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對空導彈(英語:Surface-to-Air Missile,縮寫:SAM),地空導彈是指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組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核心。
地空導彈是由地面發射,攻擊敵來襲飛機、導彈等空中目標的一種導彈武器,是現代防空武器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高炮相比,它射程遠,射高大,單發命中率高;與截擊機相比,它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標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遠、中近程構成一道道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地對空導彈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經展開,主要發展的國家當中最積極的莫過于飽受戰略轟炸機之苦的德國。第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攜帶原子彈的轟炸機的威脅遠超使用傳統炸彈的轟炸機,除了研發速度更快的攔截機以外,防空導彈也成爲許多國家取代高射炮的對空火力。這個發展趨勢不僅影響到地面防空需求,也逐漸延伸到水面艦艇的防空作戰上。二次大戰期間飛機對于水面艦艇的破壞效果以及高射炮威力非常有限的情景,對許多海軍來說仍是余悸猶存,由艦艇發射的防空導彈逐漸取代甲板上林立的火炮網,也讓現代船艦的外觀呈現與過去迥然不同的形態:大量的火炮被少數的導彈發射器取代,大量的雷達充斥在船U高處,提供遠距離的警戒情報。
地空導彈分類
地空導彈分類很多主要爲以下幾種分類:
- 以射高分類
-
- 中、高空
- 蘇聯研制成功SA-4、SA-5 兩型導彈,其中SA-5 成爲世界地空導彈發展中彈體最長(16.5 米)、彈徑最大(1.07 米)、翼展最大(3.65 米)、發射重量最大(1000 公斤)、射程最遠(250 公裏)的一型地空導彈,該型導彈廣泛裝備于華約和中東各國。值得一提的是,此間英國還發展了一型中高、中遠程地空導彈,其型號爲“警犬”Ⅱ,射程84 公裏,射高0.5~27公裏。第二代地空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機動發射能力,反應速度較快,導彈自動化程度較高,制導體制多樣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蓋第三代地空導彈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末發展的。
- 低空
- 由于地空導彈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衛態勢,所以目標飛行高度變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爲主,所以這一代導彈除蘇聯的 SA-11 中程導彈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其主要特點是不少國家參與了地空導彈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性能較好的單兵便攜式導彈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代導彈的代表型有:美國的“毒刺”,蘇聯的SA-8、SA-9,英國的“山貓”、“輕劍”、“吹管”,法國的“響尾蛇”,法德合研的“羅蘭特”及瑞典的RBS-70 等。第四代地空導彈是70 年代末以後發展的。此間,雖然作戰飛機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卻構成了新的威脅,使地面防空變得日趨複雜。由于飛機大量采用隱形技術,加之飛行速度已提高到馬赫數2 左右,所以目標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較強。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彈道雖然較高,但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也較易突防。爲了防空反導,第四代導彈在重點發展低空導彈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發展各種類型的導彈,其代表型有:美國的“愛國者”、“改霍克”、“羅蘭特”,蘇聯的SA-12、SA-13,美國和瑞士聯合研制的“阿達茨”,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輕劍”2000、“星光”、德國的“羅蘭特”、法國的“夏安”,日本的81 式和意大利的“防空衛士”等。這一代導彈由于采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微電子技術,使地空導彈系統能跟蹤和攻擊多目標,在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地空導彈和戰鬥機、高炮一起,構成國土區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統。地空導彈由于命中精度高,摧毀威力大,機動能力強,覆蓋範圍廣,反應時間快,所以日益成爲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地空導彈已裝備了3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計有70 余種、100 多型在役,有10 多個國家具有研制和生産能力。
- 中、高空
- 以射程分類
-
- 中遠程
- 射程在40 公裏以上,射高在20 公裏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爲中高空、中遠程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蘇聯的SA-5(S-200) 導彈,250 公裏;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2 導彈,34 公裏;單發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國的“愛國者”導彈,90%以上命中率;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5 導彈,約爲16.5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蘇聯的SA-5 導彈,約爲9000-10000 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2(9M83,S-300V),高達5~6(而美國的“愛國者”PAC-3導彈爲5~6);戰鬥部最重的是美國“奈基”Ⅱ導彈,重達545 公斤,射程爲15~40 公裏。最新的遠程導彈有紫苑導彈、閃電-8導彈等。
- 中近程
