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鏈接爲(中印沖突)科普
一個新加坡的穆斯林女孩
咱們先說個舊聞。
2017年和2018年的時候,緬甸(Myanmar)當局決定,對聚居在其西南地區的若開邦的80多萬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進行驅逐。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在東南亞曾經引起了小規模的難民潮。
被緬甸政府關進難民營的羅興亞人。如你所見,他們戴著白色氈帽,沒錯,羅興亞人是穆斯林民族
我鬥膽一猜,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的時候,會想這樣兩個問題:這羅興亞人是什麽樣的民族?爲什麽緬甸要驅逐他們?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早就已經有了。這個所謂的羅興亞人,原本是孟加拉(Bangladesh)人一支,並不是緬甸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黃種人;緬甸當局之所以驅逐他們,除了曆史遺留問題(二戰時期,羅興亞人曾尋求獨立建國)和民族矛盾,最主要的問題是——文化矛盾。
羅興亞人主要聚居在緬甸西南部的若開邦,即圖中藍色的區域
羅興亞人是穆斯林(Muslim 即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民族,而緬甸的國教是佛教,緬甸大約87%的人口信仰佛教,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佛教文化國家。緬甸和泰國一樣,大多數男性一生之中,至少會出一次家。
理解了這個前提,你也就知道“爲什麽緬甸甯願冒著被聯合國譴責,也執意要驅逐羅興亞人”的答案了。而“宗教矛盾”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也並非緬甸的“家務事”。
緬甸領導人昂山素季安撫羅興亞人。昂山素季是緬甸國父昂山之女,也是緬甸的國務資政
借著這個話題,我順著下去講講“東南亞的伊斯蘭化”。
東南亞是一個具有地緣政治和地理位置雙重性的名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東南亞是不存在的。它是古代中國的勢力範圍,按照大中國的地緣概念,被稱之爲“南洋”;二戰之後,民族獨立運動席卷世界,東南亞這個概念才漸漸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東南亞指的是“東南亞11國”。
東南亞11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新加坡
而我們以往的印象中,提到穆斯林,似乎就是沙漠、長袍和氈帽,好像夠不著氣候潮濕炎熱的東南亞;而提到東南亞,就不能不說到寺廟,東南亞是世界上寺廟建築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寺廟的景觀可以說是“百僧誦經,萬人焚香”。
柬埔寨吳哥窟(Angkor Wat),是柬埔寨的國寶,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寺廟遺址
事實上,東南亞確實是世界上佛教信仰占主體的地區;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東南亞同時也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中印度尼西亞(Indonesia)還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2.7人口,穆斯林人口約爲2.3億),很神奇吧?咱先糾正一個觀點,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認爲穆斯林很好戰、很好鬥,但其實那都是極少數恐怖分子給人們帶來的偏見,我們不能將穆斯林與恐怖分子等同。我國奉行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希望各位理性客觀地看待這篇文章)
伊斯蘭教的傳播圖
風從海上來,雨從西方來
東南亞的伊斯蘭(Islam)信仰並非本土原生,而是從中東地區傳來的。
位于馬來西亞沙巴州的水上清真寺,其景色宜人,因而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遊玩
這個中東地區呢,習慣上認爲是從地中海東部到伊朗高原之間(由東至西)和從高加索山脈南麓到阿拉伯海北岸(由北到南)之間的一塊廣大區域。這裏是世界上穆斯林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伊斯蘭教也就是在這裏誕生的(沙特阿拉伯麥加)。
中東地區簡圖。這裏人口約爲4.9億,以出産石油爲主要經濟支柱,近年來局勢動蕩不安
