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
沈陽市政府網正式發布
《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
前 言
沈陽是我國特大型、具有綜合性優勢的區域中心城市,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集聚力、輻射力、帶動力強,對引領遼甯和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國家面向東北亞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平台。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要有新突破,對沈陽等副省級城市成爲東北振興的主要依托寄予厚望。遼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能級。沈陽十三屆市委十三次全會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爲“十四五”時期的總目標加以推進落實。沈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再次提出:奮力推動新時代沈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甯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切實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區域影響力,確保沈陽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特編制此行動綱要。
一、開啓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沈陽市緊緊圍繞振興發展新要求,牢牢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深入貫徹黨中央戰略決策和部署,積極應對挑戰,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打開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開啓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一)振興發展新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東北地區考察,召開專題座談會,對東北全面振興作出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推動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爲東北振興發展指引方向、指明路徑,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東北全面振興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
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四個著力”,即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下大氣力改變傳統産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産品居多的單一産品結構;著力鼓勵創新創業,把創新作爲東北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甯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個推進”,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幹部作風轉變。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提出“五大安全”,即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産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提出“六項重點工作”,即以優化營商環境爲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爲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科學統籌精准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産,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衆共享東北振興成果。
2.國家推進東北振興發展重大舉措。
2014年8月8日,《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提出,著力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緊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提升産業競爭力等11項35條重大政策舉措。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幹意見》(中發〔2016〕7號)提出,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2016年11月1日,《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幹重要舉措的意見》(國發〔2016〕62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創新轉型、擴大開放合作、切實加強組織協調等4項14條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舉措。
2016年11月1日,國務院批複《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科學研判了東北地區當前發展形勢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振興目標和戰略重點。
2017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7〕22號),明確支持東北地區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激發內生活力和動力,促進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在合作中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謀發展。
2021年9月6日,國務院批複《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出發,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優化,著力構建區域動力系統,著力在落實落細上下功夫,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關于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的通知》《關于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批支持東北振興發展重大政策,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二)重大意義。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甯振興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確保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的具體行動舉措,對沈陽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提升開放合作層級,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在全省、全國的大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意義重大。
1.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築牢安全底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東北地區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産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陽認清發展的曆史方位和責任使命,胸懷“國之大者”,依托區位、産業、資源、生態等方面優勢,主動發揮省會城市龍頭引領作用,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穩定糧食生産,強化能源保障,推動綠色發展,切實在“五大安全”中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
2.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引領東北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陽立足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圍繞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強化沈大與哈長城市群聯動,加快形成東北地區暢通循環的樞紐和節點體系,更好鏈接東北亞乃至全球資源,成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3.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推動遼甯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舉措。遼甯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形成“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陽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整合周邊城市資源,共同打造區域一體、協調聯動、共享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強與大連聯動發展,聯動遼甯沿海經濟帶、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遼東綠色經濟區,成爲東北振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4.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戰略行動。沈陽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指出要奮力推動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沈陽加快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在綠色低碳發展、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和“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上作出示範,由工業文明時代裝備制造的“優秀生”蝶變爲生態文明時代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模範生”。
(三)基礎條件。
1.自身優勢。樞紐地位明顯,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全國區域樞紐機場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以及東北最大的集裝箱貨運鐵路編組站蘇家屯站,已形成“一環、兩弦、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網,哈大、沈大、沈丹等高速鐵路交彙于此,是國家規劃建設的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産業基礎雄厚,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産業門類齊全,競爭優勢明顯,擁有寶馬在全球最大的生産基地,通用石化重礦裝備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機器人産業規模居全國前列,IC裝備産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三甲,擁有特高壓變壓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一批大國重器。科創優勢突出,擁有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金屬研究所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兩院院士24名,全市各類科技創新平台達到116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發平台60余家,涵蓋智能制造、信息技術、航空裝備、生物健康、材料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前沿領域。教育資源豐富,集聚了東北大學、遼甯大學等47所高等院校,是東北地區本科高等院校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涵蓋了綜合、理工、醫藥、農林、藝術、體育、建築、軍事、警務在內的九大類別高校的城市,高等教育發達。醫療水平領先,是全國擁有三級甲等醫院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北京、上海、沈陽),集聚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北方戰區醫院等全國優質醫療資源。文化底蘊深厚,擁有72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史,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擁有“一宮兩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産,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2.發展基礎。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沈陽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爲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經濟實現企穩回升、穩中向好,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動做實統計數據的情況下,經濟運行持續保持在合理區間,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定增長,比2015年增長21.4%,有效投資不斷擴大,寶馬新工廠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落地實施。産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120萬噸乙烯三機、±1100千伏高端換流變壓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重大技術裝備問世,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培育壯大,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25%,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62.5%,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創新沈陽建設闖出新局面,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機器人學院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台在沈布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31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穩居東北地區首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網通辦”引領全省,“一碼通城”成爲全國樣板,“一件事一次辦”達到全國一流水平,連續兩年成爲東北地區唯一的中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戶,年均增長12.7%。城市品質穩步提升,“多規合一”紮實推進,城市空間全面優化,基本形成“東山西水、一河兩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城市發展重心實現南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環形+放射”快速路網和“十字+環線”地鐵結構的城市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沈陽藍”漸成日常,成功進入國家衛生城市行列,全國文明城市實現“三連冠”。城市影響力顯著增強,成功舉辦首屆工業互聯網全球峰會、第十八屆世界冬季城市市長會議以及全國田徑錦標賽、國際賽艇公開賽、中國青少年滑雪大獎賽等重大會議和賽事活動,沈陽馬拉松連續三年榮膺中國田協金牌賽事、2020年榮膺世界田聯標牌賽事,成爲足球世俱杯承辦城市。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741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598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16連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連續16年提高。