- 射高爲 6~20 公裏的導彈,稱爲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改霍克”(MIM-23B),射程約爲40 公裏;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導彈,18 公裏;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3,約長5.95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重達925 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1BUK,2.9;戰鬥部最重的是蘇聯的SA-1,約爲3.84 公斤。
- 近程
- 射程在15 公裏以下,射高在6 公裏以下的導彈,稱爲低空、近程地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瑞士的“天空衛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裏;射程最小的是蘇聯的SA-9,僅有0.2 公裏;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9,約爲6公裏;射高最小的是英國的“長劍”,僅有0.01 公裏;彈長最長的是瑞士的“防空衛士—麻雀”,約長3.66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衛士—座雀”,約有204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意大利的“靛”,約有2.5;戰鬥部重量最大的是蘇聯的 SA-8,約重50 公斤。射程在5 公裏以下,射高在3 公裏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爲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毒刺”(又譯“針刺”)和瑞典的 RBS-70,均爲5 公裏;射高最大的也是這兩型導彈,均爲5 公裏;彈長最長的是“毒刺”,長達1.52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RBS-70,約重15 公斤;飛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國的“紅眼”和“毒刺”、馬赫數均爲2;戰鬥部最重的是英國的“吹管”,約重2.2 公斤。
- 中遠程
- 以知道方式分類
- 按制導方式分爲遙控、尋的、複合制導等類型。其中尋的制導又分爲主動尋的、半主動尋的和被動尋的3種。
從60 年代以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 個國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制和生産地空導彈。 世界上已有40 多個型號服役,各型地空導彈的生産量已超過40 萬枚,有30多個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並裝備了這種武器。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可分爲四代。第一代地空導彈是戰後至50 年代末期研制的導彈,此間主要發展國是美、蘇兩家。他們在掠取德國實物的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仿制和試驗了一批導彈,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導彈。
第一代地空導彈
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研制的導彈,此間主要發展國是美、蘇兩家。他們在掠取德國實物的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仿制和試驗了一批導彈,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導彈。當時,由于噴氣式飛機和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的大量使用,使傳統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公裏左右的高炮面對以高亞音速、超音速在12公裏以上高度飛行的飛機已顯得無能爲力。爲了對付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美、蘇重點發展了中高空、中遠程導彈,其主要代表型爲美國的“波馬克”和“奈基”Ⅰ、Ⅱ型導彈,前蘇聯的SA-1和SA-2。第一代地空導彈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達50公裏左右,個別達140公裏,射高也能達30公裏左右,因而對飛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這一代導彈尺寸較大,機動性較差,只能固定發射,對付中高空目標,對低空、超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則顯得過于笨拙。
CIM-10波馬克
英語:Bomarc導彈是唯一由美國空軍部署的防空導彈,其他的系統都是隸屬于美國陸軍。波馬克是兩家參與研發的公司的縮寫:波音(英語:Boeing)與密歇根航太研究中心(MARC)。
波馬克導彈的外型如同飛機一般,也曾經擁有F-99/IM-69/IM-99的編號。導彈平時是水平儲存在大型發射箱中,當發射命令下達之後,發射箱會向兩邊分開,發射架將導彈舉升到垂直角度,同時開始對液態燃料火箭加力器灌注燃料,當燃料灌注完畢之後就會發射。
位于發射架上的波馬克導彈,在主翼兩側下方的是沖壓發動機
奈基導彈
英語:Nike missile是1945年貝爾實驗室提出的“奈基計劃”(Project Nike)研制的美國一種防空導彈系列導彈的總稱,共有數十型。1951年發展成功的奈基導彈采地面指揮控制,首出現的該系列導彈長度爲4.2米。奈基計劃旨在爲美國陸軍發展一種直線攔截的防空導彈系統,1953年開始部署的美國最早的導彈系統“奈基-阿基克斯”就是該計劃的首個産物。開發奈基-阿基克斯導彈的衆多科技成果爲之後一系列的計劃所重複使用,其中又以相當多以“Nike”命名(Nike,又譯尼刻,希臘神話裏的勝利女神),中文命名,由台灣提出“勝利女神導彈”,以配合當時冷戰時空。奈基導彈的第一級固體火箭助推器成爲了很多種其它火箭的第一級,其中包括MIM-14奈基·大力神以及NASA的高空大氣研究用火箭。
該系列的導彈發展與改良持續至1960年代,並一直爲美國空軍及其盟國(如韓國、日本、台灣)使用,直到新型愛國者導彈出現爲止。
奈基導彈家族。從左上向右下分別爲MIM-3 奈基-阿基克斯導彈、MIM-14奈基·大力神導彈以及LIM-49斯巴達人導彈
薩姆-1防空導彈
薩姆-1防空導彈(SA-1“吉爾德”,前蘇聯編號S-25,或稱R-133、V-300),原名“金雕”,是前蘇聯最早研制和裝備使用的固定式全天候型中程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于軍事戰略要地和國土防空,能對付中高空跨音速飛行的各種飛機。
“薩姆-1防空導彈”是前蘇聯最早研制和裝備部隊的全天候中程中、高空防空導彈。北約集團給其取名“吉爾德”(Guild),代號爲SA-1,通常稱作薩姆-1。
薩姆-1防空導彈是由拉沃契金地對空導彈設計局在德國“瀑布”地對空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導彈武器系統從1948年開始研制,1954年開始裝備部隊,1960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當時,SA-1導彈的蘇聯代號爲“205”,以射程遠、速度快爲優勢,裝備于蘇聯國土防空軍,主要用于要地防空。
