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推進,手機越來越成爲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章主要從手機依賴的現狀、成因和對策三個方面,對手機依賴現象進行詳細闡述。文章提出,手機依賴現象的成因有現實應用需求、人格因素、非制度化的群體規範以及情緒宣泄。針對于此,手機依賴的對策可以從提升個人素養,加強人際溝通,學校、社會制度引導,尋求專業心理援助四方面著手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依賴現象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手機已成爲人們交流聯系的基本工具,根據中國工信部統計數據,截止到2015年2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經超過12.9億戶。大學生群體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手機本身的信息交流功能強大,因而成爲大學生的新寵。但若使用不當,嚴重的容易形成手機依賴綜合征。
手機依賴綜合征,又稱手機綜合征,是指個體因爲使用手機行爲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産生了手機依賴現象,並且數量在逐年增長,甚至嚴重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深入探討手機依賴的成因及解決對策,將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
在我國,手機依賴現象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國內調查得出的總體的手機依賴率爲15%~30%②,但各個地區標准不同,導致檢出率不同③。例如,根據台灣的一項研究表明,近七成學生有手機依賴現象;另外,據江蘇省的一項調查發現,40%的學生若忘記帶手機,則會覺得很不舒服,沒帶手機就無法忍受的占到了37%④;天津市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明知道沒有來電或者短信,還是有73.2%的學生無意間翻看手機,並且一旦忘記攜帶手機,心理上就會覺得緊張或者空虛,甚至出現幻聽或拇指自覺顫動等症狀。
國外研究中發現,手機依賴率得出的結果超過28%⑤,但也會由于檢測標准的不同,而導致檢出率不同,如一項韓國的研究顯示,75%的本國大學生出現了“手機中毒症候群”;36%的英國學生報告說自己無法離開手機;西班牙近四成的年輕人,每天用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新加坡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患上手機依賴綜合征,93%的人會在用餐時用手機,近60%的人報告說,即使是如廁時也會使用手機打電話或發信息。美國一項研究現實,智能手機用戶每天查看手機的次數高達34次,甚至階段性的頻率可以高至每十分鍾一次,這樣的頻率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
現實應用需求。從現實上講,手機已經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如網店購買衣服便宜又方便;可以用手機訂外賣;外出旅行預定酒店住宿,價格合適又省事;火車票飛機票等也可以不用再去火車站或機場排隊購買了,這種手機智能化在給大衆帶來更多選擇和方便的同時,也讓大衆不知不覺被“囚禁”其中。手機的娛樂功能,如手機遊戲、音樂、影視、社交等等,讓大學生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此外,當手機成爲工作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後,如老師在班級QQ群或者微信群中發布的重要消息,不得不及時查看,久而久之,用不用手機已經無關個人選擇,而是被工作學習所迫、被科技所綁架。
人格因素。通過對手機依賴與五大人格的關系調查研究發現,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在神經質和社交焦慮上的得分明顯高于非手機依賴的大學生,而在嚴謹性、宜人性、外向性、開放性四個維度上,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得分明顯更低。這說明手機依賴的個體在人格上可能會表現出情緒敏感、易緊張、內向、多疑和自律性差等特點,並且在人際交往時容易緊張與害怕⑥。另外,通過對手機依賴與艾森克人格量表的關系調查研究發現,高精神質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強。也就是說具有難以適應外部環境,與別人不友好,孤獨、不關心他人等特質的人更容易産生手機依賴,他們內心有想和他人交往的動機,但羞于開口,因此會通過手機來與他人進行交流,或通過手機來緩解焦慮,從而形成手機依賴的特質,但手機依賴行爲又強化了神經質特質,因此更加無法適應環境⑦。秦曙的研究發現,不自信、低自尊及孤僻的個體,容易形成手機依賴。但也有研究者認爲,手機依賴的程度與個體社交能力成正比,即爲人越熱情好客、越願意與人接觸的個體,手機依賴現象越嚴重。
另外,國外研究者也對造成手機依賴現象的人格方面原因有一定研究,例如澳大利亞的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內外向、神經質、自尊水平是影響手機使用的主要因素,內向性格的被試者更容易表現出手機依賴傾向。Bianchi的研究發現,外向型低自尊個體手機依賴現象較嚴重。另外,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影響手機使用的主要社會因素包括:與家人、社會公共場合、同伴的接觸。
綜上所述,內向並且自我評價較低的個體更容易回避現實,容易出現手機依賴現象;若個體雖然是外向性格,但如果屬于低自尊,也會通過手機的方式過度與他人建立聯系,尋求他人認可,導致手機依賴現象的出現。