(四)面臨形勢。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站在“十四五”的曆史新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展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沈陽正處于戰略機遇叠加期、調整轉型攻堅期、風險挑戰凸顯期、蓄勢躍升突破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具有複雜性、全局性,但機遇更具戰略性、可塑性。一是戰略機遇全面叠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興起,創造出巨大需求和重大商機;國家出台中發37號文、《東北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爲謀劃高質量項目提供了空間和平台。二是調整轉型面臨攻堅。沈陽傳統産業占比高,數字化程度低,新動能不足,城市發展方式較爲粗放,要以數字賦能爲抓手,強力推進産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社會轉型。三是風險挑戰不斷凸顯。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發展的外部風險時刻存在;城市內部財政金融、安全穩定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風險點,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四是蓄勢躍升亟需突破。經過多年改革發展積澱,沈陽區位樞紐、科教人才、産業基礎、生態文化、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正在不斷釋放出新的發展動能,亟需錨定奮鬥目標,保持競進姿態,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
二、擘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藍圖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甯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聚焦補齊“四個短板”和“六項重點工作”,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以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優化營商環境爲基礎,以改革開放創新爲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強化高質量項目和高水平制度創新“兩個抓手”,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紮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突出抓好“四個行動”,大力發展“五型經濟”,著力提升城市“四個品質”,傾力打造民生品牌,推進産業、城市、社會“三個轉型”,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化的國家中心城市,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努力由工業文明時代裝備制造的“優秀生”蝶變爲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模範生”,爲全省作出“四個示範”,在實現遼甯振興發展新突破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當好先鋒,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黨領導沈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爲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力保障。
堅持創新引領。面向全球聚合創新資源,加快建設開放型創新網絡,推進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堅持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深化開放合作,全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輻射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堅持生態優先。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明確城市開發邊界,合理布局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建設天藍水綠、綠水青山的美麗沈陽。
堅持以人爲本。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方向,切實增進群衆福祉,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功能定位。
1.國家現代綜合樞紐。發揮沈陽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信息樞紐等優勢,以臨空經濟區建設爲引領,彙聚更廣範圍、更高層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打造服務東北、融入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門戶樞紐。
2.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發揮沈陽制造業基礎雄厚、體系完整優勢,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提升産業鏈現代化發展水平,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3.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揮沈陽高校院所集中、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優勢,依托渾南科技城建設,爭取國家重大科創資源布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建成輻射全省乃至東北亞的科技創新高地。
4.區域性金融中心。發揮沈陽金融産業基礎優勢,高標准建設金融集聚區,推動金融産品、金融服務、金融體系、金融科技、金融制度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努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5.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發揮沈陽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優勢,擦亮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打造中華文化標識,培育壯大文創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四)戰略步驟。
到2025年,建成東北地區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輻射帶動更加有力、創新驅動更加強勁、改革攻堅更加深入、動能轉換更加高效、文化發展更加繁榮、綠色轉型更加全面、城市品質更加精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綠色低碳發展、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和“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上爲全省作出示範,打造一個有活力、有品位、有顔值、有溫度的現代化都市。
到2035年,建成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人口規模達到1200萬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以上。城市發展能級顯著增強,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功能凸顯,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跻身東北亞國際化大都市行列,成爲東北亞重要經濟中心,彰顯沈陽魅力的世界文化創意之都和生態宜居典範。
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表
三、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
統籌交通、物流、信息基礎設施通道網絡和樞紐平台,高水平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信息樞紐,高質量發展樞紐經濟,構建國際國內戰略通道,打造便捷高效、智慧先進、宜居宜業的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城市。
(一)構建暢通發達樞紐網絡。
1.打造高效便捷的航空樞紐網絡。加強與機場集團戰略合作,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機場二跑道建設,完善空側基礎設施,提升機場綜合運輸能力。開拓國際航線網絡,加大對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日韓、東南亞國家主要經濟中心的覆蓋,拓展中亞、西亞航線網絡,開辟遠程航線,實現東北亞3小時和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到達。優化國內航線網絡,拓展“經沈飛”航線,增加與國內各區域中心城市間航線數量,穩步提升桃仙機場中轉能力。積極爭取第五航權,吸引基地航空和過夜航班,推進國際航空貨運企業發展全貨機業務,探索建立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聯盟。
2.構築“內客外貨”的鐵路樞紐網絡。積極推進沈白高鐵建設,規劃京哈直通線等聯絡線,形成以普速幹線鐵路爲骨架的環形放射狀鐵路網絡。規劃沈營、沈鐵、沈丹、沈撫等4條城際鐵路及沈遼、沈新、沈康等3條市域快線,強化區域城市群協同互動,實現城際普鐵互連互通。推動沈丹鐵路外遷、沈山增線工程,做好沈金鐵路前期工作,建設西南、東南貨運環線,完善貨運鐵路網絡。新增田義屯樞紐,推動形成“四客六貨兩編組”鐵路樞紐格局。
3.建設全域一體化公路網絡。推動京沈高速擴容改造,規劃新增沈陽—秦皇島國家高速公路,強化京沈高速通道聯系。推動沈陽都市圈環線高速新建項目,完善沈陽高快速路網布局,提升通行能力。快速化改造三環、四環間的綏沈線、京沈線等城市出口路,實現城市內外交通順暢銜接。加密放射幹道,建設沈黑線、沈新産業大道等放射性幹線,強化外圍城鎮聯系,形成四通八達的城市出口路體系。
4.完善物流場站樞紐網絡。依托鐵西區沙嶺供應鏈物流基地,聯動遼中區沈陽綜合保稅區近海片區,服務區域制造業供應鏈系統化、平台化發展,促進區域生産制造業降本增效,打造沈陽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于洪區蒲河鐵路綜合貨場和深國際公路綜合物流港,強化分散商貿物流資源公共化、組織化、規模化集並整合,增強區域現代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打造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沈陽港多式聯運中心,並在周邊區域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國際經貿、智能制造、國際科創等産業,形成臨港産業集群,打造沈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圖1沈陽物流節點示意圖
5.搭建信息樞紐網絡。加快5G網絡建設和窄帶物聯網部署,推進渾南區“國家級下一代互聯網(IPv6)示範區”項目建設,實現市域5G全覆蓋、家庭千兆光纖網絡全覆蓋。加快建設“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和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遼甯分中心建設,建設東北區域計算中心,打造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推動互聯網根服務器鏡像節點、國家頂級域名節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在我市落地建設,爭創國家“雙千兆”示範城市,全力打造東北數字經濟“第一城”。
(二)建設高質量樞紐載體。
1.高起點建設臨空經濟區。以航空物流爲驅動,加快沈陽國際空港建設,聯動沈陽港多式聯運中心建設,構建集航空口岸、陸路口岸、海港口岸“三位一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聯運樞紐,提升貨運中轉和集疏能力,打造東北亞航空物流樞紐。以臨空産業爲引領,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生産性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産業,強化海關監管、政務服務、法制、金融等領域制度創新,打造産業升級與創新中心。依托自貿區、綜保區,搭建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的高端平台,持續提升“口岸+海關監管+物流+多式聯運+供應鏈金融”的口岸服務功能,深度參與國際産業分工協作,打造東北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建設成爲東北亞國際開放樞紐,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成爲東北最具競爭力的臨空經濟示範區。
2.大力發展中歐班列。規劃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構建“幹支結合、樞紐集散”集疏運體系,加大國內貨源和回程貨源組織力度,增加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全面提升沈滿歐、沈連歐、沈新歐國際運輸通道服務能力。創新沈陽空運中轉聯程和“中歐班列”快速通關監管方案,最大限度壓縮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保持班列規模、重箱率、關鍵指標兌現率等關鍵指標領先優勢。擴建沈陽鐵路綜合貨場,擴能改造裕國編組站,促進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加強與國內外班列樞紐、貿易中心聯系,推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申建B型保稅物流中心,強化通關保稅等國際物流服務功能,帶動上下遊産業集聚發展。
3.加快發展綜合保稅區。推動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與桃仙國際機場實現無縫對接,加快推進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國際貿易等業務發展。建立沈陽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桃仙國際機場航空口岸、中儲物流基地國際快件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港區一體化”聯動機制,加快聯檢服務中心二期、保稅倉一期等項目建設,增強綜合保稅區(桃仙園區)1210業務容納規模和跨境電商孵化能力。加快綜合保稅區(近海園區)發展,做強保稅物流業態,引培物流企業,推進近海園區保稅物流分撥中心建設;發展進口糧食保稅加工業態,招引國內外知名糧食加工企業入駐。
4.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推動知名進出口跨境電商平台落戶沈陽,集聚跨境電商産業鏈資源。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開通跨境電商“9710”“9810”業務。完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功能,建設跨境電商特色園區,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加快布局北美、歐洲、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海外倉,助推“沈陽智造”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三)發展高能級樞紐經濟。
1.加快發展航空經濟。依托沈陽臨空經濟區建設,大力發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臨空、臨港産業,帶動金融信息、商貿物流、科技服務、旅遊文化以及數字經濟等相關産業快速發展,打造以航空爲引領的現代産業基地。依托沈北航空産業園建設,大力發展航空新材料、無人機、航空器組裝及零部件等産業,推動航空零部件、機載系統及其關聯産業發展。加快推進法庫通航産業基地建設,拓展通航産業、通用飛機研發制造、航空會展等服務功能。
2.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圍繞現有産業集群優勢和上下遊産業鏈關系,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央企、行業龍頭在沈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聚焦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航空等優勢産業鏈本地頭部企業,壯大已落戶總部企業。依托35個城市核心發展板塊,培育形成金融、現代裝備制造、現代商務、現代物流、健康醫療等總部型經濟産業集群,提升産業集聚功能。培育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等億元稅收總部樓宇,形成樓宇經濟發展新格局。