最早成爲穆斯林的一批人是阿拉伯人,而後通過商業貿易、軍事征服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而逐漸推廣到其他地區。伊斯蘭教的傳播,是和阿拉伯帝國國力強盛與否息息相關的。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穆斯林國家(即穆斯林人口占多數,以伊斯蘭教爲國教),主要分布在中東地區、中亞地區、高加索地區、北非地區、南亞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總人口約爲17.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23%左右。
公元8世紀-9世紀的阿拉伯帝國版圖。這個時候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十分強盛的大帝國
東南亞有三個穆斯林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文萊。這三個國家的曆史,就是一出東南亞的穆斯林化曆史。因爲東南亞是傳統的佛教文化區和大中華勢力範圍,從地緣角度出發,我們總體上可以認爲:東南亞的穆斯林化程度,是與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輻射程度呈負相關的。
印尼、馬來和文萊三國,是東南亞的穆斯林國家,總人口超過3億
“也就是,越不靠近中國,越不信佛教,伊斯蘭化就越高。”
位于新加坡的蘇丹回教堂。盡管新加坡的主體人口是華裔,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
按照曆史發展順序而言,東南亞的穆斯林化是不能從阿拉伯商人來到之前開始的。所以,在8、世紀之前,東南亞還沒有出現穆斯林。大概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強大了起來,陸上商旅不絕,海上貨船不斷。
然而,與此同時,阿拉伯帝國也四處征戰,擴張版圖。比如,其曾經在中亞腹地一座叫作怛(音da二聲)羅斯的城市,與唐朝軍隊交戰。但根據考證,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中,統治者並非推行伊斯蘭教,因爲根據律法,非穆斯林的稅收要比穆斯林高很多。
今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帝國部隊
因此,那時候的伊斯蘭傳教是溫和且自發的,不存在武力逼迫。而和中亞、北非及高加索地區被征服後笃信伊斯蘭教不同,東南亞地區從未被阿拉伯帝國征服或統治,其笃信伊斯蘭得歸功于阿拉伯商人與傳教士。
阿拉伯書籍裏的先知傳教圖
在11世紀阿拉伯商人抵達東南亞之前,東南亞地區長期受到古印度和古代中國的影響,在政治上多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上學習漢字、穿漢服,宗教上則更多信奉從印度或中國傳來的早期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即漢傳佛教)。
圖中的這個室利佛逝,就是一個以大乘佛教爲國法的馬來半島古國
然而在公元8、9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東擴,阿拉伯人和伊斯蘭化的阿富汗人入侵南亞之後,伊斯蘭教在南亞也站穩了腳。
文化這玩意,也是講究地緣性的。
唐朝時,阿拉伯帝國勢力範圍擴張到中亞後,伊斯蘭教也傳入中國。
紅色箭頭爲唐帝國西擴,藍色箭頭爲阿拉伯帝國東擴。公元751年前後,兩方在中亞怛羅斯遭遇
印度離東南亞近,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建立了不少商貿站點之後,又想著把船繼續開到東邊的海去。目前學界認爲,伊斯蘭教是從印度最西部的地區直接傳入東南亞的。
曆史有時候很有趣,伊斯蘭商人和傳教士在東南亞的傳教趨勢大致是:島上好傳,陸上難傳;靠海好傳,內陸難傳。
紅色部分爲印度最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是印度伊斯蘭化很高的一個地區
財富、朋友、大海和宗教
阿拉伯人(Arab)自古以來就有商業天賦。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不管是“陸上”還是“海上”,他們都是馬車夫。言下之意,就是很愛跑。
阿拉伯商人來到東方,除了帝國的東擴使然,更大的原因是爲了做生意。兩條絲綢之路(海上和陸上)都與阿拉伯人分不開幹系。由于阿拉伯帝國橫亘于歐洲與中國之間,當時的東西方交流需要經過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的駱駝商隊
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在阿拉伯、波斯乃至歐洲都是極度搶手的商品,利潤一度高達10倍。在巨額利潤的驅使和造船業、航海技術的飛速發展下,阿拉伯商人義無反顧地奔向中國。
他們最主要的目的地有兩個,即中國南部沿海的廣州港和泉州港。當時的傳統商路比較單一,要想去中國,就必須從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ha)進入南中國海。
這也就是爲什麽馬來群島與伊斯蘭文明交流頻繁的緣由。
