但投資商敲著計算器就能把每個停車位的平均年收益算出來,如何快速建造、降低成本,成爲每個投資商最關心的問題。
而熟知季兆桐的開發商注意到,他的“人造地”理念和全預鑄設計,簡直是爲這類工程量身打造的完美方案。
1973年,開發商Ruhlun希望季兆桐能幫助完成一個大型預鑄停車場的設計工作。季兆桐毅然接下,出色完成,頓時在業內聲名鵲起。一年之內,12座全預鑄停車場的設計項目紛至沓來,令季兆桐接單接到手軟。當時,預鑄停車場的設計非常新潮,在一些關鍵性的技術處理上,全美的建築師大都經驗不足。但季兆桐在多個大型工程項目的磨砺下,迅速積累大量實踐經驗,很快成爲這一細分領域的大家。
爲分享自己的卓越積累,季兆桐撰寫出版了《預鑄停車場設計手冊》,頓時成爲“停車場聖經”。此後半個世紀,全美的設計師幹脆“照抄”季兆桐的設計理念,他的設計圖樣成爲業界的經典標准。原因無他,設計合理、用料經濟、堅固耐用。“直到現在,美國所有的預鑄停車場設計都和我原來的設計雷同。”季兆桐無比驕傲地說。
在預鑄停車場設計上的出類拔萃,讓季兆桐躊躇滿志。很快,他獨立創辦實佳工程顧問公司(Structural System Consultant),開啓了在全預鑄工程領域的全新事業。他的夢想並不僅限在美國,而是希望能將預鑄工法的理念和事業擴展到全世界。
【2】結緣大師,回歸東方尋求新歸宿
1974年,季兆桐受邀返台做學術交流、講預鑄工法,引發了台灣中華工程的強烈興趣。此時,台灣經濟正蓬勃起飛,房地産迎來第一次飙漲時代,房屋供不應求。季兆桐的預鑄工法能實現快速建造、堅固抗震,簡直是開發商夢寐以求的技術。他們希望在季兆桐的幫助下,爲中華工程設計建造預鑄工廠,以實現年産3000套普通住宅的産能目標。
能讓預鑄工法造福同胞,這是季兆桐最開心的事。他立刻馬不停蹄開始規劃,前後耗費一年,考察了英國、法國、荷蘭、新加坡等國的預鑄工法系統,並結合自己在美國的成功經驗,如期將工程計劃報告書交付中華工程。這份報告對台灣業界震撼極大,連中華工程派來與季兆桐研討的數位工程師,後來都成了台灣預鑄工程界的扛鼎級人物。
1975年冬,季兆桐在一場國際學術會議上偶遇世界聞名的土木工程結構宗師林同炎。作爲建築學家泰山北鬥級的人物(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的預應力混凝土獎幹脆就叫“林同炎獎”),林同炎極其欣賞季兆桐的才華。他先是希望能與季兆桐的建築事務所合作,後來越聊越投機,幹脆力邀季兆桐“入夥”,想讓他幫助打理林同炎的新加坡分公司(T.Y.Lin SEA),並慷慨給予股份。
要加入林氏企業就要放棄自己的事業,季兆桐頗爲躊躇又感盛情難卻,更何況這是林同炎大師發出的工作邀請。當年,新加坡的經濟條件遠沒有今天這般繁榮,與美國的生活天差地別。但季兆桐考慮再三,能與林同炎博士成爲工作夥伴確屬人生榮幸,加上他仍然偏愛華人的生活習慣,也希望孩子能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最終,他欣然接受了林同炎的工作邀請,並于1976年舉家搬到了新加坡。
林大師的頭銜自帶光環,新加坡分公司(T.Y.Lin SEA)承攬項目自然不在話下,連新加坡世貿中心這樣的地標性工程都接踵而至。令季兆桐困惑的是,這樣的公司卻入不敷出。仔細調查下,他發現公司制度設置有誤區:設計圖要轉包給美國總公司,施工圖則轉包給新加坡本地合夥夥伴。結果,業主或建築師一改圖,結構設計就要跟著改,設計圖又要再送美國總公司修正,施工圖還要跟著改一遍。
如此折騰,資源人力太過耗費,當然不掙錢。反複審視檢討下,季兆桐決定大刀闊斧改革,承接工程設計不再轉包,而是組建本地團隊消化。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新團隊承接了第一個大工程——新加坡香格裏拉大飯店,一舉走出虧損泥潭,果斷打了個翻身仗。
此後6年,季兆桐將新加坡分公司(T.Y.Lin SEA)經營得蒸蒸日上,展現出日益輝煌的前景。但他最終還是選擇離開。這一方面是因爲美國總公司計劃重組,二是因爲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想繼續推廣自己最精湛的預鑄工法。