3.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進境免稅店、免稅購物中心、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集散分拔中心建設,將沈陽建成緊跟時尚潮流的活力之都、知名品牌的世界櫥窗。吸引國內外高端知名品牌、設計師品牌、高級定制品牌和旅遊、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品牌來沈首發新品,加大遼甯地區名師、名品、名店推廣力度,發展壯大品牌經濟。培育中街—古城國際商圈、東中街國際文商旅融合商圈、泛太原街國際智慧商圈、西塔—北市—南市國際風情商圈、渾南國際消費體驗商圈,打造國際時尚消費集聚地。打造“盛京夜經濟”品牌,培育建設以夜遊、夜購、夜娛等爲特色的夜經濟街區,活躍消費市場。
四、建設國家先進制造中心
實施“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構建“5+3+7+5”制造業産業鏈,提升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水平,著力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力爭制造業突破萬億規模,在打造數字遼甯智造強省、解決“老字號”問題上爲全省作出示範,在解決“新字號”問題上爲全省作出表率。
(一)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1.做好制造業“三篇大文章”。圍繞産業鏈圖譜、區域分布圖譜,以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爲重點,培育壯大“5+3+7+5”産業鏈。改造升級“老字號”,重點推進汽車及零部件、通用機械裝備、石化重礦軌道交通及專用裝備、機床及功能部件、電力裝備等5個傳統産業發展,提升“老字號”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深度開發“原字號”,重點發展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和農産品深加工等3個産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産業轉型步伐。培育壯大“新字號”,布局國家領勝長期賽道,發展壯大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航空、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機器人、新材料、節能環保等7個新動能産業,提升“新字號”産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堅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爲裝備制造業賦能增效,加快推進網絡信息安全、5G基礎設施及應用、人工智能、智能終端制造和智能傳感器等5個産業發展。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引領,依托沈飛、沈鼓、北方重工、機床、華晨寶馬、德生生物、儀表院公司等龍頭骨幹企業,謀劃建設一批重點制造業新型配套園區,形成上中下遊産業鏈集群,提升我市工業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依托“龍頭企業+專班”鏈長制,培育形成資本規模大、産業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明顯的企業集團,保證産業鏈和供應鏈配套穩定。實施一批重點新産品産業化項目,促進新産品盡快投産達效形成規模,加快補齊産業鏈斷點。聚焦國際國內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策劃儲備一批産業鏈招商項目,通過龍頭企業招商、園區建設主體招商、産業投資基金招商等市場化手段招引重大項目,形成大項目帶頭、大中小融通、上下遊聯動的格局。
3.全力打造一批“大國重器”。以實現重大産品和成套裝備智能化爲突破口,培育認定填補國內空白、首次實現産業化的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産品,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重點研制140萬噸乙烯三機、新一代6+1軸流+離心10萬等級以上空分壓縮機組、大功率集成式壓縮機組、大型PTA裝置壓縮機組、高壓儲氣庫壓縮機組、五坐標雙龍門數控加工中心、葉盤銑五軸複合專用加工中心、高速落地銑镗加工中心等戰略核心産品,持續加強“三輕一重”燃機産品研發投入,提升特種機器人技術水平,打造更多“大國重器”,夯實裝備制造業基礎,維護國家産業安全,重振沈陽制造業國際地位。
4.推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南部片區,圍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IC裝備、民用航空維修和服務、新材料、健康醫療、生物制藥、智能家居等産業,發展壯大渾南軟件及電子信息、蘇家屯汽車零部件、金屬新材料、家電制造等産業集群。鞏固提升西部片區,圍繞高端數控機床、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及專用汽車制造、電力裝備、通用石化重礦裝備等先進裝備制造業,推進鐵西裝備制造和醫藥化工、于洪智能制造和特種機床、遼中鑄鍛造及深加工、新民藥業和造紙包裝印刷等産業集群轉型升級。優化布局北部片區,積極布局航空産業園,串聯法庫通航産業園、沈北航空産業園、大東航空研發制造園、渾南航空産業園,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航空産業基地;依托大東汽車城建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産業,培育汽車後市場服務功能,打造汽車産業創新高地;依托農産品深加工産業園,推動“生産+加工+科技+營銷”全産業鏈開發。
5.加強軍民統籌發展。強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先進材料、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航空發動機及相關交叉前沿領域,開展軍民戰略技術合作研究。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大型民用科研設施和軍工科研設施雙向開放。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産品對接活動,鼓勵軍民企業相互采購零部件、配套産品和加工服務。共建沈陽軍民産業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平台,探索“軍工集團+地方政府+社會組織”軍民産業協調發展模式,精准推送民參軍技術和産品推薦目錄、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研究設立軍民産業協調發展投資基金,引導民營資本積極參與。
圖2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産業布局示意圖
(二)加快智造強市建設。
1.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領域新突破。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爲核心,積極培育“鲲鵬+昇騰”産業生態。依托沈陽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基礎、産業特點和人才優勢,“聚焦機器人+”、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語言、新基建等領域,建設沈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培育自動駕駛算法、車載內容服務等軟件信息産業,引入感知設備、通信模組等關鍵元器件制造,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型移動智能終端和可穿戴設備,推動智能終端産業多元化發展。依托儀器儀表及關鍵元器件智能制造産業園建設,推動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物聯網芯片等新技術集成應用。
2.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實施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項目,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産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雲化改造,帶動産業鏈上下遊中小企業業務系統雲端遷移,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雲上平台。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場景,積極謀劃實施5G+智能制造等300個工業應用場景,使沈陽成爲數字化場景應用東北第一城。建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庫,每年滾動實施100個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工業企業采用智能裝備、先進工藝和信息化管理系統。
3.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並運營一批企業級、行業級、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企業開展“5G+工業互聯網”工廠建設。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裝備制造、汽車、航空、醫藥等重點領域布局。加快推進LED、VR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謀劃布局人工智能産業園等新興産業發展平台,打造東北地區戰略性新興産業高地。
4.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提級擴容沈陽國際軟件園,積極爭取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研發基地、技術支持中心和外包服務中心等落戶,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産業園建設,圍繞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數字孿生等數字經濟新興技術及未來信息技術領域引入和培育優質創新企業,建設“5園+3基地+1小鎮”,打造集聚全市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基地。
(三)積極開展服務型制造。
1.大力發展設計服務。推動“設計+品牌”“設計+科技”“設計+文化”等商業模式和新業態發展,打造“設計+”産業鏈。高標准規劃建設工業設計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面向企業服務的涵蓋技術、工藝、材料、結構、功能、産品創意等內容的設計公共服務平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建立相對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著力對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進行開發設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引進高端設計機構,鼓勵國內外知名設計大師、知名設計機構設立工業設計機構。推動創新設計在産品、系統、可靠性、工藝流程和服務等領域應用,鼓勵建設貫穿産業鏈的研發設計、流程及管理制度咨詢等全過程服務體系,引領服務型制造發展。
2.推進制造效能提升。優化供應鏈管理,加快設計、生産、銷售、倉儲、物流、金融等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動倉儲和商貿物流園區智能化建設,形成高效協同、彈性安全、可持續的供應鏈網絡。促進共享制造,推進共享制造平台建設,鼓勵企業圍繞産業共性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産設備,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價值共享。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推動檢驗檢測機構發展面向制造業全過程的專業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爲企業提供從産品研發、生産制造到市場營銷的全方位服務,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3.提升客戶價值。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勵制造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開展從研發設計、生産制造、安裝調試、交付使用到檢驗檢測、故障診斷、數據挖掘、維護檢修、回收利用等全鏈條服務,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發展總集成總承包,以價值鏈延伸與再造爲重點,引導制造業企業從提供産品向提供系統化、集成化解決方案轉變;深入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帶動有基礎有潛力的企業向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型。創新信息增值服務,鼓勵企業拓展系統集成和系統運維等新服務領域,推進企業拓展生産領域增值服務,實現從單純硬件競爭向應用服務競爭轉變。
五、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堅持創新在振興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定不移走創新路、吃技術飯,發展創新型經濟,叫響“創新沈陽”,高標准規劃建設渾南科技城,構建“5+4+7+N”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形成“一城一園三區多組團”科技創新空間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使沈陽成爲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讓更多年輕人向往沈陽、紮根沈陽、圓夢沈陽。
圖3沈陽市科技創新空間布局示意圖
(一)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力量。
1.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台、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端稀土鋼特種材料研發測試平台,重點建設材料設計與大數據分析研究及平台、基礎零部件測試評價研究及平台、稀土鋼熱加工研究及中試平台。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試驗裝置,重點建設深部多相多組分複雜地質體模型3D打印系統等平台。高能射線多束源材料多維成像分析測試裝置,重點建設材料表征與材料制造工藝和多環境服役評價整合的一體化設施。推進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搭建未來工業互聯網創新實驗環境。
2.積極培育國家級創新平台。推進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師昌緒先進材料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沈陽燃氣輪機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遼甯材料實驗室、遼甯智能制造實驗室建設。瞄准國家戰略性需求,提升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端裝備輕合金鑄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斷面掘進機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農藥創制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供給能力。依托東北大學工業智能與系統優化前沿科學中心,聯合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東軟集團、華爲公司鲲鵬實驗室等單位,創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平台。
3.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打造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需求,部署實施重大前沿技術與顛覆性技術研究,進一步夯實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數控領跑世界的技術優勢。在先進制造、IC裝備、機器人等領域,攻克一批對外高度依賴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占據世界科技前沿的優勢技術。開展重大領域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産業化”創新鏈條。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IC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等高新技術産業。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挂帥”,建立“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協同”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提升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
