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又被世人稱爲“小俄羅斯”,是一個位于東歐平原的小國家。
雖說烏克蘭的國土面積不大,但素來卻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
除此之外,烏克蘭在軍事技術領域裏,也曾經是整個世界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烏克蘭的軍工技術,對我國國防工業的起步和發展發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當年蘇聯剛解體的時候,烏克蘭不但有航空母艦,有轟炸機,還有各種的坦克、導彈等,隨隨便便拎出一個都足以讓彼時的中國羨慕不已。
但隨著戰爭年代結束,烏克蘭的軍火生意也愈發一落千丈,許多烏克蘭國內的軍事技術人才因處境尴尬,也紛紛遷往外國發展。
後來,烏克蘭陸陸續續也有200名專家來到中國,先後幫助我國發展了2000多個科研項目。
這些專家在中國一直都從事著軍事建設工作,在他們嚴謹和專業的技術幫助下,我國的軍工事業快速提升,很快便走在了世界前沿的地位。
烏克蘭巅峰時期的軍事實力
在冷戰時期,前蘇聯是衆所周知的“世界超級大國”,它不但是當時唯一能與美國對抗的選手,前蘇聯實力巅峰的時刻,甚至能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
前蘇聯解體時,在烏克蘭境內留下了大批量現成的武器裝備,例如一千多架的作戰飛機、七千多輛裝甲車、六千多輛坦克及三百多艘大小不等的軍艦等,如此實力足以強大到輕松毀滅世界上一些中等國家。
在前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軍事工業方面的一部分“遺産”,如舉世聞名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安124、安225、安12等這些大型運輸機都是這家企業的得意之作。
尤其是安托諾夫An-225“夢想式”運輸機,北約代號“哥薩克”,至今爲止現實中僅造過一架,依舊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
還有被譽爲“蘇聯航母搖籃”之稱的黑海造船廠,前蘇聯時期的航母幾乎都是由這個黑海造船廠設計和建造出來的。
此外還包括有負責坦克設計的莫洛佐夫設計局和建造蘇聯直升機、大型發動機的馬達西奇公司在內的三千多家軍事企業,其中涵蓋了大型運輸機、火箭、裝甲車輛、軍用艦艇等陸海空當面的各種裝備,且大部分産品性能皆居于世界前列地位。
這筆“遺産”對于烏克蘭來講異常豐厚,但實際上,這筆資産也僅僅占了蘇聯軍工大概30%左右的數量。
而正是這三成左右的軍事裝備,便足以讓當時的烏克蘭直接跻身世界強國的地位,烏克蘭制造出來的軍事武器都處于世界的先進水平。
此外,當時烏克蘭還擁有了擁有一千多枚洲際導彈核彈頭以及多枚戰術核武器,這些一定數量的核武器裝備,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除彼時世界上除美俄以外所有具備核武器國家的總和。
烏克蘭當時的軍事力量,已足以強大到與美國抗衡。
軍事強國落寞,專家紛紛出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軍事強國,烏克蘭卻因爲國內烏煙瘴氣的經濟環境,最終親手斷送了自己的後路,“地主家”的“小兒子”終于還是沒有守住自己的“家財”。
隨著蘇聯解體,早年跟隨前蘇聯的許多盟國也紛紛陷入了經濟滑坡的困境,烏克蘭亦不例外。
由于資源匮乏和資金不足的原因,烏克蘭脫離前蘇聯之後,後續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隨著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不少本土制造業先後崛起,烏克蘭軍事交易一家獨大的局面受到撼動,這直接導致烏克蘭根本無力維持自己本身龐大的武器庫。
以至于到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國家只能通過不斷地將自己國家的先進技術、高端武器,甚至是頂尖人才進行售賣,才得以勉強維持國家的經濟收入。
再者,獨立之後的烏克蘭政治立場也不夠堅定。
爲一心尋求自身壯大,烏克蘭在看到北約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後,便死死地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甚至不惜銷毀了所有的導彈發射井、核彈頭以及衆多的戰略轟炸機等一流軍事裝備和軍工企業。
正因爲前蘇聯當年在烏克蘭留下的衆多核武器,世界各國一直都對烏克蘭頗爲忌憚,烏克蘭此舉,卻無異于“自廢武功”。
企業倒閉之後,隨著而來的便是衆多軍事專家的去留問題。