該型號直到21世紀初仍保留少量導彈(約500部發射架,每架只裝一枚待發導彈)部署在莫斯科、列甯格勒等幾個大城市周圍,擔任城市的輔助防空任務。該武器沒有出口過,只在蘇聯國內部署。薩姆-1防空導彈系統在研發、技術、生産工藝及産業經營等方面均從無到有,爲以後各型防空導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薩姆1
SA-2防空導彈
S-75(北約代號:SA-2)是前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防空導彈系統,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閱兵式公開。主要用于攔截敵轟炸機執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與100毫米高炮。
1957年12月蘇聯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到1960年已達到1000具以上發射架。1957年10月,中蘇簽訂協議引進C-75防空導彈系統。1958年10月6日,中國空軍地空導彈第1營在北京成立;12月6日,北京軍區空軍組建了地空導彈第2營;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在徐州組建了地空導彈第3營。1959年4月,空軍地空導彈各營赴西北靶場進行實彈打靶。1959年9月擔負首都防空作戰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導彈第2營在營長嶽振華指揮下在北京通縣張家灣上空擊落台灣空軍飛行員王英欽上尉駕駛的RB-57D偵察機,這是世界防空作戰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戰例。1960年5月1日蘇軍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擊落美U-2高空偵察機,俘獲美軍飛行員鮑爾斯。
S-75
影視劇(絕密543)中的導彈蘇聯進口薩姆2地空導彈
紅旗-1中近程防空導彈
紅旗一號導彈系統的原型是蘇聯的“斯-75”型(北約命名爲SA-2)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它由導彈、制導站、發射架和地面支援設備等組成。導彈動力裝置由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兩級組成,攔截目標高度爲3-22千米,斜距爲12-29千米。是50年代中期世界上較先進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于攻擊高空、高速飛機和飛航式導彈。
紅旗-2號地對空導彈
是在仿制蘇聯的S-75(SA-2)的紅旗-1號地對空導彈基礎上改型而來。著重提高了地對空導彈系統兩方面的技術性能:一是在紅旗-1的基礎上修改彈體結構,增加燃料艙容量,加大前翼面積,調整自動駕駛儀的參數,從而增加導彈射高和斜距,擴大作戰區域。第二種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系統的抗幹擾能力和操作性能,提高制導精度。
紅旗-3中程防空導彈
紅旗三號是中國國防科委與解放軍空軍于1960年代在紅旗一號地對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性能提升改良版。設計需求上著重提高機動性和高空高速性能,射高增加到30千米,主要假想目標是美國空軍使用的SR-71偵查機。1970年7-9月定型,後繼續改進,修正一些問題,1974年6月開始在北京值班。上海機電二局共生産兩套紅旗-3號制導站,導彈6批158發,其中150發交付部隊試用。裝備後,因假想的高速目標一直未出現,在80年代年精簡機構中下馬,同時下馬的還有設計性能更高,尚未完成的紅旗四號。
紅旗-2地空導彈
第二代地空導彈
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發展的。由于中高空、中遠程導彈的發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戰飛機開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戰術,空中目標的這一重大變化也引起地空導彈的相應變化,因此,一代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能夠對中低空、中遠程和低空、近程目標進行攻擊的導彈相繼問世,最有代表性的型號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方面,有美國的“霍克”和前蘇聯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導彈方面,有美國的“小槲樹”、“紅眼”,蘇聯的SA-7等。此外,中高空、中遠程導彈也有重大發展,蘇聯研制成功SA-4、SA-5兩型導彈,其中SA-5成爲世界地空導彈發展中彈體最長(16.5米)、彈徑最大(1.07米)、翼展最大(3.65米)、發射重量最大 (1000公斤)、射程最遠 (250公裏)的一型地空導彈,該型導彈廣泛裝備于華約和中東各國。值得一提的是,此間英國還發展了一型中高、中遠程地空導彈,其型號爲“警犬”Ⅱ,射程84公裏,射高0.5~27公裏。第二代地空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機動發射能力,反應速度較快,導彈自動化程度較高,制導體制多樣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蓋。
霍克導彈
MIM-23鷹式導彈是美國雷神公司研制的中程地對空導彈,主要是用來對抗中低空飛行的飛機,填補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導彈的防禦空缺。其名稱“鷹式”(HAWK)是“全程歸向殺手”(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的縮寫。中國音譯霍克導彈。鷹式導彈使用連續波照明科技,使導彈在低空的接戰表現優于勝利女神。詹氏資訊集團報載鷹式導彈的單發擊落幾率爲0.56,改良型鷹式導彈爲0.85。
1994年美國陸軍的鷹式導彈以MIM-104愛國者導彈替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鷹式導彈則在2002年以刺針導彈替換,目前鷹式導彈仍在美國以外的盟邦服役,總生産量至少有4萬枚。
MIM-23鷹式防空導彈
美國MIM-72型小槲樹地空導彈
“小槲樹”是美國 1965 年在“響尾蛇”導彈基礎上研制的一種對付低空目標的近程防空導彈 , 主要用于野戰防空 , 適宜打擊目視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正逐步移交國民警衛隊。
性能特點:
- 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 采用光學和紅外尋的制導。
- 根據不同需要,有多種機動方式。
- 射程、威力不足。
紅眼睛防空導彈
紅眼睛防空導彈,代號FIM-43,是美國陸軍研制的一種新的步兵防空武器,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單兵肩射防空導彈。在它基礎上誕生了今天廣泛地使用的FIM-92“毒刺”導彈。
