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十幾個投行群裏的人都在討論對策。”解楓表示,一紙新規讓創投圈“炸開了鍋”。
2月5日晚間,證監會在其官網上發布了《監管規則適用指引—關于申請首發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下稱《指引》),對違規代持、影子股東、突擊入股、多層嵌套等IPO亂象加強監管。其中,《指引》明確,從發行人提交申請前12個月內的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這給突擊入股者們扔下了一枚“深水炸彈”。
超長的鎖定期給機構投資者帶來了高度的不確定性。據記者統計,2019年上市的70家科創板企業中,有25家企業在2020年全年的股價增幅爲負數,相當一批科創板企業股價已經連跌數月。
“政策的目的就是打擊那些試圖快速套利的投機分子,鼓勵和支持投早投小,真正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投資機構。”國內一小型券商投行人士解楓表示。與此同時,不少VC機構投資者對這個新規拍手叫好表示歡迎。
部分投資機構陷入被動
盡管《指引》明確了新老劃斷,已經受理的企業不適用該股份鎖定期要求,但對已經入股的投資機構,以及原本准備申報材料的擬上市企業來說,則需要重新整理上市和退出的安排。
“有的機構投資本來就是高位接盤的,如果還要鎖定三年,市場的變化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賺不到錢;還有一些機構投的是風口上的行業和企業,三年後風口過了,資本的熱情也會降溫。”深圳一中型PE機構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這是新規給突擊入股的投資者帶來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他認爲,如果投資的是受周期波動較小的消費、醫藥等企業,且價格合適,則受影響較小。
不過,此次《指引》還沒出台相關的配套執行細則,因此業內認爲,想要規避三年的鎖定期非常容易。“新規是從入股之日起算的,投資機構可以踩點入股,企業也可以延遲申報,規避起來也不難。”解楓表示。
對一些已經入股企業、且基金存續期將至的機構來說,企業延遲申報無疑會打亂基金的退出安排,“對于已經入股的機構來說,可能需要跟LP溝通下,是否需要延長基金期限了,總之能上市就先上了再說。”解楓說。
但也有投資人認爲,新規並沒有讓投資機構比原來多付出很多時間成本。“原來是申報前6個月內算作突擊入股,要從入股之日起算鎖定36個月,現在是申報前12個月內入股就算,因爲申報前已經過了一年,申報到上市也要一年左右,剩下的鎖定期其實就是一年左右了,沒比原來多很多。”深圳一PE機構合夥人表示。
倚鋒資本則認爲,當前科創板和創業板申報企業中,大量企業存在首發申報前一年內新增股東的情形,導致資本短期造富明顯、長期支持不足。在注冊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政策以問題爲導向,補足了注冊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把好資本市場的“入口關”,意義重大。在新規下,試圖通過突擊入股套取短期利益的投機行爲將受到極大制約,對于著眼長遠、布局早期的價值投資者而言,則備受鼓舞,迎來利好。
落地有待新規完善細則
《指引》雖然讓部分投資機構措手不及,但總體上受到了多數創投機構的歡迎。首先,新規有利于加速創投行業的結構優化。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表示,由于鎖定期延長,退出期也隨之延長,PE機構的出資人風險就更大。因此,出資人更加會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眼光、投資能力,而不是靠所謂的“關系”。同時,出資人的資金將逐步從短錢變爲長錢,具有長期優良投資業績的PE機構將逐步勝出,投資圈會産生新一輪的優勝劣汰。
出資人的心態變化還將影響投資機構的募資。上海一大型PE機構投資負責人表示,資金循環周期變成會加大募資難度,頭部機構的資金優勢就會突顯出來,尤其是之前布局相對較早的機構,而小型機構募資將受到更大挑戰。
其次,吳士君認爲,新規之後,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都將會踐行長期主義,大幅度提高投資眼力和持有耐心,對投資標的的行業趨勢、核心優勢、管理能力進行更加准確地預判和把握。同時,鎖定期延長意味著用腳投票很難了,投資者必須積極用手投票,更深入地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監督上市公司行爲,支持上市公司發展。
深圳某大型創投機構的負責人表示,新規對于行業的影響比較大,企業上市後限制了流通速度,從而也增加了退出的難度。往往上市前後,公司估值變化比較大,對部分短線投資人參與的話,該政策明顯不利。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可能有利于港交所,因爲在香港市場,也有基石投資者參與IPO認購,比如最近很火的快手,上市前就有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等其他大型機構參與認購,鎖定時間到2021年8月25日,只有不到一年。
盡管新規的初衷是打擊突擊入股,鼓勵長期價值投資行爲,但目前的規定來看,仍需要打不少“補丁”。第一,時間點如何認定,具體生效時間怎麽算;第二,馬上准備報會的企業如何調整;第三,對于一些新三板的企業,申報之前還有融資交易行爲的如何界定。業界仍在期待具體的操作細則出台。
窗口期的瘋狂“搶籌”
事實上,自從科創板推出和創業板注冊制落地實施之後,一級市場中投資機構的“搶籌”現象可謂一片火熱。尤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衆投資機構把對熱點行業企業的爭奪賽推向了高潮,甚至出現了“流血搶項目”、“估值一夜漲一億”、“不做盡調就打款”的空前盛況,而“唯快不破”也成爲了當下許多VC/PE機構的共識。
“過去一年,不少投資機構,甚至是VC機構都在向我要准備上市的企業。”解楓說。記者從深圳一中型VC機構投資人李華(化名)處得到了印證,“現在基本不分階段,只要項目優質,大家都會搶,特別是資金充足的頭部機構。”
搶項目的背後,是投資機構對IPO窗口期的顧慮。“窗口期這麽短,當然都要搶。”李華向記者透露出多數投資人的擔憂,擔心IPO的節奏。“按照以往的經驗,絕大部分企業如果被抽到現場核查,券商都會建議企業撤材料的。”
鎖定期延長,擺在衆多機構面前的最大不確定性是股價表現。
以科創板爲例,據記者統計,2019年上市的70家科創板企業中,有25家企業在2020年全年的股價增幅爲負數,還有相當一批科創板企業出現連月的股價下跌,甚至有公司較股價最高點跌去了近60%。部分創投機構已經面臨投資價格和項目與當前股價倒挂的問題。對此,李華說:“我們都知道,所以才要搶啊,現在上了虧錢的概率肯定小于幾年後的概率。”而此次新規,無疑再次增加了不確定性。
近期多家公司止步IPO
據Wind數據統計,2021年初以來至2月6日,A股市場已有26家擬IPO企業終止審查或注冊,其中3家爲核准制企業,其余23家注冊制下擬IPO企業均爲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材料。
從去年10月開始,IPO就迎來了現場檢查風暴。“IPO現場檢查的力度和頻次的確有所上升,現在經常會出現一天時間幾家企業撤材料的情況。”解楓說。企業紛紛撤材料,也引發了市場對保薦機構執業質量的關注。1月29日,證監會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將這一原先停留在窗口指導中的監管手段落在紙面上。隨後,1月31日,證券業協會則公布了首發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名單,抽查對象爲1月30日前受理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公司,其中就包括一些存在爭議的擬上市公司。
“企業質量不太理想,後續可能會出現更多的企業主動撤回材料,或者被窗口指導撤回,終止審核增多或將在一段時間內成爲常態。”解楓表示。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