(二)打造科技創新空間載體。
1.大力發展渾南科技城。規劃建設渾南科技城,打造“創新沈陽”核心承載區、全市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舊動能轉換發動機、新經濟發展引領區。圍繞先進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數字文創等五大創新方向,打造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研究型院校、新型研發機構、大企業創新中心等“五類”設施,新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服務平台、新物種企業培育平台、檢驗檢測認證平台、成果轉移轉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務平台、人才服務平台等“六類”平台。堅持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在東西兩翼規劃建設兩個核心板塊,綜合配置高端、重大創新和服務資源,建設生産性平台、生活性平台和科研服務(科技創新)平台,打造自由、開放、多元的創新之城。
2.打造“一園三區”空間特色。沈陽北部科教融合園,依托沈北新區新舊動能轉換産業示範片區,聚焦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産業,突出科教融合發展優勢,打造雙創平台集群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沈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爲前瞻引領、智能制造爲牢固根基、新能源汽車爲亮點突破、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爲特色支撐的“高新”産業體系。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先進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等産業,推進企業、産業、載體、人才、服務等五大創新方向協同發展。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食品醫藥、裝備制造、文化旅遊三大主導産業,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3.構建“多組團”發展格局。圍繞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知識技術源,依托現有科技園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以産業創新爲支點,重點建設一批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科創組團。以科創組團爲基本單元,打造專業化産業園區,著力建設研發服務平台、生活性服務平台、生産性服務平台等“三個平台”,推進單一産品制造向産業集群轉變,由要素驅動向數字驅動轉變,由功能分區向“三生融合”轉變,由財富驅動向人才驅動轉變,實現企業集中布局、産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構建,夯實全市創新基礎。
(三)營造一流創新生態。
1.加強前沿性基礎研究。支持引導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在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重大疾病診治、雲計算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強化“0到1”原始創新。面向現代工程技術、未來顛覆技術以及學科和技術交叉融合發展需求,開展交叉學科領域的“智能+”重大科學研究,提升産業技術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深入實施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爭取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突破。建立基礎研究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多元化投入支持機制,推動應用研究銜接原始創新與産業化。
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形成不同層次科技型企業的梯度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推動創新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型企業年增長率,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研發投入獎勵性後補助政策,有效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推動創新型大型企業平台化轉型,促進公共技術平台向配套中小企業開放,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3.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加快建設沈陽産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設立科技創投基金、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平台、社會資本早期投入科技成果研發、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等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強化東北科技大市場科技成果發布、創新需求對接、科技成果評價、技術成果交易、科技經紀人服務等市場服務機制,打造成果轉化交易平台。建設和平、沈河、鐵西、渾南等6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中化新材料等10個科技成果中試平台,增強地區科技成果承載落地能力。加快産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市長大學校長(科研院所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骨幹企業爲盟主的實質性産學研聯盟和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産業化。積極承接北京、東南沿海地區等地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與上海、蘇州等地創新合作。
4.全面打造“人才特區”。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實施海內外高精尖優才集聚工程,對我市主導産業和新興産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給予獎勵。推進人才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實施“盛京工匠”培養工程,開展“盛京大工匠”“沈陽市優秀技術能手”活動。推進寶馬實訓中心等“雙元制”新型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支持職業院校、本科高校自主聘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加快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進人才評價機制,深化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改革,健全股權激勵機制。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實行窗口“一站式”服務,積極營造“引人才、留人才、爲人才服務”的良好氛圍。
六、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
依托沈陽金融基礎紮實、金融生態良好的優勢,積極吸引集聚全球金融資源,優化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推動金融體系、産品、服務和監管的完善和創新,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形成全國資本市場“沈陽板塊”,促進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建成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開放創新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圖4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布局示意圖
(一)高標准建設金融集聚區。
1.優化現代金融服務布局。加快構建“一區一街一城”現代金融服務布局,支撐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依托金融商貿開發區、和平金融街,大力開展金融招商,引進或新設各類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建設國內知名的金融集聚區。依托渾南科技城,積極打造全省科技金融試驗區,以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爲支撐,大力引進金融科技項目,積極培育各類基金等新型金融機構,力爭在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上實現彎道超車。
2.大力發展金融商貿開發區。積極推進金融商貿開發區擴容,研究沿青年大街向南擴區至渾河,優化自然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綜合承載力,將金融商貿開發區打造成爲沈陽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金融集聚區,爭取上升成爲國家級開發區。加強重點金融業態集聚載體建設,打造産業基金大廈、融資租賃大廈和期貨大廈等,成爲金融商貿開發區的新地標。推進金融商貿開發區與東北亞等地區國際金融合作,重點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合作園區,探索建設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金融樞紐。深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點工作,推動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與北京、上海等金融業發展先進地區交流合作,打造沈陽金融産業會客廳。
3.做大做強總部金融機構。支持金融機構以引進戰略投資者、增資擴股、上市融資等方式,增強資本實力,提升經營能力,擴大業務範圍。依托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和平金融街、盛京基金小鎮等核心功能區,吸引國內外知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設立總部、區域性總部、功能總部、分支機構、特色專營機構和後台服務機構等,積極引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企業,集聚金融要素資源,打造東北地區金融總部基地。
(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1.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遼甯股權交易中心功能,推進優質企業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港交所等境內外資本市場挂牌上市,探索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服務板塊。創新發展金融資産交易市場,推動遼甯金融資産交易中心規範發展,持續擴大金融資産二級市場交易規模,打造區域重要的金融資産交易中心。依托沈陽市現有交易平台,建設東北首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固體廢物處置交易平台。推動金融機構、産業集團和社會資本設立大宗商品、能源、環境等創新型金融要素交易市場,增強要素交易市場的競爭力、輻射力和帶動力。
2.積極培育上市企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科創板重點鼓勵發展領域,全力儲備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後備企業。挖掘重點上市後備企業,強化對企業的培育力度和服務深度,推動達到上市挂牌條件。積極對接省上市企業後備庫,爭取將我市更多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納入省後備企業庫。發揮遼甯證券業協會、遼甯上市公司協會、省市基金業協會等行業協會作用,多維度助推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
3.加快發展私募投資基金。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推進天使基金建設,重點支持衆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産業園區內企業。加快發展産業並購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在沈陽設立人民幣海外並購基金,支持東北企業“走出去”。大力發展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推動基礎設施基金管理機構開展基金募、投、管、退業務,打造東北投融資中心。發揮政府基金作用,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創業、中小企業發展、産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沈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4.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創新跨境結算融資服務,進一步簡化經常項目收支和跨國公司外彙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手續,提高結算效率;依托自貿區開展自由貿易賬戶試點,實現本外幣賬戶一體化管理;支持金融機構開展境外借款、境外發行債券等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擴大跨境雙向投資通道,探索開展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F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QDIE)和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計劃(QDII2)等金融開放業務試點;推動設立人民幣海外基金,提供境外貸款、股權投資、跨境擔保等服務;鼓勵本地投資機構與境外投資機構加強合作,設立平行基金,開展雙向投資。
5.強化金融科技創新。大力推廣金融科技應用,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研發與應用。拓展金融服務場景,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分布式賬戶、區塊鏈等技術開展業務創新,實現金融服務向主動化、個性化、智慧化轉型發展。引進和培育金融科技企業,推動亞洲互聯集團落戶沈陽,引進騰訊、阿裏、平安、京東等金融科技龍頭企業設立子公司、研發中心及項目基地。依托東北金融後援服務基地,積極開展金融票據規範存儲和信息化錄入,在沈陽構建國家金融標准。
(三)創新發展新興金融業態。
1.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創新科技信貸産品和金融服務,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組建服務科技企業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積極推進園區集合貸、稅融通、科技貸等科技金融産品。鼓勵科技成果價值評估、交易和運營,推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深化知識産權金融服務。鼓勵保險機構創新保險模式,爲特定行業科技企業提供訂制保險産品。拓展高新技術企業産品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等科技保險業務。
2.全面發展普惠金融。積極拓展“三農”普惠金融,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鼓勵發展農業類股權投資基金。探索開展農村保險互助社試點,完善農村保險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大力開展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利用微貸技術開展面向小微企業的訂單倉單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等業務。健全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體系,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貼保貼息支持。搭建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綜合服務平台,促進中小微企業與社會資本、市場資源的充分對接。
