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波爾多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身著傳統中國服飾的女孩,她用手中的小提琴演奏一首又一首動人的樂曲。每當旋律響起,總能吸引路人駐足聆聽。
她就是毛聆玲,就讀于法國波爾多音樂學院。
在街頭演奏,毛聆玲在感動觀衆的同時,也不斷收獲觀衆帶給她的感動。
來到法國後,毛聆玲常常思考,想用當地人熟悉的西洋樂器和中國音樂來一個文化的碰撞。
天長日久,整個波爾多都知道有一個穿著傳統中國服飾的中國姑娘在街頭拉小提琴,“我還因此上過波爾多城市的雜志封面”。
曾經她遇見一個有趣的經曆,一位法國老奶奶拿著翻蓋手機向我走過來,電話那頭是她愛人。“一曲結束後,我聽到她跟電話那頭的愛人介紹我是一位中國的藝術家,她還給她的愛人哼唱了一段我剛演奏的旋律。當時我瞬間就被甜到了。”毛聆玲開心地說道,如果相愛的兩個人直到白頭,仍然被記挂著分享身邊的小確幸、小美好,真是太浪漫了!
在法國街頭,毛聆玲經常演奏中國樂曲,她也會偶爾演奏幾首國外經典的曲目。“我會在特殊的日子選擇和節日有關的曲子,比如今年國慶,我就在波爾多大劇院門口做了一次《我愛你,中國》的小提琴快閃。”
人們常說音樂、舞蹈無國界,中國的音樂、舞蹈無論走到北美,還是走進非洲,都受到熱烈歡迎。
美妙的樂曲,是動人的鄉音。近年來,隨著中國樂曲受到海外樂迷的青睐,越來越多的華裔加入到學習中國樂曲的隊伍中。對他們而言,中國樂曲讓他們更自信,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拉近了他們與祖國的距離。比如,早些年就已在在國外廣爲流傳的南音。
“琵琶弦索吟不盡,一聲拍板幾聲蕭。”南音,在中國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也被許多華僑華人所喜愛。
上世紀上80年代以來,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南音社團以及海外社團的交流更是日趨活躍,曾組織了數場國際南音交流活動。港澳台的音樂界人士中對南音抱持熱情較高的當屬台灣地區,因爲有語言上的共融,南音更是有著多樣的傳播平台。
值得一提到的是,在東南亞國家,南音的區域性交流活動非常頻繁,最爲著名且規模最大的交流活動當推“東南亞南樂大會奏”。
南音,是一種使用四件傳統絲竹樂器和一些小打擊樂器演奏的古老音樂,這種樂器簡單古樸,看起來不起眼,但是當演奏者奏起“譜”(器樂曲)和唱起“曲”來。
那古遠優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歌聲令人振奮,這恰恰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樂與久遠的“河洛語”相融合的遺存,過去被稱爲“泉州弦管”,今稱“泉州南音”。
據了解,泉州南音是現存中國曆史悠久的漢族古樂之一,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它的譜曲可追述到唐朝,譜子原子大曲,內容來與戲文,曲調由元曲發展而來。泉州南音吸收佛曲、道情的東西,吸收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並吸收弋陽腔、青陽腔、昆腔。
在泉州古城區域新門街、塗門街、西街一帶,是南音的重地,駐紮著南音各種外化形式的館閣、社團、表演場所等。而泉州文化地標文廟、文化宮、南音藝苑等地則每個晚上都有南音的表演。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被稱爲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此外,唐代琵琶普遍選用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還保持這一遺制,選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在敦煌壁上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都可以找到。
早在1977年9月,由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名譽社長丁馬成先生組織,在新加坡成功地舉行了“第一屆亞細安南樂大會奏”。參加這次盛會的有新、馬、菲、印尼等國的南音社團,開創了多國同台共唱南音的先例。作爲南音最流行的東南亞國家,菲律賓擁有二三十個南音社團,大多成立于20世紀。
而菲律賓也在40多年前成立了相關的南音社團。在1979年5月,由菲律賓馬尼拉弦管聯合會在首都馬尼拉主辦了“第二屆亞細安南樂大會奏”。除第一屆的幾個參與國外,還邀請了台灣、香港地區的南音社團參加。值得一提的是,在菲律賓很多南音社團都是由華人企業捐資成立。作爲南音最流行的東南亞國家,菲律賓擁有二三十個南音社團,大多成立于20世紀。
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團則是在印尼閩南籍華僑中比較盛行。而事實上,印度尼西亞是閩南人移居曆史最早、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早期的印尼南音社有“錦風閣”、三寶壟“雲林閣”、印尼泉屬會館南音部等。
“絲竹繞耳,余音袅袅。”在東南亞,南音是非常親切的名詞,聽到南音就宛如聽到家鄉的聲音。
來源:閩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