馬六甲海峽示意圖。馬六甲海峽是國際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一條海峽,由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共治
當時的帆船動力主要靠風,也就是季風。大多數印度、阿拉伯商人會選擇在季風季節北上,省時省力,因此就必須要在馬六甲海峽附近逗留一陣子。
穆斯林商人們主要在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修建定居點
在和中國貿易的過程中,穆斯林(商人、傳教士等等)逐漸在爪哇島、馬六甲地區、蘇門答臘島等地建立了定居點,開始了通婚和傳教,或者有些人幹脆就在泉州或廣州建立了落腳點。
對于穆斯林而言,有落腳點,就必須要有禮拜的場所,就是清真寺。
位于泉州的艾蘇哈蔔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年間
這都在客觀上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
11世紀,阿拉伯商人和中國的貿易達到頂峰,海上商旅不絕。在這個過程中,伊斯蘭教也或多或少地來到了東南亞和中國南部沿海地區,伊斯蘭教在當時的東南亞算不上很有市場,因爲佛教和印度教已經統治著那裏長達百年。
東南亞僧侶有一種習俗,叫作“布施”,即由排成隊,接受好心人的施舍
但是伊斯蘭文明和南洋原始部落的文明相比,算得上是先進文明。曆史上有一種“強文明向弱文明輸出”的概念,即一種更爲先進、強大、影響力更甚的文明總是會影響乃至于征服更爲弱小的文明。
外來伊斯蘭文明對東南亞的沖擊,集中在大概在11世紀-15世紀,這一階段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開始出現了分化,也就是咱們前頭說過的“海上好傳,陸上難傳”。
其原因較爲複雜,但簡單歸結起來,有三點:首先,伊斯蘭教倡導人人平等和互幫互助,這對于當時東南亞底層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次,中南半島國家(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國)安于農業經濟,較爲閉塞封鎖,對外來文化不感冒,而且政治多模仿中國,講究儒家文化;最後,馬來群島號稱“萬島”,各個島嶼星羅棋布,分散于海上,穆斯林商人們又富裕,很容易通過財力傳教。
這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他們無一例外靠海,和穆斯林商人們接觸頻繁。是的,誕生于沙漠之中的伊斯蘭教,此刻卻是托了大海的福。
中南半島國家太依附于中國,在中華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之間,他們選擇了前二者。有意思的是,越南南部的占城地區本來是穆斯林的天下,不少穆斯林商人在那裏建立了港口和定居點,不少當地人接受了伊斯蘭信仰。但隨著中國化的北方京族人(越南主體民族)南下之後,又擺脫了伊斯蘭化。
19世紀的越南官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服飾式模仿了中國明代的服飾
進入13世紀,雖然阿拉伯帝國垮了,但是穆斯林商人們卻依舊把持著從歐洲到中國的商路。
此時的中國,正在經曆蒙古人入侵,戰事頻繁,不便于貿易。同時歐洲又興起了“香料熱”,恰巧印尼有質量上乘的香料,于是乎阿拉伯商人們放棄了中國貨物,而專心致志地做起了“印尼生意”。
印尼香料非常出名,印尼也由此得名:“香料王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經營,印尼西部的蘇門答臘島(Pulau Sumatera)成了穆斯林商人在南太平洋安身的大本營,他們在那裏建起了繁華的城市,和當地人通婚之後,越來越多的本土穆斯林開始出現。
蘇門答臘島爲馬六甲海域重要的島嶼,也是印尼的經濟重地
穆斯林們便以蘇門答臘爲中心,一邊做生意,一邊傳教。穆斯林商人們的富裕和文明,讓印尼各島羨慕,他們便單純地認爲:“只要笃信伊斯蘭教,就會變得富裕”。
終于,進入15世紀之後,出現了本土的穆斯林蘇丹(即伊斯蘭教的“國王”稱呼)。馬六甲王國崛起,這是一個強大的東南亞穆斯林國家。
黃色區域爲馬六甲王國,這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也是一個以商業貿易立國的國家
殖民者的疑惑和東南亞穆斯林的崛起
馬六甲王國的蘇丹拜裏米蘇拉,原本是佛教王國室利佛逝的王子,在其國家被印度教國家滿者伯夷滅亡後逃亡。逃亡途中,在認識到穆斯林商人的雄厚實力之後,決心皈依伊斯蘭教以換取穆斯林商人的支持。
陰影部分爲馬六甲王國建國初期版圖
公元1402年,他重新建國,馬六甲王國就此誕生。此後的日子裏,馬六甲王國憑著和穆斯林商人的關系,日漸強盛,逐漸控制了馬六甲的航運,俨然“一個海上大帝國”。馬六甲的每一代蘇丹都有兩個任務,一個是和明帝國處理好關系,一個是將伊斯蘭教傳播到更遠的地區。
鄭和七下西洋示意圖。後來的東南亞華僑並不信奉伊斯蘭教
因爲馬六甲蘇丹認爲,只有通過伊斯蘭化,集結更多穆斯林人口,才能保持王國的強盛和不受明帝國或印度教國家的控制。于是,他們積極傳教,招納更多的傳教士和學者。