烏克蘭國內大量的軍事人才無處可去,許多專家也從自己先前的崗位上被裁員退了下來。
即便是一些沒有被趕下台的一流專家,因爲企業的衰敗,相應領域裏的研究經費大大縮水,更別說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更是少得可憐。
當時烏克蘭國內政局混亂,且官員腐敗至極,動不動就內戰,而烏克蘭的曆任領導人要麽貪財,要麽無能,烏克蘭最終落得這般一個烏煙瘴氣。
失去穩固的政治基礎和經濟保障,烏克蘭往日在世界上稱霸一方的軍工産業和技術人才,也終是淪爲強弩之末。
在國內各方勢力的角逐之下,勢力政客組織街頭革命鬧執政更是家常便飯。
然而不論誰來當家做主,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始終越來越差。
對于專家而言,他們雖是一流的人才,但同時也是繁華世界中的普通人。
如今烏克蘭陷入了經濟困境,這些專家的待遇也是越來越低了,有時候發生地區沖突的時候這些專家更是性命難保。
他們也有家庭子女,需要養家糊口,這些都是壓在他們身子上的重擔和責任。
因爲國家動蕩,因此烏克蘭在人才維護上面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並不周全。
專家來華,助中國發展軍事事業
此時此刻,這些軍事專家因爲處境尴尬,也紛紛無奈辭職,另尋出路。
那段時間開始,烏克蘭不少軍事人才開始尋求在外國謀生的機會,這時候包括美國、德國、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在內的諸多國家,也紛紛派出各自的科研機構前往烏克蘭,以優厚的條件招攬軍工領域的專家、教授等爲自己國家效力。
彼時中國的軍事基礎薄弱,一切裝備仍正處于摸索和准備階段,因此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輪“人才爭奪戰”的行列中。
得益于前蘇聯時期中蘇友好的關系的曆史淵源,一些留蘇的專家和學者也通過個人聯絡、學術交流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從烏克蘭請到了不少頂級的專家前往美國。
世界給了中國一個機會,而中國也恰好努力的抓住了。
在這段歲月裏,中國的目的性非常明確,那就是針對軍工領域的關鍵技術,然後再通過個人關系轉讓其技術成果。
中國和烏克蘭兩國之間的軍工合作,也正始于蘇聯解體後這段特殊的時期。
中國本就是禮儀之邦,因此也非常珍惜這次人才引入的機會。
海軍專家李傑說起那時的工作稱,“我們中國人都是坐一個星期的火車,先從滿洲裏出去,走過西伯利亞和莫斯科以後,再來到了烏克蘭。對烏克蘭進行詳細的摸底和契合之後,很快便能知道對方有哪些技術是可以進行合作的。”
海軍專家李傑
之後不久,便有大批的烏克蘭專家千裏迢迢來到中國,開始介入更爲詳細和具體的軍工項目。
當年的中國技術落後,兩者剛開始技術交流的層面還初始于一種底層階段,且規模不大。
爲了展示中國充分的誠意,中國不但許給了這些專家們豐厚的酬勞,在研究經費方面,更是大手筆地直接將最高的一筆款項直接撥到了軍事研究方面。
只要是烏克蘭來的軍事專家,國家都會針對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爲這些人組建各自的實驗室和隊伍,中國還開始用自己的輕工産品和烏克蘭交換設備。
除此之外,國家還給這些專家提供免費的住房,更是允許他們攜帶子女和家屬移居中國,同時也幫助這些專家的家屬們解決了在國內的上學問題和就業問題。
種種誠意之舉,都讓外國的技術人才對中國大爲感激,他們也愛上了中國這個熱情而又友好的國家。
後來不久,烏克蘭的專家開始大規模地來到中國,盡心盡力地爲中國的軍工事業添磚加瓦。
爲了招攬這些出色的軍事人才,中國政府還爲此啓動了一項“雙引工程”,這項工程便是專門針對引進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而設立的。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是“雙引工程”的主要負責人,對此,他表示“這是一批中國窮盡十年之力都無法培養出來的頂尖技術人才,對于中國的未來發展而言,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一定不能錯過。”
爲做好“雙引工程”的各項工作,中國還設立了“友誼獎”,以表彰那些外國專家爲中國所做的貢獻。
外國專家在中國:中國軍事制造發展迅速
中國這幾十年間軍事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來說肯定離不開烏克蘭的鼎力相助。
中國不但在軍事、航空等方面與烏克蘭進行了長期的合作,同時還花了大價錢相繼從烏克蘭引進了一些國內急需的武器設備及先進技術,如轉讓“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這一標志性事件。