薩姆-3防空導彈
英文:SA-3 Surface-to-Air Missile ,又稱:S-125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3 Goa,綽號譯文:果阿,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金剛石”中央設計局研制的一種用于攔截中低空飛機的全天候近程地空導彈 。該導彈是第二代地空導彈,又名“小羚羊” ,在印度被稱爲“帕朝拉”或是“伯朝拉”。
薩姆-3防空導彈屬于中程、中低空防空導彈系統,用于攔截中低空的各類來襲飛機,作爲要低防空和野戰防空,也可以用于射擊地面目標和水面目標。除射程略小外,該導彈的主要技術性能與美國的霍克防空導彈系統類似。
薩姆-3防空導彈系統從1956年開始研制,1959年樣彈試驗,1961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並出口中東國家,多次在局部戰爭中應用 。
安裝在四聯裝定點發射架上的SA-3導彈又稱爲V600地對空導彈系統
薩姆-6防空導彈
英文:SA-6 Air Defense Missile,綽號:Gainful,譯文:根弗 ,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研制的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中近程、中低空導彈武器系統。
該防空導彈系統分裝在兩輛相同的履帶車上,一輛是三聯裝導彈發射車,乘員三人,一輛是制導雷達車,乘員四人,適于野戰防空,能對付亞音速、超音速飛機。其特點是制導雷達采用多波段多種頻率工作,抗幹擾能力強;導彈采用固沖組合發動機,比沖高,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新型發動機的導彈。
薩姆-6防空導彈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制,60年代中裝備蘇聯部隊,1967年第一次公開展出。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曾用SA-6擊落不少以色列飛機,發揮了很大威力。但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的貝卡谷地戰鬥中,由于以色列采用了新的對抗措施,僅以六分鍾時間就摧毀了十幾個以SA-6爲主體的導彈防空網。該導彈正在逐步被薩姆-11(SA-11)取代。據1982年統計蘇軍裝備了660輛SA-6運載車。捷克、民主德國、波蘭、敘利亞都裝備上百輛車。此外.保加利亞、印度、伊拉克、利比亞、科威特等國也在使用。薩姆-6也可裝艦使用,其艦用型代號爲SA-N-3
薩姆-6
SA-7防空導彈
SA-7“格雷爾”,SAM-7 Missile,俄羅斯機械制造設計局(KBM)制造,是一種便攜式低空近程地對空導彈,用于殺傷低空和超低空慢速飛行目標。
SA-7導彈除大量裝備蘇軍摩托化步兵營、傘兵營和空降突擊營外,還出口到20多個國家。
SA-7
薩姆-4防空導彈
英文:SA-4 ,綽號:Ganef,譯文:加涅夫,綽號圓圈 Krug/Круг,譯文:“圓形”),是蘇聯研制的一型機動防空導彈。蘇軍稱其爲“中程防空導彈系統”(3PK-II),是蘇聯最早采用的、也是世界上首先出現的自行式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它屬于全天候型中程高空防空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地和國土防空,也可野戰防空。該導彈雙聯裝于履帶發射車上,可隨時從車上發射,並能由大型運輸機空運部署。
在保加利亞、捷克、民主德國、敘利亞以及埃及都曾有部署。導彈采用四種型號:3M8、3M8M、3M8MI(長頭型)和3M8M2 (短頭型),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裝備的是後兩種。
彈體
導彈爲兩級結構,每級安裝有運輸中可拆卸的十字翼,鳍翼爲固定式,前翼爲液壓動作。導彈末端捆綁4台固體助推火箭發動機,工作15秒鍾,把導彈加速到沖壓點火速度1馬赫,此時距發射車9千米。然後煤油動力沖壓主發動機(型號3Ts4)把導彈加速到3馬赫。采用破片殺傷式彈頭,裝烈性炸藥,由無線電指令制導和末端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
發射系統
AT-T履帶式運輸舉升發射車(TEL)(型號爲2P24),底盤上裝有液壓動作轉盤,其上攜帶兩枚導彈,發射轉盤可360度旋轉,最大仰角45度。能由大型運輸機空運。7對負重輪,4對托帶輪,主動輪在前,扭杆懸挂。戰鬥全重30噸。涉水深度1.5米,垂直越障1米,越壕寬度2.5米,最大爬坡30度。
雷達與制導
使用P-40 “長軌迹Long Track” E波段預警雷達(也用于SA-6、SA-8,作用距離175km),1S32″好手(或譯作’拍手’)Pat Hand” H波段連續波火控與制導雷達(作用距離130km), “薄皮Thin Skin” E波段測高雷達(也用于SA-6、SA-8,作用距離240km)。 預警雷達與制導雷達安裝于同一輛AT-T履帶車上。 測高雷達安裝于一輛卡車上。 發射車與制導站使用無線電數據鏈。
導彈制導采用無線電指令制導與末段半主動雷達導引。激烈電子對抗環境對最初的指令制導也可用光學跟蹤方式。
戰鬥運用
SA-4的遠射程非常可怖,但巨大的彈體令它很難擊中小型高機動飛行器,如噴氣式戰鬥機,除非在戰鬥機飛行員沒有察覺情況下才有機會。
SA-4發射後5分鍾發射車即可撤離;抵達新的發射陣位後需5分鍾進入發射就緒狀態。
SA-4裝備陸軍方面軍與集團軍的防空導彈旅,每旅轄3個導彈發射營,每個發射營轄8門ZSU-23-4 23毫米高炮,1部預警雷達,3個導彈發射連。SA-4以發射連爲最小火力單位,配有制導雷達一部,導彈裝填車一輛,雙聯裝履帶發射車三輛,一般爲2枚9M8M1與4枚9M8M2導彈,以及6X6“烏拉爾”卡車4輛運輸備用導彈,每輛攜帶1枚導彈。通常與SA-6聯合部署,執行前線防空任務。集團軍屬“薩姆-4”導彈旅中的3個發射連配置在距一線部隊10公裏附近處,其余6個發射連則位于25公裏附近處。
現除部分東歐國家與北朝鮮等軍事預算較爲貧乏而無法升級防空系統的國家外,大多已經退役或是用于防空系統攔截測試。
薩姆4
俄羅斯SA-5防空導彈
俄羅斯SA-5防空導彈 這是當今世界上射程最遠的高空,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之一,于6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承擔國土防空任務,主要作戰對象是超高空戰略轟炸機。采用無線指令和主動雷達尋的制導,高能炸藥破片殺傷戰鬥部。該導彈正在被C-300等新型導彈所取代。
SA-5
警犬防空導彈
警犬防空導彈是英國早期研制的一種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承擔國土防空任務。它是英國較早的地-空導彈,系固定陣地要地防空武器系統,用以打擊高空高速飛機。警犬防空導彈主要有兩個型別,1型于1958年裝備英國空軍,作爲固定陣地的面防禦武器,主要對付高空高速飛機。2型是1型的改進型,于1964年8月開始裝備部隊。
警犬防空導彈
第三代地空導彈