他們其實是想借用伊斯蘭教來加強中央集權和自我統一,當時確實有不少小島國自發地以伊斯蘭教作爲統一的紐帶。但馬六甲王國對外的傳教,主要還是通過軍事征服完成的,你也可以認爲是打著“傳教”的幌子來擴張。
得益于伊斯蘭教極其容易傳播的優點,蘇門答臘島附近的一些島嶼很快完成了伊斯蘭化。
位于馬六甲城的馬六甲王國時期的遺址
但不管如何,印尼和馬來的伊斯蘭化很大程度上還是由馬六甲王朝這樣的本土穆斯林國家完成的,畢竟阿拉伯商人、傳教士比不過國家機器啊。東南亞的穆斯林國家愈發強大,吞並完佛教和印度教小國之後,便實行“伊斯蘭統一化”的政策,很快就使得大量人口迅速成了穆斯林。
印尼清真寺。印尼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集中的清真寺地區之一
馬來人和印尼人是同根同源的民族,即所謂的“巫族”(Melayu 又稱馬來族)。而馬六甲王國也是一個馬來人建立的王國,于是伊斯蘭教就與馬來人綁定了起來,使得馬來人和阿拉伯人一樣成了世代傳承的穆斯林。
父親和母親,朋友和老師,成了最好的“傳教士”。
馬來族,是東南亞的一個大民族,也是馬來群島的主體民族
到了16世紀,靠著商業貿易和軍事征服,馬來群島上越來越多的部落選擇了加入“伊斯蘭統一體”,越來越多的人口被納入了穆斯林同盟。但是好景不長,16世紀之後,西方殖民者入侵了東南亞。最早到來的是葡萄牙殖民者,1511年他們攻陷馬六甲城之後,馬六甲王國覆滅。
關于葡萄牙殖民者入侵馬六甲城的油畫
馬六甲的商人、學者、傳教士和王室紛紛出逃,這些人都是穆斯林。靠著雄厚的財力和更高的知識水平,伊斯蘭教很快在他們落腳的地方傳播。隨著殖民者的入侵程度越發強烈,伊斯蘭教傳播得越來容易,因爲其成了馬來群島各地馬來人的“精神紐帶”。
也就是在16世紀前後,馬來人完成了“伊斯蘭化”。
荷蘭殖民者對印尼的殖民擴張,紅色區域代表已經殖民,綠色區域爲尚未殖民
17世紀之後,荷蘭人來到了印尼,他們通過堅船利炮很快就殖民了整個印尼,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殖民者們在傳播基督教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土人十分團結,而且有著單一且強烈的宗教信仰。
位于印尼雅加達的荷蘭殖民時期遺址
印尼被稱之爲“千島之國”,其國土內島嶼衆多,而且星羅棋布。荷蘭人疲于奔命,發現一個諷刺的事實:自己可以殖民這些地方,卻不能讓這些地方全部臣服于自己的信仰。
印尼約有9.8%的人口爲基督教徒(天主教+新教),事實上人口也不少,有2600多萬人
所以在整個殖民時期,荷蘭殖民者只是做到了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卻從來沒有文化入侵成功。因爲印尼這片土地,更適合伊斯蘭教的傳播,而非基督教。穆斯林們則沒有基督教徒那麽多的繁文缛節,他們往往是口耳相傳,崇尚團結,互幫互助。特別是在殖民時期,這樣的宗教非常有凝聚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基督教可是“外來和尚難念經”。
印尼的一處穆斯林朝聖地
事實上,由英國人統治的緬甸和法國人統治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雖然也有一定的基督教徒,但佛教仍然占主導地位。
“荷蘭老哥,不必難過”。
二戰之後,印尼和馬來西亞都通過伊斯蘭教的信仰來團結民族,達到民族獨立的目的。但諷刺的是,印尼這個超大穆斯林國家,靠的還是荷蘭殖民者的統一。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入侵印尼後,很快就占領了印尼
東南亞的宗教分布情況相對複雜,我們只能籠統化地分。東南亞分爲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國人又稱之爲南洋群島)。大體上,靠近中國和印度的中南半島基本都是以佛教爲國教,而遠離中國和印度的地緣影響的馬來群島則多信伊斯蘭教。(菲律賓比較特殊,因爲西班牙和美國的雙重殖民曆史,而笃信基督教)
馬來西亞宗教人員擁有很大的權力,甚至可以直接到私人家中進行宗教巡查
如今的東南亞穆斯林國家的情況比較複雜,一方面迎接著世俗化的改革,一方面卻恪守著伊斯蘭的一些糟粕教義(一夫多妻、對女性的偏見、鞭刑等等)。華裔、印度裔也生活在東南亞,目前而言,關于宗教問題,處理得最好的就是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其父李光耀爲新加坡國父
看看這面國旗,新加坡照顧到了各方需求。月亮代表穆斯林(馬來人),五顆星星(模仿我國國旗的理念)代表華裔,紅色象征平等和友誼,白色象征純潔和美德,真正的“哪邊都開心”。
新加坡國旗,即“星月旗”
一句話總結東南亞的伊斯蘭化:始于阿拉伯人,終于馬來人;從賺錢開始,到團結民族結束;人數真不少,和諧最重要。
不論如何,東南亞2.4億多穆斯林只有和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等等其他的信徒“和諧共處,平等共贏”才有一個好未來。
這也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所要傳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