3.探索發展綠色金融。加大綠色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推動金融機構研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綠色資産證券化等金融創新産品。推動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支行等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開辟綠色信貸審批專項通道。支持低碳節能、清潔環保、新能源等綠色企業在滬深交易所、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挂牌。探索組建綠色擔保、綠色小貸和各類綠色發展基金,發展綠色評級、綠色資質認證等第三方服務,助力綠色項目和綠色産業發展。
(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1.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完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保持宏觀杠杆率以穩爲主、穩中有降。加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強化不良資産認定和處置,防範化解影子銀行風險,有序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健全金融主管部門與公安、行政執法等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充實區縣(市)金融監管力量,構建條塊結合、運轉高效、無縫銜接、全面覆蓋的區域金融風險防範體系。完善金融風險預警平台,利用數字監控手段,全面監管小貸公司、融資擔保機構、融資租賃、典當、保理、交易場所、網貸等機構,定期排查非法集資等各類風險。
2.切實維護金融安全。密切監測、排查重點領域風險點,健全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維護金融安全聯防聯控。完善債務風險識別、評估預警和有效防控機制,健全債券市場違約處置機制,穩妥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嚴懲逃廢債行爲。加強監管合作,提高開放條件下風險防控和應對能力。推進金融業信息化核心技術安全可控,維護金融基礎設施安全。重點打擊非法集資活動,推進陳案化解工作,加強案件處置月調度、月報告工作機制和檢查督導機制,提高案件查處效率。
七、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充分利用沈陽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深度挖掘和弘揚傳承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塑造“一核三軸”文化空間,深入梳理曆史文脈,涵養城市文化底蘊,構建文化創意産業體系,推動文化內容和載體向沉浸式移植創新轉化,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曆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一)提升曆史文化名城影響力。
1.塑造城市魅力文化空間。推進傳統文化核心區更新發展,突出東西文化展示軸、南北文化傳承軸,以及渾河濱水生態軸,加強重點文化片區呼應,提升文化體育設施功能,培育渾河沿線文化創意和國際交往功能。推進莫子山主題雕塑公園(二期)建設,豐富渾南中央公園創意文化,打造一批文化活力空間。建設盛京濱河道、盛京記憶道、盛京生活道三大主題“盛京步道”,強化生態文化展示,串聯故宮、中街等城市新老風貌慢行廊道系統,豐富文化街景,彰顯城市文化品質。
2.深度挖掘重大曆史文化。圍繞沈陽悠久的人類活動史、建城史,整合市檔案館(文史館)、沈陽市文博機構、高校院所等研究資源,實施曆史文脈研究整理工程。開展新樂文化等考古學文化以及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研究工作,在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形成新成果。實施“考古沈陽”項目,加強重點遺址考古挖掘,出版沈陽曆史文脈研究系列成果。全域開展文化資源分類普查,加強建檔管理,完善文物檔案目錄,建立文化遺産數據庫。
3.實施文化遺産保護和展示工程。加大重點文物保護力度,開展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張學良舊居、滿鐵奉天公所舊址、南滿醫學堂、吉祥寺等文物保護工程,統籌文化遺存發掘、修複、保護與展示。推進曆史片區、曆史建築等文化遺産活化利用,提升盛京古城綜合保護利用水平,積極創建5A級景區,系統實施景觀提升、資源活化、服務提升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進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建設,建立非遺數據庫,有序開展非遺資源普查和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鄉村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加強村落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的保護性利用。
4.打造標志性文化地標群。優化升級特色化、地標性文化空間建築,凸顯地域特色和設計因素,逐步形成以沈陽文化設施群爲特征的城市文化形象載體。高水平推進盛京古城改造,打造沈陽曆史文化傳承中心、中華文化地標。提升改造棋盤山旅遊度假區,推進沈陽棋盤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打造成爲都市生態休閑文化地標。圍繞遼甯省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檔案館以及沈陽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形成都市人文地標群。
圖5文化空間布局示意圖
(二)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1.做強文化旅遊業態。挖掘鄉村體驗遊,依托蒲河濕地公園、沈北稻夢空間等項目,開展休閑農業旅遊和文創農業旅遊。打造生態和諧遊,依托遼河國家公園、七星山風景區、臥龍湖省級旅遊度假區、獾子洞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景區,打造生態旅遊“沈陽品牌”。開發研學知識遊,深度挖掘我市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等文化資源,依托生態科普樂園、研學農莊等文化設施,打造科技研學、農旅研學、文化研學、營地研學旅行産品和精品線路。做強冰雪運動遊,依托“棋盤山、東北亞、怪坡、白清寨”四大滑雪場,打造差異化冰雪旅遊線路和産品,開啓“冰雪+”多産業融合模式,增強冰雪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創新夜間沉浸遊,圍繞夜遊古城、夜遊渾河和夜遊丁香湖,打造“夜遊、夜賞、夜讀、夜娛、夜購、夜食”的都市夜景與休閑業態。
2.豐富精品文化旅遊産品。依托“九·一八”曆史博物館、華晨寶馬鐵西工廠、1905文化創意園等,策劃紅色教育文化遊、工業文化觀光遊、民族文化遊、文化藝術觀賞遊等主題産品,打造“文化沈陽”遊。依托新樂遺址博物館、“一宮兩陵”、遼甯博物館、張氏帥府等,策劃史前新樂曆史遺迹遊、盛京曆史遺迹遊、遼金曆史遺迹遊等主題産品,打造“曆史沈陽”遊。依托棋盤山風景區、七星海世界、鳥島景區、丁香湖等,策劃生態山地休閑遊、生態親水休閑娛樂遊、生態濱水徒步健身遊、生態濱水騎行健身遊、生態鄉村休閑度假遊等主題産品,建立“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美水秀、人景交融”的生態旅遊産品體系,打造“山水沈陽”遊。
3.加強文化旅遊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多遊一小時”智慧旅遊系統建設,培育雲旅遊、雲直播等線上數字化文旅體驗産品,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新場景。提升旅遊交通設施服務水平,加快推進旅遊快速路、風景道、景區旅遊專線建設,打通景區間連接公路和旅遊環線斷頭路。推動旅遊星級飯店服務配套設施提質達標,引導特色民宿、主題酒店等創新發展,挖掘沈陽餐飲文化內涵,塑造美食文化品牌。
4.開展面向全球的文化旅遊營銷。積極引領沈陽都市圈文旅合作,推動都市圈文化旅遊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國際文化旅遊合作網絡。深化與日韓俄蒙等國家文旅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中蒙俄文化旅遊帶合作,舉辦東北亞文化旅遊創意博覽會、國際旅遊營銷大會,打造東北亞文旅營銷集散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旅遊産業雙邊或多邊合作項目,加快中國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動沈陽文化企業、産品和服務“走出去”。積極借助“外腦”“外口”講沈陽故事,打造對外傳播媒體平台,推動沈陽演藝、沈陽作家走向世界。
(三)增強文化創意産業競爭力。
1.構建文化創意産業體系。做大文化創意設計,提升裝備制造、航空工業、汽車制造、文創産品等設計水平,打造“設計之都”。做強現代文化傳媒,培育沈陽影視産業服務基地、中晨電影小鎮等一批影視拍攝基地,推動沈陽廣播電視台、沈陽日報集團轉型發展,提升我市現代傳媒首位度。加快發展數字文創,大力發展數字電視、數字教育、數字版權和藝術品交易等業態,積極培育動漫電競産業,推動東北VR産業新高地等數字文化項目建設。創新工藝美術,推動創意設計、現代科技等時尚元素與傳統工藝品融合。培育沉浸式文化産業,積極打造沉浸式文化裝備及內容生産産業鏈,建設盛京古城、老北市兩個沉浸式文化産業集群,推出一批沉浸式文化IP、沉浸式文旅應用場景、全域全息沉浸式旅遊體驗線,發展若幹個沉浸式業態。
2.推進文創産業融合發展。促進科技與文創融合,推進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打造一批文創科技融合發展的文創産業園、文創孵化器、科普基地。促進工業與文創融合,推出一批代表性工業文化體驗示範項目,著力打造鐵西區工業文化遺址公園。促進商業與文創融合,培育一批集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美食品鑒等于一體的商業消費綜合體、文化商業集聚區。促進會展與文創融合,積極舉辦沈陽設計周、旗袍節、沈陽藝術節等文化創意會展節事活動,提升沈陽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體育與文創融合,大力發展冰雪經濟,培育自主IP品牌賽事,深度開發和策劃有影響力的精品賽事活動和各類群衆性體育項目。
3.做強文化創意産業園區。推動建設一批文化創意、數字技術、文化視聽、藝術出版等文化産業園區(基地),加快熙古裏小鎮、長安裏文創主題街區等項目建設,形成文化産業園區、文創街區、文創空間等多層次文化産業空間體系。推動體育産業園區建設,建設冰雪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培育汽摩運動、航空飛行營地及電競主題等文體消費業態。推動國際設計谷等文化與科技融合基地建設,吸引更多文化創意設計、科技、金融、信息等企業向園區聚集。推進廣告産業園區、工藝美術實訓基地、藝術品交易平台建設,提升文化創意服務水平。
4.積極開發特色文創産品。推動盛京禮物品牌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文創周邊産品,延長文化産業鏈,擴大線上線下營銷規模,提高消費附加值和文創品牌影響力。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研發特色非遺衍生品及現代文創産品。搭建“沈陽故宮”文創産品銷售平台,擴大“沈陽故宮”文創産品市場知名度。推動景區、文創産業園區、文化主題園區差異化開發文創産品,推動工藝美術産業創新化、集群式發展,培育一批知名工藝美術品牌。
八、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堅持規劃共繪、交通共聯、産業共鏈、平台共享、生態共治、文旅共建,加強城市間協調聯動,提升整體競爭力、聚合力、連接力、擴散力,推動形成“有機融合、富有活力、開放創新、宜居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打造新型工業化示範區、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
圖6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範圍圖
(一)構建一體聯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1.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圍繞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推進城際鐵路引入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設點建站,加快沈陽鐵路樞紐環線和沈陽南站至遼陽站、本溪新城站鐵路聯絡線建設,開展沈遼鞍、沈鐵、沈本、沈撫等城際鐵路項目前期研究,推動利用既有普速鐵路和高速鐵路提供城際列車服務,促進沈陽地鐵等軌道交通向周邊地區延伸,構建以軌道交通爲骨幹的通勤網,實現沈陽至都市圈其它地區1小時通達。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加快推進沈黑線、新彰線、新康線、遼金線等高等級公路建設,提升沈陽中心城市對周邊市(縣)的輻射能力。
2.共建泛在安全的數字智慧都市圈。依托沈陽國家信息樞紐建設,協同實施5G規模化布局和無線寬帶建設,提質擴容都市圈網間互聯寬帶,推進骨幹網、城域網、寬帶接入網的升級改造,共同爭取國家級數據服務中心、呼叫中心、算力中心,整體提升都市圈內城市間信息傳輸能力。依托沈陽建設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聯的“都市圈大腦”,完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共建開放互通的智慧城市建設平台,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協同發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打造跨行業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
3.打造互濟互保的能源水利設施體系。依托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共同建立區域綜合能源供應體系。依托鐵嶺電廠、撫順電廠爲沈陽供熱項目建設,謀劃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國家零碳供熱網示範區。圍繞中俄管道天然氣和沿海液化天然氣等氣源,協同完善都市圈天然氣高壓管網,保障燃氣供應安全穩定。依托大夥房水庫輸水等工程,共建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推進都市圈城市供水互爲備用和水源地共建共享。
(二)塑造協作共贏的現代産業創新體系。
1.打造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共同體。強化沈陽科技創新龍頭帶動作用,推進沈陽科技條件平台、東北科技大市場等科技資源向都市圈城市輻射,共建都市圈創新創業服務平台。依托沈陽在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優勢,聯合設立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中心,推動沈陽國際軟件園、盛京小鎮與遼陽企業沈陽飛地研發中心深入合作,打造全省“飛地經濟”合作典範。共同對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科技攻關計劃,聯合承擔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攜手舉辦馬拉松、國際青少年足球國際賽事、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工業設計大賽等活動,共同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的科研生態和輿論氛圍。
2.共同打造現代化産業基地。依托沈陽汽車産業優勢,加強與周邊城市汽車裝備合作配套,對接都市圈汽車零部件配套等重點企業,在沈陽都市圈內部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打造國家重要汽車産業中心。發揮沈陽在裝備制造領域龍頭作用,強化産業協同,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用石化重礦裝備産業基地。依托沈北、渾南航空産業園和法庫通航産業基地,加強與鞍山、撫順、鐵嶺等地企業對接合作,打造航空産業基地。推動沈陽高新區與本溪高新區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産業協同發展與轉型升級,合作共建遼甯生物醫藥和醫療裝備産業基地。以新松機器人爲依托,加強與鞍山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産業合作對接,構建都市圈機器人産業生態圈。
3.推動現代服務業實現新突破。深化沈陽國際陸港與鞍山港等國際口岸合作,聯動各市重要物流節點,發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快遞物流産業,共同打造東北亞區域物流中心。壯大沈陽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支持都市圈中小企業通過遼甯股權交易中心開展融資,加強都市圈金融部門交流合作,提升金融創新服務能力。整合都市圈曆史人文和自然生態資源,加強特色文化和旅遊産品供給,做優四季旅遊品牌,推進“旅遊+”融合發展,提升都市圈文化旅遊發展水平。建設全國會展名城,提升遼洽會、制博會、家博會、文博會東北亞影響力。籌建都市圈體育産業創新發展聯盟,引導有條件的體育社會組織成立職業俱樂部,參加足球、籃球、排球等高水平職業聯賽,建設體育強市。