1981年,季兆桐再次自立門戶,在新加坡成立季氏設計顧問公司(Chi & Associate)和實班達預鑄混凝土公司(Spandeck Engineering),以便大規模生産中空預鑄預應力樓板,並決心要用預鑄工法,將獅城建成光耀世界的花園城市、璀璨明珠。
【3】光耀獅城,屢屢創造工程奇迹
1981年,季兆桐二度創業的時機可謂恰到好處。此時,新加坡迎來建築業的高度繁榮期,新加坡建設局(HDB)更是極力推動預鑄建築的發展,季氏科技迅速發展成爲新加坡重要的全能型預鑄混凝土廠商。季兆桐也憑借其卓越的設計施工能力,接連拿下Stamford水渠蓋板工程、新加坡樟宜國際第二機場、實裏達高架橋等重大工程,讓世人真正見識到他在預鑄工法上的卓越造詣。
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第二搭客大廈(即T2航站樓),是當時新加坡首屈一指的重大工程、地標建築,由季氏科技全權負責設計、建造。如此宏大工程,總工期卻只有24個月。換作別人,爲工期要趕得苦不堪言,季兆桐的預鑄工法在快速高效上卻是拿手好戲。他開創性地在工地直接設立臨時預鑄混凝土工廠,整個工程用到32萬平方米中空樓板,全部現場精准制造,徹底免除了來回100多公裏的運輸困擾。
更神奇的是,季氏科技在項目中制造出0.415米厚、2.4米寬、14.2米長的超級中空板,一舉刷新當時最大中空板的世界紀錄。由于工程設計和高效施工臻于完美,季氏科技因此榮獲新加坡建築業發展局“最佳易建設計獎”。
爲實現“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政府多年來大力推行組屋制度,80%的民宅由建屋局開發,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屋局頗爲頭痛。而季氏預鑄工法在樟宜機場項目中大顯身手,令建屋局刮目相看。季氏科技很快承攬到多個組屋項目,像蔡厝港居民住宅區(600單位),建築規模高達10萬平方米,全部以預鑄工法建造。
加冷民宅工程,包括303個單位和一座5層停車場。就是這麽個普通住宅區區,卻成爲新加坡第一個采用全預鑄衛生間整體成型技術的項目。更令人驚歎的是,季兆桐在其中首次采用開創性的超長串燒柱(4層樓高),16層高樓僅用4根超長串燒柱就實現完美支撐,兩月就完成設計、施工任務,其神速令人歎爲觀止。
外行看熱鬧,真正的建築行家才知道,季兆桐的絕藝深藏在超長串燒柱當中:它不僅經濟、高效,更有效解決了三向鋼筋不斷的抗震節點問題。有朋友多次勸說季兆桐爲此申請專利,他不但婉言謝絕,還毫無保留地表示:“我認爲此法應該普及給全預鑄工法的使用者。”
之後,季氏科技又在新加坡完成兀蘭多層車道工業廠房。項目中,季兆桐施展巧妙設計,以貨車可直達各樓層而馳名。
新加坡地鐵第八型大型商業辦公中心裙房項目,爲16層樓、面積5萬平方米的超大建築,季氏全部以預鑄快速施工法,僅220個工作日就大功告成。工程中,更創造出新加坡最長最重的預制柱紀錄(長15米、重29噸),大大縮短了工期。爲此,新加坡建築業發展局再度將“最佳建築設計獎”(CIDB Best Buildable Design Awards)頒發給季氏科技,以表彰其在建築工程領域的傑出貢獻。
【4】進軍東南亞,精湛技術成就國家榮耀
一連串重大工程做下來,季氏科技在新加坡可謂有口皆碑,季兆桐很快迎來了海外拓展事業的大好機會。
1988年,台灣湯臣集團(後在上海打造大陸第一豪宅“湯臣一品”)派人到新加坡考察,一眼看中了季氏科技預鑄工法的卓越品質。此時,湯臣正謀劃在台北三重區建造辦公、廠房兩用工業城“湯臣工程”,項目總建築面積高達24萬平方米。爲確保品質、快速建造,他們決定使用季氏科技設計、制造的預鑄預應力構件。
如此龐大工程必須于30個月內完工,季兆桐就在工地僅用60天完成了臨時工廠進行生産,另一方面也安排了由新加坡海運至台灣2.2米寬的中空樓板,雙管齊下,終于10棟辦公、廠房兩用的工業城在12個月內完工。
這一舉措也讓季兆桐一舉兩得:不僅完美高效地完成“湯臣工程”,1989年底完工後,臨時預鑄廠也從工地搬遷到南投,季氏科技就此在台灣“安家落戶”。
