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開始推廣「組屋」,用樓房代替破爛的農民村舍。所謂組屋,是政府開發的一種商品房,價格不算太貴,普通百姓也買得起。
在推廣組屋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發現一樓二樓供不應求,更高的樓層不好賣。李光耀覺得很奇怪,難道樓房不是住高層更舒服麽?于是他親自和買房的人交流,想了解他們是怎麽想的。
結果大出意外。李光耀雖然聰明絕頂,在這方面卻沒想到。
那些想買一樓的人表示:如果買高層,養雞養豬不方便,把豬從樓梯趕到六樓,是非常難的,把清理出來的豬糞、雞糞從六樓運到樓下也很辛苦。還有村民表示,住在一樓可以在屋子邊上圈一塊草地種菜,豬糞雞糞都是好肥料。
那個年代,雖然新加坡正在城市化,一些國民的心理定勢依舊是農村生活方式——家裏怎麽可以不養雞養豬?蔬菜當然也應該自己種。
小農思維就是這樣,農村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糧食要自己種,豬要自己養,甚至紡紗織布也要自己做,也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
如今的新加坡,與以前截然不同。再也不會有人想著在家裏養豬養雞,更不會有人想著把菜地變成菜園。
甚至連做飯這件事都很少有人做。
02
新加坡人很少做飯。家裏都有一個叫「廚房」的地方,通常都是擺設。
很多剛到新加坡的中國人都會奇怪,爲什麽新加坡人不願意做飯。幾乎頓頓在外面吃。
新加坡人不願意輕易把房子租給別人,尤其是喜歡做飯的。他們租房子的約定裏有一些條款,比如「不可做飯」,有些是「可以輕煮」(比如煮不太辣的方便面、泡麥片之類)。如果你喜歡炒菜,油會冒煙甚至著火,辣椒蒜味會飄到室外那種,在新加坡很難租到房子。
爲什麽新加坡人不願意做飯?面對這樣的問題,中國人會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新加坡超市物價很貴,自己做飯並不便宜,新加坡政府禁止外排油煙機,新加坡人工作很忙。
這些都是理由,但都不是合適解釋。對于普通新加坡人,他們只是覺得日常吃飯在外面更省事。
有個在新加坡的中國人貼了一份他的日常食物——非常典型的新加坡午餐、晚餐。一個盤子裏,飯、菜都混在一起,上面澆上一點菜湯,再要一杯咖啡。
咖啡是東南亞路邊低端飯攤最便宜的日常飲料,吃飯喝咖啡大體上相當于喝可樂或雪碧,並非什麽小資飲品,你也可以理解爲吃餃子的時候再打一碗餃子湯。
這份飯菜的價格是5.7+1.5=7.2元新加坡幣,相當于人民幣35元左右。這就是典型的新加坡日常飲食。90%的新加坡人都是這樣吃飯的。即便是收入很高的大學教授、企業高管、醫生律師、議員部長,也是這樣吃。
這個檔次的午餐和晚餐,在中國人看來或許是過于簡陋了。在中國,富士康工人在食堂吃的食物,比新加坡中産階級的日常飲食要好得多。富士康工人的就餐環境,也比新加坡人的就餐環境好——桌椅不像新加坡那麽擁擠,大多數食堂還有空調,而新加坡很多食閣是沒有空調的。
下面就是富士康工人食堂的照片。
新加坡人爲什麽不喜歡在家裏做飯?
如果你問新加坡人,他們當然也會有一大堆理由,但是最關鍵的理由是:外面有現成的餐飲,爲何還要自己親自做飯?