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發展的。此間,由于地空導彈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衛態勢,所以目標飛行高度變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爲主,所以這一代導彈除蘇聯的 SA-11中程導彈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其主要特點是不少國家參與了地空導彈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性能較好的單兵便攜式導彈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代導彈的代表型有:美國的“毒刺”,蘇聯的SA-8、SA-9,英國的“山貓”、“輕劍”、“吹管”,法國的“響尾蛇”,法德合研的“羅蘭特”及瑞典的RBS-70等。
SA-11導彈
9K37導彈 (9K37 Buk;俄語:9К37 “Бук”;山毛榉)是3M9 Kub庫班(SA-6)中程中空面對空導彈系統的後繼型號。9K37是蘇聯/俄羅斯國防部授予的正式系統型號,北約命名爲SA-11牛虻(英語:Gadfly)。它在每部戰鬥車裝備導彈數量、射程、射高、制導精度、彈頭威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改進。9K37與3M9 “庫班”具有互操作性。9K37出口型號稱作“恒河”(俄語:Ганг)。
導彈與制導
9M38導彈長5.55米,彈徑40厘米,翼展1.2米,戰鬥部重70千克,無線電近炸引信,複合制導,飛行中段爲慣性與指令制導,末端半主動雷達制導,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23G過載,最高速度1230米/秒。外形酷似標准防空導彈,彈體中段安裝4片長弦短翼展控制翼面,尾端安裝4片截短三角翼形的活動控制舵面。先快速爬升,再俯沖瞄准目標。
導彈系統進入戰鬥狀態需要5分鍾,從目標跟蹤到發射導彈需要22秒。
雷達
9K37使用9S18(北約代號”Tube Arm”)或9S18M1(СОЦ 9C18 “Купол”,圓頂之意;北約代號“雪堆””Snow Drift”)搜索雷達,以及9S35或9S35M1(北約代號“毀滅之火””Fire Dome”)H/I波段跟蹤制導雷達安裝在每部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雪堆”搜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85千米,能夠探測35千米處100米高度的飛機,10-20千米處更低高度的目標,10千米處30米高懸停的直升機。“雪堆”雷達可以從P-18旅級預警雷達(北約代號“匙架”Spoon Rest)獲得早期預警信息。“雪堆”雷達安裝在與導彈車同樣的底盤上。Fire Dome雷達是單脈沖體制,可以跟蹤射程3—32千米射高15—22000米處的導彈,可同時制導三枚導彈攻擊一個目標。9K37比3M9庫班河(SA-6)更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可選配光學制導系統。
9K37系統還可使用3M9庫班河(SA-6)的1S91同花順Straight Flush 25千瓦G/H波段連續波雷達。
指揮站負責搜索雷達與導彈發射車間的通信,每個指揮站可同時與6部發射車聯通。
海軍型的SA-N-7系統使用MR-750頂舵Top Steer D/E波段搜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300千米;3R90前罩Front Dome H/I波段跟蹤與制導雷達,最大工作距離30千米。
載車
9K37使用的9A39裝填車類似于9A310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但雷達被一部用于吊裝導彈的起重機替換。裝填車可以直接發射導彈,但要求有一部導彈發射車上的跟蹤雷達爲其制導。“雪堆”搜索雷達安裝在一部類似的底盤上稱爲9S18,指揮車也使用類似底盤稱爲9S470。從裝填車到發射車吊裝導彈需要13分鍾,從儲存處到裝填車的吊裝需要15分鍾。
每個導彈營包括一部指揮車,一個搜索雷達車,六部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三部裝填車。每個導彈連包括兩部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一部裝填車。
9K37導彈車
FIM-92毒刺導彈
FIM-92毒刺導彈,原名“紅眼睛”II。1972年3月,“紅眼睛”II被重新命名爲“毒刺”,被稱爲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通用動力公司生産。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被非常廣泛地使用。
FIM-92“毒刺”代替了FIM-43“紅眼睛”被當做標准的西方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MANPADS),而且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被非常廣泛地使用。
薩姆-8防空導彈
英文:SA-8 Air defense missile ,蘇軍代號:POMB,譯文:菱形,北約代號:Gecko,譯文:壁虎,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研制的陸上機動近程低空、全天候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能攔截低空和超低空飛機。SA-8是蘇聯SA-N-4艦對空導彈系統的變型。它沿用SA-N-4的導彈和雷達,但有所改進。
薩姆-8防空導彈系統采用自行式載車,爲前方地域機動部隊使用,具有通過各種地形的機動能力,適用于野戰防空。蘇聯境內曾部署1400枚,射程爲1.5千米,射高爲0.05-6千米。
薩姆-8防空導彈的設計思想和用途與法國、聯邦德國聯合研制的“羅蘭特”地對空導彈相似,但射程超過了後者。迄今SA-8共發展了兩種型號:基本型SA-8A(1974年開始裝備部隊)和改進型SA-8B。兩者先後于1975年和1982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式上露面。SA-8A參加了1982年6月爆發的黎巴嫩戰爭。在蘇聯的五個防空集團軍各防空部隊共裝備SA-8發射架1928個。此外,SA-8還出口給敘利亞、阿爾及利亞、約旦及伊拉克等國。
薩姆-8防空導彈布局與結構導彈爲一細長圓柱體,采用鴨式布局,彈體前部有四個小的梯形控制舵,四個穩定翼位于彈體尾部,其後緣與發動機噴口齊平。舵和尾翼均按X形配置,並處于同一平面上。SA-8B的直徑比SA-8 A小,其尾翼是折疊式的。
薩姆-8防空導彈由四個梯形鴨式控制面控制。在同一平面上,導彈尾部的四個穩定尾翼,與控制面一樣,提供必需的升力。
雷達裝置
薩姆-8防空導彈的“Land Roll” C波段目標截獲雷達、H波段圓錐掃描目標跟蹤雷達、兩座J波段單脈沖火控雷達。(目標截獲距離35km,跟蹤距離30km,制導距離25km),安裝在導彈發射車上。目標截獲雷達作360度旋轉掃描,33轉/分鍾。跟蹤與制掃雷達僅掃描一個非常有限的圓錐形範圍。
P-40 “長軌迹 Long Track”E波段早期預警雷達(也用于SA-4、SA-6,作用距離175km),裝在AT-T裝甲底盤上。
P-15 “平面 Flat Face”或P-15M(2) 矮小眼睛Squat Eye 380kW C波段目標截獲雷達(也用于SA-6與SA-8,作用距離250km),上下兩付抛物面天線,桅杆式裝在6X6越野箱式貨車上。
“薄皮 Thin Skin-B” E波段測高雷達(也用于SA-4、SA-6,作用距離240km),卡車車載
