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毒蝦——新加坡海軍裝備發展戰略探析
作爲一個地緣戰略環境複雜的海洋國家,新加坡自立國起就十分重視海軍建設,並根據周邊形勢發展變化以及自身國情特點樹立了“小而精”的海軍建軍思想,效仿以色列強調在國土縱深和軍隊數量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以質量取勝,禦敵于國門之外。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新加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發展海軍,最終建成了一支在精幹高效、技術先進的強大海上武裝力量,並且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海軍裝備發展戰略。
新加坡海軍人員與機構組成
新加坡海軍的前身新加坡志願海軍部隊于1966年1月22日組建,1975年正式更名爲新加坡共和國海軍。作爲一支扼守戰略要沖的島國海上武裝力量,新加坡海軍主要負責保衛領海和維護海上交通線。
新加坡海軍現有兵力約4500人,由海軍總長領導,海軍總長負責新加坡海軍的全部行動與管理,並直接向三軍總長報告。中央機構設置爲海軍人事部、海軍情報部、海軍作戰部、海軍後勤部、海軍計劃部、海軍訓練部。作戰部隊劃分爲海事安全作戰群、海軍後勤司令部、海軍訓導司令部、艦隊司令部和海軍潛水部隊。其中,海事安全作戰群下設第180協同海上安全突擊隊、第182分艦隊和194分艦隊;海軍後勤司令部下設搜集部隊、准備部隊和支援部隊;海軍訓導司令部下設海軍軍事專家研究所和海軍學說研究部隊;艦隊司令部下設171潛艇分隊、第一分艦隊以及第三分艦隊;海軍潛水部隊則分爲清理潛水隊、水下破拆隊、特種作戰隊、蛙人學校。新加坡海軍現有兩個主要軍港,分別爲大士海軍基地(Tuas Naval Base,TNB)和樟宜海軍基地(Changi Naval Base,CNB)。
新加坡海軍軍旗
新加坡海軍主要武器裝備
新加坡海軍目前裝備有44艘各類艦艇,涵蓋護衛艦、輕型護衛艦、潛艇、巡邏艦、濱海任務艦、登陸艦、掃雷艦以及水面無人艇等多個種類。海軍裝備總體技術先進,搭配合理,符合新加坡國情與實際需要。
水面艦艇
水面艦艇部隊是新加坡海軍的主體力量,承擔了絕大部分海上防衛任務。目前新加坡海軍在役的水面艦艇主要有以下四型:
“勝利”級輕型護衛艦共6艘,首艦由德國建造,于1990年服役,余下5艘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建造,排水量595噸。艦首安裝有一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艦體舯部有兩組四連裝美制“魚叉”反艦導彈,後方兩側船舷各布置一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艦尾兩側安裝了兩組八聯裝以色列“巴拉克-1”型防空導彈垂發裝置。“勝利”級是新加坡海軍第一型裝備反潛聲呐和反潛魚雷的軍艦,初步填補了其反潛能力的空白,還使新加坡海軍能夠首次將軍事存在向西延伸至馬六甲海峽之外,向東延伸至南海。
“勝利”級輕型護衛艦
“可畏”級護衛艦共6艘,首艦由法國建造,余下5艘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建造,是新加坡海軍目前的主力水面作戰艦艇,被視爲東南亞最先進的作戰艦艇。該級艦基于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爲原型改進而來,武器系統爲1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4套8單元法國“席爾瓦”A43發射模塊(配備“紫菀”-15/30艦空導彈,射程15/30千米),2座四聯裝美制“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三聯魚雷發射裝置。該艦滿載排水量3200噸,航速27節,續航力4500海裏/15節,艦載機爲1架S-70B反潛直升機。“可畏”級護衛艦的加入,使新加坡海軍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進一步拓展其海上防禦空間。除此以外,該級艦裝備的“紫苑”防空系統與“武仙座”遠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相結合,使新加坡海軍從此具備了艦隊區域防空能力,成爲整個國家防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畏”級護衛艦
