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正見證中國2018年首個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中國,正在博鳌向世界展示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世界,正在中國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再擴大、深化改革再出發的新前景中尋找全球經濟持續複蘇振興的“藏寶圖”。
據博鳌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介紹,本次年會設置了“全球化與‘一帶一路’”“開放的亞洲”“創新”“改革再出發”四大板塊,以及《中國與世界》《政府與市場》兩場“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分會。
從議程安排上可以看出,“中國與世界”“改革”“開放”是全球“尋寶者”們關心的話題。今日上午,習近平在2018年博鳌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
“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愈發陳舊落伍,妄自尊大或獨善其身只能四處碰壁。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
事實上,此前,新時代改革開放領航人習近平已在多次的演講中,從各個維度爲世界和平合作貢獻中國智慧。
2018年3月拍攝的博鳌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四海之內皆兄弟
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便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提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既是命運共同體,四海之內皆兄弟。
2015年11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習近平發表了題爲《深化合作夥伴關系 共建亞洲美好家園》的重要演講。他說:
“中國堅持與鄰爲善、以鄰爲伴,堅持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致力于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
言必信,行必果。博鳌亞洲論壇本身正是爲了“共建亞洲美好家園”,進而推動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中國願意爲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衆行遠’。”
2014年8月,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演講時,習近平坦誠分享“中國機遇”。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尤其需要“中國智慧”。
“展望未來,中國發展將給非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非洲發展也將爲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雙方應該攜手同行,繼續堅定走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道路。我們願同非洲朋友一起,抓住曆史機遇,深化務實合作,把中非友好事業推向前進,更好造福中非人民。”
2013年3月,習近平在剛果共和國議會的演講中對非洲兄弟這樣說:
“我相信,中非友誼將像長江和剛果河一樣長流不息、奔騰向前!”
在老一輩國人心中,“蘇聯”是“老大哥”,“亞非拉”是“兄弟”。時代在變,中國對“第三世界”兄弟們的感情不變。
2014年7月,在巴西國會演講時,習近平這樣說:
“進入21世紀以來,中拉關系全面快速發展,給雙方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中拉互利友好合作是雙方人民共同期待。中方願意同巴西及其他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一道努力,使雙方成爲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攜手共進的好夥伴。”
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歡迎晚宴。在晚宴上致辭時,習近平也引用了這句古語。當日早些時候,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時,習近平說: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以和平與發展爲主題的時代,也是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的時代。在這樣偉大的時代,站在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新起點,中英兩國攜手,恰逢其時。”
早在2013年,習近平便指出,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
中國與歐洲國家友好合作、互利共贏,也多次出現在習近平的演講中。
“互利共贏,是中法關系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中法合作是雙贏的事業,兩國人民是這一事業的最大受益者。”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時說:
“中法合作潛移默化影響著兩國人民生活,必將爲中華民族和法蘭西民族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福祉。”
次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說:
“我相信,當‘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真誠牽手合作,我們所制造的將不只是高質量的産品,更是兩國人民的幸福和理想。作爲亞洲和歐洲最主要的兩大經濟體,中德經濟加強融合,實現亞歐兩大經濟增長極強強聯手,定將對世界經濟産生積極影響。”
對世界經濟産生積極影響,需要所有有關國家同舟共濟、相向而行。寬廣的太平洋,隔不斷大洋兩岸的互利合作。是的,下面要說的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亞。
2014年11月,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演講時,習近平說:
“中澳同爲亞太重要國家,沒有曆史積怨和根本利益沖突,都致力于求和平、促合作、謀發展,努力做地區和世界穩定和繁榮的維護者、促進者。我們完全可以超越生意上的夥伴關系,做倡導共同理念的戰略夥伴。”
2015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在發表演講時,做出了一個“人”字的手勢。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至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早在2015年,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中便生動地指出:“在漢字中,‘人’字就是一個相互支撐的形狀。”他強調: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純而又純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管控。最關鍵的是雙方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采取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努力把矛盾點轉化爲合作點。”
交得其道,千裏同好
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擡頭,貿易保護主義興風作浪。世界各國欲行穩致遠,必須明白“獨行快、衆行遠”的道理。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是中國的共贏之道。
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大範圍會議上,習近平說:
“中國古人說:‘交得其道,千裏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金磚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關鍵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這就是互尊互助,攜手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經濟、政治、人文合作;倡導國際公平正義,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和衷共濟,共同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合作共贏,正是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有道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016年6月,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上表示:
“成員國團結是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和獨特優勢,也是各方一點一滴積累互信得來的寶貴成果,需要倍加珍惜和精心呵護。建議各方堅持通過溝通增進理解,妥善處理遇到的合作難題,增強上海合作組織凝聚力。”
同心同德,既可爲夥伴提供動力,又可爲自身創造空間。2017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說:
“聯動發展是對互利共贏理念的最好诠釋。亞太經濟體利益交融,聯系緊密。堅持聯動發展,既能爲夥伴提供發展動力,也能爲自身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習近平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也呼籲共同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夥伴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同爲地球村居民,我們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夥伴精神是二十國集團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選擇。”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理論實踐,也是可資世界借鑒的“中國智慧”。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在世界舞台上,中國持續在經濟、人文、科技、氣候等領域秉持正確義利觀。
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首先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
“爲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的演講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聯通全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指出: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爲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同年6月,在北京出席國際工程科技大會時,習近平做了主題爲《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演講。他指出:
“工程科技的靈魂在于開放,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中,提高工程科技發展國際化水平已成爲各國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的普遍共識和重要手段,共享工程科技成果是推動共同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通過加強國際工程科技合作,相互借鑒,相互啓發,推動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應對人類共同挑戰,不僅需要科技進步,還需要保護好人類共有也是僅有的地球。2015年11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
“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多年來,中國政府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世界舞台上,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在多個場合做過許多演講。本文只涉及了其中一部分。然而觀一葉而知秋,從這些坦蕩真誠、爲全球未來深謀遠慮的演講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什麽是中國的“大國責任”!
▎記者:曾繁華
▎責編:馬珊
▎審發:吳楚 盧冠瓊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