薩姆-8防空導彈
薩姆-9防空導彈
SA-9“甘斯肯”,蘇聯稱9К31 “Стрела-1”,西方稱作“蓋斯金(燈籠褲)”(Gaskin),在中國被稱爲“箭-1”,是前蘇聯研制的自行式全天候型高機動低空近程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對付低空亞音速飛行的飛機目標。彈長1.8米,最快速度2馬赫,可攻擊飛行高度爲15米至4500米的目標。
“甘斯肯”(SA-9)是自行式晴天候型低空近程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對付低空亞音速飛行的飛機目標。1968年開始裝備蘇軍,1974年7月22日在波蘭國慶閱兵式上首次公展。SA-9系統的全部設備裝在一輛BRDM-2型水陸兩用的輪式裝甲車上,機動性較好,適于伴隨機械化部隊和摩托化部隊作戰,車上還配有夜視儀,以便夜間作戰。行軍和運輸時可將裝有導彈的發射架向後折,放在車體的後部。在黎巴嫩戰爭和兩伊戰爭中,SA-9武器系統參加過防空作戰,但是未曾有擊落飛機的報道。
導彈與制導
由于使用第一代1-3μm非制冷硫化鉛紅外導引頭,當導彈用于尾追時實際射程更大,至少有11千米。 對頭攻擊時有效射程爲性能規格裏所述那樣。鴨翼與尾翼可動以調整飛行軌迹。導彈發射仰角20-80度,跟蹤角速度15-20度/秒,
重新裝填導彈手工進行,需時5分鍾。關閉艙門時駕駛員與車長用潛望鏡對外觀察。
車輛
除了新的炮塔外,發射車與BRDM-2的主要區別是取出了車腹部的車輪(本來是用于改善越野性能的)。駕駛員與車長有紅外夜視系統。有核生化超壓防護系統。行使時導彈向炮塔下折疊以減低車高。發動機功率104千瓦,有輪胎壓力中央控制系統。
載車最大公路行駛速度90KM/H,最大水上行駛速度8-9KM/H。
型號發展
9K31于1968年列裝。
1970年研制出改進型號9K31M(SA-9B “Gaskin-Mod0”)系統。有效射程擴展到560-8000m,有效射高10-6100m。尾追攻擊時射高11,000米。紅外導引頭加裝了制冷系統,探測範圍擴展到1-5μm。
戰鬥使用
每個導彈連包括一輛指揮車,一輛安裝雷達新型號被動探測系統的發射車、三輛普通發射車。雷達信號被動探測系統是9S16“扁盒子flat box”,由安裝在載車四周的四根探測天線組成,實現360度全向覆蓋,提供飛機臨近告警可以輔助光學觀瞄設備截獲鎖定飛機。
典型戰法是對每個目標發射兩枚導彈以提高摧毀概率。使用中炮手必須不停旋轉炮塔以搜索敵機,這使得9K31的作戰效能很差。
俄羅斯軍隊的9K31系統被已被9K35 “箭-10″(SA-13 “金花鼠”)取代。
SA-9
吹管防空導彈
英語:Blowpipe surface-to-air missile是由英國蕭特公司(Short)研發的步兵用肩射式防空導彈。吹管導彈比其他肩射式防空導彈不同的是采用無線電控制而非被動式紅外線導引,因此射手在導彈擊中目標前仍需要導引故而不能射後不理。
兩名操作吹管防空導彈的加拿大士兵
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
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是法國研制的一種機動、全天候、低空近程防空導彈,用來攻擊低空、超低空戰鬥機、武裝直升機等,還可用于保衛機場、港口以及對付戰術導彈。
“羅蘭特”防空導彈
羅蘭特”防空導彈,法德聯合研制的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共有I、II、III三種型號。
I型1964年研制,1976年裝備法軍;II型1966年研制,80年代初裝備法軍。在馬島戰爭和兩伊戰爭中,阿根廷和伊拉克都使用了“羅蘭特”II型導彈。全武器系統由導彈、制導與發射裝置載車組成。彈徑163毫米,彈重63千克(II型71)。采用三點導引法指令制導,全部地面制導設備和導彈發射裝置都裝在一輛機動車上。
瑞典RBS-70防空導彈系統
RBS-70防空導彈系統自1978年起裝備瑞典陸軍,以連爲單位編入旅和師一級的防空分隊。每連下轄3個發射排、1個戰鬥情報排和1個維修供應排。
RBS 70是一種短程防空(英語:Short-range Air Defense,簡稱:SHORAD)激光乘波制導導彈系統。操作員會從當地的SLT(作戰控制終端,大小相當于一台筆記本電腦)收到目標的位置指示。SLT會通過由一個雷達站(PS90,PS70)所發出編碼廣播或其他的一些信息收集來源接收信息。當目標已經由操作員所鎖定了,他/她可以關閉保險,同時間切換至主要激光,並發出敵友識別信號以及盡可能地不會導致誤射發生。操作者需要確保他/她在射擊時能保持一個良好的軌道。在導彈發射以後,會跟隨著從瞄准具發出的激光光束,並不斷調整它的位置以保持在光束中。這投注了很大的壓力在操作員上,這是因爲需要具有一個非常穩定的瞄准。如果導彈是攻擊30米範圍內的目標,就具有95%擊殺保證。
噴口設在導彈的上腹部,而激光光束搭載系統則被安裝在尾部,這使它非常不易出現噴口堵塞。
RBS 70已不斷更新和完善,第一代版本(Mk 0)戰鬥有效射程較短和毀傷能力有限,但在以後的版本中卻大有改善。隨後不久推出的Mk 1和Mk 2是戰鬥有效射程5,000—7,000米,高度達到3,000—4,000米,最大飛行速度1.5—1.8 馬赫的一系列標准型RBS 70。目前,RBS 70在22個客戶國家,在所有大陸和北極、沙漠和熱帶等環境下操作。
2003年,推出了RBS 70的“火流星”的升級系統。[2]火流星導彈是RBS 70 Mk 2型的升級版本,彈速更快(2馬赫與1.6馬赫),戰鬥有效射程達到8,000米(8,748.91碼,26,246.72英尺,4.79英裏),而且高度能達到5,000米(5,468.07碼,16,404.2英尺,3.11英裏)。火流星導彈也具有一個新型彈頭,這是錐形裝藥與預碎外殼,高適應性的近炸引信給它全效對更廣泛的目標,新型的可重新編程的電子給它打擊巡航導彈和無人航空載具的能力。在2005年開始可向客戶交付。
在澳大利亞服役的RBS 70和其操作者,2011年
第四代地空導彈
是70年代末以後發展的。此間,雖然作戰飛機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卻構成了新的威脅,使地面防空變得日趨複雜。由于飛機大量采用隱形技術,加之飛行速度已提高到馬赫數2左右,所以目標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較強。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彈道雖然較高,但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也較易突防。爲了防空反導,第四代導彈在重點發展低空導彈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發展各種類型的導彈,其代表型有:美國的“愛國者”、“改霍克”、“羅蘭特”,蘇聯的SA-12、SA-13,美國和瑞士聯合研制的“阿達茨”,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輕劍”2000、“星光”、德國的“羅蘭特”、法國的“夏安”,日本的81式和意大利的“防空衛士”等。這一代導彈由于采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微電子技術,使地空導彈系統能跟蹤和攻擊多目標,在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愛國者導彈
MIM-104防空導彈(英文:MIM-104 Patriot,中文:愛國者防空導彈)是美國雷神公司制造的全天候多用途中程防空導彈系統。