非制度化的群體規範。高校中正在形成一種“手機文化”,大學生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手機軟件的使用也在無形中將學生“綁”到了手機上,形成了虛擬的社區群體,面對面的兩個人都可能會放棄交流的機會,而轉向手機通訊工具。另外,手機社區的虛擬性和片段性,可以使自己有選擇地向他人展示自己,形成自己的公衆印象,加之大學生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爲了經營自己的形象,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手機網絡上,導致形成手機依賴。
另外,除了課下用手機交流和娛樂外,大學生上課使用手機也成爲了群體的一種非制度化共識。課堂上,若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就會拿出手機來玩,這雖然並沒有違反學生守則中有關逃課的說明,但無意間構成了一種新式的“曠課”行爲,還會帶動其他同學加入這一隊伍。因此手機依賴的學生越來越多也就不足爲奇了⑧。
情緒宣泄。手機交往的本質就是運用工具與熟悉或者陌生的人表達自己,包括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或價值觀等,手機交往與面對面表達最大的區別是具有隱蔽性。大學生情感豐富,容易多愁善感,思想容易偏執,因此會遇到更多的壓力,如愛情、家庭、友情、學業、工作等。大學生遇到挫折事件往往更多的是選擇與人交流,當他們羞于面對面交流時,手機交往的優勢便成了最恰當的交流方式。另外,手機的易攜帶性使其成爲完全私密化的交流工具,不管遇到任何困惑,他們都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與自己的朋友交流,使自己的情感及時得到傾訴,並且這種傾訴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的隱私。正是由于這種隱秘性,使得大學生在用手機交流時,可以忽視原本的角色而敞開自己,情緒更容易得到宣泄,從交流中得到滿足,這種交流過程對于前文所述的那些具有難以適應外部環境,與別人不友好,孤獨、不關心他人等特質的個體來講,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極易導致手機依賴。這也爲此類大學生未來適應社會,埋下了隱患⑨。
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對策
手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利工具,但使用不當就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大學時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大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時期,處理好手機使用和學習生活的關系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從多個方面入手,積極努力減少手機依賴現象。
提升個人素養,自覺抵制手機依賴。手機傳遞的信息豐富多彩,既有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又有可以互動的軟件應用,另外,手機交流方便自由,隨時隨地進行討論和分享知識,但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性,導致信息大量重複,其中不乏垃圾信息、不健康的資訊和歪曲事實的描述等,這就加大了信息選擇的難度,導致學生們無法在手機上受到知識的熏陶。另外,由于微博、微信的興起,信息傳遞的方式較之以前出現了片段化的特點,大學生讀書的時間大大減少,學生無法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更多的是喜歡刷微博、刷微信,而過度攝取手機的片段化信息不但會影響到學生的注意力,還可能導致大學生思想的片面化,一方面使得大學生懶于思考信息的准確性和客觀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缺少了連貫的思考能力。因此,大學生更應該在利用手機帶給他們的便利、享受自由表達的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多讀書讀好書,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信息篩查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不做“低頭族”。
加強人際溝通,著眼外部精彩世界。大學生應多接觸現實,學習一些溝通的技巧,進而改善手機依賴現象。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首先,參加社團、郊遊、健身等活動,在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團體中分享彼此的興趣、情緒,增強社會支持,在此過程中發現現實交流的益處,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另外,適當增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大學生時代擁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因此增加社會實踐,走出校門,將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不僅可以排除對手機的依賴,還可以增加實踐經驗和未來的生存技能。其次,家長要鼓勵大學生接觸現實。雖然大學生已經成人,但是家庭在大學生的生活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基地,家庭塑造了大學生的人格,家長應在尊重大學生的前提下與他們平等溝通,鼓勵學生自由思考,鼓勵學生在保證學習成績的前提下發展其他興趣特長,積極引導大學生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給大學生安全的心理氛圍,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態,使大學生將注意力從手機的小屏幕轉換到精彩的外界環境中。