“瓦良格號”原是蘇聯海軍庫茲涅佐夫元帥級別的航空母艦。
蘇聯解體之後,“瓦良格號”的後期工程被迫中斷,雖被劃歸爲烏克蘭國家所有,但烏克蘭卻並沒有多余的資金繼續未完的工作,最終還是被中國軍方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在大連造船廠進行後續的修繕和改裝工作。
這也是我國海軍第一艘可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因此說起來,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誕生,還得是多虧了烏克蘭賣給我們的這艘“瓦良格號”。
正是有了這次改造的經驗,中國後面才陸陸續續地修造了第二艘和第三艘國産航母。
除了航母以外,烏克蘭對于中國海軍最大的幫助,便是關于艦船、坦克、飛機等動力系統方面各型發動機的問題。
直至目前爲止,中國諸多艦艇所用的燃氣輪機和柴油發動機,以及適合高原山地直升機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發動機,最早均是來自于烏克蘭。
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的改良後,這些發動機的可靠性、可維護性與使用壽命已超過了烏克蘭的原裝設備。
幾十年來,中國幾乎已經從烏克蘭得到了想要學習的全部軍工技術,烏克蘭的真正家底也被中國摸得一清二楚。
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烏克蘭因經濟窘迫,終于同意向中國轉讓了所有的軍事技術。
據目前的數據統計,在我國軍事人才的配合下,烏克蘭先後幫助我國發展的科研項目已經達到2000多個。
對于兩國而言,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數字。
而中國也一直非常感謝這些烏克蘭的軍事技術人才,這些人漂洋過海地從烏克蘭來到中國,在這裏盡心盡力地爲中國的軍事發展做貢獻,幫助中國提高軍事實力,這不但體現了兩國之間的友誼,也體現了世界和平發展的宗旨理念。
除了優厚的物質條件之外,最令烏克蘭專家滿意的,是中國對這些技術人才一直都給予了最大的信任和尊重,這一點是其他國家遠遠無法做到的。
當年從烏克蘭遠道而來的那些軍事專家,如今已在中國紮根下來,有不少專家也攜著自己的妻兒先後在中國的陝西、西安等城市定居下來。
這些烏克蘭科技人員在中國主要研究軍中、化工和新型材料等各種方面的技術。
有些人雖然年事已高,退居幕後,但只有中國有需要,他們都會再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在中國,這些專家們都無一不覺得自己在這邊“過得很踏實”。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被引進到中國,在這些人的幫助下,中國科技發展的腳步也是愈發快速。
據相關報道表示,中國除了給予這些人才極其優厚的待遇之外,還爲他們建造了新的城鎮,包括西安、重慶、大連、上海等多個中國軍工重城,爲接收這些從外國引進的專家,還專門做了充足的准備。
中國給他們分配住房,爲他們安置家屬,只有先解決了專家們的後顧之憂,他們才能在中國安穩地從事科研工作。
而當前,中國研發的大型戰機方面,包括坦克、驅逐艦護衛艦的燃氣輪機、國産航母等等,這些讓國人倍感驕傲的軍工裝備,在研發的過程中都不乏烏克蘭專家的身影。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中國不但擁有了航母,艦載機,還有了萬噸驅逐艦,艦載相控陣雷達,隱身五代機等先進技術,更有高性能防空導彈和世界一流的99A主戰坦克令其他國家只能望其項背。
中國的造船噸位,如今也持續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
看著就像變魔術一般,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小國”,轉眼間變成了向外國兜售雷達,導彈,自動炮的出口國,購買國再也不必絞盡腦汁地幻想西方先進國家的裝備了。
中國的人民解放軍,曾經就將美國海陸空都趕到了三八線之外。
新時代下的中國軍工,有相當一大批的成果進入了世界頂尖階段,部分領域甚至實現了彎道超車的出色水平。
這些驕傲的成績,一定程度上都離不開外國專家的鼎力相助,而外國專家在中國的幫助下,也解決了他們各自的生活窘境。
這對雙方來講,都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情。
官方參考資料:
《席志剛:李鵬主抓“雙引工程”:引進蘇東劇變後流失的技術和專家》
《多國爭奪烏克蘭軍工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