愛國者防空導彈是美國研制的第三代中遠程、中高空地空導彈系統,是美國陸軍爲適應未來複雜的作戰環境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空中突擊力量所造成的威脅而提出研制的,1984年開始裝備部隊並服役。它取代了MIM-14防空導彈,成爲美軍主要中高空防空武器。2008年後逐步被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取代部分功能。
MIM-104防空導彈有三型:PAC-1、PAC-2、PAC-3。
愛國者導彈曾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戰後被廣爲人知,成爲美國的代表性武器之一。
MIM-104系統包括八具二合一的運輸-發射器,裝備了32枚導彈(全部部署愛國者進階型(PAC)-3型爲128枚)。這些導彈以四枚一組裝載在M901發射裝置之內,
由M860半挂卡車運載。伴隨著導彈的是由一輛半挂卡車獨立運載的MSQ-104作戰指揮站。
PAC-2和之前的導彈使用導彈跟蹤與指揮導引作爲中途導引方式。終端則是半主動雷達導引。PAC-3則是以中途慣性導引加上終端主動雷達導引。
“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有導彈及發射裝置、相控陣雷達、作戰控制中心和電源等部分組成,全套系統被安裝在4輛制式卡車和拖車上。導彈彈體呈圓柱形,尖卵形頭部,無彈翼,控制尾翼呈十字形配置。其彈長5.18米,彈徑0.41米,彈重約900千克。戰鬥部裝有無線電近炸引信,內裝91千克高爆炸藥。
采用破片效應摧毀目標,有效毀傷半徑爲20米。采用單脈沖雷達導引頭,模式化的數字式彈上制導設備、慣性加指令加TVM制導方式。該導彈采用了高性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達到13噸,其最大飛行速度達到6馬赫,平均速度爲3.7馬赫。導彈對飛機作戰時的最大有效射程爲80公裏,對戰術彈道導彈作戰則爲40公裏;最小射程爲3公裏,最大射高爲24公裏,最小射高爲60米。
可發射四枚愛國者二型導彈的發射車
美國反導型霍克地空導彈系統
美國有一種中程地空導彈,音譯名叫霍克(Hawk),意譯名稱爲鷹,前幾代只能用來反飛機,但其改型的最新一代已經具備了反飛毛腿、SS-21等早期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霍克改系統于1965年開始研制,1972年投入使用。仍有許多國家和地區擁有這種防空導彈系統,其中包括美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挪威、日本、埃及、約旦、以色列、科威特、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等。台灣擁有霍克/霍克改地空導彈近1000枚和3聯裝發射架約100部,在陸軍部隊編制了4個霍克導彈營,是台灣現役主力中程地空導彈。
30多年來,美國已經對霍克導彈系統進行了多次改進,繼改型後,又推行了3個階段的産品改進計劃,並在80年代就演示了用其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從而使一個50年代開始研制的系統至少可以在美國服役到2000~2005年,而在國外預計將繼續服役到2010年。1988年4月,在愛國者導彈系統的雷達輔助下,美國陸軍用改進的霍克導彈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戰術彈道導彈。1990年,在白沙導彈靶場的一次試驗中,霍克導彈成功地攔截了一枚SS-21彈道導彈的模擬靶標。但這些試驗所演示的能力僅僅是“任務”殺傷,也就是僅使來襲導彈偏離要攻擊的預定目標,而不是摧毀來襲導彈的彈頭。
1991年1月,爲了應付海灣戰爭的需要,美國國防部開始實施“快速反應計劃”,爲霍克導彈發展“彈頭殺傷”能力。該計劃主要是改進霍克導彈的引信、戰鬥部以及軟件,使之對近程彈道導彈有更大的殺傷能力。1991年5月18日,美國陸軍對這些改進做了試驗,霍克導彈成功地實現了“彈頭殺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部 AN/TPS-59雷達也參加了這次試驗。具有反導能力的霍克導彈防禦系統由以下部分構成:改進的 AN/TPS-59雷達,機動能力增強的霍克導彈系統,爲霍克系統實時交換目標跟蹤數據的防空通信平台(ADCP),與海軍的宙斯盾雷達、陸軍的愛國者系統雷達和空軍的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AWACS)飛機上的雷達等探測器實現一體化的新軟件,以及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JTIDS)終端(一種保密的通信系統)。
薩姆-12防空導彈
薩姆-12防空導彈(SA-12“鬥士/ 巨人”,蘇聯編號S-300V),是前蘇聯“安泰”(Antey)研制與生産聯合體研制的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高空、遠程地空導彈系統。
SA-12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制,1984年完成研制試驗,1986年開始投産,1987年開始服役。
SA-12類似于美國的愛國者導彈,能攻擊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目標,采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作用距離約300公裏,能同時搜索、跟蹤、識別空中多批目標和制導多枚導彈攻擊不同的目標,即具備多目標能力和低空能力,可擊毀高性能飛機和戰術彈道導彈,蘇軍用以取代薩姆-4防空導彈,有改型S-300VI、S-300V、S-300 VM和S-300VM2(安泰-2500)。
S300V
俄羅斯箭-10(SA-13)地空導彈系統
箭-10 9K35式地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全天候機動式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北約稱之爲SA-13 金花鼠。該導彈系統于70年代初在“箭-1”基礎上研制而成,1975 年開始服役,它主要用來取代“箭-1”(SA-9) 導彈系統,用于對付飛機、直升機、精確制導彈武器和無人飛行器等低空目標。
薩姆-13
薩姆-13防空導彈(SA-13“金花鼠”,9M37M Strela,蘇聯稱之爲“箭-10”)是一種機動式全天候近程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該導彈系統于70年代初在“箭-1”基礎上研制而成,主要用于對付低空亞音速飛機。
1975年開始裝備部隊,1980年出現于蘇軍駐東德集群部隊,代替了薩姆-9防空導彈(“箭-1”),1982年11月在莫斯科紅場首次公展,1985年初蘇聯還向安哥拉、保加利亞、利比亞、捷克、敘利亞提供一批SA-13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每年至少生産2800枚。薩姆-13防空導彈裝備于坦克團和摩托化步兵團屬防空連,每連4部發射車(另有4門3Cy-23-4式自行高射炮)。發射車上有4枚待發炮彈和8枚儲存彈。采用被動紅外尋的制導方式,靈敏度高,抗幹擾能力強,越野性能好。
sa-13
阿達茨防空反坦克系統
阿達茨防空反坦克系統(Air Defense Anti-Tank System,簡稱ADATS)是一種基于M113A2裝甲運兵車的近程防空和反坦克兩用導彈系統,該系統由瑞士厄利孔-康垂斯公司所研發。