“獨立”級瀕海任務艦共8艘,該級艦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建造,是爲取代“勝利”級而于近年陸續服役的新艦艇。“獨立”級瀕海任務艦排水量1250噸,最大航速27節,續航力3000海裏/18節。武器系統爲1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12單元法國“米卡”防空導彈垂發系統,“台風”25毫米遙控武器站以及2挺12.7毫米機槍,此外還設有拒止聲噪音系統和高壓水槍。艦尾不設機庫但飛行甲板可起降SH-60/NH-90級別直升機。該級艦參考了美國瀕海戰鬥艦的設計理念,十分強調自動化與數字化,全艦操作僅需23人,以瀕海作戰爲主要任梅萊拉務,平時維持低強度武裝,戰時可根據需要快速換裝任務模塊。
“堅忍”級坦克登陸艦4艘,該級艦是新加坡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艦船,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建造,于1998年-2001年間陸續服役。“堅忍”級登陸艦滿載排水量8500噸,該級登陸艦的運載能力爲18輛坦克、20輛裝甲車、350名士兵和4艘登陸艇,飛行甲板可以容納兩架中型直升機,具備一定的立體登陸能力。4艘“堅忍”級坦克登陸艦的服役,使得新加坡成爲東南亞地區唯一能設計建造先進兩棲艦的國家,幫助新加坡海軍具備了遠距離投送旅級規模部隊的能力。“堅忍”級的登陸能力也受到多國海軍的關注與認可,泰國海軍于 2011年采購了一艘該級艦並命名爲“安通”號。
“堅忍”級坦克登陸艦
潛艇
新加坡海軍潛艇部隊組建于1995年,是二戰後東南亞地區第二個擁有潛艇的國家。目前,新加坡海軍在役2艘“挑戰者”級潛艇和2艘“射手”級潛艇。
“挑戰者”級潛艇4艘,該級艇原爲瑞典的“海蛇”級柴電潛艇,建造于1965年,于1995年經簡單維修改裝後售予新加坡。其水下排水量1200噸,擁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挑戰者”級填補了新加坡水下力量的空白,幫助新加坡積累了大批潛艇使用經驗,目前已有兩艘“挑戰者”級潛艇退役。
“射手”級潛艇2艘,該級艇同樣爲瑞典生産,原爲瑞典“哥特蘭”級AIP潛艇,新加坡于2005年購入並進行現代化改裝,于2011和2013年分別重新服役。“射手”級水下排水量1143 噸。擁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3具400毫米發射管。該級潛艇最大的亮點在于安裝了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可使潛艇潛航時間增加到2~3 周,潛航數千海裏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充電。同時,該級潛艇也是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之一。
“射手”級潛艇
此外新加坡還向德國采購了4艘218SG級大型AIP潛艇用以替換老舊的“挑戰者”級潛艇,首艘“無敵號”已于2019年2月在德國下水,計劃于2021年加入新加坡海軍。該級潛艇入列後,新加坡海軍將擁有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水下作戰力量。
“無敵”號下水典禮
新加坡海軍裝備發展戰略
自主生産與對外采購並重
新加坡海軍的裝備發展並沒有采取簡單的對外采購以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而是采取了自主生産與對外采購並重的發展戰略。從實踐效果來看,該戰略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加坡海軍不僅獲得了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本國的軍用艦艇制造技術獲得了極大提升。作爲新加坡海軍主要作戰力量的“勝利”級和“可畏”級護衛艦均采用了首艦由外國制造,剩余艦艇由本國防務公司以生産許可或技術轉讓的方式建造。一方面對外招標采購的建造模式幫助新加坡海軍接觸到了最先進的海軍裝備,及時了解世界最新海軍技術發展動態,擴大新式武器裝備來源,最大限度地保證預期裝備技戰術指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自主生産的後續建造模式幫助新加坡海軍掌握諸多軍用艦艇設計與建造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裝備建造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娴熟的工人與工程師,使得新加坡的軍用造船能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巨大提升。
在這一裝備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等造船企業逐漸成長爲經驗豐富,技術先進的世界知名軍用造船集團。該公司先後爲新加坡海軍獨立設計與建造了“堅忍”級坦克登陸艦與“獨立”級瀕海任務艦。前者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型具備立體登陸能力的兩棲艦艇,並成功出口泰國,使得新加坡海軍一躍成爲該地區遠距離投送能力最強的武裝力量;後者則取代了德國建造的“勝利”級輕型護衛艦,成爲新時期新加坡海軍遂行近海防衛、緝毒查私、人道主義救援的重要力量。