學校、社會制度引導,優化學生所處環境。首先,學校方面應鼓勵學生正面面對困難,多舉行宣傳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手機的作用,正確使用手機,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活動,如講座及團日活動,推薦給學生一些實用的手機學習工具以及對他們未來有幫助的理念,變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爲引導其正確使用手機,在不影響學習和生活的前提下,用手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大學期間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定格,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手機的不良信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學校應引導學生多關注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積極信息,教師或輔導員可以將有益的微信平台、微博等推薦給學生。另外,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過程,課堂上使用手機是不利于授課的,這也可以制定一定措施,保證學生使用手機的規範性。例如某學院新學期開學第二周,推出了“手機入袋”的規定。學生上課時都需要將手機交至講台處的手機袋中,袋子平時由班幹部保管,袋上標有學生姓名,若手機沒入袋,則將被記爲“曠課”。從反饋效果來看,學生上課積極性有所提高。
其次,社會方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家的規章制度,都可以爲減輕手機依賴現象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意大利某飯店規定,用餐前先交電話,並且這一規定受到了越來越多餐館的響應,他們認爲用餐是一種很惬意的事情,但是由于手機的存在,使得原本和諧的用餐場合變得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這一規定使得人們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美食上。另外,韓國的多個部門聯合制定了《2014互聯網中毒預防及緩解推進計劃》,並將義務對韓國714萬名小學、初中、高中生進行網瘾預防教育。這項教育非常嚴格,在訓練中嚴禁學生用手機上網。除此之外還要參加各項團體活動,如跑步和賽馬等,甚至有些學校還會讓父母陪同。這樣不僅增加了孩子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也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使孩子不再用手機的方式與他們進行傾訴,或用逃避的方式面對問題。在法國也刮起了一股“斷網”熱潮,他們紛紛將智能手機換回老式手機,他們認爲智能的現代手機雖然將豐富的信息呈現給了人們,但導致的結果卻是人們陷在手機裏無法自拔,因此他們用這種形式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美國的金伯利教授是治療網瘾的專家,他認爲治療孩子的網瘾,要從五個方面綜合入手:第一,學校方面應明確網瘾的現實危害,並約束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規範管理學生上網。第二,以課堂的形式,宣傳網瘾的危害。第三,防患于未然,若發現學生有網瘾的傾向,教師與家長應該及時進行幹預。第四,積極引導學生與外界多進行交流,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愛好,並鼓勵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第五,與學生共同探討有關網瘾的問題,從學生中尋求正確對待網瘾的方法。
尋求專業心理援助,探索解決根本問題。手機依賴綜合征若得不到及時處理,將會出現如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症狀,有時也會出現抑郁及毫無征兆的心理低落現象,這時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適當對他們使用手機進行限制,避免把心思集中在玩手機上。必要時,可運用專業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其實,較多的手機依賴綜合征患者深層原因並非是喜歡玩手機,很有可能是生活中的適應問題、情感問題、學業問題等的延伸。因此,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將深層原因找出並解決後,手機依賴現象也將隨之消失。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有多種,如系統脫敏法,學生爲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長制定計劃,每天在固定時間段內不使用手機,隨後,可以每次適當延長不使用手機的時間。必要時配合一些抗焦慮、抗抑郁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