4.共同培育壯大現代高效特色農業。依托輝山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加強與鐵嶺縣相關農産品加工園區互動,積極創建沈北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發揮沈陽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優勢,與鐵嶺、阜新共同開展農業種業創新攻關計劃,建設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聯合都市圈各市舉辦好沈陽農博會,邀請都市圈相關企業參展,打造都市圈優質特色農産品品牌宣傳和對外交流合作平台。依托“農博網”建立都市圈統一的農業電商服務平台,推廣沈北新區“稻夢空間”等創意農業。
(三)共築都市圈綠色宜居大家園。
1.共同保護和修複生態。協同推動山地丘陵區水源涵養林質量提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增強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和碳彙能力。以遼河流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複工程爲重點,共同推動遼河、渾河、柳河、北沙河等流域生態修複與保護,協同創建遼河國家公園。加快綠色礦山建設,協同推進煤礦采沉區改造,強化礦山環境恢複與綜合治理。共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數據庫,積極參與都市圈生物資源本底現狀調查和大型底棲動物、著生藻類、浮遊植物、魚類等生物完整性恢複。
2.協同治理環境汙染。嚴格落實大氣汙染防治和二氧化碳減排協同共治行動,加快實施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嚴控煤炭消費增長。依托沈陽南部三期汙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等項目,完善配套管網,實施汙泥處理處置,實施工業集聚區水汙染整治,開展土壤汙染防控和修複。
3.協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都市圈各城市開展合作,推進碳排放數據庫、低碳發展融資平台建設。聯合開展資源節約利用工程,推動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推進廢棄土地複墾,提高産業園區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完善水資源節約集約制度體系。共同實施産業綠色轉型工程,推進産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協同發展再制造企業和綠色産業。
(四)共建公共服務普惠便利的品質美好生活圈。
1.共築區域教育合作高地。建立健全校際合作機制,共同構建都市圈學校聯盟。推進在線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共建“在線課堂”“遠程課堂”“同步課堂”。圍繞做強沈陽“盛京工匠”培養工程,聯合都市圈各市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圍繞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共同引進培育一批優質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共築區域性特色職業教育高地。
2.共塑健康幸福都市圈。依托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設國家腫瘤和心血管區域醫療中心,依托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建設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合力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強沈陽市與中國醫科大學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構建“基于AI技術的人機融合醫療會診平台”,加快原創性藥物産業化,建立覆蓋重大慢性疾病全周期智能服務體系。強化與都市圈城市醫療衛生資源共建共享,鼓勵發展專科聯盟醫療聯合體輻射都市圈。推進婦幼健康服務機構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婦幼保健信息互通、人員交流、技術協作機制。依托沈陽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加快都市圈養老服務統一標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業務同城化協助機制,合作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共同建設老年友好型都市圈。
3.共構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一體化就業服務平台,共同組織召開就業推介會、招聘會。加大創業扶持政策力度,依托沈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推進實施“返鄉農民工創業行動計劃”“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提供創業輔導、信息咨詢、技術支持等創業服務。建立社會保險參保信息共享機制,深化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服務。完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服務,逐步推進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穩步擴大門診結算適用區域範圍及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
九、建設美麗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實施高品質城鄉建設行動,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促進功能升級和布局優化,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服務品質、生態品質、文化品質,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在“一網統管”上爲全省作出示範,著力打造更富時代感、極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場景,用繡花精神塑造北方國際大都市的“高顔值”,讓城市更加美麗、更顯魅力、更具活力。
(一)優化城市功能品質。
1.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突出南向,整合打造“科創+智造”的新渾南,引領城市轉型,形成“一主三副、一河兩岸、一廊兩軸”的空間結構。依托渾南科技城、航空城、沈水科技城,塑造“科技都會”,推進大東、首府等9個重點地區的塑造和提升,打造“文化都會”,加快推進西部、北部、東部三個副城建設,構建“一主三副”城市形態結構。依托渾河發展軸,強化綠化生態、特色景觀、文化旅遊和高端服務等核心功能,實現“一河兩岸”的協調和互動發展,打造展示沈陽魅力的城市名片。依托“渾南科技城核心區+西部工程技術創新翼+東部基礎科學研發翼”,打造集研發、智能、科研服務、城市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發展走廊;延展縱向城市綜合發展軸,形成串聯渾北、渾南核心的重要軸線;強化橫向曆史文化印記軸,展示沈陽城市發展脈絡和文化底蘊。
圖7中心城區空間結構示意圖
2.塑造現代化城市風貌。按照“文韻盛京、綠水屏山、城塔形勝、活力家園”理念深化城市設計,展現北方城市的大氣渾厚舒展。注重留白留璞增綠,圍繞商務、科技、文旅産業,規劃建設35個核心發展板塊。優化全域山、水、城理想空間格局,提高國土空間的舒適性、藝術性和感知性。劃定城市重點風貌管控區,加強中心城區天際線、軸線通廊、生態廊道等特色要素設計,構建層次分明的空間形態。深化城市濱水區、曆史文化街區、交通樞紐、特色村鎮等重點區域建築管理,營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和獨特風貌。
3.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地鐵3號線、4號線、6號線、2號線南延線、1號線東延線建成通車,完成地鐵三期工程,謀劃實施四期工程,打造軌道上的城市。推動四環立交化和智能化改造、東部旅遊大道等工程,完善“環形+放射”快速路網絡。優化常規公交線網布局,構建“快線公交+普線公交+支線公交”公交線網框架。推進省重點供水工程建設,改造供水管網,加快城市周邊地區配水管網建設,補齊城市供水短板。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完善核心電力樞紐體系,提升電力供給。優化燃氣設施和管網系統,積極引進新氣源,建設氣化沈陽。
4.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沈飛、東塔機場等重大項目搬遷改造,加快低效工業用地騰退改造和批發市場統籌規劃。持續推進老舊小區及背街小巷整治工程,突出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要求,建設“完整社區”。分類整治城鄉結合部,對城市出口沿線村屯,保留村屯參照宜居鄉村標准建設,配套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非保留村屯實施拆遷,參照城市化標准建設,全面改善城鄉結合部人居環境。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加強標准避難場所建設,滿足轄區內居民緊急避險和臨時安置等需求。
5.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造鄉村振興沈陽樣板。堅持“東山西水、北美南秀”,構建“一環、一帶、四區、五鏈”的“1145”鄉村産業空間布局。實施縣域經濟倍增計劃,將産業集聚區、縣城、中心鎮、特色小鎮及專業村一並作爲縣域經濟發展的承接載體,補齊縣域基礎設施短板,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庭院、美麗村屯和美麗田園。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做強特色文化內核,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創新鄉村人才引育機制,優化鄉村人才扶持體系,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二)提升城市服務品質。
1.營造舒心就業氛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開展更高質量就業行動,打造舒心就業品牌。完善與就業容量挂鈎的産業政策,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拓展社區超市、便利店和崗位。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暢通創業創富通道,不斷增強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推動市、區和街道就業工作重心下移、業務下沉、服務下延、政策下放,提升基層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標准化水平。保障重點群體就業,摸清社區低保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基礎數據,建立幫扶台賬,開展暖心服務。
2.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高質量完成“雙減”試點任務,加強中小學校和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幸福教育品牌。加快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規劃建設一批幼兒園,著力擴大優質公辦學位供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中小學布局,抓好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高中教育優質化特色化發展,建設一批靈活多樣、特色鮮明、充分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優質特色普通高中。推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增進職業學校與産業園區的有機對接,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高端技能人才校企一體化培養。推動終身教育靈活發展,支持在沈高校“雙一流”建設,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3.建設健康沈陽。加快推動以治病爲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爲中心轉變,深化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改革,打造健康沈陽品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打造“東北一流”醫療中心城市。建設一批標准統一、定位清晰的區域性醫療中心,提升城市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水平和醫療國際化水平,打造品質醫療服務圈。推進國家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改革示範區建設,持續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准,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推進醫養結合,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現健康老齡化。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健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強體育設施均衡布局,打造百姓身邊“10分鍾健身圈”。
4.打造全齡友好城市。織牢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打造品質養老品牌。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項目,構建沈陽“15分鍾養老服務圈”。加快壯大養老産業,挖掘“銀發經濟”潛力。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建設一批富有沈陽地域特色的兒童公園、遊樂園、運動中心、少年宮,構建適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城市環境。建設青年友好城市,制定青年人才集聚計劃,設立沈陽青年支持專項資金,建設“沈漂”青年人才驿站、沈陽青年創業客廳、沈陽青年企業家俱樂部,持續提升青年人在沈陽穩定居住能力。
(三)提升城市生態品質。
1.建設生態秀美之城。圍繞“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園美城”“以文化城”“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加強生態水系建設,完成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公園布局,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一屏一帶、兩山七水多廊”市域生態空間結構。以水潤城,重點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四水同治”,推進“三帶、兩環、百湖”河湖庫聯通,積極參與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實施“堵汙口、治汙泥、清垃圾、淨水質”專項行動,加強水岸共治,形成水淨、岸綠、景美的濱水空間。以綠蔭城、以園美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森林沈陽”建設,穩步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施“鋪滿綠”工程,建設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口袋公園”、百裏運河公園和街道微景觀、微綠地,完善“三環、三帶、四楔”結構性綠地布局,提高公園綠地覆蓋率。
2.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修複。構建全域生態保護格局,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要求,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複,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穩步有序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實施應綠未綠林地綠化,恢複采伐迹地、棋盤山受災林地的森林植被。促進黑土地修複治理,建立與治理區域水土保持工作相適應的侵蝕溝綜合防治體系,基本遏制治理區侵蝕溝發展趨勢。積極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在康平北部沙區、法庫西北部剝蝕丘陵地區和新民遼河生態修複區培育疏林灌草濕型近自然林,創新防沙治沙、防治水土流失的模式。強化農村環境治理與保護,全面推進農村汙染防治,建立長效運行監管機制,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3.完善生態管控體系。完善生態規劃體系,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要求,統籌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及各專項規劃銜接。構建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構建生態資源及生物保護長效機制。加強生態空間剛性約束,明確生態安全底線與生態綠色發展高線,差異化制定生態控制區管控措施,確保對遼河、蒲河、臥龍湖、東部林地山區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建立統一規範高效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分級行使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推進自然資源資産確權登記,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