之後,台灣高雄長庚醫院職工住宅大樓、南港展覽館等項目,也相繼由季氏科技承攬。特別是南港展覽館項目,采用了跨距9米、厚度僅爲450毫米的中空預應力樓板,每平方米需承受5噸的活荷載。也有人對季氏預鑄構件的承載力抱有懷疑,但當重達300噸的大型吊車直接開上屋頂做鋼架施工時,所有懷疑就此煙消雲散。
在新加坡和台灣,季兆桐的事業開展得有聲有色,預鑄構件逐漸供不應求。1989年,季兆桐開建第三家預鑄工廠,更大規模地生産預鑄梁、柱、樓梯、防空屋、實心樓板等,以滿足日益旺盛的建築業需求。
伴隨著一連串的傑出工程,季氏科技已漸成爲新加坡建築行業的“國家名片”。
1990年,新加坡與印尼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准備在印尼巴丹島投資6億新加坡元,建設工業園區。作爲國家投資項目,新加坡政府直截了當指派季氏科技承建其中10座工業園。兩國領導人更約定,5個月後就要在季氏科技新落成的工廠中簽署合作協議,工期相當緊張。
季兆桐再次展現出臨危不亂的本色,全部中空樓板從新加坡運抵印尼巴丹島,僅3個月就完成了季氏全預鑄工廠的建造。1990年8月,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印尼總統蘇哈托的共同見證下,新加坡貿工部長李顯龍與印尼工業部長哈比比在這座嶄新工廠簽署合作協議,季氏科技再度爲新加坡贏得國家榮耀。
1997年,季氏承建馬來西亞KILA國際機場停車場項目。整個停車場車位多達6400個,工期12個月,爲當時馬來西亞最大的全預鑄工程。季兆桐本就是預鑄停車場的一代宗師,工程一完工,立刻轟動業界,被評選爲“世界最佳停車場”。
與此同時,季氏還承建了馬來西亞兩個大型住宅項目。項目完工後,一批馬來西亞朋友力邀季兆桐在柔佛州投資設廠,由季氏負責技術,對方負責場地及承攬業務。原本這是件大好事,1999年廠房都已建立,卻遭遇東南亞金融風暴侵襲,致使這次投資無疾而終。
然而,季兆桐推廣預鑄工法的癡心不改。2010年,他終于再度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投資建成第四家預鑄工廠,了卻了多年來的心願。
從美國、新加坡再到全東南亞,以季兆桐預鑄工法打造的建築數不勝數,廣受贊譽。但他最牽挂的,依然是祖國大陸的廣大人民;而他最期盼的,正是將預鑄工法推向中國,造福社會。
【5】情系祖國,爲預鑄工法積極奔走
季兆桐在東南亞擴展事業的同時,始終關注著中國宏偉的改革開放進程,並堅信預鑄工法能夠在祖國大陸大有作爲。早在1989年,他就返回大陸交流預鑄工法,希望能將這種先進、高效、環保的建築技術迅速推廣。結果卻驚訝地發現,由于一些曆史原因,人們對預鑄工法根本不接受。
追溯預鑄工法的曆史,它本是“二戰”後爲順應城市大規模重建而誕生的建築技術。在歐美建築師的持續改良下,它不僅建造快速,預應力鋼筋與混凝土構件的組合技術,也確保了建築的高質量。由此,預鑄工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長足進步,並順應了節能環保的時代潮流,爲發達國家所青睐。
1995年,季兆桐曾與北京城建洽談,希望能合作引進一條中空預鑄板生産線,並將其卓越的預制工法傳授給內地同行。結果發現,工程師們在學術研討上熱情極高,對季兆桐的專題演講反響熱烈,對生産線和預鑄工法的引進卻相當謹慎,且需要得到監管部門的層層核准,難度很大。
當時,季兆桐又得到一個消息:有家美國預鑄構件公司已在北京投資建廠。這家廠商的業務推廣很不理想。反複權衡之下,季兆桐深感天時不利,于是暫時將投資計劃擱置,靜觀其變。