“阿達茨”導彈系統用于實現防空和反坦克雙重作戰目的。厄利空·康垂斯公司注重系統模塊性、靈活性和重組性的思路,使“阿達茨”導彈系統能夠整合新的武器系統、組成作戰網絡、與衆多武器系統組成聯合作戰網絡和應用于艦載超近程防空,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阿達茨防空反坦克系統
系統平台
“阿達茨”導彈系統主要安裝在多種移動平台上,可廣泛在實際中應用。例如M113裝甲車、M2/M3“布拉德利”(Bradley)戰車和拖車;也能夠固定安裝在固定平台上,如箱體座架上。
指揮控制
“阿達茨”的控制台
“阿達茨”導彈系統既能夠單獨使用,也能夠多套系統組成一個作戰網絡。“阿達茨”作戰防禦網絡可配備多達六套“阿達茨”導彈系統,火力點間隔部署距離達到20公裏。其中任何一套“阿達茨”導彈系統都能擔任作戰網絡主控制器,指揮其它“阿達茨”導彈系統。而且作戰網絡能實時與其它命令設備連接。完全自動實時數據交換包括空域控制數據;武器控制命令和火控命令;目標識別數據;系統狀態和車輛位置;威脅優先化和優先武器分配;交戰狀態、武器狀態和幹擾機三角測量數據。六單元組成的作戰網絡能同48個空中或地面目標同時交戰。相互通信鏈接使用抗幹擾和保密性高的頻率捷變無線電或地面通信線。超過2,000組頻率可供頻率捷變無線線路使用,采用25 kH頻道間隔。系統體系結構還提供全雙工數據交換和實時半雙工聲音通信。
導彈
“阿達茨”導彈系統配備的導彈,能夠同所有的類型低層面威脅交戰,包括在非常低的高度對峙範圍內暴露的攻擊型直升飛機。系統對抗空中或地面目標射程達到10公裏。導彈采用精確度非常高的激光駕束制導,激光導引頭柵格采用數位編碼用于精度和抗反措施幹擾。導彈安裝無煙推進系統采用慣性推進方式,最高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機動過載能力超過60 g。安裝一個非常先進的激光引信,在導彈發射後使用可變保險延遲自動設定。對抗直升飛機和地面坦克需要不同的戰鬥部。對直升飛機采用破片式戰鬥部,靠在目標上爆炸形成大量破片來擊毀目標;而坦克采用裝甲保護,破片式戰鬥部沒有多大作用,需要采用穿甲彈頭或較輕的聚能裝藥戰鬥部。“阿達茨”導彈系統總重51公斤,采用組合的破片和聚能裝藥戰鬥部重量12公斤,並且已經證實能夠穿透超過900毫米厚的軋制均質裝甲(RHA)。一套“阿達茨”系統總共可以攜帶八枚導彈。
火控和監視
“阿達茨”導彈系統配備的導彈,
在低層面作戰中,對火控和監視系統要求極高。使用雷達系統要受到多徑效應和地面雜亂回波幹擾。“阿達茨”導彈系統的火控和監視系統采用由前視紅外系統和電視系統組成的先進光電系統,用于目標捕獲、跟蹤和導彈引導,抗幹擾能力非常強。由洛克希德·馬丁導彈和火控系統公司提供,並且以“阿帕奇”武裝直升飛機上目標獲取與指示系統/飛行員夜視感應器(TADS/PNVS)的一個增強性能版本爲基礎。前視紅外裝置基于美國共通兼容模式,工作在八到十二微米波段,提供不利天氣狀況下的完全操作能力。其它的系統包括一個近紅外攝像電視系統在晝間使用,一個二氧化碳激光器用于導彈引導和一個在1.06微米操作“視力安全”Neodinium YaG激光測距儀。
“阿達茨”脈沖多普勒X-波段雙波束雷達用于目標捕獲和辨識,而且允許“阿達茨”導彈系統自主操作。雷達采用頻率捷變和全相幹技術。“阿達茨”導彈系統也能和其它采用雷達靜默模式的“阿達茨”導彈系統在一組命令、控制和通信網絡中共同操作,分配目標到其它的“阿達茨”導彈系統。雷達有能力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和在作戰網絡配置中進行20-目標計算機半自動威脅評估,幫助操作員將武器分配到高優先權上。系統也具有移動搜索和扇形搜索設計,範圍25公裏和高度8,600米。
作戰性能和交戰次序
總體來講,同直升飛機和地面坦克對抗交戰要有自身優勢,“阿達茨”導彈系統的機動化作戰能力體現系統高效、反應敏捷和導彈射程較遠的高性能上。從最初目標探測到導彈發射僅需要五秒。例如對于超低空並處于遮掩狀態(樹木、山體等)的直升飛機,只要一暴露,“阿達茨”導彈系統能立即發射速度高達3馬赫的導彈交戰。在戰場上一方面需要先敵發現,另一方面需要快速反應先敵打擊,“阿達茨”導彈系統射程達到10公裏,遠優于直升飛機的機載空對地導彈和坦克火炮,也優于一些坦克或裝甲戰車的車載反坦克導彈射程。在交戰次序中,首先開始目標探測和搜索,轉塔回轉;使用雷達系統、前視紅外系統和電視系統對抗空中目標或者使用前視紅外系統和電視系統對抗地面目標;跟蹤系統搜索和目標捕獲次序進行是使用前視紅外和電視瞄准系統;導彈發射和導引使用前視紅外系統、電視目標跟蹤系統和二氧化碳激光駕束制導。在第一枚發射完成後,作戰時機必須去發射第二枚導彈時,准備時間少于兩秒。再裝填只需要兩名人員,無需任何輔助設備,充分符合戰場上簡便、高效要求。
法國“西北風”防空導彈
法國“西北風”防空導彈(Mistral Missile)是由法國馬特拉公司牽頭研制的三軍通用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早在1970年,法國空軍就提出發展輕型防空系統的要求。1979年法國空軍代表三軍提出招標書,1980年馬特拉公司接受招標,開始研制,1986年研制工作基本完成,1987年推薦生産,1988年開始裝備陸軍部隊。到1997年底已生産11000多枚,訂購超過12500枚,已有韓國、巴基斯坦、新加坡、中國台灣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裝備或定購了這種導彈。其中,法國陸軍訂購了400個火力單元,4000枚導彈。台灣當局購買了550枚導彈。西北風導彈每枚46550美元(以生産10000枚計,1998年值),可重複使用的發射架成本33000美元,每個火力單元(便攜式)成本60000~100000美元之間。
法國和羅馬尼亞的聯合軍事演習期間發射的西北風導彈。
輕劍2000
“輕劍”最初代號ET-136,自1963年研發,1972年開始裝備部隊,先後發展了光學跟蹤和雷達跟蹤兩個型別。在1982年馬島之戰中,“輕劍”表現上乘,曾創下了擊落擊傷阿根廷A-4、“幻影”等14架戰機的紀錄。而操作簡單、反應快速、機動性強、便于空運且價格便宜,應是它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輕劍”總産量超過兩萬枚,銷售到10多個國家,也稱得上名牌防空導彈了。然而“輕劍”畢竟服役幾十年了,機件有老化,技術顯落後,難以適應現代防空作戰的需要。
S400凱旋
S-400(俄語:С-400 Триумф,北約命名爲SA-21 Growler, 咆哮,中國譯“凱旋”)是俄羅斯國土防空軍第三代地對空導彈系統,用于從超低空到高空、近距離到超遠程的全空域對抗密集多目標空襲,依據S-400研發的海基版稱爲魯道特防空導彈系統。該導彈研制型號又稱爲S-300PMU-3爲S-300家族之一,系統采用四種專門導彈對應防空需要,包括超遠程40N6 (400 公裏)、遠程48N6E3 (250 公裏)、中程9M96E2 (120 公裏)、近程9M96E (40 公裏),互相彌補,構成多個層次的防空屏障。此種國際獨特的武器設計比起稱爲一種導彈,稱爲“導彈組合系統”更合適,其戰術思想是透過協同化現有多種導彈加上強化過的偵搜電戰成爲戰場上的一種新戰術單元。
S-400的許多特征專門用于克服敵方的反制手段和隱形功能,配備有更強大的雷達功能,增強了反幹擾的能力,S-400系統還可以直接接管現有的S-300系列,納入組合一體化,對于已經采用俄系防空導彈的國家很容易導入,截至2014年12月俄空軍裝備8個營的S-400防空導彈。
S400
本文地空第一部分先說這些,接下來我們看看我國的地空導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