(四)提升城市文化品質。
1.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範等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迹。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加強誠信社會和網絡文明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不斷提高市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弘揚雷鋒精神,開展學先進、樹典型活動,利用雷鋒文化陳列館、雷鋒學校、雷鋒庭院等教育資源,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全覆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做精各類志願服務品牌,標准化規範化推進文明實踐。持續鞏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2.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實施文藝精品工程,積極推出與沈陽曆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相融合的舞台藝術作品,創排雜技劇、話劇,複排京劇、音舞詩畫劇、話劇、綜藝晚會、交響樂等優秀劇(節)目,努力創作一批優秀劇目,打造“盛京文藝”品牌。提升盛京大劇院“鑽石璀璨”高雅藝術品牌,打造《沈陽印記》旅遊綜藝演藝IP。打造沈陽藝術節、沈陽雜技演藝集團、沈陽交響樂團等藝術品牌,扶持民營藝術機構品牌。鼓勵國有文藝院團舞台劇目生産與特色旅遊産品銜接融合,開發旅遊景區常態化演藝項目。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動沈陽演藝集團、沈陽雜技演藝集團著力打造市場競爭力強勁的骨幹文化企業。
3.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建設一批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實現閱讀、配送、培訓等菜單式服務、線上線下互通。建設“書香沈陽”,按照“一區一書房、一街道一書屋”要求,健全書房藝術欣賞、文化培訓、讀書休閑等功能,建設一批城市書房、城市書屋,打造“15分鍾閱讀圈”。推進沈陽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重點公共文化項目建設,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建設“百館之城”,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投入,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均衡配置。
(五)加快推進綠色發展。
1.紮實推進碳達峰行動。堅持源頭控制,減少物質消耗,嚴格實施能耗雙控,嚴把我市六大高耗能行業和煤炭、造紙等能源消費頭部行業的投資准入關口,確保“兩高”項目零新增。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爭取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推進散煤、供暖鍋爐、工業窯爐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終端能源消費清潔比重。深入推進減煤降炭,實施煤炭總量控制,優化供熱布局,推進華潤沈海熱電廠異地擴建等項目建設。推廣引進固碳技術,推動將碳變成有效原料。積極開發碳中和技術,實施碳中和項目,推動“森林沈陽”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碳彙能力。
2.加快産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動高汙染、高耗能産業有序轉移,加快推進鐵西化工園、沈陽蠟化等改造升級。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等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新興産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和傳統商貿流通業態升級,推動綠色物流倉儲等産業發展。發展清潔能源光伏裝備、水電裝備、風電裝備,打造新能源産業裝備基地。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進企業生産過程低碳化。扶持和培育節能環保業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在節能環保産業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進産業集群和園區升級改造,以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近海經濟區爲核心,深化高汙染、高能耗企業綠色轉型和退出,建設“雙高示範區”。
3.全面改善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進大氣汙染物和碳排放協同減排,逐步淘汰和改造建成區內具備條件的40蒸噸及以下燃煤供熱鍋爐,實施100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揚塵汙染源管控,推進四環內露天堆場清理整治;加大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和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實施稭稈焚燒綜合整治。加強垃圾綜合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建設,推行生活垃圾“四分類”;實施大辛、老虎沖生活垃圾填埋場提升整治工程和堆體維護工程,規劃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強化建築垃圾處理,統籌建設建築棄土消納場,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全域覆蓋。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遼河、渾河等重點河流治理;以化工、制藥等行業爲重點,強化工業企業排汙治理;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改善農村水環境質量。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化工、石化、建材等行業爲重點,推動不同行業的企業以物質流、能量流爲媒介建立跨行業的循環經濟産業鏈。加強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力爭創建1個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推進生産生活循環鏈接,加快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産業、節能産業和環保産業,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積極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公衆建立綠色出行習慣,逐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和綠色出行比例。倡導按需取餐、文明用餐,營造節約爲榮、浪費可恥的餐飲風尚。持續開展愛國衛生月活動和“清潔沈陽”活動,鼓勵公衆踐行低碳生活。
(六)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1.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數字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設,聚焦民生需求和管理難點,在就學、就醫、就業、養老、停車、旅遊、營商、基層治理、應急指揮、環境監測等領域,上線一批“一網統管”應用場景。加快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全面消除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等數據壁壘,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進“一碼通城”建設,加快實現政務碼、地鐵碼、公交碼、養老碼、借閱碼5項功能融合,全面實現“互爲認證,全市通行”。
2.提升城市“六化”水平。持續開展潔化、序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行動。加強市容衛生潔化管理,持續做好清掃街區、清運垃圾、清潔水體、清除煙塵等“四清”工作。實現交通秩序序化管理,完善交通網絡和交通設施,強化交通規則執行。做好生態環境綠化管理,推進廊道林蔭化、城區園林化、庭院花園化、園區生態化。提升城市亮化管理,重點推進重要道路橋梁、商業街區、景區景點、標志性建築實現亮化。建立“人民設計師”制度,開展“優秀人民設計師”評選,增強全社會城市設計意識,繡出城市品質品牌。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建設成果,提升城市標准化、設計化、法治化、網格化、社會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3.加快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深入踐行“兩鄰”理念,實施黨建聚鄰、服務暖鄰、科技安鄰、社會助鄰、和諧睦鄰、文化親鄰工程,打造全國城鄉基層治理現代化標杆城市。堅持要事共商、社區共建、社會共治、成果共享,促進鄰裏互動、互信、互愛、互助,實現鄰裏和睦、環境和美、文化和融、社區和諧。強化黨建引領,優化社區服務,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社會協同,完善自治機制,培育鄰裏文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體系,打造“社區有顔值、有溫暖、有內涵,居民有尊嚴、有認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園。
4.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沈陽。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風險研判、防控協同、防範化解機制。維護經濟安全,強化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産業、基礎設施、戰略性礦産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常態化打擊整治突出違法犯罪,推進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和綜合治理,構建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覆蓋的監管格局。加強水旱、氣象、地震、地質、森林草原火災、重大生物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快應急服務體系建設。
十、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
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著力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台,強化國內區域開放合作,更好發揮城市組團的集聚輻射、産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建成面向東北亞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
(一)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台。
1.高質量建設中國(遼甯)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聚焦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核心功能,圍繞維修再制造、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領域,推進進口再制造試點建設,爭取開展通用航空服務(FBO)企業外資開放試點。強化新興産業集聚,培育壯大航空制造、科技研發、健康醫療、跨境電商、數字經濟等産業。設立自貿區人民法庭,處理涉及專利、技術類糾紛案件。完善普惠開放的金融服務體系,設立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金融機構,開展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推動跨境金融結算便利化,推動美元海運費線上快付新模式。鼓勵發展電商平台、IDC、軟件服務外包、雲計算服務、信息安全、大數據交易等數字服務業,推動傳統貿易形態數字化轉型。拓展國際貨運包機航線,構建海陸空網四位一體對外通道體系。
2.高水平推進中德裝備産業園建設。強化中德園集聚全球高端産業功能,做強汽車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工業服務等主導産業。深化“管委會+平台公司”市場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中德開”“中德發”市場主體作用,提高園區市場化建設和運營水平。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德國、瑞士、日本等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推進中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德國際智能創新園)建設,促進中德兩國産學研協同發展。依托中德控股集團産業發展基金,導入工業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打造一批産業關聯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標志性項目。
3.推動中外合作産業園區建設。積極融入RCEP合作機制,加強中日韓三方合作,探索中日韓自貿區開放政策、體制機制、開放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等創新。高標准建設啓迪中韓科技園,招引中韓兩國醫療器械、國際醫療服務、藥品研發等領域高端項目入駐園區,打造生命健康産業集群。加快推進沈陽萬科中日産業園建設,開展創新型産業鏈生態招商,打造“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産業園。
4.深化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建設。發揮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示範引領作用,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性服務業、加工貿易等領域,發展2個主導産業和1個特色産業,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經濟開發區。依托省級經濟開發區資源優勢,推動産業要素聚集,發展1個主導産業和1個特色産業,打造成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開發區品牌和地區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二)強化國內外區域開放合作。
1.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化對俄裝備制造、能源資源、科技人文等多領域合作,積極對接蒙古“發展之路”。推動與日韓在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大健康、現代金融等領域深度合作。深化與歐美國家在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民用航空等領域合作。加強與東盟十國産能與投資合作,加強電力裝備、醫療設備、跨境電商等領域合作。
2.強化沈大交流合作。與大連唱好“雙城記”,充分發揮沈陽和大連在産業基礎和發展潛力方面的比較優勢,推動兩市化工、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汽車零部件及航空、氫能等産業的互補對接。發揮兩市陸路、海路交通和口岸各自優勢,建立互聯互通的集疏運體系,實現遼甯省域內協調發展。推動兩市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自貿試驗區建設、特色商業業態等方面互動交流,共享發展理念。
3.深度推動與京津冀合作。以京沈對口合作爲切入點,重點抓好沈陽中關村科技創新基地、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韓科技園等合作項目建設。發揮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高新技術開發區、沈陽輝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前沿作用,打造京津冀産業高質量承接基地。強化開放平台協調聯動,推進沈陽自貿區與北京、天津自貿區在制度創新領域合作,重點爭取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可複制、可推廣政策延伸覆蓋。