2008年,傳來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懷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季兆桐隨即向國家有關部門發出了一份《汶川地震災區重建建議書》,對公共建築增設抗震結構,提出了五點相當專業的建議。同時他也向國家表示,季氏科技可免費向災區提供兩套預制中空板生産機械,無償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只希望爲汶川震區的災後重建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作爲預鑄工法大師,季兆桐早年曾在美國加州大學專門進行過抗震專項試驗:全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五層大樓,只要采取合理的接頭型式和配筋,在超強地震面前依然表現優異,完全具備超過現澆工法的抗震能力。實際上,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季氏科技也不可能在台灣這個地震高發區拿下那麽多工程訂單。
考慮到震區災後物資短缺、運輸困難等現實狀況,預鑄工法有運輸便捷、建造快速、節省鋼筋混凝土等諸多優點。兩套機械運過去,能年産5萬平方米預制樓板,很快能重建4所學校。他深信,全預鑄工法對提升重建速度、提高抗震能力將産生明顯效果。
然而,季兆桐的建議書最終還是石沉大海。“或許是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每每談及于此,他都深以爲憾。
但季兆桐毫不氣餒,堅持爲預鑄工法搖旗呐喊,爲宣傳推廣四處奔走。2009年,他參加在珠海召開的混凝土學術年會,發表“預制結構在中國現代建築業可行性建議”,並針對國內業界對預制工法技術上的質疑,細致耐心地解釋預鑄工法中蘊含的建築高科技。
當下中國建築大量使用高強度的鋼筋水泥,但在季兆桐這樣的專家看來,這種建築工法已然落伍。真正高質高效、節能環保的當屬預鑄工法,它能實現房屋工業化、施工機械化、用料經濟化,對于建築業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顯而易見。
季兆桐曾算過一筆精細賬:“采用預應力鋼絞線可省60%的鋼材,用中空預應樓板可節省50%的混凝土材料,采用全預鑄工法可節省100%的木材,采用機械力省工省時,並可大大的提高工程品質。”這既是一筆經濟賬,更是環保賬。
顯然,發達國家已經把這兩筆賬算清楚,歐美日預鑄建築大規模興起,占比高達60%以上。中國建築專家們聽季兆桐講得頭頭是道,自己走出國門,也見識到預鑄工法的先進可靠,季博士所言不虛。
有專家表示,曾在日本參觀一處17層樓的建築工地,結果發現,日本人已將預鑄工法的精確性發揮到極致:預定7個月的工期,項目經理能精確計算到哪天完工;施工現場幹淨清爽;所有預鑄件精准編號,分到哪層哪間一清二楚,現場少一個部件都沒法開工……由于有了預鑄工法,日本人把蓋房子變得像豐田造車一樣,環保、精准、快速。
而中國的建築工地都是塵土飛揚、幹濕混雜,混凝土澆築現場泥濘不堪。蓋個10萬平方米建築樓估計用鋼6000噸,實際要用7000噸;混凝土用起來更沒譜,浪費巨大,工地總能清出幾百車建築垃圾……相比之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6】華夏圓夢,爲建築業界創造未來
時代的潮流浩蕩向前,季兆桐堅信,只要中國堅持向前、不斷發展,必然會走到建築工業化的曆史階段。他始終與中國各方面保持密切聯絡,隨時准備用預鑄工法實現報效祖國的人生理想。
2013年11月,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北京主持座談會,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明確表示支持建築工業化,令相關企業備受鼓舞。國內的土木建築業協會、建築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紛紛邀請季兆桐,聆聽他在預鑄工法領域實踐的經驗與心得。季兆桐在學術交流中也深切感受到,預鑄工法在中國的春天正大步走來。
2016年秋,季兆桐終于邁出關鍵性步伐,在江蘇常州建成季氏科技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預鑄工廠。新工廠占地1.2萬平方米,擁有年産20萬平方米預制構建的生産能力。此外,季氏還與常州規劃設計院共建設計公司,可爲預制建築項目提供全方位的設計咨詢和技術服務。季兆桐在中國投資建廠的夙願,終于實現。