規模戰力與國情需求平衡
作爲東南亞地區唯一以華人爲主體的國家,新加坡一直面臨著比較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外部的威脅長期存在,地理位置新加坡上被伊斯蘭國家所包圍,並且就領海,航道以及島礁主權等問題同馬來西亞等鄰國存在爭端;國土戰略縱深狹小,新加坡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城市島國,總面積爲682.7平方千米,面對外來侵略時缺乏有效的戰略防禦縱深;周邊熱點問題頻發,南海爭端,馬印對抗等地區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新加坡的海上安全;過度依賴海上交通,新加坡四面環海,海上貿易發達,嚴重依賴海上交通線。如果海上交通線被切斷,新加坡的經濟將陷入癱瘓,從而造成災難性後果。因此,新加坡需要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擴充海軍實力,研發先進武器裝備。但是新加坡在打造精銳海上力量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馬來西亞等鄰國的反應,如果大規模擴充海軍實力,過度刺激鄰國,將有可能引發區域海軍軍備競賽,惡化地區戰略環境,從而背離通過加強軍事力量來維護安全的初衷。
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
因此,新加坡海軍采取了規模戰力與國情需求平衡的武器裝備發展戰略,放緩研發裝備進攻性武器裝備,不盲目擴大艦隊規模。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新加坡海軍著重發展量少質精、以質取勝的海上裝備,通過外購與自研並重的方式,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技術先進、戰力均衡的海上武裝力量,以較小的裝備規模有效遂行了諸多海上防衛任務。
無人化與信息化加速推進
新加坡海軍緊盯世界海軍技術裝備發展趨勢,在提升傳統海軍主戰裝備的同時也在大力發展無人化海上裝備與信息融合技術,最大限度的釋放現有裝備作戰潛力,搶占未來裝備發展技術高地,從而增強海軍戰力,鞏固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優勢地位。
一方面新加坡海軍以技術與資金優勢爲著力點,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武器系統,以滿足海軍未來作戰無人化的需求。2004年,新加坡海軍引進以色列研制的“保護者”無人艇,並于2005年初正式部署,成爲了亞太地區首個部署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的海上力量。該艇采用模塊化設計,配備一系列的傳感器和導航系統以及一體化海軍作戰系統,可根據任務的不同需要,快速轉變裝備形態以執行反恐、偵察監視、水雷戰、反潛戰、港口保護和火力支援等任務。“保護者”無人艇的服役,使新加坡海軍首次具備了無人作戰能力。之後新加坡相關防務公司先後研制出“金星”與“警惕”兩型水面無人艇,前者類似于“保護者”無人艇,後者則擁有更大的尺寸與排水量,能夠搭載更多的有效載荷,並參加了幾次新加坡海軍組織的艦隊戰鬥實驗演習,進行了超過48個小時的長航程無人操作演示。新加坡海軍還參與了美國海軍“斯巴達”無人艇的研制工作,同時,也在研制續航能力強的無人駕駛海上偵察機,以替代目前服役的“福克-50”海上巡邏機。另一方面,新加坡海軍注重信息融合,加強系統集成,著力建設一體化作戰力量,努力把海上作戰平台和陸上情報監視系統融爲一體。積極推進海軍與其他軍種的信息網絡無縫鏈接,加強海上作戰平台與各型作戰飛機的信息融合,以不同信息系統的集成增強海軍的作戰能力。例如,新加坡海軍“可畏”級護衛艦的信息網絡與全軍信息網絡系統相連接,其“武仙座”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獲取的海空目標信息,可通過全軍信息網絡系統實現共享,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海空防衛的一體化水平。
新加坡海軍無人艇
曆經半個世紀的發展,以技術和經濟實力爲基礎,在切實可行的裝備發展戰略指導下,新加坡海軍發展迅速,已經從一個近岸防禦型海軍發展成爲裝備齊全、編制合理、攻防兼備,國産化程度較高,可實施區域作戰的地區性海軍,不僅出色完成了領海防禦與航線維護的任務而且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國際場合,參與各種雙多邊行動。新加坡海軍的發展曆史向我們證明了正確而實際的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其經驗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