4.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積極參與遼蘇對口合作,在重點領域開展經貿交流、項目洽談、産業對接、科技成果轉化等合作。強化與上海、合肥、杭州、太倉等合作,補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汽車後市場服務産業鏈短板。積極對接上海、杭州、無錫等雲計算示範城市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國家軟件産業基地,推動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示範。
5.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對接。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現代服務業等産業轉移,推動智能汽車、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鼓勵全市企業和港澳企業互相參加展會,開展産品項目推介活動,共同開拓國際市場。複制深圳前海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推動沈陽自貿區與前海自貿區開展戰略合作。
(三)打造“引進來”“走出去”升級版。
1.加大吸引利用外資力度。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用好新加坡—遼甯經濟貿易理事會、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産業園區等平台,引導外資參與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等行業。圍繞寶馬、通用電氣等龍頭企業開展配套招商,推動國際高端要素進一步集聚。依托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沈陽自貿區的政策優勢,吸引更多世界500強、大型跨國公司、行業領軍企業投資落戶。
2.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外貿結構優化升級,鞏固裝備制造、特色農産品、石化冶金等傳統優勢商品出口規模,鼓勵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産品對外出口。支持優質外貿企業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加快發展跨國經營。積極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擴大重點産品進口規模。推動服務貿易實現新突破,加快沈陽國際軟件園等服務外包産業園區建設,吸引軟件研發服務等領域龍頭企業入駐,打造新增長極。
3.推進優質産能抱團走出去。聚焦高端裝備、能源化工、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産業,引導企業“抱團出海”。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産、服務網絡。鼓勵企業承建或參與對外工程承包項目,帶動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取參股、收購等多種方式參與境外並購。規範境外投資管理,加強企業風險防範意識,引導企業規範經營。
(四)構建國際化城市環境。
1.樹立國際城市品牌。提煉城市文化名片,設計統一城市平面標識,打造國際化城市宣傳片,邀請境外主流媒體、中央外宣媒體來沈采訪采風。發動公衆、名人網紅、旅遊達人、本地居民共同爲城市代言宣傳,營銷本地特色,提高城市曝光度。籌劃具備影響力的國際盛會,謀劃預留可承辦頂級文化交流、國際化賽事的高端功能區,形成專業化的城市會展服務體系。
2.營造國際化人文環境。深入實施“結知名友城,打造百城之好”計劃,發展培育與我市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關系城市。全方位營造國際化語言環境,開展國際交往禮儀普及教育活動。完善國際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窗口單位、公共場所的外語信息服務。高水平建設滿融領事館區,吸引重點國家、國際城市、國際組織、外國商協會在沈設立領事館、代表處和辦事機構,形成國際機構集聚區和綜合服務區。
3.優化國際化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國際社區、城市客廳,打造一批集休憩、購物、交往、餐飲、娛樂爲一體的消費街區。實施教育國際化行動計劃,鼓勵中小學與國(境)外學校建立友好學校關系,拓展中外合作辦學,提升可以接收國際學生學校數量,打造“留學沈陽”品牌。推動中醫藥保健、健康旅遊、養老服務等領域國際合作,大力實施遼甯“健康絲路合作計劃”。
十一、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著力加強法治環境和誠信環境建設,以制度創新爲牽引實施高標准營商環境行動,形成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在“一網通辦”“一網協同”上爲全省作出示範,將沈陽建設成爲東北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區,營商環境建設保持全省第一、東北領先,在全國城市中對標超標、爭先晉位。
(一)優化營商環境。
1.打造“辦事方便”政務環境。拓展“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一碼通城”深度和廣度,深入推進“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全程網辦”、95%高頻便民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壓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至38個工作日以內,全面推行“拿地即開工”和“一站式竣工投産”,實施重大項目“定制化”審批服務。著力加強法治環境和誠信環境建設,深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務,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幹企幫扶體系,堅持“店小二”服務理念,以“三直一快”方式爲企業送政策。推進商事登記便利化再升級,提高企業名稱自主申報便利化,實行經營範圍規範化登記。
2.打造“法治良好”市場環境。建設“法治沈陽、信用環境”。加快“智慧法院”建設,提高訴訟便利度,加強破産案件辦理信息化建設和配套機制建設。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中小投資者保護力度。開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專項行動,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提升檢察機關履職質效,推進公安執法規範化。加強信用環境建設,規範失信懲戒和信用修複,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完善政務誠信建設,推動社會和商務誠信建設。規範事中事後監管,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進“互聯網+監管”。
3.打造“成本競爭力強”要素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行政事業性收費能降全降,能免全免。降低市場性交易成本,搭建銀企對接、用工對接、技術交易等服務平台和載體。降低經營性成本,推動水電氣暖重新核價,擴大“助保貸”業務,啓動信保基金業務,做大做強三個融資擔保機構,創新開展“主辦銀行+銀團貸款”金融服務。推進“共享用工”新模式,完善特殊工時管理制度。推進通關便利化改革,提升口岸運行效能和協調聯動。開展公共資源交易區塊鏈技術應用試點,建立遠程異地評標清單。建立數據開放利用管理機制,發布“沈陽機遇清單”,打造“成本窪地”。
4.打造“生態宜居”創新發展環境。營造清明政治生態,構建行權治理體系,著力營造政治上的綠水青山。落實生態優先理念,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進大氣、水汙染綜合防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良好社會生態,培育多元城市文化,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科技、文化、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打造富有時代感、有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場景。構建綜合創新生態,打造創新創業空間,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讓來到這座城市的人有溫暖、有尊嚴、有事業、有希望。
(二)提升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1.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成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任務,全面提升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實施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向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與先進制造業等領域集中。積極穩妥推進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著力引進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優化股權結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2.激發非公經濟發展活力。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抓好降本減負,建立政銀企聯動機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建立金融服務民營企業長效機制,發展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探索供應鏈金融,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完善平等保護法治環境,規範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提高司法審判和執行效率,依法平等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民營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制定修訂,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一批行業“隱形冠軍”。依托遼甯小微企業名錄系統,打造全面權威政策公示平台,利用下載數據實現對小企業精准支持和有效服務。
3.弘揚企業家和工匠精神。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促進企業家隊伍健康成長,全方位呵護民營市場主體發展,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湧流、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加大對企業家先進事迹宣傳力度,形成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良好風尚,使更多優秀人才向各類市場主體集聚。持續開展“盛京大工匠”評選,完善技術工人評價制度,創新評價標准,推進評審社會化。引導企業家加強自我學習、珍視自身形象,強化依法合規經營意識,積極投身公益事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推進規劃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落實《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實施意見》,建立以發展規劃爲統領,以空間規劃爲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爲支撐,市縣各級規劃共同組成,定位准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確保空間規劃剛性。加強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在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結構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等方面銜接,爲發展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預留空間,實現“圍繞規劃落項目”。
2.創新土地改革。實施標准地改革,建立我市企業投資工業項目“標准地”出讓制度,推進土地按計劃精確供應,構建公開透明、便捷高效、公正清廉的投資環境。實施創新型産業用地(M0)政策,調整土地出讓收入市區分成體制,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探索建立“做地”融資機制,搭建支撐城市建設平台渠道。抓好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深入推進于洪區、沈北新區國家級改革試點,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3.深化財政改革。落實市、區縣(市)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合理劃分市與區縣(市)財政事權範圍,規範支出責任分擔方式,進一步理順權責關系,逐步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機制,以“定率環比”方式劃分市區兩級稅收,以“稅收增量獎勵”激活區縣(市)發展經濟、培植財源、增加收入積極性。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私募機構股權,組建沈陽市投資基金和城市更新和發展基金。
十二、強化實施保障
本行動綱要是指導全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綱領性文件,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創新規劃實施機制,推動行動綱要落地實施,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一)加強組織保障。
成立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問題解決,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明確責任分工並督促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圍繞行動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結合各自職責,制定配套實施方案和具體政策,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二)強化要素保障。
強化政策導向,研究制定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配套政策,加強政策協調和政策儲備,爲行動綱要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加強與國家、省對口部門銜接,主動爭取各類支持政策、改革試點和重大項目安排等。加強項目保障,堅持以行動綱要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行動綱要,著眼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組織謀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並根據建設需要隨時更新,形成動態有序的項目儲備制度。建立重點項目推進三級責任制,加強全過程監督,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市級資金對行動綱要實施保障作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並按照財權事權相統一原則,統籌做好資金保障工作。提高政府投資引導力,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三)強化規劃落實。
健全行動綱要實施考核機制,制訂全面、科學、系統的評價標准和獎懲分明的考評制度,充分激發各地區、各部門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積極性,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主動引入第三方評估,分析發展形勢和建設進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加強督促檢查,跟蹤分析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年度計劃實施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重大問題,確保工作落實到位。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增強行動綱要實施參與度和透明度,完善反饋機制,提升行動綱要實施整體效能。
來源:沈陽發布
編輯: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