今天,中國的建築業同行們有了切身體驗季氏預鑄工法的好機會。
2016年,季氏科技承攬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地下工程;2017年2月26日全面進場吊裝,預計7月就能完工交付,可謂進展神速。整個項目建築面積爲9158平方米,全面采用季氏國際領先的“無支撐全預制混凝土整體裝配結構體系”,預制率高達63%。其中,結構主體豎向構件采用串燒柱形式,三層柱一次預制成形、一次吊裝到位;其他像疊合梁、中空樓板、梯板等混凝土預制件,也全部由“常州季氏”生産制造。
爲適應中國南方的地域特點,“常州季氏”針對預制構件進行了專門的研發設計,並爲其施工方法、制備方法等申請了六項專利;項目中,還采用了BIM(建築信息管理)雲平台協同技術,將三維模型數據與施工進度、合同、工藝、成本、材料、勞動力等信息全部集成到同一平台,並實現了移動端應用;18項綠色建築集成技術的應用,則將項目打造成綠色建築的示範性標杆。
季兆桐相信,隨著這一示範性工程的順利完成,中國建築業界對預鑄工法將會産生更直觀的認識,這一先進建築工法也會隨著人們信心的增強逐步推廣、發揚光大。
實際上,河南鄭州、廣東深圳已有好幾支建築專業團隊對季氏預鑄工法極有興趣。有的在積極協助推廣,有的已展開了設計和建築規劃;江蘇常州則已決定,要將預制工法從局部試點,推向規模化發展;今年5月,北京建設教育協會還將主辦2017裝配式工業化建築體系的觀摩研討會,季兆桐博士表示,屆時內地同行還會對預鑄工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風雨數十年過去,季兆桐眼見中國建築業經曆飛速發展,卻對預鑄工法卻知之甚少,甚至懷有偏見,認爲成本高、不安全、防水差,排斥下不肯使用,不禁感慨萬千。
好在近年來,這種情況已大爲改善,政府高層認識到預鑄工法對于節能環保意義重大,開始積極宣傳,並出台政策大力推廣,業界的抗拒心理也日益消減。比如江蘇省,對預鑄建築會提供每平方米200-300元的補貼;深圳則規定,要逐漸增加預鑄建築面積占比;常州更明確規定,綠地、公寓等類建築必須要有20%的預制構件。這些政府出台的優惠政策和大力推動,都令季兆桐備受鼓舞。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延請季兆桐去做預鑄工法演講的邀約不斷,中國建築業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仔細聆聽季兆桐的聲音。實際上,季氏預鑄工法與普通的建築工業化仍有不同,那就是季氏提供的,是建築設計、構件鑄造和施工裝配的一體化服務。這樣做的好處是,業主根本不用擔心各個建設環節的匹配問題,季氏通過一站式服務和整體報價,達到項目整體的最優性比價。顯然,這才是建築業轉型升級的未來。
雖然預鑄工法在發達國家已相當成熟,但季兆桐非常清楚,中國在這個轉型升級過程當中肯定還會面臨各種問題或不足。即便政策上鼓勵支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經曆一個曲折過程。這其中,有各地政策補貼問題、人才短缺問題、同業競爭問題、建築標准問題等等。在他看來,中國的預鑄工法正在形成自己的標准體系,這些對于建築工業化的未來都至關重要。
季兆桐曾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把預鑄工法推廣到全中國,爲國人出力,爲社會造福。”人們也期待他在預鑄工法的布道之路上,爲中華大地留下越來越多令人贊歎的建築奇迹。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就在華商韬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韬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衆號華商韬略(ID:hstl8888)回複“轉載”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