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烏埭路36號,是座一落二榉三合院的紅磚民居,約建于清代中期,至今已200多年了,是鼓浪嶼最老的紅磚古厝之一,這裏是傑出的經濟學家黃望青的故居。
黃望青于1913年3月3日出生在蓮石山房。黃家原爲望族,後家道中落。他父親希望他成爲家中的棟梁,爲他取名“國魂”。稍長,他感到名字過于誇張,遂以廈門語的諧音“谷雲代之。中年後,又覺“黃”有枯黃之意,應望其青,故正式改名“望青”,筆名有耶魯、郭安、李秋、閣薰等。
他五歲時,父親獨自到印尼謀生,家計全靠祖母、母親操持。他在中學就參加了學生運動,後考人廈門大學法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因家庭經濟困難,他只能半工半讀,到思明戲院翻譯西片,所得用以接濟家用和支付學費。他在廈大就讀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加入“反帝大同盟”,創辦了《展望》、《鹭華)月刊,曾得到魯迅的贊許。
廈大畢業後,他告別年邁的祖母和新婚的妻子,于 1935 年6月只身赴緬甸推銷肥皂。因發表反英國殖民統治的文章,殖民當局欲加害于他,他只得急轉到新加坡邵氏影業公司工作。在這裏,他擔任“抗日後援會”常委,並加人了馬來亞共産黨。1941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遭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判苦役-年。同年 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釋放而轉人地下,繼續從事抗日活動。1942年4月,他又被內奸出賣,遭日本憲兵逮捕,被判刑 10年。
抗戰勝利後,黃望青出獄,先到水廠工作,後來進了集華船務公司。他在那裏工作了 10 年,學會了國際貿易和遠洋航運業務,又因兼任英文秘書而與渣打銀行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日後成爲渣打的高級顧問,前後達15年。他利用船務公司的業務便利,觀察世界許多港口的情況,爲自己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57 年,黃望青創建“集誠有限公司”,經營船務和土特産進出口業務,發展迅速。1965 年當選爲“星洲船務公會主席”1966 年與友人合作在新加坡合資創設亞洲最大的“聯合朱古力制造廠廣”,1973 年在吉隆坡合營全馬最大的“速好棕油廠”。于他具有淵博的經濟學知識和娴熟的航運業務能力,在新加坡航運、金融保險、工業、房地産、進出口貿易等領域,均擁有實體或股份,成爲知名的實業家。
1959 年,新加坡實行自治,他投身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進程,信譽卓著,擔任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輕工業咨詢委員會主席中華總商會董事。其間,他出版發行了《工商時報》、《它山之石》,還到大學、財經機構講授世界經濟,爲新加坡制定對外貿易政策,出巨資贊助文化、藝術、教育事業,聲望頗隆。
1973~1980 年,新加坡政府委派他出任駐日本全權大使,兼任駐韓國大使,促成田中首相訪問新加坡,對促進新加坡與日本的經濟往來有很大貢獻,因此得到總統特頒的“高級勳績獎章”。1980 年應李光耀之邀,出任新加坡廣播局主席,他對廣播局進行了重大改革,《霧鎖南洋》就是他實施改革後出版的作品。他以“新加坡寫作人協會”名譽會長的名義,設立“亞細安劇本小說創作獎”,廣征反映東南亞現實的作品。他還出版了一本《櫻都雜憶》,介紹在日本的見聞,敘說自己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看法,文筆犀利,邏輯嚴密。
1984年,72歲的黃望青退休後,七次回祖國訪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到北京、雲南、四川、重慶、廣西、武漢、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市講學,介紹世界特別是日本、新加坡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受聘爲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西南師大、河北財經學院的客座教授,成爲從鼓浪嶼走出去的有傑出成就的經濟學家。2003 年6 月,他在香港逝世,享年 91歲。
蓮石山房如今已十分老舊,三合院內建有不相稱的臨時搭蓋,石埕上築有圍牆,中間爲門兜,頂庫上嵌人原來的“蓮石山房”石匾。牆內的水井依然清澈,裝上了抽水設備,當年的洗衣石盆則棄置牆角。整座古厝,只有主厝、榉頭的短牆和磚埕還是當年的原貌。1984 年 10 月,黃望青攜夫人回到闊別了半個多世紀的故居。當他看到了這個 50 年不見的出生地時,情感難平,寫下《回到娘家鼓浪嶼》一文。文中他深情地寫道:“趕到我在那兒出生的蓮石山房,庭前那座石和池塘還在,但你顯得蒼老破舊了!當時的青春少女如今竟成老太婆了!”真可謂感慨萬千。當他看到油條攤正在炸的油條時,搶上一步,抓起一根就往嘴裏送,宛如小孩一樣。他又寫道:“回憶在故鄉的 22 年間,我曾經熱愛過這小東西,而 50 年後的今天,它卻是我走遍世界也嘗不到的珍品啊!”
蓮石山房雖然簡樸,但環境頗佳,磚埕前原有一泓水池,1984 年黃望青回來時還看到它,但不知什麽時候被填平了。居住于此,出門擡眼就能看到日光岩。山房四周是曲折的小巷,多幢小洋樓分列兩旁,也已老舊,牆面斑駁,雕塑裏長滿了野花雜草,隱約透出當年小巷的繁華和中西建築融合的風采。如今穿行于這靜谧清爽的小巷裏,還能深深地呼吸到鼓浪嶼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小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