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旗幟
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東南亞許多國家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或與中國保持著良好親密的關系。但自近代西方入侵以來,東南亞各國先後成爲西方列強的海外殖民地,被迫從中國的“天朝”體制之下剝離出去。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冷戰格局的出現導致東南亞地區部分國家,尤其是東盟的五個創始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出現斷裂情況。而這一切,直到1970年代才發生根本性改變。
一、東盟的成立及其與中國的關系
1967年8月,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五個國家于泰國曼谷舉行五國會談,共同決定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即今天爲我們熟知的東盟。東盟的五個創始國雖就單個來看實力並不突出,但由于東盟各國大多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故東盟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不容小觑。
最初的東盟五國
就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來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幾年裏,可以用“惡劣”兩字形容。盡管東南亞各國大多與中國有著千余年的曆史淵源,也是中國海外華人華僑最爲集中的地區之一,但受冷戰兩極格局的影響,東盟五國又大多受美國的直接影響,所以東盟國家將中國視作“共産主義”威脅,對中國十分不信任。甚至在1967年東盟成立的兩個月之後,東盟五國中唯一與中國保持外交聯系的印度尼西亞宣布與中國斷交。
印度尼西亞國旗
直至1970年代初,東盟五國與中國的關系並不算好,甚至可以說相當差勁。但是,世界格局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情況與新局勢。我們都知道自1960年代開始,中蘇之間出現種種裂痕,兩國關系逐漸惡化,與此同時,蘇聯對美國形成強大攻勢,美國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呈防禦姿態。尤其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之後,蘇聯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蘇聯一方面希望東盟各國由親美轉向反美,另一方面也企圖通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在短短的幾年內,中美蘇三國之間的外交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美關系開始趨于和緩,東盟各國也在蘇聯的逼迫下,開始調整與中國之間的外交聯系。
越南戰爭
二、中國與東盟關系的起步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政府便十分重視與東南亞各國的外交往來。1955年的萬隆會議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大外交盛事,作爲外交團負責人的周恩來總理將大國外交風範展現得淋漓盡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在這次會議上經由中國提出的。但由于冷戰影響,中國自1950年代之後一直未能與東南亞各國在外交層面取得更多進展。
萬隆會議
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台灣,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開啓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第一步。
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宣布正式建交。
外交層面接連取得三項巨大成就,爲新中國打開外交新局面提供了絕佳時機。1972年7月,東盟各國在外長會議中明確提出,要打破以往與中國的外交僵局,爭取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
尼克松訪華
東盟五國中的馬來西亞,率先對中國表現出積極的外交態度,1971年,馬來西亞即在中國恢複聯合國席位的過程中投出寶貴一票。1972年11月,馬來西亞總理派出高級代表團訪問中國,代表團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接見。對于馬來西亞提出的種種外交疑問,周恩來予以真誠回答,他簡單直接的表態使馬來西亞最終放下顧慮,于1973年間正式開展與中國建交的談判活動。
1974年5月28日,馬來西亞總理拉紮克正式訪問中國,此時周恩來總理身體狀態已不算太好,但他還是親自舉辦歡迎晚宴。兩位領導人之間開誠布公的交談促成了兩國的建交,5月31日,周恩來總理與拉紮克正式簽訂中馬建交公報。可以說,中馬兩國的建交意味著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外交往來有了根本性的突破,馬來西亞是東盟的創建國之一,中馬建交意味著亞太地區自冷戰爆發以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時代。
中馬建交
三、外交上的一個個突破
伴隨著中美、中日與中馬之間外交關系的恢複,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外交來往也如同踏上了快車道一般飛速前進。1972年2月,菲律賓總統派出代表訪問中國,周恩來在會見菲律賓代表時提出中國願意同菲律賓恢複外交往來。同年,中菲之間的貿易數額達6000多萬美元,政治推動經濟往來,經濟往來反過來助推政治與外交層面的發展。
1974年9月,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作爲總統特別代表前往中國進行訪問,此時的周恩來尚在醫院進行治療,但他出于中國外交考慮,依然與馬科斯夫人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談。此次會談的關鍵是菲律賓是否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周恩來在會晤中既堅持這一原則,又采取了靈活的態度,承認並且認同菲律賓與台灣之間的經濟往來,這極大打消了與台灣有著密切經貿往來的菲律賓一方的顧慮。1975年6月,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正式訪華,9日,兩國簽署中菲聯合公報,向全世界宣布中菲兩國正式建交。
時任菲律賓總統馬科斯
正如中美之間的外交破冰是由“兵乓球”開始的那樣,中國與泰國之間外交關系的恢複也與體育運動密切相關。1972年,亞洲兵乓球錦標賽于北京舉辦,泰國高級官員巴實以乒乓球顧問的身份一同來到北京,並得到周恩來的會見。1973年8月,泰國派羽毛球隊來華訪問,泰國外交部官員也隨同羽毛球隊來到北京,與中國外交部官員進行會談。像這樣中小規模的泰國外交訪問團還有很多,大多以羽毛球、乒乓球或者貿易代表團的名義來到北京,與中國政府展開各方面的談判。也正是在這一輪輪的外交談判中,中泰關系一步步得以深化。1975年6月,泰國衆議院議長巴實訪問中國,還是周恩來總理接見了他,周總理向巴實作出承諾,無論中國如何發達,都不會在世界上稱霸,會盡最大可能保持東南亞地區的和平,7月,中泰兩國宣布建交。
70年代的泰國一角
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建交,雖未直接促成中國與新加坡的建交,但新加坡也開始改變之前的對華態度,開始與中國建立起正向聯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同中國的關系。1975年9月,中國正式承認東盟組織,東盟也正式宣布放棄之前的包圍與孤立中國的各種政策條約。1990年,中國與新加坡建立外交關系,同年,中國恢複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外交關系,至此中國與東盟五國全部建立了外交聯系。盡管此時周恩來總理已經去世10余年,但正是他在1970年代做出的巨大努力,才有力促成了中國在1970年代的外交突破。
文史君說
1970年代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外交上取得巨大突破的十年。盡管我們都知道這一時期周恩來總理已經身患重病,但他卻依舊堅持親自與東南亞各國的外交使團或領導人進行直接會談,以確保外交談判取得最佳效果。今天的中國與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已建立起外交關系,但我們卻不能忘懷,正是幾十年前這一代中國外交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外交成就。
參考文獻
潘敬國、張穎:《周恩來與中國同東盟國家關系的開啓》,《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5期。
秦豔峰、喻常森:《20世紀70年代中馬建交的背景與意義》,《東南亞研究》2011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爲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