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采訪調研行南線采訪團走進渭南、商洛、安康等地,看到了陝西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成效,感受到幹部群衆昂揚的鬥志,他們表示 ——
國家電投陝西分公司渭南聯合光伏電站項目。通訊員 彭一鵬攝
8月1日,在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傳習館,人民日報社古巴籍記者亞瑟夫正在學習打快板。群衆新聞網記者 王若歆攝
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茶山。 記者 梁少飛攝
“陝西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裏有太多讓我印象深刻的見聞。作爲一名外國記者,我希望陝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8月5日,人民日報社古巴籍記者亞瑟夫說。
過去的一周,亞瑟夫跟隨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采訪調研行南線采訪團走進渭南、商洛、安康等地,探訪陝西群衆的幸福生活。生態保護、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盡管各地資源禀賦、發展路徑不同,但所到之處,他和其他記者都有相同的感受:陝西幹部群衆用滿滿的幹勁、勤勞的汗水,澆灌出紮紮實實的收獲。
青山綠水的守護
8月2日,在合陽縣洽川處女泉邊,鼓聲震天,身穿民族服裝的漢子們,跳著遠古先民的舞蹈。熱烈的氣氛,讓采訪團一行感受到了濃厚的民族文化。
滾滾黃河,從黃土高原奔騰而下,一路蜿蜒前行流經合陽縣40余公裏,“流”出了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湖泊型濕地,留下了“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的傳世經典,形成了萬頃蘆蕩、百種珍禽的生態美景。
合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吉宏偉介紹,近年來,合陽縣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及生態恢複力度,持續推進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堅持不在洽川地區布局工業産業,有效豐富了濕地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是全體三秦兒女的共識。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承擔著“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要職責。
8月4日,在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工作人員打開監測系統,只見安康市河流的實時監控信息出現在一塊大屏幕上。通過監控,各出水口的排汙情況一目了然。不僅如此,系統還自動監測河流上是否存在非法垂釣現象,並進行提示。
人民日報社記者吳凱說:“站在漢江之畔,只見滿目青翠,讓我十分震撼。我也從中感受到陝西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希望通過自己的報道,讓更多人了解陝西對于綠水青山的守護。”
鄉村振興的推進
清澈的黃洋河從崇山峻嶺間蜿蜒而下,穿過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形成了深深淺淺的川道丘陵區。“藏”在這兒的財梁社區山清水秀,宛若江南。
財梁社區第一書記郝屹介紹,財梁社區由財梁、趙梁、龍泉等5個村合並而成,轄內面積30平方公裏。這裏貧困發生率曾達52.9%,屬于“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作爲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定點幫扶點,這幾年總行先後投入3400多萬元爲社區修路建橋、拓展産業。目前,社區“六園五廠”的産業格局已經形成,蝦稻共養、食用菌、茶葉、毛絨玩具等項目遍地開花。
“我們這裏山多,不適宜大面積耕種,要因地制宜,改變思路,摸索合適的産業發展之路。”下一步的發展藍圖,郝屹已在心中繪好,“打造農旅融合示範帶和現代農業展廳,用二三産反哺一産,努力讓財梁社區成爲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
看到財梁社區群衆的幸福生活,前來采訪的光明日報社記者李潔很是感動:“我是第一次來到陝南,深刻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這裏的山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我相信這裏人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這裏的綠水青山會成爲真正的金山銀山。”
財梁社區的變化只是陝西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2021年,全省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6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
“來到陝西,看到通過辛勤勞動而收獲幸福的廣大脫貧戶,我們真切感受到國家的富民政策、農業政策落到了實處。”人民日報社海外版科教部副主任熊建說。
文化傳承的自信
秦東大地——渭南,蘊藏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聞名遐迩的戲曲之鄉、鼓舞之鄉和手工技藝之鄉。
8月1日,采訪團一行人來到了渭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傳習館。在這裏,采訪團成員不僅對渭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沉浸式體驗了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産盛宴:采訪團成員一同上台參與華陰老腔演出;精妙的提線木偶戲讓大家拍手叫好;華山戲法的一手“耍把戲”逗得大家直樂;創新皮影戲展示了傳統與創新的深度融合……
身爲渭南市華州區皮影雕刻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54歲的薛宏權精研皮影藝術已近40年。2015年,他組建皮影演出團,從皮影制作向皮影戲表演轉型。他帶著徒弟,不僅把皮影藝術展示給各地的觀衆,還走出國門,遠赴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地演出。
薛宏權告訴記者:“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只守舊,與時俱進發展創新才能留住觀衆的心。從古至今,皮影戲其實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
“在這次采訪調研活動中,我們欣賞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品嘗了各種地方特色美食,也感受到了陝西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成效。”亞瑟夫說,“這片土地上有太多驚喜等待我們去挖掘、去體驗,有機會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再來這裏感受!”
記者 張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